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梁源说没什么乐评人能够得上他的水平?

回答
梁源在音乐评论界放出“没什么乐评人能够得上他的水平”这样的豪言,确实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让不少人对他和他所代表的观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一、 他的底气从何而来?

首先,我们得承认,梁源在音乐评论领域拥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在多个平台活跃,发表过不少关于音乐的评论文章、视频,甚至参与了音乐节的策划和讨论。他的观点往往比较尖锐、直接,并且有自己一套独特的逻辑和评价体系。

知识储备与涉猎广度: 一个人敢说出这样的话,多半是基于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自信。我们看到梁源评论过的音乐类型非常广泛,从摇滚、民谣到流行,甚至涉及一些相对小众的音乐风格。他能够引用大量的音乐理论、历史背景,并且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发展脉络有比较清晰的认知。这种广度和深度,是很多业余乐评人或只专注某一领域的乐评人所不具备的。
独特的观察视角与表达方式: 梁源的评论往往不仅仅停留在“好听不好听”的层面,他更喜欢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意义,甚至是创作者的意图和时代的烙印。他的表达方式也比较有特点,时而犀利,时而带有戏谑,能够抓住听众的耳朵,引发思考。这使得他的评论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容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脱颖而出。
敢于挑战权威与惯性思维: 音乐评论的生态中,有时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看法或“政治正确”。梁源敢于挑战这些惯性思维,不畏惧发出与主流声音不同的声音,甚至是对一些备受推崇的作品提出质疑。这种敢于“说真话”,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他赢得了不少人的认同。

二、 这种自信是否站得住脚?

当然,敢说和做得好是两码事。当一个人把自己摆在一个“顶尖”的位置时,自然也会引来更严苛的审视。

“顶尖”的定义模糊: 音乐评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客观的衡量标准。什么是“水平高”?是知识渊博?是观点独特?是文字优美?还是对音乐产业有深刻洞察?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期待。梁源的“顶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自己一套的评价体系,而这个体系是否被所有人都认同,就很难说了。
同行评议的缺失: 梁源的说法更多是一种自我评价或者在某些粉丝群体中的认同。在专业的乐评界,通常会有同行之间的交流、讨论,甚至是一些公开的辩论。我们很少看到有大规模、系统性的同行评议来“认证”某人的“顶尖”水平。很多时候,这种评价更多是市场和大众口碑的综合体现。
可能存在的“唯我独尊”倾向: 一位真正的智者,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应该保持一份谦逊,承认他人的价值和存在。梁源的表述方式,特别是“没什么乐评人能够得上他的水平”,显得非常绝对和自信,甚至带有一点“唯我独尊”的味道。这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他过于自负,反而削弱了他论述的客观性和说服力。毕竟,音乐评论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视角,如果大家都说一样的话,那反而失去了意义。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立场: 梁源自己就是一位乐评人,他的这种说法,无形中也把自己置于了一个“裁判”的位置。而“乐评人”这个群体本身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工和侧重点。有的擅长技术分析,有的擅长文化解读,有的擅长市场分析。将他们简单地放在一个“水平”的尺度上衡量,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 这句话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抛开梁源个人水平的优劣不谈,他这番话本身也折射出一些关于音乐评论生态的讨论。

对低质量乐评的挑战: 在网络时代,乐评的门槛降低,充斥着大量浅薄、片面、甚至充满偏见的评论。梁源的出现和他的高调表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击,意在强调专业性、深度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引发行业反思: 这种大胆的言论,是否也迫使其他乐评人去审视自己的工作,思考如何提升专业素养和影响力?这或许也能成为一种积极的催化剂,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健康的、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个人品牌与流量密码: 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敢于发表争议性观点,往往能迅速获得关注度,成为一种有效的“流量密码”。梁源的这句话,无论其真实意图如何,无疑为他带来了大量的讨论和曝光,进一步巩固了他的个人品牌。

