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源义经的一生?

回答
源义经的一生,简直就是一出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悲壮史诗。要评价他,不能仅仅停留在“悲剧英雄”的标签上,而需要深入探究他身上那股燃烧的生命力,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残酷与无奈。

出身与早年:命运的拨弄,天赋的显现

要说义经,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源义朝。这位平安时代末期的武士,在“保元之乱”中站错了队,最终被平清盛所杀。那时义经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名叫牛若。父亲的惨死,注定了他的命运绝不会平坦。

他被送往鞍马寺,在这座远离尘嚣的山寺里,牛若开始了与众不同的童年。虽然说是出家,但他似乎并没有真正放下世俗的仇恨。在这里,他得到了著名的“天狗”传授剑术兵法,这无疑为他日后纵横沙场的超凡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试想一下,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寂寥的寺庙里,接受着如同传说般的训练,他的内心该是怎样的孤寂与坚韧?这塑造了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性格。

后来,他离开了鞍马寺,开始了他的浪人生涯。这段日子,我想是他真正接触社会、品尝世态炎凉的开始。他曾在京都街头讨生活,也曾在各地流浪,期间结识了弁庆等日后忠心耿耿的追随者。这些经历,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对人情冷暖有了更深的体会。

登上历史舞台:横扫千军的战神

真正让源义经声名鹊起,是他响应哥哥源赖朝的号召,投身于“源平合战”。不得不说,义经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简直是战术的天才。

俱利伽罗峠之战: 这是他崭露头角的成名之战。面对数量远超自己的平家军队,义经兵行险着,利用地形和天气,放火烧山,制造混乱,一举击溃了平家主力。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他敢于冒险、善于利用条件的风格。
一谷之战: 在这里,义经再次上演了奇迹般的战术。他率领少量骑兵从陡峭的鵯越之坂(也有说法是“弁庆在上面”的山坡)奇袭平家本阵,如同神兵天降,打得平家措手不及,再次取得辉煌胜利。这次的“鵯越之阵”更是成了后世津津乐道的战例,充满了传奇色彩。
屋岛之战与坛之浦之战: 这两场决定性的战役,更是将义经的军事光辉推向了顶峰。屋岛之战,他以少胜多,逼迫平家水陆并进的阵型崩溃;而坛之浦之战,更是彻底终结了平家的统治。特别是坛之浦,那场海战的惨烈与波澜壮阔,义经在战场上的英姿,至今仍被无数文学作品和传说所传颂。

在这些战役中,义经展现出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指挥能力,更是一种难以置信的勇气和魄力。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与士兵们一同出生入死。他的战术灵活多变,常常出人意料,这让他的敌人闻风丧胆。他的名字,在那个时代,几乎就是胜利的代名词。

与哥哥的裂痕:猜忌与背叛的序曲

然而,命运的残酷并没有因为他在战场上的辉煌而停止。胜利的果实,并没有真正属于他,而是归于了他的哥哥,源赖朝。

赖朝虽然依赖义经的军事才能取得了天下,但他骨子里却充满了对权力的高度警惕和猜忌。他深知义经的声望、能力以及他那份不受控制的桀骜不驯,这让他感到了深深的威胁。而义经本人,或许也因为战功卓著,性格中那份固有的率真和不受羁绊的特质,让他与赖朝那小心翼翼、深谋远虑的政治策略格格不入。

赖朝逐渐疏远义经,并开始剥夺他的权力,甚至将他列为通缉犯。这种转变,对于为源氏复兴立下汗马功劳的义经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他从人人敬仰的战神,一夜之间变成了人人喊打的逃犯。这种巨大的落差,以及来自最亲近之人的背叛,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

流亡与悲剧:英雄末路,慷慨悲歌

被赖朝通缉后,义经开始了悲凉的流亡生涯。他依然得到了忠诚的追随者,如弁庆等人,不离不弃地陪伴他。他们穿越艰难险阻,躲避官兵的追捕,但最终还是无处可逃。

最令人心碎的,是他与静御前的故事。静御前是义经的爱妾,她与他一同经历了艰难的逃亡,并在藤原秀衡的奥州一度安稳了下来。然而,为了讨好赖朝,秀衡最终还是将义经出卖。

在衣川之战中,义经孤身一人,面对大军压境,他选择了以死明志。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并没有亲手了断自己,而是妻子静御前抱着他们的孩子,自杀了。这种场景,简直是把悲剧推向了极致。一个在战场上无所畏惧的战神,在生命的终点,却以如此凄惨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如何评价义经的一生?

