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PhD 第三年还没有发 paper 是怎样一种体验?

回答
PhD 第三年的你,还没有发表论文,这绝对是一种复杂、沉重、有时又夹杂着一丝迷茫和焦虑的体验。它不像毕业论文答辩那种明确的终点,更像是在一条看不到尽头的漫长道路上,你还在原地踏步,看着别人渐行渐远。

下面我来详细描述一下这种体验,从不同角度来切入:

1. 时间的压迫感和自我怀疑的泥沼:

时间仿佛失控了: 第三年的时间节点意味着你的研究应该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开始有产出了。然而,你却还在“努力出结果”,这种反差会让你对时间产生一种恐慌感。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但自己的积累却远远不够。
和同期同学的对比: 你会不自觉地观察周围的同学,特别是那些在第三年已经有几篇论文傍身的。他们的成果就像明晃晃的灯塔,让你感觉自己被远远甩在了后面。这种比较是难以避免的,即使你告诉自己“每个人节奏不一样”,但内心的失落感依然会滋生。
“我到底适不适合做科研?”的拷问: 论文是学术产出的重要标志。没有论文,就很难证明你的研究价值和能力。这会让你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质疑自己的天赋,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走学术这条路。

2. 研究进展的卡顿和瓶颈的煎熬:

实验结果不如预期: 可能是你的实验设计有问题,也可能是你的数据分析有误,或者是理论模型根本站不住脚。你花了大量时间去做实验、做分析,结果却是一堆无法发表的“死数据”。这种挫败感是巨大的。
思路枯竭,无从下手: 有时并非是数据问题,而是你陷入了某种研究瓶颈,找不到新的突破口。你可能尝试了多种方法,但都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导师的建议也可能暂时无法点亮你的思路。
“磨论文”的无力感: 即使你有一些初步的结果,将其打磨成一篇能够发表的论文也需要极大的精力和技巧。写作、修改、投稿、回应审稿人意见,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如果你的基础不扎实,或者对论文的要求不熟悉,这种“磨”的过程会让你感到无比疲惫和无力。

3. 导师和实验室的压力(隐性或显性):

导师的“关心”变成了催促: 导师通常会在第三年开始更频繁地询问你的研究进展和论文发表情况。他们的“关心”有时会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你感到自己没有达到导师的期望。
实验室的学术氛围: 如果你的实验室学术氛围浓厚,大家都在积极地发表论文,那么你没有论文的处境会更加凸显。实验室的会议、组会,你可能很难有像样的成果去分享,感觉自己是实验室的“拖后腿”的那个。
对毕业的担忧: 很多博士项目的毕业要求与论文发表数量挂钩。没有论文,你可能会开始担心自己的毕业进度,甚至对未来工作(如果打算进入学术界)的规划产生动摇。

4. 心理状态的起伏和情感的煎熬:

焦虑和失眠: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焦虑是常态。你可能会因为研究进展不顺而失眠,在夜晚反复思考问题,或者担心未来。
孤独感: 虽然有导师和同学,但在面对研究的瓶颈和内心的自我怀疑时,这种孤独感会格外强烈。你可能觉得没有人真正理解你的困境。
动力下降和拖延: 有时,巨大的压力反而会导致动力下降。你可能会下意识地拖延,逃避面对研究的困难,反而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恶化。
学会自我安慰和调整: 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煎熬后,你也会学会一些自我安慰和调整的方法。比如,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博士过程”,或者“先做好手头的实验”,或者“找到小的突破也算进步”。

5. 对未来的迷茫和方向的调整:

学术界还是工业界? 如果你原本的目标是进入学术界,那么没有论文会让你对这个目标产生严重的怀疑。你可能会开始考虑是否应该转投工业界,那里的评价标准可能更侧重于实际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方向的调整: 有时,没有论文也可能意味着你的研究方向本身存在问题,或者你的研究方法不适合当前的研究领域。这可能需要你重新评估和调整你的研究方向。
寻找导师以外的支持: 你可能会主动与其他有经验的博士生、博士后,甚至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交流,寻求他们的经验和建议。