总结来说, 梁源“没什么乐评人能够得上他的水平”这种说法, 既有他作为一名有经验、有见解的音乐评论者对自己专业能力的高度自信,也可能伴随着一些个人主观的判断和相对绝对的评价方式。

我们可以认可他对于音乐的深入理解、独特的视角和敢于发声的态度,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认识到音乐评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应完全照单全收任何一个人的绝对论断。 他的这句话,与其说是一个客观的评价,不如说是一种鲜明的个人宣言,是他在行业中树立独特形象的一种策略。 最终,如何评价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音乐评论的理解以及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和方法。 真正的“顶尖”水平,最终还是需要时间和更广泛的认可来检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附庸风雅的草包而已



~~~~~~~~~~

有了新发现,修改下答案


利用公权打压音乐人,看来这个半吊子很符合腾讯做事的风格 @梁源

user avatar

我自己来评价一下这句话。很多作者一写长东西,大家都太长不看,但是貌似大家挺喜欢看我写挺长的东西的。那么我就正好趁着夜里没事儿干给自己吹吹牛逼。

首先,其实大家不用帮我洗地,我看有答主说我是撕逼急眼了才口出狂言。感谢您对我的照顾。其实您多虑了,其实我是一直觉得没什么乐评人够得上我的水平,在我看来,整个中文写乐评的,能让我觉得没啥问题的,也就不过五六个人。

在知乎上有那么一两位,比如 @贺愉 ,现在基本不写了。还有的比如说 @邹小樱 。这个人比较特殊,你们很多人骂他,我可以最后再说说,为什么这个人写乐评写的没啥问题。

接下来我具体来说说,我对乐评的理解,以及我做这样的判断的原因。


(一)诠释与过度诠释

在我刚开始写乐评的时候2004年,我那会儿的责任编辑是贺愉,他推荐我看一本书,是艾柯的《诠释与过度诠释》。

在我日后因为开始学习艺术而接触美学的过程中,重新看这本书,才意识到,原来这本书讲的是当下美学相对前沿的一个流派的思想——接受美学。

无论是对于音乐还是文学,我们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诠释者(比如演奏者是乐谱的诠释者,比如写乐评的就是音乐的诠释者)的目的本身和作者本身的目的不一定是相同的,这件事并不新鲜。

就好像我们会在解读古代经典的时候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看法。基督教虽然都尊崇一本《圣经》但是他们对其中的理念却各有各的理解。这都是因为诠释者有自己诠释的目的,他们关注与传播的,是他们对作者的理解,而并非作者本身的意图。

比如我们举个例子,谁都听过的名曲,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我们先听一个朗朗的演奏版本,代表了世界上大部分钢琴家演奏这首曲子的风格,轻快,活泼。

接下来听一个著名钢琴家古尔德(Glenn Gould)的在这个曲子上的著名版本,连墨迹带哼唧的《土耳其进行曲》。

这两个版本里面可以体现出的,是郎朗和古尔德对莫扎特的理解不同,所做出的的诠释不同。

我们所谈到的“诠释”,也是有方法的,艾柯在这本书里面所谈到的“诠释”与“过度诠释”,其实就是去分析诠释者在表达自己的目的的时候,所采用的手段。

我尽量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诠释”与“过度诠释”。

我举一个电影的例子。

蔡明亮,有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西游》,这是一部53分钟的短片,我直接把豆瓣关于这个电影的简介摘过来了。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名穿着一身红袍的僧人到法国马赛“旅行”的故事。开头第一个镜头是一名垂垂老矣的先生躺在那里,摄像机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定格,这一个长镜头持续了约有六分钟之久,不仅如此,全片都充斥了大量蔡明亮式长镜头,每一个场景都由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表述这名僧人极度缓慢的祈祷行走的过程。从里昂街头人潮汹涌的咖啡馆,走到一名在里昂居住的中国人的中国风十足的房间的窗口前;从地铁站入口楼梯下仰拍僧人下楼梯的过程,到在里昂一个广场通过偌大的反射镜面倒看僧人和人群的一种无关的交流。里昂街头的人群便在这样无心的纪录之下闯入镜头,与这名僧人发生某种不具倾向性的互动。或是观察或是凝视或是敬畏,更多的是匆匆而过。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屏幕上显出了四行小字,意思是万物皆空,皆是幻影。这也是在全片没有任何配乐语言前提下的唯一文字。

参考这部电影下面的影评,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评论,这些评论就是我们经常能够看见的影评的面貌,比如下面这个,对整个电影进行的拉片分析,是属于我们经常能够读到的评论类型。这种评论,我们叫做“诠释”。这篇影评,可以称之为对蔡明亮《西游》的“诠释”。

