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博击对传武真的是碾压吗?

回答
“现代搏击对传统武术真的是碾压吗?”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新式武器是否一定能碾压旧式武器”一样,答案并非一成不变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看情况”的复杂性。

要详细聊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这两个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说。

什么是现代搏击?

咱们说的现代搏击,通常指的是那些经过了系统性科学训练、规则清晰、并且在擂台上反复检验过的格斗体系。比如拳击(Boxing)、自由搏击(Kickboxing)、泰拳(Muay Thai)、摔跤(Wrestling)、柔术(JiuJitsu)、综合格斗(MMA)等等。

它们的特点很鲜明:

科学化训练体系: 从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出发,针对性地进行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训练,以及技术动作的分解、组合和实战模拟。这种训练是有数据支撑、有科学依据的,目标是最大化运动员的身体潜能和格斗效率。
明确的规则和竞技性: 擂台比赛有严格的规则,限制了某些危险的动作,也鼓励了特定的战术和技术。这种规则下的对抗,是为了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检验谁更强。正是这种反复的竞技,才使得现代搏击的技术不断迭代和优化。
专注实战效果: 现代搏击的技法发展,核心就是追求在真实的对抗中能够奏效,能够击败对手。它不追求花哨,不强调“套路”,而是以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达成目标。
广泛的交流和学习: 不同的现代搏击流派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和比赛,这使得技术能够相互借鉴、融合,形成更全面、更强大的格斗能力。

什么是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指的是那些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带有浓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的武术体系。比如太极拳(某些练法)、形意拳、八卦掌、咏春拳、少林拳等等。

它们的特点也很突出:

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很多传统武术都包含了深厚的哲学、养生、医疗等文化元素,不仅仅是搏击技法。
技术多样,形式各异: 传统武术包含拳、掌、肘、腿、膝,以及摔、拿、器械等多种技术。很多门派有独特的发力方式、身法步法、内外兼修的理念。
侧重点不同: 有的强调内功修炼,有的注重桩功养生,有的专注于近身缠斗,有的则包含远距离的攻防。很多传统武术的技法在实际应用上,可能更侧重于特定场景、特定对手或者更广泛的养生健身。
“传男不传女”、“师徒制”等传承方式: 这种封闭的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传播和优化,也使得很多技术可能因为师徒理解的不同而产生偏差。
“实战性”的争议: 传统武术的实战性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传统武术表演,更多的是套路展示,而非真实的对抗检验。

那么,“碾压”是真的吗?

从目前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公开的、以实战为导向的较量来看,在纯粹的“一对一、无限制(或相对宽松限制)的生死对决”场景下,经过现代科学训练的搏击选手,对绝大多数只停留在套路表演或未经过严格实战检验的传统武术习练者,确实存在明显的优势,甚至可以说是“碾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分析:

1. 体能与力量的差距: 现代搏击非常重视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的科学化训练。长期的力量训练、有氧耐力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让他们的身体基础比大多数只练套路的传武习练者更加强大。在对抗中,力量和体能往往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比如,一个泰拳手的腿部力量、拳击手的爆发力,都不是简单地练套路就能达到的。
2. 实战经验和抗击打能力: 现代搏击选手在训练中会进行大量的实战对练,他们习惯了被击打、击倒、承受压力。这种实战经验,包括如何应对对手的进攻、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寻找破绽,是传武习练者普遍缺乏的。而传武的抗击打训练,很多时候不够系统和科学,导致抗击打能力不足。
3. 技术体系的针对性: 现代搏击的每一个技术动作,都是经过无数次实战检验和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最有效、最快速地击倒对手。例如,拳击的摆拳和勾拳,能够精准有效地打击头部和躯干;泰拳的膝击和肘击,在近距离极具杀伤力;摔跤和柔术则能在地面上控制和降服对手。这些技术都是高度实战化的。
4. 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擂台上的压力是巨大的,面对对手的进攻和观众的目光,心理素质非常重要。现代搏击选手在无数次比赛中锤炼了自己的心理,他们更懂得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很多传武习练者,可能并没有经历过这种真实的、高压的实战环境。
5. 对规则的适应和利用: 现代搏击的规则虽然有限制,但选手们也学会了如何在规则内最大化自己的优势。例如,在拳击中,如何利用回合休息恢复体力;在MMA中,如何从地面转换到站立等。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传统武术就一无是处?