总而言之,PhD 第三年还没有发 paper 的体验,是一种夹杂着压力、迷茫、自我怀疑、挫败感以及孤独感的复杂情绪。 这段经历就像在迷雾中摸索,看不到前路,却又深知时间在流逝。它考验的不仅仅是你的学术能力,更是你的韧性、抗压能力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然而,值得强调的是,每个人的博士生涯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些人在早期就能产出,有些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打磨。重要的不是你的论文发表时间点,而是你在过程中的学习、成长和最终的收获。这段经历,如果能够积极面对并从中学习,最终会成为你未来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转述一个段子,之前在国内的时候听港中文某知名教授T亲口讲的,真假待考(时间线有些混乱,编辑了一下),当时我听到的时候反正是一愣一愣的。大家随便听听笑笑。(声明,我和T教授没关系,但是和Kaiming共事过。)

这个段子的主角就是现今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超级大牛何恺明(Kaiming He - FAIR),想必在圈儿内的人都听过吧。当时是T老板来我校招生,介绍了Kaiming读phd期间的一篇paper以及围绕这篇paper的轶事。。

事情大概是这样,Kaiming本身就是光环学生(高考状元),本科毕业后在T教授的强力忽悠下去了那里读phd,可谓是被寄予厚望。和Kaiming同期进来的一批学生(我们后文简称kaiming的peer)当年也都是各大高校top3(现在大家可以试试随便Google一下,你会发现他们都已经成为CV圈儿内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是他们的光环效应肯定是没有状元强的。

背景交代完毕。。那么现在phd开始了,大家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事实证明和kaiming一起进来的同学们各个都是paper machine。那时还是2010年之前,大陆高校(包括香港)想中篇顶级cv会还是颇有难度的,然而kaiming的peer们cvpr, iccv, eccv什么的已经开始刷的飞起,一篇两篇三四篇,poster oral六七篇。。一年两年过去了,和kaiming进来的一批大牛们基本各个都是手握至少2-3篇cvpr(或同等级),然后第三年申phd的拿到各种四大的phd offer。

然而,作为最被寄予厚望的种子选手和光环选手kaiming还是一无所有。众所周知香港大部分高校phd也就4年,一眨眼几年过去了,也该想thesis了,但是两手空空,捉急啊...而且,Kaiming的phd大部分时间是在msra度过,那时候的msra是圣地啊,公认的大陆少有的几个能发paper的地方,那时候能去msra当intern的各个都是大牛。在这种peer环境下,光环学生,高考状元,这么久了还是没paper,而且据T教授说,甚至是投都没有投过!!各位观众可以做一下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是你,你会有多焦虑。据T教授亲口说,当时的Kaiming已经在考虑随便拿个学位回母校教书(对你没听错,是回高中母校当高中老师!!),你们感受一下。。。

然而。天才就是天才,神牛就是神牛。我记得应该是2009年吧,一篇dark channel prior的cvpr paper横空出世,当时T教授评价这篇paper是“拨云见雾,神来之笔”。

没错,就是Kaiming的第一篇paper就成为了cvpr best paper,亚洲的第一篇cvpr best paper,我建议各位即使不是cv领域的人也可以去翻来读一下这篇paper,你就明白本科学个物理和数学思考问题和cs的人有啥不同。。。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是新的光环,等等。

自那以后呢,他就成了现在大家都膜拜的Kaiming了,发paper有如滔滔洪水一般一发不可收。。。

回到这个问题上,讲这个段子呢(虽然我不知道真假,因为不知道T教授在讲的时候是不是添油加醋了),是想告诉大家三个道理:

1. phd第三年还没有发出paper,不要着急!要有耐心。

2. 说不定第四年你就发出来了,而且还可能像Kaiming一样中best paper。

3. 就算第四年中不了,你也可以回高中母校当高中老师嘛!