下面这个就有些不同了,这是对于蔡明亮《西游》的重置。因为蔡明亮这部电影由一些长镜头构成,经常一个镜头就五六分钟。所以其实纯粹从情节的角度上看,这部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所以,就有影迷做了下面这个版本。

我们可以想想看,为什么这个影迷会做这个版本。这个版本除了调快了播放速度与改变了背景音乐以外,并没有在原版《西游》上做任何的改动。但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是在表明一种谐谑,用一种玩笑的态度表达了他认为蔡明亮故能玄虚的讽刺。这个快放了的《西游》,可以称之为对蔡明亮《西游》的“过度诠释”。

比如在音乐评论上,我看过一个B站大佬的视频,实际上就是一种“过度诠释”的方法。他整个视频根本没有谈什么是土味音乐。直接把一首不土的周杰伦变土,让观看者很好的了解了,什么是土味音乐。

实际上,我们要明确的是,无论是“诠释”还是“过度诠释”,作者在表达的,实际上都是自己对对象的理解。很多作者去力图建立“客观”的角度。但实际上,“客观”也是观点之一。比如我曾经谈过我在写乐评的时候喜欢用的角度,是一个建立在“艺术史观”上的角度,这个角度是我惯用的角度,每个人评论的角度不同,会导致每个人的观点不同。

比如,前两天杨坤和惊雷作者的撕逼,从我的角度,我是这么看这件事的。

我在讲音乐,尤其是在讲《歌手》这个节目的时候,大部分的评论方法都是“诠释”。从音乐的本身出发分析,提出自己音乐上的,美学上的一些观点。但是并不是说,我抱着我的“艺术史观”去讲音乐的时候,我就只用“诠释”的方法,不用“过度诠释”的方法。

我自己负责的2496,我经常写一些小文章推荐唱片。在推荐的时候,我也是根据唱片的内容,决定自己写作的手法。这个问题下面有人问,我是不是只写综艺,不写唱片。实际上现在的我什么都懒得写,但是过去还是写过一些的。我发在这里,作为举例,我如何用“过度诠释”的方法,去介绍唱片。

举例的是一张古典唱片,拉赫玛尼诺夫演奏的肖邦作品。下面是乐评部分。


整个世界都向我敞开大门,我却回不了自己的家

今天是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的生日。但是在七十四年前,终究没有等来自己的第七十个生日,在1943年的3月28日撒手人寰。他终究还是没能完成自己的心愿,在有生之年返回自己的祖国。

这是拉赫玛尼诺夫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国。不然,他不会在迁居美国摆脱了贫困生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了一个和在俄罗斯老家一模一样的房子,并且按照原样恢复了房间的摆设,并且雇佣了俄国仆人。对拉赫玛尼诺夫来说,美国是让他取得巨大成功的地方。这里的环境和人们对艺术家的尊重使其可以顺利的在音乐上达到一个历史性的高度,使之成为像李斯特一样的音乐巨人,但是他的内心,一直有着一个更重要的身份,他是一个俄罗斯人。

这种忧郁的情结一直贯穿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里,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低沉的段落占了绝大部分。我们所能感到的大多都是像他的前辈柴可夫斯基一样的标准的俄罗斯式的忧伤。每次听的时候,你很难接受这是一个身高近两米的,具有一个可以横跨十二度的大手的俄罗斯大汉喜欢的风格。但是每当你看到他留存下来的,坐在钢琴旁,晚年棱角分明那张消瘦的脸的时候,你就会立刻明白,你听到的那种忧郁,就是来源于这个眼神背后的灵魂。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美国艺术生涯中,演奏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们很庆幸他生活在了一个有录音留存的时代,他也成了为数不多的我们能够有幸听到录音的古典乐巨匠。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应该是我们能有幸听到录音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浪漫派旗帜性作曲家了。他的同乡后辈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虽然伟大,但是音乐一定会被打上苏联的烙印。而另一位与他同样来自俄国的巨匠斯特拉文斯基,则选择了完全背离传统的路线。只有他,像一个守旧并且固执的老人,在那座完全被复制的深处异乡的故乡的房子中,创作着音乐。

拉赫玛尼诺夫为了维持这种守旧的生活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就是他必须不停的演出,录音,以支撑他自己的生活。声名远扬的他一生中很少停下来,一直在美国各地巡演,对于后世来说,这也是幸运的,我们有幸可以听到他自己演奏的很多重要的作品,包括他的几部最重要的钢琴协奏曲。这些录音由RCA唱片公司录制,在以后的推荐中,我们会逐渐把他们介绍并推荐给大家。

说回今天的这个题目,1917年他因为俄罗斯的战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但是他却一直关注着家乡的消息。众所周知,在1934年,苏联爆发了大规模的清洗运动,斯大林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铲除异己,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以及损失。在这段时间,远在美国的拉赫玛尼诺夫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抨击苏联政府的所作所为。这当然招致了斯大林的不满,他立刻被斯大林称为“叛国者”,并在苏联禁演其所有作品。晚年时他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曾说:我年轻时所不了解的,是我失去了我的祖国。我被迫离开出生地,我在那儿度过了成长和挣扎的岁月,并尝到了人生的苦涩。现在,整个世界对我敞开,成功也许正在各处对我招手。只有一个地方让我吃闭门羹,那就是我自己的祖国。