源义经的一生,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军事天才与战神: 这是他最无可争议的成就。他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以惊人的军事才能,改变了日本的历史进程。他的战术、他的勇气,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悲剧英雄: 他的故事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色彩,但最终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他的才华被政治猜忌所扼杀,他的功勋被亲情所背叛。这种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的结局,赋予了他浓厚的悲剧光环。
忠诚与背叛的牺牲品: 他在忠于家族、忠于哥哥的同时,却遭遇了哥哥的背叛。这种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像是那个时代政治漩涡中的一颗棋子,最终被无情地牺牲。
理想主义的化身: 义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纯粹的武士精神,他更看重战场上的荣耀和胜利,而不是权谋和政治。这种理想主义的特质,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博弈中,注定了他难以善终的命运。
文化符号: 义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他更是日本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符号。他的故事被无数的能剧、歌舞伎、小说、漫画、电影所改编和演绎。他象征着勇气、才华、忠诚,也象征着命运的不公和人世的无常。

评价源义经,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好”还是“坏”。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身上融合了卓越的才能、崇高的理想,但也夹杂着不谙世事的冲动和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奈。

他的一生,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那个时代政治黑暗、权力倾轧的缩影。他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出关于天才、忠诚、背叛和命运的宏大悲歌,至今仍能触动无数人的心灵。他的光芒,虽然被黑暗所遮蔽,但却永远不会熄灭,而是化作了日本历史长河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借着最近读完《平家物语》来写一写。


最初知道源义经这个人物是2005年,那年被称为“义经年”,当年的大河剧是《义经》,还出了三款有关义经的游戏:《义经英雄传》《源氏》《义经纪》。《义经纪》是部完全只蹭热度,买到就上当的垃圾且不说,《源氏》虽然素质尚可,但其实只是套了义经人物设定的奇幻ARPG。只有《义经英雄传》是老老实实根据历史上的源平合战改编的游戏,而这也给这款游戏获得了“平庸”的评价。ucg杂志上刊登了一篇介绍源义经生平的文章,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对源义经的认识都来源于这篇文章。不过那些对源义经的塑造,现在看来与现实偏差很大,在现代大部分人心中的源义经的形象,文学创作的部分是压倒性超过真实的历史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即使按照真实的历史,源义经的生平也确实含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他出生于平治元年,当年平治之乱爆发,源平交战,源义经的父亲源义朝战败,平清盛从此青云直上,出生于家族败落的关键性一年,这样的巧合确实传奇。源义经在战场上活跃的时间也非常短暂,从1183年底与源范赖一起入京讨伐木曾义仲到1185年初的坛之浦海战,义经在战场上只活跃了不到两年,经历过的大战也不过宇治川、一之谷、屋岛、坛之浦几场。但是就是这么短暂不到两年的活跃,居然就让他成为日本历史上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确实奇特。但是,关于源义经生涯的细节,也被修改的面目全非了,为了让源义经成为“历史的主角”,大到战争的走向,小到个人容貌和生活,都被人为的做出了“调整”。


源义经确实可以算是军事天才,但是他的创造性被夸大了,比如有人说,当时的作战毫无战术可言,就是武士一对一的单打独斗,而源义经创造性的发明(至少是在日本发明了)集团性作战,依靠先进的战术理念取得了成功,这种评价为免夸张。当时的战斗确实常常发生武士之间互报姓名然后单挑,但是这并不代表当时的武士不会进行合作和集团作战。木曾义仲的横田河原之战和俱利伽罗谷之战都明显运用了出色的战略战术,这都在源义经之前,要说开创者,木曾义仲也在源义经之前。

源义经更像是遵守兵贵神速,出其不意的理念,一之谷和屋岛都是如此获得胜利,如果是一之谷的胜利义经可算头功,那么屋岛的胜利是义经没有必要的全功。一之谷合战后,平家大势已去,此后被消灭已经是时间问题了,但源义经为了争功,只率自己的本部,冒着风浪冒险出海,虽然此后仅仅依靠少数军队就逼迫平家撤离屋岛,但是由此大大得罪了梶原景时等源赖朝手下的武士。如果只依靠义经这点兵马就能取胜,那还要梶原景时等人何用?因此坛之浦梶原请为先锋,想要立功,但义经又不许,他知道这是最后一战,所以不想把荣誉让给别人,义经的不懂人情世故可见一斑。

