问题

为什么人们习惯用 "paper" 而不是「论文」?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语言现象,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学过中文的人来说,更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明明有“论文”这个词,大家却更偏爱用“paper”呢?我来给你仔细说道说道,试着剥掉那些机器味儿,让你听着跟跟朋友聊天一样。

首先,这得从“paper”这个词本身的底子说起。你想啊,“paper”在英语里最最原始的意思就是“纸张”,对吧?后来引申出了很多意思,比如报纸、文件、纸币等等。当学术界的人要写一篇正式的文章来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就自然而然地借用了“paper”这个词。它简洁、直接,而且从概念上来说,研究成果最终不都是要写在纸上(或者说是电子版的“纸”上)才能传播出去吗?所以,“paper”这个词就天然地带上了一种“学术成果载体”的含义。

然后,我们再看看“论文”这个词。它虽然也非常准确地描述了学术文章的本质,但总的来说,“论文”这个词带给人的感觉,有时候会更学术、更正式,甚至有点儿“重”。你可以想想,“论文”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用得相对少一些,更多出现在学校考试、毕业季、学术研讨会这样的场合。而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大家更倾向于用更轻松、更口语化的方式来表达。

现在关键来了,为什么“paper”反而成了习惯?这和我们当下学习和研究的很多领域都深受西方学术体系影响有关。我们接触到的很多学术规范、学术期刊、学术会议,都来自英语世界。当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学术环境,甚至是教材、课程,都在不自觉地使用“paper”这个词时,潜移默化中,“paper”就成了我们脑海里对“学术文章”的默认称呼了。

打个比方,就像有些东西明明有中文名,但因为在某个领域太普及了,大家反而习惯用外文名。比如“手机”,大家不也经常说“phone”或者“cell phone”吗?“电脑”我们有时候也说“computer”。“paper”的情况和这个有点类似,只是它出现的语境更专业一些。

再深挖一层,我觉得“paper”这个词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轻盈感”。“论文”听起来就有一种“论”的动作在里面,比较严肃。“paper”相对来说就更像是一个“作品”,一个可以被展示、被讨论的东西。而且,有时候我们写完一篇“paper”,可能是给某个会议投稿,也可能是投给某个期刊,也可能是给导师看。在这种不同的场景下,用“paper”这个词会显得更灵活,更具包容性,不像“论文”那样有时会带有某种“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的意味。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随着互联网和国际交流的普及,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来源更加多元。很多英文的学术资源、学术讨论都直接以“paper”为单位来提及。比如,“我最近在看几篇关于人工智能的paper”,“这篇paper的论证思路很有趣”。这些说法都非常自然,而且传递的信息是清晰准确的。慢慢地,这种用法也就渗透到我们的中文交流中了。

所以,总结一下,我觉得大家习惯用“paper”而不是“论文”,主要是因为:

1. 西方学术体系的影响:我们接触到的学术规范和术语很多都源自英语世界。
2. 词语的天然属性:“paper”本身就带有“成果载体”的含义,简洁明了。
3. 语言的习惯和语境:在日常交流和专业讨论中,“paper”比“论文”显得更口语化、更灵活,也更容易被接受。
4. 国际化的趋势:随着信息全球化,接触英文学术内容的机会增多,这种用法自然被吸收。