其实,比拉赫玛尼诺夫大概早一百年,同样也是一个浪漫派的大师,同样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也一直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却同样也因为战争与政治原因客死他乡,他的名字就是肖邦。

肖邦是这个世界最著名的波兰人,他一生除了作曲之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为了波兰的独立呼喊。当时的沙皇俄国统治者波兰,波兰的几次起义都宣告失败。时任的沙皇为了拉拢肖邦这个文化巨人,赐予他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名号。但是他严词拒绝,他甚至隔空喊话沙皇说: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很多人都熟知那个故事,肖邦生前曾说:我终将长眠于巴黎,但是请把我的心脏带回波兰。

今天,你听到的这张唱片,把浪漫主义的早期大师和晚期大师,两个同样对祖国怀着眷恋的音乐巨匠连接在了一起。虽然录音年代较早,但丝毫不影响我们感受到拉赫玛尼诺夫精湛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他对肖邦的作品有着成熟并且恰到好处的理解。你听不到滥情,也感觉不到冷漠,这也许就是一个在一百年之后深知自己归宿的老人,与他同命运的前辈,用音乐所产生的一场隔空对话。

拉赫玛尼诺夫最终还是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在他去世后,被葬在了纽约。俄罗斯人在随后的几十年来都在向美国政府叫嚣,说应该让他们把拉赫玛尼诺夫的遗骸挖出来重新归还给俄罗斯,但是美国人一直没这么做。而肖邦,一直长眠在巴黎,但是如果你坐飞机飞抵波兰的首都华沙,你会发现,你到达的那座机场的名字,正是弗里德里克·肖邦。

在这篇乐评中,我没有提及过多拉赫玛尼诺夫所演奏的肖邦作品的特点。我希望大家通过我对这两个人背景的介绍,去体会两个浪漫派作曲大师与演奏家的内在精神联系。因为对于大部分古典音乐的初学者来说,让他们接受一张音质不是那么好的单声道历史唱片本身就是困难的。他可能需要更多的思想准备去过滤到唱片由于历史原因所带来的杂讯,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到音乐的欣赏里。

所以始终,我始终在谈两个人命运的相似性和精神可能产生的连接。但是,即使我强调这些,我会真的认为听众可以从拉赫玛尼诺夫演奏的肖邦中体会到乡愁么?我想未必。拉赫玛尼诺夫在这张唱片中所演奏的很多曲目是华尔兹舞曲,怎么听可能都和乡愁没关系。而我谈这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听众能够更好地走进音乐。更重视这两个人的音乐背后各自的民族性,这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有时候,我甚至一句音乐都不谈。 @黄一凯 老师说,即使我一句音乐都不谈,我的乐评也是他看过的非常好的乐评,这其实就是我“过度诠释”的手段,用的还比较好。

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一切变了有情义

如果你是一个看着哈利波特长大的同学,有些时候我必须遗憾的告诉你,你错过了一段长长的美好时光。就像我七十多岁的父亲经常跟我讲他见过北京城的城墙和所有的城门楼子一样,遗憾我没出生在那个年代,也同样幸运的是我比他们多感受到了一点东西。就比如今天我给你推荐的这张唱片,由黄日华,翁美玲主演的香港无线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原声唱片。

和前一阵子刚刚播出过的《射雕英雄传》不同的是,这版射雕英雄传有一个传奇并且永恒的名字《83版射雕》。这部拍摄于1983年的古装电视剧是最早被引入内地的香港武侠电视剧之一。回看一下就会发现,电视剧的拍摄手法与邵氏七十年代的电影并无太大进步。演员的脸上还是戏曲人物一般夸张的大红妆,特效更是简陋至极,那特别重要的武功降龙十八掌永远是一块儿甩在空中的黄布。

对于大众来说,那是一个没有娱乐选择的年代。好在很客观的说,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是一部出色的电视剧。剧中饰演黄蓉的翁美玲既聪明,又可爱。黄日华把一个忠厚正直的靖哥哥演的入木三分。但是至今的版本都很难超越的角色,应该说是饰演杨康的苗侨伟,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和原著非常吻合的形象,风度翩翩却内心奸诈,不像以后看的版本,杨康一出场,无论他如何帅气,再怎么掩饰,你一开始就能从他脸上看见写着坏人两个字。