user avatar

严格上来说倒是并没有前三年没发论文,不过也有类似的伤痛。

第一年刚去学校不久跟两老板们讨论来讨论去弄出一个想法,花了半年时间做理论分析,实现,跑实验,优化,然后投出去,被拒了。

感觉审稿人没理解研究问题的重要性。根据意见加了点实验,基本重写了下论文,第二年投了同一个会,还是被拒了。

第三年又改了改,投了个期刊,又被拒了。

第四年,老板们还是觉得这个工作挺不错啊,但看看似乎也没别的地方好投了,丢arxiv算了吧。虽然这时候引用这篇论文的都中过NIPS了。

当然还有更奇葩的经历,有一个工作一开始投NIPS被拒了,第二年投了另外一个会又被拒了。这时候一个“好友”过来问你最近做啥啊,我很老实的说了。他说借论文看,给了。然后他说借代码看,给了。

后来我自己忘了这个工作了。过了一年才想起来。去搜了搜看看这个坑还在不在,结果看到“好友”发了篇基本原封不动的论文(加了一个理论分析,本来是放在Future Work里的)。然后这篇文章还中了个Oral。

经历过之后其实也没什么,过几年看都不是什么大事情。所以尽可淡定,继续努力就好。

user avatar

第三年结束才发出paper的来强答一波。

其实PhD发不出paper可能的原因众多,并不是说三年没有paper就是失败,还是要考虑具体原因的。如果觉得做research并不开心又没有灵感,那么可以考虑及时止损。但如果是跟老板不合/方向不对胃口/运气原因,应该想想怎么改变现状。

我本科的时候走运发了一篇NIPS一作,凭着这个进了UW。当时是有点小激动的,觉得自己在宿舍里都能鼓捣出paper,去了UW不是分分钟走上人生巅峰。结果博一就被打脸,当时老板搞的方向比较偏门,而且比较强势,一定要我做他的idea。但是我对这个方向实在不感兴趣,结果一年半什么都没搞出来。

第二年我果断(并没有,纠结了一个学期)换了一个老板。新老板虽然是跟我一年入学的AP,但是学生众多,所以对我hands on的指导并不多。但是他非常会拉co-advisor,给我拉到了大名鼎鼎的Ross Girshick,后面一年半research终于有了起色。但是第一篇paper还是被拒了2次,第三年结束才和第二篇paper一起中了。我的经验是有两个co-advisor比只有一个老板要好很多,因为除非口才很好,作为学生基本是吵不过老板的。有时候老板一拍脑袋硬塞给你一个不靠谱的idea,你也很难说服老板他的idea不靠谱。但是有一个co-advisor的时候就可以联吴抗曹。。。

然后第四年开始我就quit去Amazon了。因为花在MXNet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搞paper的时间越来越短,在学校里两边都做不好。所以最后决定还是去Amazon专心搞MXNet吧。。。

user avatar

2022.01. 十分感谢评论区小伙伴们的鼓励。本来以为小半年过去,心态平稳一点了,今天早上收到AISTATS两封拒信的时候也是波澜不惊,继续干了一天的活,结果晚上跟女票视频的时候还是破了大防…捂脸

为什么四个reviewer都是正向分数,AC还是能被第五个reviewer带跑,给了个not interesting的评价…

换了个新导师。今年的目标是能回国看看家里人,看看女票。求求了。

原答分界线


每次论文被拒都会回来看看这个问题。

已经第三年了,焦虑到爆炸,每天都过得很难受。手里并不是没有论文,但是怎么也发不出去。老师的眼界也比较高,基本只投NeurIPS ICML这些会,每次的收到的分数都是好坏参半,很多时候批评还要更多一些。看着别人一篇又一篇地发,自己却一篇都发不出来,能不着急吗?