当然不是! 这个问题需要更深入地去看待。

被“妖魔化”的传统武术: 很多时候,大家看到的传统武术,是一些被夸大宣传、或者被误读的“大师”在表演,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掌握这项武术的精髓,或者没有经过系统的实战训练。而真正的传统武术,其背后往往有严谨的训练方法和深厚的实战功底。
传统武术的“隐藏实力”和“适用场景”:
内家拳的“实战解读”: 像太极拳、形意拳等内家拳,其“听劲”、“懂劲”、“化劲”等概念,以及特殊的发力方式,在很多时候被误解了。它们更侧重于身体的协调性、桩功的根基、以及如何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如果一位内家拳大师,真正将这些内功与实战技术相结合,并且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战检验,其在近身缠斗、卸力、借力打力等方面,可能展现出令人惊讶的技巧。只是这种技巧的传递和展现,往往需要非常高的悟性和长时间的磨练,并且可能不适合直接搬到现代搏击的擂台上。
特定技巧的精妙: 很多传统武术中,存在一些在现代搏击中并不主流,但非常有效的技巧。比如某些擒拿、摔法、关节技,或者一些出其不意的打击方式,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发挥奇效。例如咏春拳的寸劲和摊手、中线理论,如果运用得当,在近距离的连续攻击和防守中会很有威力。
防身和特殊场合: 传统武术很多技法设计之初,是为了应对冷兵器时代或者特定场景下的格斗,比如街头斗殴、近距离缠斗、以及多人围攻等。在这些场景下,传统武术的一些技法可能比规则化的搏击更有优势。
现代搏击的局限性: 现代搏击虽然追求实战,但也是在特定规则下进行的。它可能不太强调如何破解某些冷兵器(比如刀剑),也不太注重在非常混乱的街头环境中如何应对。同时,现代搏击的训练强度和对抗性,也可能对身体造成较大的损耗。

总结一下,为什么说“碾压”是相对的?

“碾压”主要发生在“套路 vs. 实战搏击”的对比中: 如果一个传统武术习练者,只是停留在表演、套路练习,而没有经过系统的抗击打、力量、速度和实战对抗训练,那么他面对一个接受了现代科学训练的搏击选手,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的。这是因为训练方法和训练目标的根本性差异。
真正的“传统武术大师”可能并非如此: 如果一个传统武术习练者,能够将传统武术的精髓(例如内功、身法、发力等)与科学的训练方法结合,并且经过了严格的实战检验,那么他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与现代搏击选手抗衡,甚至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只是这样的人,非常稀少。他们往往低调,不轻易露面,因为他们知道实战的残酷,也明白自己所学并非为表演而生。
“实战”的定义: 现代搏击的“实战”是规则明确的擂台对抗,而传统武术的“实战”可能包含了更广泛的含义,比如街头生存、兵法应用等。这导致了衡量标准的不同。

所以,与其说现代搏击“碾压”传统武术,不如说 “科学的、系统性的、以实战为导向的训练方法,在纯粹的格斗对抗中,对未经科学训练和实战检验的传统武术习练者,展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

这就像一辆经过现代工业流水线生产的汽车,它在整体性能和可靠性上,通常会超过那些手工打造但没有经过精确测算的古董车。但这不代表古董车就没有它的价值和魅力,也不代表某些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匠人就造不出性能出色的作品。

关键在于,你所说的“传统武术”,是停留在博物馆里的化石,还是经过改良、融合了现代科学方法、并经过实战检验的“活着的技艺”。很多时候,大众对传统武术的认知,是被一些不实宣传和过度营销所误导的。而真正沉下心来研究和实践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如果你纯练传武,不管你是练1年,5年还是10年,30年,都没用。