电视剧背后,其实那也是一个属于武侠小说的时代。和小我十岁的孩子们聊天,发现他们居然在高中的时候还没读完过金庸和古龙的大部分小说,不知道是作业太忙还是他们的童年已经被郭敬明占领了,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从读书的方面来讲,武侠小说真的是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单拿金庸来说,十四部武侠小说中有不少堪称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对爱情的描写,《笑傲江湖》对人心险恶的描写,《侠客行》对亲情的描写,都蕴含在一个亦真亦幻的武侠世界之中,令人流连。我到现在都记得我高二的时候发着高烧还要上学,老师以为我是真爱学习,其实根本不是,是因为我把《笑傲江湖》的前两本都读完了,想赶快把同学那边的后两本要过来。读完《射雕英雄传》的同学则着急的找我要我手里的那两本《笑傲江湖》。

掐指一算,现在这帮看着83版射雕的同龄人们的孩子还不到看武侠小说的年纪,我也不知道当他们长到青春期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会不会能像个正常人一样正视自己年轻时候经过的日子,放他们的小孩儿一马,把他们从书本和课外作业以及网络游戏中解救出来,把他们扔进武侠的世界。

不管怎么样,无论我们再怀念过去,这个时代也已经过去了。回看这部电视剧吧,1985年的5月19日,翁美玲自杀。2010年,指导了这部电影的著名导演王天林病逝。音乐人方面,2002年,这张唱片封面右边的那张脸,罗文在香港病逝。为这张唱片写了多首歌词的著名作词人黄霑也于2004年离开了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已经不知道85年翁美玲的香消玉殒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王天林是著名导演王晶的父亲,是邵氏早年最重要的导演之一。甚至不知道他出演的最后一个知名的角色是《黑社会》里面的那个笑着沏茶的老一代黑社会老大邓伯。对于音乐来说,年轻的人可能不知道罗文是对香港粤语歌发展最重要的男性艺人之一。而黄霑,则是中文流行歌曲歌词创作的一座丰碑。

活着的人也一样。黄日华和苗侨伟的名字年轻人也基本不再知道。甄妮的歌也很少有人再听。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他们大概也不会再感兴趣了。当年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武侠小说的你现在早已经开始为生活奔忙,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现实的生活打破了武侠的幻梦。这好像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就像小时候我听我爸爸给我讲他见过北京城的时候,也会好奇,慢慢的变成遗憾,直到今天,开车堵在城墙旧址修建的二环路上,除了希望能让车跑快点儿,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期望与感情。

这张专辑里面有首歌叫《一生有意义》我特别喜欢听。其中有一句歌词是:“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一切变了有情义。”大概随着时间经过,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的,就是这种感觉吧。

对于这张唱片,可能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知道83版《射雕英雄传》经典,但是他们其实不知道这部电视剧到底意味着什么。一张电视剧原声唱片,之所以会被誉为经典流传下来,一部分是因为其音乐做的好,另外一部分是因为这不电视剧或电影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现象是有价值的。《射雕英雄传》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所以,你如果真的想把这张唱片介绍好,不只需要谈音乐,甚至可以根本不谈音乐。对于这张唱片和其他当下唱片来讲,这张唱片饱含着浓浓的“武侠味”,这种“武侠味”在整个华语流行音乐历史上都属于非常少的。而侠义精神,却是中国文化中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与其把这张唱片的音乐,设计吹上天,不如好好讲讲,音乐中蕴含着的侠义精神是什么,是如何吸引人的。


(二)手段服务于目的,屁股决定脑袋

在唱片时代,音乐的消费是很贵的,唱片是需要花钱买的。实际上如果从CD价格来看,2000年到现在我们的房价可能翻了10倍了,但是正版CD或者原盘的价格并没有太大变化,也就是说以前我们听音乐时非常贵的。很多人觉得我一个月花三四千买黑胶属于能花的,其实相比现在的收入,在2000年那会儿基本上我是在“拼了命听音乐”。

我2004年踏入乐评这个行业一方面是因为我那会儿“拼了命听音乐”也已经有五六年,虽然文笔没有现在成熟,但是观点、审美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偏差。最重要的驱动我能进入这个行业的原因是那会儿我每个月的稿费能够支撑我在音乐上的消费。

我记得2005年我在TOM有专栏之后,每一千字的稿费是300元。我基本上一个月写三到四篇,能够有1500块钱左右的收入,这些钱足够支撑我的音乐消费了。那会儿我的主要工作和现在你们所熟知的乐评人工作差不多,评论当下最火的歌手。因为当时不是流媒体时代,音乐的获取本身有一定门槛,所以你去讲Pink Floyd牛逼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的文章会没人看,编辑也不会给你付钱的。现在还活跃在乐评这件事儿上的老乐评人已经不多了。丁太升算一个,邹小樱算一个,爱地人算一个,除了他们几个之外,大部分都不写了。