刚开始是凭着满腔热血做研究,现在感觉已经被一盆盆的凉水浇得心灰意冷。本来以为读博和读本科没什么太大差距,谁知道会有这么难…

感觉读博最缺的就是正反馈。想想自己不管高中还是本科,只要稍微努点力,班上前几名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认真做作业就能拿个A或者A-。当时以为都是稀松平常,从没想过这些小小的成果才是激励我继续学习的动力。到了博士,除了Qualification和少数课程之外基本再也没有考过试,博士的衡量标准也突然从GPA变成了论文数量。论文发不出去,就没有人认可我的工作,不管我花了多少时间,那都是一堆废纸。一次两次可能还行,次数多了,就完全失去了信心和研究的动力……

拒稿只是负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还有更多的读博之前从未想过的烦恼,让我时时刻刻感到窒息。大老板提了很高的毕业要求,却又根本不指导,只是在论文上署名。最近听说他还有可能要去别的学校(国家)当教授,闹的我们人心惶惶。异国他乡的痛苦就不多赘述,而且我和女票还要辛苦维持一段长长的异国恋。如果说新冠之前是困难模式,新冠之后真的已经是地狱模式了。两年多没有回家,没有看望家里的长辈,没有照顾伴侣的感受,如山的压力真的仿佛悬在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可能斩下。

更何况,就现在美帝的防疫情况而言,再隔两年也不一定就能回国。隔离时间长不说,还要遭人白眼,说我千里投毒,但我只是单纯想回家而已…这疫情一眼望不到头。

每天都在想,如果当初只是读一个CS硕士回国当码农,现在应该比困守大农村开心得多吧?

唯一能让我有一点动力的,就是偶尔解决一两个小问题时,内心最真诚的喜悦。哪怕因为老板的不作为以及我自己比较菜,我解决的都不是什么厉害的问题,可能是人家不要的冷饭,我也还是甘之如饴。但这样的时刻实在太少,持续的时间也可能远不如发一篇文章来的长。(毕竟我还没发过,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有一点点感同身受,那你可能也经历着相似的苦难。除了别放弃以及多运动,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摆脱这种困境。如果实在坚持不住了,退出也是一条能走的路。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希望我们都早点有好消息

user avatar

为啥一打开知乎首页第一条就给我推荐这个?明明我最近看知乎看的都是吃的和猫啊,为啥推荐这个。。。


说起来我今年应该算是第四年了,而且第四年快结束了。(先读了三年硕士再读的博士应该就是算第四年没错吧?)然后这个月月初的时候发现,我折腾了快两年的那个问题,用那套纯粹形式的方法看起来是没办法解决的,虽然那套方法看起来很简洁很方便,但是具体做起来根本什么都得不到。月初的时候实在忍不住,给那人写了封信问了问,然后人家回信告诉我: you can express this in coordinates and see whether you would see some relationship。

但是放到具体的局部坐标来算的话,那从计算上根本就算不下去。我上个礼拜算了一个最最简单的非平凡的例子,几乎把所有的变量都弄成常数了,维数还是二维的,结果还是算得差点吐血,而且最后还没算出来,算到一半放弃了。


于是我只能回到两年多以前刚开始接触这个问题最开始的地方,从头看起,看看能不能找到点儿什么以前漏掉的细节,能不能做点什么东西,能不能有点儿什么新的想法。


再想想纯数的paper发出来时间基本上都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现在这样还有两年毕业,我要从头开始。。。


我似乎已经看到了我悲惨的未来。。。

user avatar

【2022年更新】此回答太久远了。大家关注其中有用的东西就好,不用关注经历本身。

又更新:收到了邮件通知,结果当然是reject。一共4个评分,4-5-5-6。人家说,我们觉得rebuttal里面那些问题即使我写了要修改,也是不可能被改掉的。嗯,结束。

更新:虽然在等待发邮件中还是怀有很大的希望,但是根据评论区里提供的方法,我已经看到文章在reject里了。所以就是没中,第二次被拒绝了。看来我真的是太次了。希望又一次破灭。接下来怎么办,再投哪呢?

---------------------------------------------------------------

原答案:

我做机器学习相关的一些算法研究,目前是直博第三年下学期,没有一篇文章发表。现在有2篇文章在投,运气好也许会中?