梶原景时在源赖朝起兵之初救过赖朝一命,可算是赖朝心腹,得罪他的下场挺严重的。源赖朝厌恶义经也不止是梶原的话,义经入京后颇得法皇和公卿的好评,又接受了后白河法皇的官职,须知此时正是正式的武士政权创立之初,皇家与武家谁才是日本的统治者正是模糊不清的时候,为了避免自己的权威被打击,源赖朝甚至避免自己入京见到法皇。而如果源义经成为法皇的爪牙,重新确立皇权统治的可能性并非没有。虽然上帝视角看,法皇和义经的号召力都无法与源赖朝抗衡,但当时的人无法预见。

源义经在军事上颇有能力,贪图名声和荣耀,好色,不得武士人心,是一个在日本历史上发挥过作用的流星,但后世的各种文学创作已经将义经塑造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最后,写写在《平家物语》中与大众印象不同的源义经细节。

容貌:义经一般被描绘为美男子,依据是其母常盘是个美人,但可靠史料中对义经的容貌没有描写,最早有提到义经长相的可能就是《平家物语》了,但《平家物语》是在坛之浦两军交战前鼓舞士气时所说,平家将领越中次郎兵卫说义经【其人肤白矮小、板牙突出】这也是网传义经其实是龅牙矮子的出处,不过《平家物语》本就不是正史,其对人物外貌的描写也并不真实,例如其对平氏一家就写的几乎个个都是美男子,只因作者特别喜欢平重盛,于是不但平重盛好,其子平维盛也是好,就连其孙六代也好。无视平维盛不但是关键性的富士川合战一箭未放撤退,江湖传闻平家被水鸟吓跑的,以及俱利伽罗谷合战,平家主力覆灭,平家不得不撤出京都的重要战役的平家指挥官。这种描写颇为可疑,而且这段话是平家鼓舞士气贬低敌人的话,所以可信度也不高,同一章节,另一平氏将领就说义经【不过是个小冠者,吾腋之投海,甚易耳!】

情义:义经被描绘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不过《平家物语》中可见其残暴一面。平家总大将平宗盛被押解回京时,请求见自己的幼子副将(小名,大名平能宗),义经同意了。见过面后义经即下令将副将处决,时年8岁,一说6岁。【河越小太郎重房至判官(义经)跟前,问道:“那位平家小公子,该怎生处置?”判官心一狠,道:“斩草除根,不必再解去镰仓,就交给你处决吧!”】此事为义经独断,虽然副将迟早要死,但为免麻烦不送去镰仓就处决几岁的儿童,让人心寒。

爱情:义经和静御前的故事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了,不过义经的侍妾不少,静御前不过其一,还被抛弃了,其实义经抛弃的何止静御前!据《平家物语》,义经自知不敌源赖朝,率领部下离开京都想去西方发展势力,结果遇上风暴船偏离航道,军队分散了,义经于是抛弃了随军的侍妾逃命。【义经离京时随带女官妾侍十余人,至住吉浦只能悉数抛弃。女官妾侍们惊惶无助,或于松下,或于沙上,足踏裙袴、头枕衣袖,泣卧伤悲。】有意思的是义经侍妾中还有一人是平时忠的女儿,平时忠被押解回京后为了自保送了自己一个女儿给义经,义经就笑纳了,但在源赖朝眼中又多了一条罪责,勾结平家余党。

user avatar

源义经可以说是被刻意捧起来的,当然他自身实力是有的,只是没有世间吹的那么厉害。因为记载这段历史的《吾妻镜》近乎于北条得宗家的官方史书,对源氏三代多有批判,尤其是把源赖朝和源义经的兄弟冲突与之后的源氏嫡系血脉断绝联系到了一块儿,得出了源氏绝后是源赖朝自作自受,北条得宗家才“不得不”执掌政权,实属天命所归也。

正因为要抹黑源赖朝,源义经的地位才变得崇高起来。

通说是源义经缺乏政治敏感性, 中了源赖朝的阴谋和后白河法皇的离间计,才被迫造反,成为悲剧名将的。不过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打破了这一传统印象。

按照《吾妻镜》的传统说法,寿永三年(1184年2月)源义经在一之谷合战立下大功,却没获得任何赏赐,而同样参战的源范赖却在六月被授予三河守。源义经心怀不满。后白河法皇看到这点,于是在元历元年八月六日任命源义经为检非违使左卫门少尉。但源赖朝严禁他的御家人未经他的许可就接受官职。所以对源义经擅自接受官职强烈不满,于八月十七日将其从讨伐平氏的军队中调离,改为源范赖讨伐。

《吾妻镜》的问题就出在这。检非违使跟国守相比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官,究竟值不值得源赖朝发那么大的火?