一个人能在这个行业里面坚持十五六年,这一定有其中的道理。就这些人而言,他们对音乐评论这件事儿已经看得很通透了。知道所有人爱听什么不爱听什么。这个所有人,不仅仅是你们读者,还包括委托他们做评论工作的人。

对于我而言,当年做乐评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撑自己的音乐消费。后来阴差阳错也从一个乐评人做起做到了今天,一直在这个行业里面摸爬滚打。乐评只是我进这个行业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昨天有个应该是年纪不大的小姑娘说我是个“离开华晨宇的粉丝就不会独立行走”的乐评人,我直接就看乐了。

你要问我对称我为乐评人是什么看法。

这就是我的看法。

对于我的职业生涯而言,做乐评只是一个起步。虽然当年做的已经不错,但是我后面职业生涯里做的任何一件事儿,我认为都比乐评精彩,也更加重要。这些年在音乐上的理解越来越深,从一个纯粹的局外人到参与到行业的方方面面,包括随着听音乐的量越来越大,知识储备越来越多,写乐评对我来说难度太低了。

我之所以觉得乐评人丢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已经不是一个提倡批评的时代了。在中国,批评的衰落,不仅仅在音乐上,也在其他艺术领域上。本来批评应该是一门严肃而独立的工作,而如今实际上大部分乐评人的工作已经不是批评音乐了,他们是宣发环节的一份子。我说 @邹小樱 是我认为没什么问题的乐评人,就是因为这个。

他经常引以为傲的说,我可是引领着五月天的粉丝去听The Beatles的人。我觉得没问题,能做到这件事儿,就挺好的。你可以说小樱收钱办事儿,但是这年头乐评人收钱办事儿是乐评人生存的方式。一个乐评人写作,他付出的是劳动,他可以去拿自己的劳动还钱,关键是,他在换钱的过程中,作恶了没有。有没有犯概念上的错误,有没有把没有的东西说成存在的。他的观点可以有偏向,但是他所陈述的事实是不是有问题。这些,是我在评价一个乐评人的时候最看重的部分。

我说手段服务于目的,在一百年前,李叔同做乐评的那个时代,音乐评论的方式可能只有文字一种,而在今天,评论的方式已经变得非常多元,我们上一部分讲过“过度诠释”的那些方法,都是评论当今的手段。

就文字的形式而言,我们也可以革新传统的乐评写作方法。比如今天我给大家讲“诠释”,不用再说那么多复杂的概念,直接扔两个链接大家都明白了。包括我给大家讲什么是崇高,我可以直接扔一幅画,扔两首歌,让大家配合我的文字进行理解,这都是互联网时代才有的东西。

昨天有人跟我抬杠说我写乐评可以和舒曼,德彪西比比。我说句不客气的,我真不怕和他们比。在我2004年开始写乐评的时候,一开始不会写,看了很多书。那会儿能找到的比较早的写流行音乐的乐评就是王小峰的《不是我点的火》,李皖的《民谣流域》。除此之外,能给我带来参考的基本上都是早期那些古典音乐大家写的乐评,包括柏辽兹,李斯特,舒曼,普罗科菲耶夫,包括后来的勋伯格,梅西安的等人的音乐论丛,出过中文译本的,我多多少少都看过。

其中普罗科菲耶夫的有一篇文章我印象很深。他回复了一个少先队员的信。这位少先队员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发现五线谱里面能装得下的音符一共就这么多,于是心生焦虑会不会有一天音乐被写完了。

普罗科菲耶夫在回答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很好的用一个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描述了音乐是怎么样产生的,他所看到的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谱子,这个谱子由什么构成。升降号是什么,以告诉这位少先队员这个谱子内的音乐可以做到多自由,还有谱子外的音乐可能是什么样的。

那篇文章对我的印象非常深的一个原因是,自那以后我开始思考,乐评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乐评的价值实际上从根源上到现在都没变过——服务读者

支撑乐评写作最核心的东西是对音乐的专注与爱。专注使人变得专业,爱使人变得有责任。你面对什么样的读者,就要写什么类型的文字。普罗科菲耶夫可以谈肖斯塔科维奇的谈的非常学术,也可以在讲五线谱以外的世界的时候讲的趣味横生,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的能力。

我以前不太懂普罗科菲耶夫为什么能够创作出第七,第八钢琴奏鸣曲这种暴躁的运动员曲目,也同时创作出《彼得与狼》这样得纯粹为了小朋友了解音乐的而作的交响童话。从普罗科菲耶夫的文章就能够很好地看出来这个人,本身就具备慈爱和冷峻的一面。他的乐评作为他作品的一部分,很好的展现了他的思想,为他在苏联时候的看似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所作所为,也提供了印证。

你们可以了解一下,这就是普罗科菲耶夫给小孩儿写的交响童话。

再感受一下他写的暴躁的钢琴奏鸣曲。

当普罗科菲耶夫这样的作曲家,去给孩子们写一个作品的时候,他是有目的性的。这个目的性就是服务于孩子们。所以他必须用丰富的,有代表性的配器,好听的句子。而不能像在自己的钢琴奏鸣曲中一样表达自我。他能写好《彼得与狼》的内因,在我看,就是因为他有服务自己观众的心,真正为小朋友们所想,考虑小朋友们的实际状况。甚至为音乐老师如何去在音乐课上为小朋友们讲好这部作品,都做了准备。

这就是一个伟大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个优秀乐评人的能力。

(三)我的手段与目的