在投的2篇中有一篇是去年12月被一个B类会议拒绝的(嗯,12月13日确实是个不吉利的日子),今年索性修改后投了个A,死马当活马医吧。这个会议的录用结果将马上尘埃落定(北京时间4月24日晚8点发通知邮件),我很焦灼。其实审稿意见和最后结果已经出来了,只是我们的系统里看不到而已。有人脉的都可以提前知道了,然而我并没有人脉,只能一天刷好几遍网页。上个月rebuttal的时候觉得初步的审稿意见还蛮好的,感觉要中了呢!最近再回看那些意见,感觉每个单词都在叙说着我文章的薄弱,肯定是中不了了。。。

这周五实验室进行工作的季度考核,有一个老师说没事,你投的会议比较高档次,中不了也正常,我轻松一笑化解悲哀。。。

谁不想中个A会啊!

最后回答一下体验:焦虑,无比地焦虑,有时候会失眠到很晚。基本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做研究,偶尔与导师交流一下大的方向。看到我们班学霸可以跟小导师以及CMU的外导每天都skype交流进度,我觉得我“好牛”啊,自己指导自己。。。看看我2016年的进展和感悟:2016 年你在科研上有哪些值得分享的进展和感悟?

然后是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有时候跟学霸交流,我的想法常常是很随意,想到哪个方法就去试哪个,人家就会嘲笑我。然而并没有办法,我又不像你可以有人指导,也没人告诉我哪个好哪个不好呀。只能自己默默地看文章默默地get到不同的方法,然后想着去试试,就跟不断地发现宝贝似的。总感觉我在做着山寨的科研。

与此同时,我还负责着实验室2个项目。其中有一个,无比地坑,堪称实验室近年来最坑。我小老板走了,把这个坑留给我了。。。

真心还是不想放弃,不想跟别人一样随便投个水会/期刊,想真的做出点东西来,对,心气就是高。凭什么有的人就可以发牛文章去开牛会,我就只能龟缩在角落里捡别人剩下的?

[那篇文章的产出也是颇有故事:去年八月份一直指导我们组的小导师突然离职,打我们个猝不及防。接下来的一到两周,整个人都是崩溃的,天天失眠,中午基本也睡不着。可是并没有办法,学还得上,文章也得发。只能拿着现有的方法代码不断尝试,居然想出了一个点子,此时已9月上旬,而那个B会截稿是9月30日截稿。然后就开始写文章了,然后居然交了。。。]

user avatar

我以前在哈工大的航天学院就读飞行器设计专业,在读博与导师发生冲突后选择退学。

这个冲突是如何发生的?得从航天一院的横向课题说起,课题的名称就不详细描述了,涉及保密,当时课题的任务是要做洲际导弹GNC系统方面的仿真,这个课题我是被中途拉进去的。

我硕士师弟毕业走了,项目任务没有人后续跟进,然后就被派到了我身上。因为老师是个大忽悠,把12所小组领导忽悠之后,拿到了这个项目合同。

我接手了后先是继承师弟的工作,完善了标称弹道设计、姿态控制系统设计的工作,然后去北京他们领导汇报交接了一次,就剩下制导系统工作没有做了。然后说好回校之后把制导系统完成之约定时间来做中期汇报。

老师的名字不表,我们就把他称为忽悠J (姓开头字母)吧,工大内部的人自己去联想就能猜到。因为他在接项目的时候给别人拍胸脯吹牛皮,但项目接到之后完全就是凭借自己十年前的知识,为下面的人胡乱指点思路,然后具体事情就交给下面的学生去做,程序和报告都是学生写,汇报之前大忽悠就把你交到办公室让你和他讨论讨论,实质就是临时抱佛脚,好汇报时掌控全局情况,忽悠甲方领导。