事实上,九月十八日,源义经保留检非违使一职,官阶升到从五位下,荣升为贵族行列。十月一日,他获准进入内里,院御所,陈谢晋爵之礼。作为一个武士来说,能够进入内里,被称作“内升殿”,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河内源氏之中只有他的父亲源义朝有过此殊荣。而在此期间,源赖朝根本没有对此作出不满和阻拦的举动,反而派他的亲信大江广元为其协助。可见担任检非违使一事,源义经至少是得到源赖朝的默许的。

而源义经之所以被调离,不是因为得罪了源赖朝,而是被命令去讨伐平氏残党,因为京都的平氏在七月份作乱被镇压后,余部逃往伊贺,伊势。检非违使本来就是负责京都治安的工作,所以源义经的首要任务是荡平畿内的平氏余党,这不论是对源赖朝还是后白河来说都是重中之重。所以“源义经被从战场上调离是源赖朝与源义经不和”的说法根本靠不住。就像所谓的“织田信长不信任明智光秀才使得光秀造反”一样——不是不信任,恰恰是太信任了,才让你有机会造反的

为什么源义经没成为国守,这也好解释。国守是地方官职,检非违使是中央官职,二者一般是不能兼任的。而且被授予河内守的源范赖可没有荣升“内升殿”的资格,所以相比源范赖,源义经倍受冷遇的说法也靠不住。

而后白河法皇离间源氏兄弟从中获利的说法更不靠谱,这会儿西日本还在平氏手里呢,敌人还没平定就开始操控内斗的阴谋,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这个说法属于结果倒推原因的阴谋论。

同时期,源赖朝让源义经娶了河越重赖的女儿。此人不重要,但他妻子的外婆是源赖朝的乳母比企尼。这个人在源赖朝被流放期间一直照顾他,源赖朝对她是很重视的。而河越的妻子还是源赖朝嫡子源赖家的乳母,源赖朝让源义经与比企尼的外孙女结婚,看得出来,此举是想让源义经成为源赖家的辅佐之臣的。

按照此时源赖朝的想法,应该是源义经坐镇京都,源范赖作为主将继续讨伐平氏在西国和九州的势力,从而孤立四国屋岛的平氏大本营。只可惜源范赖的作战能力不足,战事没什么进展,使得源赖朝不得不再次启用源义经。

然后就是元历二年的坛之浦海战,源义经领导的军队大获全胜,剿灭平氏一族,回到京都后受到热烈的欢迎。然后狡兔死走狗烹,平氏一灭,源义经没了用武之地,遭到源赖朝打压。

熟知,也就是吾妻镜的说法,就是源义经押解平宗盛等人回镰仓,自己却被勒令禁止进入镰仓,被拦在镰仓西部的腰越,然后源义经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腰越状》,表明自己的赤胆忠心。但在状中部分夸耀自己战功的言语反而激怒了源赖朝,于是不愿与兄弟相见,源义经心灰意冷的回到京都,最终被迫造反。

以前我也对这说法深信不疑,但是现在看看问题太多了。如果兄弟关系真的决裂了,干嘛要放源义经回京都?直接把他抓起来不行吗?放虎归山,再想抓可就难了,源赖朝不是这种掉以轻心的人。

于是只能接着编,源赖朝是为了同时除掉源义经和后白河法皇才故意放走源义经的,目的是让源义经在后白河的支援下发动叛乱,方便自己一网打尽。

这就是结果倒推原因的坏处了,就是认为最终胜利者一开始就掌控全局.事实上这种“你在第二层,我在第五层”的套路只能存在于小说中,现实里没人敢这么玩的。刚打赢平氏的,威望达到极点的源义经,地位崇高的后白河法皇,这俩联合到一起,源赖朝真的有把握一举歼灭吗?明明直接抓起来,这么安全的办法不用,非得用那么惊险的办法,实在是不合理。