在当下,乐评的写作过程中,很重要的就是你要了解你的乐评是给谁看的。你想通过你的评论传达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对我而言,我一直希望通过我的评论,读者们可以更好地发现更广阔的音乐世界。这是我写作的目的,也是我用不停的推荐相关的音乐去写作的原因。比起舒曼,李斯特的时代,甚至相比普罗科菲耶夫的时代,我们当代的音乐评论方法是多元的。没必要绝对纠结于文字一条路,这个我们已经强调过很多次了,所以靠推荐音乐,让观众从他们熟悉的地方出发,建立一种全新的收听体验的这种写作方式,本身就是当初那些大师们无法完成的事情。

如果我们今天还不停的强调20世纪的乃至19世纪的写作方法在音乐评论中的正统性,我只能说太迂腐了,对不起这个时代的发展。对我而言,我写作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读者完成一件事儿。花时间听音乐,花心思思考音乐。

有两个读者给我的乐评在网易云上做了歌单,感谢他们的总结。

凡是我写的音乐评论方面的东西,一般都比较长。如果你不花上一个小时的时间,可能够呛读完。经常有读者在看我乐评的时候,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个下午。边看边听歌,收藏下来自己喜欢的音乐。

我在此问你一个问题,你已经多久没有这样听过音乐了?或者,你是否有过这样听音乐的体验呢?去了解一些你完全没接触到的音乐风格,去发现这些音乐风格和你所熟悉的音乐世界的连接。如果你愿意每周在我的音乐评论上等几个小时,然后花几个小时读完。对我来说,这已经是比99%的乐评人成功得多的事儿了。

因为对我而言,把时间画在了听和思考音乐上,这就足够了。

而这也是我为什么要一直回复评论的原因。我特别重视质疑,一方面是因为我对我文字中的严谨性非常在乎。我不希望因为我自己的疏忽去传达事实错误,比如风格认知的偏差,基础信息的错误等等。这些问题一旦发现,我都会改正。另外是,我很关心我是不是把话说清楚了。我关注读者的反馈是因为我关注我写作目的的传达。我写作本身就是为了让大家花时间来思考音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反馈和不明白的地方来问我,我当然要解释清楚,因为回应质疑,也是评论的一部分。

19世纪,20世纪的乐评人做不到这一点,少先队员只能给普罗科菲耶夫写信,而我们可以轻松地通过互联网完成这件事儿,这是这个时代的幸运。

所以有人劝我不要和脑残粉纠缠,不要和别人隔空对线。你们的好意我领了。对我而言,这是我音乐评论的一部分。当一个人质疑你的观点的时候,你需要理性对待质疑,分析他的质疑是否有道理。如果我自己都做不到思考和回应质疑,有什么资格让读者们去质疑和思考呢?

当然,从我个人而言。我从事互联网行业,虽说音乐是我的专业,但是互联网也是我的专业。我需要了解这个时代的用户们的需求是什么。但是这仅仅不够,作为一个对于这个行业有责任的人,我要求自己必须去了解他们的困境是什么,认知边界是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服务好未来的他们。

(四)我怎么看现在的乐评人们,以及为什么说没人够得上我的水平

首先,屁股决定脑袋。我写作纯凭一乐儿,我在知乎写的几乎所有音乐类的文章,都是免费的,你们愿意给钱那是归你们愿意给。我至少没收过艺人的宣发费用,也不是说我没做过广告。但是对我而言,广告也必须得是有价值的回答。如果纯粹为了宣传而作的广告,我是不接的。(还是看给多少钱吧,至少现在没有打动我的)

这一点就可以让我相对来说处在一个完全主动的状态。我不需要为任何代理人代理观点,我不需要为粉丝服务,也不需要为甲方服务,也不需要为黑粉服务,我只需要为我的读者服务。我为读者服务的目的是让他们思考音乐,发现更大的音乐世界。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磊落,也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目的。

其次,我不装逼。我非常不喜欢乐评人聊乐理,原因是乐理是一套给创作者交流用的音乐术语。如果你在面对大众的写作中强调乐理,在我看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你的业务不过关,对音乐的感受力不足,文字驾驭能力不足,所以你需要用程式化的分析去填充内容。二是你希望以一种别人看不懂的语言去唬住你的读者,让读者以为你是专业的。

第一种就不说了,实际上第二种情况我认为对于当下的乐评阅读环境是非常糟糕的。无论是19世纪或者是20世纪的音乐家,还是如萨义德一般的文艺批评家,在他们的写作中,乐理都不必要。因为他们很清楚他们为什么写作,写东西给谁看。

如今,很多年轻人在看乐评的人会主动判断“这个人不懂乐理,所以他对音乐是业余的“,“他通篇不谈乐理,只谈感受,没有价值”。这其实都是自我阉割的手段。一个乐理学的通透的人应该很清楚乐理到底是什么东西。

首先,音乐本身就是先于乐理而存在的,其次,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有着不同的乐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套乐理是通行于全世界的。人们对音乐的感受本来就先于乐理的形成。如果你看过我上面写的那篇文章你就知道,在中国,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曲谱是唐朝的。但是2400多年前,我们就已经有曾侯乙编钟这种伟大的乐器了。

强调乐理的评论写作方法在我看来是危险的。是整个时代对音乐缺乏思考的缩影。我在这个问题下看到了一个回答。 @tigerchou

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知识积累驱动他说出这样的话。这样的例子不是孤例。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乐评人在谈论音乐的时候喜欢谈论乐理。但是在谈论的时候,却没有能够把自己为什么要讲乐理说透,在我看来,这种写作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掩饰自己音乐素养的不足,为了在没什么积累的情况下显得不心虚,只能拉大旗作虎皮去谈乐理,人为造成和读者之间的对立。