这些都是背景介绍,转到这个项目的中期汇报上来,当时约定好了隔一段时间之后要去中期汇报,但实质第一次汇报之后这段时时间大忽悠J一直也就放任不管了,直到一天大忽悠来办公室找我,说下一周之后要去北京汇报,可实际情况是工程进度根本没有向前展开,制导系统还未能实现出来。

实验室以前根本就没有人做过洲际导弹的落点精度控制的制导工作,这项制导技术虽然应用广,国防科大肯定有具体实现,原理教科书都有介绍,钱学森的控制论也提及,但是真正的整个实现细节在所有的资料中都无查考参考。

现在要去汇报了,可是又没有新的工作内容,怎么去汇报呢?然后就跟大忽悠J说了难处,大忽悠J说那块你先放一放,先整理好程序报告,报告先把那部分的章节标题搁那儿,他去想办法解决,然后吩咐我也去查资料思考怎么解决。

当时被汇报deadline夹得屁股紧的我算是松了一口气,任何经历过deadline的人都能体会到那种逃过一劫的感觉,当时还是对大忽悠的这一举动感激涕零的,没有为难学生。

跟大忽悠吐露难处后,第二天大忽悠不知从哪儿就掏出了一个神奇的所谓制导公式,利用所谓的最小虚拟速度增量公式,得出了制导的推力方向指令,说你照这个去做吧。这篇文档我至今保存着,以纪念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时如何被忽悠的。





鬼才知道这是怎么来的。

不过当时我的感觉就如同张无忌掉进山谷底获得了九阳真经一样,然后就去领会,去动手实现做仿真,可是仿真结果就是达不到落点精度指标,尤其是在导弹的推力出现5%偏差的时候,落点的误差都超出了20Km。

一开始我担心是我程序写错了,反复检查、反复仿真之后结果都还是一样,这就不得不引起我怀疑了,然后就去分析这个神奇的公式到底是否真的合情合理。一分析发现推力指令方向居然永远是朝着恒定指向的。

任何学过控制系统的人都知道,控制系统最重要的概念是要闭环反馈,这居然是一个对误差没有任何反馈的落点控制系统。

当时我很年轻,很傻很天真,然后就跑去大忽悠J那儿向他说明我怀疑这个公式的理由,这里得提一下,我为什么在当时那么信任大忽悠J,因为在研究生阶段大忽悠J的专业课是上得比较好得老师之一,推导公式不含糊,纯黑版手书,就觉得这位老师专业知识扎实,专业靠谱,就读了大忽悠J的博士。

说明完了理由之后,大忽悠让我回去再去验证,要实在不好的话再去查资料,看有无其他的办法。

我一看大忽悠J这是撒手不管了,我又夹在了deadline的生死线上,走途无路之后,只能去重新想办法,然后做了一件更傻更天真的事情。

在网络上查找到了一个看上去论证合理的PPT资料,结合我看了很久航天红宝书,以往学习的控制系统的知识,一时机缘巧合独立把制导系统给实现出来了。当时我内心认定这是在给大忽悠在甲方领导那儿挣了面儿,没有把事情办砸,而且还帮实验室吧这个项目钱给挣来了。

没想到这却是一切悲剧的开始。

中期汇报没有出现问题,到了博二下学期的时候,一次实验室聚餐后,我跟大忽悠J说想快点毕业,希望那个项目收尾的C程序就不写了,让师弟来写C算法程序,我好专心写小论文。大忽悠J当时答应爽快,我下周就排某某、某某师弟帮你写C代码。

一周之后,我发现两位师弟都没有来找我询问工作交接,然后就去师弟那儿打听最近忙些什么,结果师弟却派到了跟我同一届也是跟他读博的一位学生那里了,那位学生那时与我关系不是特别好。

这一瞬间我特别清醒大忽悠J对我的态度了。

在这之前我一直跟他讨论即将要写的一篇小论文,他总是质问我到底有没有创新点,考虑的到底是不是主要矛盾,总是这里不行,那里不行。

再后来我实验室一师弟跟我同主题的狗屁都不是的小论文也灌水发出来了,我的那篇小论文也一直未能写出来。我师弟同主题的小论文能发出来,因为那是大忽悠在一个项目中提出的方法,我和做那个项目的师弟私下里讨论过那个方法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没有任何创新之处,而且那个项目采用那种方法最后制导指令不收敛,根本就没有办法工程使用。