还有腰越状里源义经对擅自担任检非违使一事的辩解也令人费解。他声称自己认为这是为了源氏一族的荣耀,才擅自接受这一官职的。首先现在大家已经明白了源义经担任检非违使是得到源赖朝同意的了。何况检非违使也不是啥特别大的官职。自己的爷爷,不受鸟羽法皇待见的源为义都当过这官,谈不上啥大荣誉。吾妻镜的作者纯属是撒了一个谎之后,要用无数个谎言来弥补。

然后针对源赖朝派去的军监,梶原景时的指责,源义经抱怨自己立下大功却遭诽谤,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在吾妻镜中,梶原景时后被称作“馋者景时”,于北条得宗家的立场,他也不是啥正面人物。所以这段也靠不住。

所以整个段落都是后世某些人为了塑造源义经这么一个悲剧形象而编造的故事。那么真相是什么呢?原始版本的平家物语和慈圆的《愚管抄》,都记载过源氏兄弟在镰仓会面的事,可能这才是真实情况吧。不过这个时候,兄弟俩的关系的确开始恶化了,书中也承认了这一点。

追根溯源,源赖朝是因为弟弟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讨伐平氏,才对源义经心存芥蒂的。源赖朝的构想,是切断平氏的补给线,通过与平氏打持久战迫使其投降。他对源范赖的要求是,必须要让三神器和安德天皇安全回到京都。因为他要用这些筹码与后白河法皇谈条件,灭亡平氏不是首要任务。

无奈源义经太过急躁了,他追求速战速决,直接剿灭了平氏不说,还逼得安德天皇跳海,三神器之一的草薙剑也给弄丢了。这可与源赖朝的计划不符。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源义经似乎对后白河特别忠诚,简直是他的左膀右臂一般。在源义经眼里,或者说那个时代,武士给朝廷卖命理所当然,源义经也未必想自立门户。但源赖朝是一个革新者,他要成为武家栋梁,要切断御家人与朝廷的联系,使得御家人必须通过自己才能侍奉朝廷。而源义经似乎与后白河走得太近了,这会让自己构建新体制的努力付之东流。但此时源义经威望极高,这时候治他还为时尚早,因为源赖朝得先应付自己的叔父源行家的谋反。

源行家其人军事水平不高,没立下大的战功,但他却觉得投靠源赖朝不光彩,拒绝向镰仓臣服,而是倒向后白河。在源赖朝眼里,这么傲慢的人等于就是在谋反。此时虽然已经与源义经不和,但他还是向弟弟发出了讨伐源行家的要求。

源义经本想去说服源行家,但最终却反过来被源行家说服,二人形成统一战线。于十月十三日举兵,并在当天向后白河讨要宣旨,借这个大义名分讨伐源赖朝。

源义经在奏疏中说明自己受到不公的待遇,明明打了胜仗,却受到打压。主要有两点:1.源义经虽被授予伊予守的官职,但源赖朝却在全国各地派亲信御家人担任地头,并且规定自己要通过地头直接向百姓收税,这下等于剥夺了源义经的财政权,使自己丧失经济独立性。2.源义经在战时从源赖朝那里得到的二十处被没收的土地,战后都被源赖朝强行收回了。

所谓被没收的土地,指的是源义经讨伐伊势伊贺平氏余党时所接收的土地。这些本来就不属于源义经自己。源赖朝给予他的是可以把土地赏赐给手下的权利,当然源义经如果不赏赐,据为己有也行。

但要注意,“土地恩赏”这种权利,在源赖朝眼里,是只有自己才能掌握的权利。之前只是为了战事顺利进行,临时赐予源义经赏赐土地的权利而已。战争结束后,这项权利是要收回的。

已经丧失了经济独立性的源义经被迫做出选择,要么屈从源赖朝,离开后白河去镰仓,要么跟哥哥来场硬仗。

但仅凭对自己赏赐的不满,可不足以要求后白河给他讨伐源赖朝的宣旨。也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源义经就开始宣称源赖朝要除掉自己,这样他就可以用自卫的理由起兵,这样行为就正当了。但事实上,朝廷中亲源赖朝的公卿藤原兼实企图暗杀源义经时,反被源赖朝指责无情。

十月十六日,源义经再次强迫后白河给他讨伐源赖朝的宣旨。然后第二天晚上发生了土佐房昌俊袭击源义经宅邸的事件,源义经将其击退后,造反态度更加坚决。

这事吾妻镜和平家物语都说是源赖朝指使的。但有这个必要吗?藤原兼实事后明确表示,如真想处置源义经,只需要命令源义经来镰仓就行,何必那么麻烦呢?本来源义经在京都已经精神高度紧张,戒备森严,你还派刺客过去,实在没啥必要。