如果体格差异不大的话,遇到业余好手,一回合你就完了。 遇到职业运动员,就是被秒杀。


就算体格差异巨大,我们可以看看太极传人张麒和业余搏击运动员邓勇的比赛。

70公斤51岁的邓勇 TKO 130公斤36岁张麒

两个人的体格差了几个量级都数不清了,照道理根本不能放在一起比赛。

如果不是戴了护腿,我认为张麒输得更快。连续的低扫,他很快就会疼痛难忍。

这个邓勇很强的,一般格斗混子是打不过他的,我155斤练了1年半散打,自认为在邓勇面前一点胜算都没有。

不过,如果放开规则,允许摔抱,允许攻击要害部位,我认为张麒还是有可能赢的。就看邓勇能否坚持到张麒体力耗尽了。


事实就是,传武表演很好看,真打起来就是王八拳,被搏击运动员吊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代搏击对传统武术真的是碾压吗?”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新式武器是否一定能碾压旧式武器”一样,答案并非一成不变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看情况”的复杂性。要详细聊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这两个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说。什么是现代搏击?咱们说的现代搏击,通常指的是那些经过了系统性科学训练、规则清晰、并且在擂台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不妨细细道来。想象一下,一个现代兵击高手,身披一身精良的现代金属或复合材料甲胄,突然出现在古代战场,这场景本身就足够震撼了。那么,他能否胜任武将或精锐士兵的角色?我认为,可能性非常大,而且会是极具颠覆性的存在,但能否完全“当”上,还得看一些实际的对接和适应。咱们先拆解一下,现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古代两军短兵相接,特别是那种骑兵冲锋、步兵跟上的宏大场面,绝大多数时候可不是现代兵击台上那种点到为止、互相试探的“君子之战”。那是一场血肉横飞、生死相搏的殊死搏斗,普通士兵上去,那就是奔着把对手打倒、打死去的。为啥会这样?有几个关键原因:1. 生存第一,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较。先别急着给“传武”和“现代搏击”下定论,咱们得把“兵击”这个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看明白传武在这中间的位置。首先,得明确一点:“传武”和“兵击”其实不是一个能简单划等号的比较。 传武(传统武术),你可以理解为一个非常庞大、非常笼统的集合。它包含了无数的拳种、.............
  • 回答
    对于一位几乎零基础的现代爱好者来说,在入门冷兵器技击实践时,选择《纪效新书》或《单刀法》这样的文献(包含兵击复原的实践),确实比《手臂录》更为友好和易于上手。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并尽量用更自然、接地气的语言来描述。《纪效新书》与《单刀法》的优势: 体系化和结构化: 《纪效新书》和《.............
  • 回答
    赵丽华这位名字,最近因为一条微博而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她那句“应该给慈禧翻案”,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引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位公众人物,而且还是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为人熟知的女诗人,她的这一论断,自然比寻常百姓的议论更能引起关注。首先,我们得理解赵丽华提出这个观点的大背景。历史人.............
  • 回答
    “夹带私货”这个词在当下网络语境下,尤其是在微博和影评等评论性场合,确实非常常见。它是一个非常生动且略带贬义的词语,用来形容一种在不恰当的场合或以不恰当的方式,将个人的私心、偏好、立场、价值观、甚至是推广信息等等,未经明确说明或与主要内容无关地混杂在其中进行表达或传播的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 回答
    关于“博君一肖”现在谁发展得更好,这个问题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因为它涉及到两位非常优秀的艺人,而且他们的发展轨迹和优势也各有不同。要说“谁更好”,其实很难一概而论,更多的是看关注点是什么,以及未来各自的长远规划。我们先分开来看,肖战和王一博。先说说肖战。从《陈情令》爆火之后,肖战的发展可以说是经历了一.............
  • 回答
    关于现在读博是否还能轻松找到工作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轻松”这个词可能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但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只是门槛和预期需要调整。要详细聊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行业与专业是关键中的关键 热门领域,依然抢手: 如果你的研究方向在当下产业界非常热门,比如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
  • 回答