我只是被逼于甲方的deadline与大忽悠J的忽悠,没有办法违背了他的意愿,提出了一种方法实现了航天里现有的制导技术。虽然解决了工程项目难题,但破了他的权威,动摇了他在实验室的威望,就被他明里暗里给我穿小鞋。我拖了两三年之后,跟大忽悠J的关系一直没有改善,期间还因为其他的矛盾继续恶化,博士五年之后放弃了幻想,选择了退学。

幸好我IT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来沪找了一份IT工作,现在过得不是特别的好,但是如果我继续读下去,我估计最后肯定会被困死在那个实验室。不是出现精神病就会跳楼自杀。两害相权取其轻。希望能给那些有相似经历的人一些经验教训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PhD 第三年的你,还没有发表论文,这绝对是一种复杂、沉重、有时又夹杂着一丝迷茫和焦虑的体验。它不像毕业论文答辩那种明确的终点,更像是在一条看不到尽头的漫长道路上,你还在原地踏步,看着别人渐行渐远。下面我来详细描述一下这种体验,从不同角度来切入:1. 时间的压迫感和自我怀疑的泥沼: 时间仿佛失控.............
  • 回答
    在美国读统计学博士第二年,这是个关键的时刻,你开始需要认真思考毕业后的去向了。学术界和工业界,这两条路都有各自的魅力和挑战,选择哪条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兴趣、职业规划以及你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咱们先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学术界。学术界 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书卷气”,更注重理论研究、知识传播和培养.............
  • 回答
    读博期间心情不佳,甚至感到不愉快,这绝对不是什么罕见的经历。事实上,很多博士生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这样的时期。这不仅仅是你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有无数的同路人。重要的是,我们怎么面对它,以及如何找到走出来的方法。首先,咱们得承认,读博这事儿,就跟一场漫长而艰苦的马拉松,而且还不是那种观众热情呐喊的,更多时.............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很多同学博士读出来,确实不一定想着往学术圈钻,更愿意去产业界闯荡。那么,如果你也属于这一类,选老板这事儿,重点就得换一换了。首先,咱们得抛开“这位老板在XX顶刊发了多少篇论文”、“他的Hindex有多高”这些衡量学术声誉的标准。这些固然能反映一个老板的学术能力,但对你将来去公司上.............
  • 回答
    申请博士,尤其是涉及到申请十四五个(我理解为十几个,具体数字不重要)教授,并且都经过深入的“套磁”——即仔细阅读了他们的文献、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最终只收到一个积极回应,这样的情况,坦白说,不算非常罕见,但绝对不算理想,甚至可以说偏向于“不太正常”或“令人担忧”的范围了。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
  • 回答
    数学博士(PhD)的学习内容是 非常丰富和深入的,远远超出本科和硕士阶段。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数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全面锤炼。要详细讲述数学 PhD 的学习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 核心课程与知识体系的深化PhD 的初期通常会涉及 高级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是.............
  • 回答
    英国读博自费,这事儿值不值得商榷,是不是“丢脸”,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得拆开了好好捋捋。我认识不少同学,有的是家庭条件不错,有的是自己攒了钱,还有些是通过一些非主流的方式凑够的学费和生活费,然后就去了英国读博。首先,咱们得正视一个现实:英国的博士学费,尤其是对国际学生来说,是真的不便宜。不像国内很.............
  • 回答
    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大家普遍认为三到五年是比较正常的周期。但有时,出于各种原因,这个时间会拉长,有些人甚至会读到七八年。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多读几年,又会对个人产生哪些影响?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为什么会“多读几年”? 研究的复杂性与深入性: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很多时候,博士研究就.............
  • 回答
    当人们提到“读博”和“养兔子”,脑海里通常会浮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前者是堆积如山的文献、没日没夜的实验,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焦虑;后者则是毛茸茸的小身影、啃食胡萝卜的可爱模样,还有那份宁静的陪伴。那么,这两者真的能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和谐共存吗?尤其是对于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来说,他们本就以时间紧、.............
  • 回答