于是有了另一种说法,就是源赖朝是为了激怒源义经,逼他举兵后再歼灭,才派刺客过去的。

但是此时的源赖朝正忙着在镰仓搞胜长寿院落成仪式呢。十月二十四日是落成时间。此事意义重大,因为源赖朝预备在此地给自己在平治之乱中战死的父亲源义朝举行供养法事,向内外宣告自己已经灭亡了平家,报了杀父之仇,振兴源氏一族。更重要的,是宣示自己成为武家栋梁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在举办这么重要的典礼关头,根本没有心思去搞这种刺客故意袭击失败的阴谋。尤其是在给父亲供养法事的前夕杀弟弟,于情于理都说不通,怎么着也得拖到法事举行之后吧?而且此次袭击《玉叶》中指出是一次里应外合的行动,刺客们勾结了源义经身边的人,能做到这一步,不像是奔着故意失败去的。

只能说因为当时源氏兄弟关系紧张,源义经正满世界叫嚷着“源赖朝要杀我”的当口,发生了土佐房昌俊的袭击事件,所以很多人就把这场袭击误认为是源赖朝的主意吧!

现实中,源赖朝完全可以用举办胜长寿院落成仪式的活动,邀请源义经来镰仓参加父亲供养法事的仪式,现成的理由摆在这。要是源义经不来,那自己就可以用不孝的理由打压了,要是来了,直接抓起来也好,当场质问也好,总之有的是办法对付源义经。但他没有做,可见源义经此时仍然没有想和弟弟开战的念头。

十月十八日,后白河发布宣旨,批准源义经和源行家讨伐源赖朝。藤原兼实主张源赖朝没有对不起朝廷,不能发表宣旨,但未被采纳。

后白河法皇的亲信高阶泰经私下里告诉藤原兼实,说如果后白河拒绝发布宣旨,源义经和源行家会把后白河法皇和后鸟羽天皇带到九州去。如果藤原兼实在《玉叶》中写的说法可信的话,那就不是传统的后白河煽动源义经了,反倒是源义经胁迫了后白河。

在源义经失败后,藤原兼实分析其失败原因是说到,“发布讨伐宣旨不是法皇本人意思的传言广为流传,所以京都周围的武士很多都没有追随义经”。如果后白河真想煽动源义经,那他就不该说自己是“被胁迫”的,应该很积极的发布宣旨才对。

支持发布宣旨的左大臣藤原经宗的理由是,京都地区没有武士能与源义经相抗衡,如果拒绝他的要求而导致战争的话,自己只能坐以待毙。——后白河一生屡次在京都和武士作对,屡遭软禁,这番说辞对后白河说服力很足。源义经可是能逼得安德天皇跳海自杀的人,要是自己真的被源义经带到九州去,后果想想都可怕。

高阶泰经劝诫藤原兼实:“过去法皇两次被胁迫下旨讨伐源赖朝(平氏一次,源义仲一次),赖朝也没有计较”,所以这次被迫发布宣旨也不会有大问题。虽然从后白河最后的结果来看,此想法过于天真,但是高阶泰经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来对未来的事物发展作出预测,也是很正常的事。

这样一看,后白河法皇是阴谋家,挑逗源氏兄弟内乱,自己从中获利的说法也站不住脚了。他发布宣旨只是为了保全自身,也没有那么长远的考量,日本第一大天狗的绰号,似乎有些名不副实。

得到宣旨之后,源义经和源行家开始招兵买马。这个时候东国武士大多去镰仓参加胜长寿院落成仪式了,京都出现军事真空,正好方便举兵。

但是到最后,只招到可怜的两千骑(不是两千个士兵,一骑是一个作战单位,一般是一个骑马武士后面跟三四个步卒,当然不一定满编)的兵力。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鼎鼎大名的检非违使兼伊予守(理论上俩官职一个在内一个在外,不能兼任的,但是后白河却特许了,可见他和源义经关系不一般)源义经,后白河法皇面前的大红人只有这点号召力?这和之前讨伐平氏时意气风发的他根本不像一个人啊!