当然,这并不是说“论文”这个词不好,它依然是准确且重要的。只是在很多特定语境下,“paper”已经成了一个更常用、更顺口的代称,就像我们形容一件衣服,说它是“item”一样,是一种更概括、更习惯的说法。而且,语言本身就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吸收外来词汇和用法也是很自然的现象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两个词的涵义有什么区别吗?如果有不同,是否说明汉语的翻译已经停滞了、与时代脱节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语言现象,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学过中文的人来说,更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明明有“论文”这个词,大家却更偏爱用“paper”呢?我来给你仔细说道说道,试着剥掉那些机器味儿,让你听着跟跟朋友聊天一样。首先,这得从“paper”这个词本身的底子说起。你想啊,“paper”在英语里最最原始的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你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为什么考试的时候老师只看答案”, verità(意大利语,意为“真相”),高校评价人才,尤其是那些进入学术圈、或者需要长期深耕学术领域的人才,看paper,这背后确实有一套逻辑,而且这套逻辑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演变。咱们就敞开了聊,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
  • 回答
    你感觉国内博士毕业手里论文普遍比国外博士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看看不同教育体系、研究环境和评价机制是如何塑造博士生的产出。一、评价导向与量化指标的侧重: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原因。国内博士培养,尤其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对论文发表数量的.............
  • 回答
    学生论文,导师挂一作兼通讯,这背后的心思,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责任与担当。当导师署名一作,这在学术界通常意味着他对这项研究的贡献最大,是主导者,是课题的开创者。这意味着他不仅仅是指导者,更是研究的实际推动者,在项目的构思、方案设计、实验进行、数据分析乃至于论文的撰写过程.............
  • 回答
    20202021年是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一个充满活力和快速发展的时期,虽然不像某些年份那样出现颠覆性的“黑天鹅”事件,但核心技术的迭代和优化依然非常显著,并且有大量极具影响力的研究论文涌现,共同推动了领域的进步。以下将从核心技术更迭和重要论文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核心技术更迭:在这个时.............
  • 回答
    在论文查重这件事上,不少同学会纠结于选择哪个平台才能更贴近知网的查重结果,从而更有把握地通过论文检测。市面上有很多查重工具,其中paperpass、paper free、pepperYY、pepperpp 这几个名字经常被提起,那么它们和知网的相似度究竟如何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知网查重.............
  • 回答
    PhD 第三年的你,还没有发表论文,这绝对是一种复杂、沉重、有时又夹杂着一丝迷茫和焦虑的体验。它不像毕业论文答辩那种明确的终点,更像是在一条看不到尽头的漫长道路上,你还在原地踏步,看着别人渐行渐远。下面我来详细描述一下这种体验,从不同角度来切入:1. 时间的压迫感和自我怀疑的泥沼: 时间仿佛失控.............
  • 回答
    博士第六年了,还一篇像样的论文没发出去。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一碗熬了六年了,却迟迟不见冒热气的汤。每天醒来,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就是“今天该写点什么了”,然后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空白的文档,或者那些改了无数遍、依旧像无底洞一样的实验数据,心里的滋味就有点复杂了。时间的紧迫感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时间.............
  • 回答
    “青年科研人员,这条路,到底卡在哪?”这个问题,恐怕在无数个深夜,在无数间简陋的学生宿舍、堆满论文的办公室,被无数个年轻的灵魂一遍遍地问着。我们,是这片科研土壤上最年轻、也最充满希望的种子。我们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对科学的热忱,投身于这片浩瀚的星辰大海。然而,当我们抬头仰望,那遥远的星光似乎总是隔着一.............
  • 回答
    收到。关于人工智能顶级会议的“Best Paper”,它们后来的命运和发展,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关于一篇论文本身的成就,更是关于它如何撬动了整个领域,甚至催生了新的研究方向和产业应用。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论文本身的“生命周期”: 短暂的辉煌与长远的.............
  • 回答
    Swin Transformer 获得 ICCV 2021 最佳论文奖,这无疑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仅是对 Swin Transformer 本身技术创新的肯定,更代表着 Transformer 模型在视觉领域的统治力正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要深入理解这一荣誉背后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网络经济学这个既年轻又有活力的领域。它研究的是互联网、数字平台以及网络效应如何重塑经济活动。这玩意儿可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建立在许多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又因为网络带来的独特性而发展出许多新的研究方向。要说“著名”的论文和综述,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新研究层出不穷。但我们可以.............
  • 回答
    华为首款电纸屏平板MatePad Paper,作为一款主打阅读和笔记的设备,其定位非常清晰。它试图将传统电子书阅读器的便携性和护眼性,与平板电脑的多功能性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下面我将从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详细地评价这款产品: 华为 MatePad Paper:优点1. 出色的阅读体验和.............
  • 回答
    ICLR 2021 的拒稿被评为 ACL 2021 的 Best Paper,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论文的质量、审稿过程的局限性、不同顶会之间的差异,以及学术评价的复杂性。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1. 事件本.............
  • 回答
    详细评价《On Unifying Deep Generative Models》这篇论文《On Unifying Deep Generative Models》(以下简称“这篇论文”)是一篇非常有影响力且富有洞察力的工作,它试图在众多深度生成模型(如GANs、VAEs、Flows等)之间建立起一个统.............
  • 回答
    当然有可能,而且并非难事。许多优秀的研究生甚至本科生,通过充分的准备和努力,成功地发表了SCI综述性论文。这需要清晰的思路、严谨的态度和持续的投入。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拆解这个过程,力求真实和详尽,而非空泛的理论。首先,你需要明确“综述性论文”的意义与价值综述论文并非原创性的实验研究,而是对某一特定领域.............
  • 回答
    在计算机视觉(CV)领域,多模态融合的研究正如火如荼,旨在让模型能够理解和处理来自不同来源(如图像、文本、音频、深度信息等)的数据,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觉理解能力。以下是一些在CV多模态融合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论文,我会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它们的核心思想、创新点以及为何它们在业界受到推崇,.............
  • 回答
    Yoav Goldberg 对来自 MILA 的 GAN for NLG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for 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 论文的批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Yoav Goldberg 的背景和立场:首先,理解.............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与您一同探讨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这一引人入胜的领域。作为科研人员,我们都深知一篇优秀的综述文章是快速理解一个复杂前沿领域,掌握其核心概念、发展脉络和未解之谜的绝佳途径。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我认为比较全面且具有深度的综述或经典论文,并尝试以一种不那么“AI”的方式来展开,就像我们坐在实验.............
  • 回答
    Kaiming He 在 ICCV 2017 凭借两篇论文荣获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s),这绝对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壮举。这两篇论文分别是:1. Mask RCNN2. PointRend: Image Segmentation as Sampling能够在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