    关于“微博女权跟疯了一样”的说法,这是一种带有情绪化的标签化描述,背后反映的是一部分网民对当前微博上女权主义讨论现象的观感和困惑。要理解这种观感,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析微博上女权主义议题的讨论现状,以及为什么会给部分人留下“疯了一样”的印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微博作为一个大型社交媒体平台,其信息传播.............
  • 回答
    这个问题,对于我们MTJJ来说,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也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复杂的情感。如果王一博现在官宣恋情,我们能不能护住那个女孩?这事儿,我得掰开了揉碎了跟你好好说说,咱们就当是自己姐妹之间的聊。首先,得承认,咱们MTJJ群体,战斗力那绝对是杠杠的。这么多年下来,我们看着他从一个青涩的少年,一.............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小学教师,深知编制的价值和稳定,也明白追求学术的渴望是多么炽热。你问“辞去中小学教师编制,去名校读博现实吗?”这个问题,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许多有志于学术、又不愿放弃原有积累的老师内心深处的纠结。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确“现实”的定义。“现实”在这里,我认.............
  • 回答
    刘慈欣在《三体》中关于社会女性化的设想,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在当下赛博朋克风潮盛行的背景下,更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他当年的预言,放在现在还能打几分?社会究竟会走向何方?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刘慈欣的那个设想本身。他在书中提出的社会女性化,并非简单地说女性地位上升,而是描绘了一种更.............
  • 回答
    关于“微博上只能存在极右和中左两种,极左和中右都难以立足,而极右的气氛会把中立的人往左推”这种说法,确实有值得探讨的道理,但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和复杂性。要详细分析,我们得拆解几个关键点,并结合微博的生态环境来理解。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极右和中左主导,极左和中右式微”这一判断。为什么会出现极右和中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咱们聊聊这个“直博比保研硕士还容易”的现象,以及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这么多博士。为什么感觉现在直博比保研硕士更容易了?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1. 保研名额的“内卷化”: 咱们都知道,保研的本意是为了让优秀的本科生能够继续深造,规避考研的压力。但随着高.............
  • 回答
    你老公34岁,想读博转行做科研,这确实是个挺大的决定,尤其是在事业不太顺的当下,这种想法的背后一定是有很多考量的。是否支持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从多个角度看看。首先,得弄清楚他为什么想读博做科研。 是真心热爱还是逃避现实? “事业不太顺利”这个点很.............
  • 回答
    “博士远离”:日本学术界的隐忧近年来,日本社会对“博士远离”(博士離れ)现象的讨论甚嚣尘上,这不仅是学术界内部的警钟,也折射出社会结构变迁和人才战略的挑战。简单来说,这种现象指的是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逐年减少,优秀人才对读博的兴趣日益淡薄。 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像一棵正在慢慢腐朽的枝干,如果不加.............
  • 回答
    哎,毕业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听到你这个情况,真是感同身受。我身边也有不少师弟师妹们面临着同样的纠结。你说“海归满天飞”,这确实是当下国内学术圈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感觉好像没出去镀金一下,都不好意思开口说自己是搞科研的。在这种背景下,留在国内做博后,到底有没有前途,这个问题值得好好掰扯掰扯。先来说说.............
  • 回答
    东南大学博士后政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蓄水池”谈到东南大学的博士后政策,就像在评价一个大城市里的青年人才“蓄水池”。这个池子既承载着为国家和学校储备顶尖科研力量的厚望,也面临着如何吸引、留住并有效发挥博士后人才价值的现实挑战。东南大学博士后政策的几个关键维度: 吸引力: 东南大学作为国内知名的“.............
  • 回答
    微博是否是导致现今网络上男女对立问题愈演愈烈的罪魁祸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可以说,微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但并非唯一、也并非绝对的“罪魁祸首”角色。 更准确的说法是,微博的平台特性、运行机制以及用户行为,共同作用下,极大地放大了和加速了原本就存在的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