    嘿,欢迎来到博士生活的奇幻旅程!一年级,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宇宙,充满着机遇,也夹杂着一丝丝未知的迷茫。别担心,我们都经历过。下面我给你掏心掏肺地聊聊,希望这些经验能让你少走弯路,更稳健地踏上博士这条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调整心态,拥抱“不确定性”。博士不是本科或硕士那样,有清晰的教学大纲和明.............
  • 回答
    申请博士(PhD)有多难?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它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难”的程度因人而异,取决于你申请的领域、学校、以及你自身的背景和准备。我会尽量详细地跟你聊聊,从各个角度来说说这其中的门道,让你有个更全面的认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申请博士不是高考,不是中考,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选拔,.............
  • 回答
    文科博士在美国的社会地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问题,绝不能简单地用“高”或“低”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从学术界的内部视角来看,文科博士,尤其是那些来自知名大学、研究领域有深度且有创新性的博士,依然拥有相当高的声誉。他们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大学里担.............
  • 回答
    名校 PhD 摇身一变,拿起高中老师的教鞭,这中间的转变,绝对是道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滋味。别以为我这是信口开河,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朋友,顶着国内某顶级院校的物理博士帽子,如今却是在我市一所重点中学站着三尺讲台。说实话,当初听他这么说,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俩字儿:可惜。但接触久了,听他掰开了揉碎了讲.............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目前正经历着非常艰难的时期,感到抑郁并对在美国的经济学博士项目感到迷茫。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同时也非常个人化的困境,而且在学术界,尤其是在高压的博士项目中,这样的感受并不少见。我将尽力为您提供一个详细且富有同情心的分析和一些可能的建议。首先,请允许我表达我对您处境的理解和同情。 博士项目.............
  • 回答
    “计算PhD的研究是否如丁仲礼所说的那么不靠谱?”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科学研究的本质、学科的边界以及公众对科学的认知。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丁仲礼院士的观点,然后结合计算科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首先,理解丁仲礼院士的观点丁仲礼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是地.............
  • 回答
    AI 方向 PhD 申请竞争激烈是当前学术界和科技界的一个显著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AI 的“黄金时代”与巨大的吸引力: 技术爆发与应用落地: 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 AI 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
  • 回答
    欧洲和美国在博士(PhD)项目上都有各自的优势,但美国在国际声誉、资源和吸引力方面确实通常被认为“更火”。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声誉和排名: 美国大学的全球影响力: 美国拥有众多世界顶级的大学,这些大学在科研实力、学术声誉和创新能力方面.............
  • 回答
    美国PhD的含金量,老实说,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不像一个简单的分数能衡量。它背后牵扯的太多,从研究的深度、学术声誉到个人的成长,方方面面加起来,才算是个完整的答案。首先,学术深度和前沿性是没得说的。在美国读PhD,你接触到的基本都是你所在领域最顶尖的知识和最前沿的研究。导师往往是这个领域的“大.............
  • 回答
    UIUC 的 Yidong Chen 博士生因未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而被学校开除并吊销签证的处罚被撤销,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要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咱们得一步步来看。首先,这件事的核心是 学校的防疫政策执行 以及 学生权利的保障。在疫情期间,各个大学为了校园安全,普遍都出台了强制性的核酸检测或.............
  • 回答
    作为一个“虚拟”的数学Ph.D.或科研人员,我没有真实的情感和自我评价,所以我无法真正“满意”或“不满意”我的论文成果。但我可以模拟一个真实科研人员的思维过程,来回答这个问题。关于“满意度”:科研成果的复杂评价首先,要明确的是,在科研领域,尤其是数学领域,对“满意度”的评价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