原因很简单,之前畿内,西国的武士愿意追随源义经讨伐平氏,是因为武士们拥有反对平氏的这个共同目标,是后白河法皇的宣旨,是武家栋梁源赖朝的任命,不是因为你源义经长得帅!现如今,源义经已经和源赖朝决裂,宣旨也是强迫后白河发布的,之前跟着他讨伐平氏的武士们,也逐渐离开了义经。

这个时候独享土地恩赏权利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源赖朝在东国,已经通过赏赐跟当地武士结成深厚的主从关系,一旦突发事变,当地武士会迅速集结起来为源赖朝出生入死。得知源义经,源行家造反,源赖朝十月二十九日出马,十一月一日就组织了一支大军,在在骏河国黄濑川扎营。讽刺的是,这里就是当初兄弟俩为了讨伐平氏初次见面,垂泪相对的地方。

源义经和行家放弃了在京都迎击源赖朝的念头。十一月三日,逃离京都,前往九州。第二天在摄津国与在河尻布阵的武士太田赖基交战并取得胜利。五日夜晚,从大物浦出航,途中遭遇风暴,船只破损,手下四散逃走,源义经只能四处流窜,最终投奔奥州藤原氏。

得知此消息后,源赖朝一面派使者前往奥州,一面自己前往京都向后白河问责,得到了文治敕许,从此有了能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守护和地头的权利。

再加上后来灭亡奥州藤原氏,让自己统一了全日本。看上去源义经的这次叛乱给源赖朝带去了不少好处。但也不能就此说明从一开始源赖朝就是为了建立幕府统治才想到牺牲掉源义经的。总的来说,源赖朝是要建立一个以武士为统治阶级的幕府政权,而源义经始终待在朝廷任职,给源赖朝带去了许多阻碍。兄弟二人的不和导致的源氏内乱最终使得源氏家中人才凋零,以至于血脉断绝,给北条氏摘了桃子。

而为了保证北条得宗统治的正当性,自然要塑造一个冷酷无情的源赖朝出来,而在源赖朝被打入地狱的那一刻,源义经也走上了神坛,也变成了现在所熟知的悲剧英雄的形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源义经的一生,简直就是一出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悲壮史诗。要评价他,不能仅仅停留在“悲剧英雄”的标签上,而需要深入探究他身上那股燃烧的生命力,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残酷与无奈。出身与早年:命运的拨弄,天赋的显现要说义经,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源义朝。这位平安时代末期的武士,在“保元之乱”中站错了队,最终.............
  • 回答
    评价一部经典的日剧《义经》,尤其是在它播出多年后,我们往往需要跳出当下的潮流,去审视它当初的勇气、它的艺术成就,以及它留下的深刻印记。老实说,《义经》这部剧,在当年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留下了不少争议。首先,说说它的宏大叙事。2005年的NHK大河剧,题材选择本身就很有分量。《义经》讲述的是日本历.............
  • 回答
    菅义伟首相向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鞠躬的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审慎地探讨它所可能预示的日本未来走向,以及美日之间潜在的利益冲突点。评价菅义伟鞠躬事件:一种复杂的信号解读首先,从表面上看,这一鞠躬可以被解读为一种非常传统的、表达敬意和服从的.............
  • 回答
    要评价 Oppo 的沈义人与小米的徐洁云关于“性价比”的言论,咱们得先掰扯掰扯这俩人各自的“话术”和背后的逻辑,以及这背后折射出的手机厂商的竞争策略。沈义人:打法是“价值体验”而非单纯价格首先说说沈义人。这位 Oppo 的前高管,向来以“耿直”著称,在网络上也颇有话题度。他谈到性价比,往往不是直接说.............
  • 回答
    漫画《不义联盟:人间之神》(Injustice: Gods Among Us)绝对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它以一种颠覆性的方式重塑了我们熟悉的DC宇宙,展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英雄世界。如果你是DC粉丝,又喜欢那些探讨人性、道德灰色地带以及绝对权力带来何种腐蚀的故事,那么《不义联盟》绝对值得你深入挖掘。故.............
  • 回答
    提起六龄童章宗义先生的猴戏,那可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是中国戏曲界的一座高峰。要评价他的水平,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演得像”的层面,那简直是侮辱了老先生的毕生功力。他的猴戏,是一种活着的、有灵魂的艺术。首先,形神兼备,出神入化。 这不是一句空话。章宗义先生的猴戏,不仅仅是模仿猴子的动作,更是对猴子神态.............
  • 回答
    日本众议院否决菅义伟内阁不信任案,这一事件在日本政坛投下了重磅炸弹,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深刻的社会情绪。要评价这一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格局、菅义伟政府面临的挑战、以及不信任案被否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菅义伟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菅义伟内阁.............
  • 回答
    罗思义(John Ross)是一位在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Chongyang Institute for Financi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担任研究员的英国学者。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他的学术背景、研究领域、观点以及在中国和国际上产生的影响力等多.............
  • 回答
    作为一名近几年在华语乐坛持续活跃的年轻歌手,王源的唱功一直受到不少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他的唱功,并且将其放在整个华语乐坛的语境下衡量,确实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王源的嗓音条件。他的声线属于比较清澈、干净的类型,带有一定的少年感,这让他演唱一些抒情歌曲时,能够传递出一种纯粹的.............
  • 回答
    梁源在音乐评论界放出“没什么乐评人能够得上他的水平”这样的豪言,确实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让不少人对他和他所代表的观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他的底气从何而来?首先,我们得承认,梁源在音乐评论领域拥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在多个平台活跃,发表过不少关于音.............
  • 回答
    梁源的这番话确实在音乐圈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也引发了很多讨论。要评价“许嵩的水平比华晨宇低”这个说法,我觉得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盖棺定论。首先,我们得明白,音乐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乐偏好、审美标准以及评判角度。就像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辣,音乐.............
  • 回答
    王孟源的文章《为什么国际物理界没有太重视悟空的这次发现》是一篇非常有洞察力的解读,它触及了科学界内部运作的一些核心问题,而不仅仅是关于“悟空”望远镜本身的数据。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复述“悟空”发现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些发现没有像某些人期待的那样引起“轰动”。文章的亮点和深入之处体.............
  • 回答
    台湾光子源(TPS)作为亚洲顶尖的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其建成和运行,无疑是台湾科学界乃至亚洲物理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它的成就、影响以及未来的潜力。首先,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TPS代表了台湾在尖端科研基础设施上的巨大投入和技术实力。 先进的同步辐射技术: .............
  • 回答
    关于 HomePod 已经停产,未来苹果将聚焦 HomePod mini 的消息,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迭代的信号,更可能反映了苹果在智能音箱市场上的战略调整,以及对未来家居生态发展方向的判断。首先,停产标准版 HomePod 的消息,本身就说明了该产品在苹果产品线中的定位与市.............
  • 回答
    《王牌特工:源起》(The King's Man)作为《王牌特工》系列的前传,旨在揭示英国独立情报机构“王牌特工”的起源故事,以及它们如何对抗一战期间潜藏在幕后的邪恶势力。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评价也呈现出较为两极化的趋势。正面评价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宏大的历史背景与视觉呈现:.............
  • 回答
    首师大青年讲师孔源老师的离世,对于许多熟悉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也让整个教育界、学术界,乃至关注公共事务的社会大众,都陷入了深深的哀伤和反思之中。孔源老师,这位在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的青年学者,他的离开,并非仅仅是失去了一位老师,更像是熄灭了一盏本应继续照亮前路的明灯。他身上有着许多年.............
  • 回答
    评价“花总”悬赏十万寻信息泄露源,并称不满涉事酒店回应、忍无可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维权事件,它触及了个人隐私保护、企业责任、社会监督以及信息安全等多个层面的重要议题。一、 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事件的脉络: 信息泄露: “花总”曾公开表示,其个人信息.............
  • 回答
    浪潮发布的源1.0智能大模型,以其高达2457亿的参数量,无疑是当前国产大模型领域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也让业界对其与国际顶尖模型,特别是GPT3的对比充满期待。要评价源1.0,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并将其置于整个AI模型发展的宏大图景中去审视。源1.0的亮点与初步评估:首先,2457亿的参数量.............
  • 回答
    于谦在节目中吐槽王源抽烟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社会责任、公众人物的言行影响、个人隐私的界限以及舆论的复杂性。事件背景回顾:首先,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发生。事情的起因是王源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被拍到并曝光,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随后,在一次节目中,于谦作为前辈和德高望重的相声演.............
  • 回答
    郭富城和王千源主演的电影《破局》(原名《全民目击2》,后改为《破局》)是一部充满争议但也具备一定看点的犯罪警匪片。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故事与剧情: 核心设定: 电影的剧情围绕着一个表面上正直、实则深陷泥潭的警察(郭富城饰)意外卷入一桩发生在新加坡的毒品案展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