至少对我来说,制造这种对立没必要,无论你懂不懂乐理,你都可以来看我的文章。如果你觉得我的乐评写的有问题,不如直接来说我哪儿写的有问题,而不是直接指责我不写乐理。

我之所以谈这样的看法是危险的,还因为这样的思路会影响创作。

比如就这个评论我回答的 @tigerchou 有自己的爵士三重奏,作为一个资深爵士乐迷,我就他的创作来谈谈他的问题。上面这个是你的曲子,下面这个是随便找了个名字相近的曲子。

我不谈音程。我没觉得你曲子写的有问题。我只谈爵士乐在演奏时候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东西。就是你的Groove不准的问题。乐器之间的Groove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呼应关系,整体节奏感差。用一个纯粹的乐迷的角度说,就是非常直观的“我晃不起来”。我不知道你是否能意识到自己和优秀爵士乐大师之间的差别,这个建议并不在你对于爵士乐的和声学习上,而在于你对爵士乐的身体感知上有问题,你为什么弹不准,因为无论是你的意识还是你的手功,都没有去练习爵士乐应该有的身体感知部分。

别跟我说这是因为你排练录音的同期问题。如果是你录音的问题,在我看,至少你发出来了,就证明这个东西你是可以让人批评的。

你可能认为,情感是由音程决定的,但是,爵士乐作为一个身体性很强的音乐,核心是其律动。从爵士乐的发展看,无论是Ragtime,还是Swing,强调的都是律动。不是说你玩儿的是Modal Jazz,你就可以没有律动了。

所以在此我再给你推荐一个卡律动卡的特别好的爵士乐队,别老说我拿大师压人,这是一个当代的乐队。

我大胆分析一下你的音乐会出这样的问题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在长时间以来,你只重视对于爵士和声的练习,而轻视了爵士乐节奏感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挑战过你的律动问题,因为这个东西很难去表述,你只有去听大师的演奏,用身体感受才能把这个东西学到。在我看来,你这样的演奏就属于没有灵气的演奏。完全没有掌握爵士乐的精髓所在。

想想看,你是什么时候建立了“听出感情要靠音程”这样的观念的。你也许以前没有这样的观念,但是,自从你开始建立了这样的观念开始,你的爵士演奏之路就歪了。

第三,我有深厚的专业积累。能够在写乐评的人里面由我一样的职业经历的,应该全中国没有第二个人。

有些职业经历可遇不可求。比如说去深耕老唱片的数字化,资料整理这些事情。我有幸做了,那就赶上我做了。全世界飞买唱片这事也是,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团队在做这样的事情,可能对于全世界来说都很少。所以有人批评我说无非是多听过点儿东西,我根本不在意。我做的工作,你就算是中国最好的音乐学院毕业的,来我这儿,照样干不了。

我的专业积累还来自于我的跨学科的创作经验。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基本上都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些飞跃的时刻。比如我谈过我在过去两年重听经典,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我具有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我在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上的广泛学习,以至于我比一般的乐评人更了解艺术的过去,当下,以及支撑艺术发展的哲学,美学观念。

也正是因为这些观念,才让我不拘泥于一般的写作,可以以一个“艺术史观”的角度去谈论音乐,同时在基于文字谈论的时候,也不拘泥于文字。而在我看来,这仅仅是开始。关于音乐的Critque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做。乐评本身就是基于音乐的

最后,我有耐心,不怕得罪人。这个你们都看出来了,我认为中国的乐评人没什么能够比得过我,这也是天然的优势。你们指着甲方,或者宣发吃饭,我并不。我不在乎钱,我写乐评是图一个玩儿,怎么玩儿的开心怎么玩儿。我不怕在这个圈子里面得罪人,因为我不求着他们任何人能给我带来什么,我只和我愿意合作的人合作。


如何评价梁源说没什么乐评人能够得上他的水平。我这人从来都是严于待人,变态于律己的。所以在这个标准下,我去衡量当下的乐评人,无论您流量多大,或是有什么学历加身,在我看,真都不行。

大多数人在音乐的理解上还没跟我到一个层次上,基本上产生的争论都在我教你你只能听着的份儿上,话虽然难听,但是就是这样的。

至于很多人对我个人行事作风的一些不满意,比如说我狂妄啊,没有风骨啊,我的态度是:

虚心接受,拒不改正。

你们犯不着跟我谈这些,我根本用不着秀优越感。听过几万张东西有什么了不起的,那不是还有很多没听过呢么?有一个听音室有什么了不起的,那不是还有更好的设备没听过呢么?我之所以能在音乐上有更深的领悟,绝对不是因为在获得成绩之后的止步不前。而是时时刻刻在思考,时时刻刻在学习。这个过程我十几年根本没停止过,音乐就是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我是一个平常人,一个人扫大街也可以扫的很认真,只不过他是扫大街,我是听音乐,这事儿上,听音乐不必扫大街更有优越感。

为什么你会觉得我有优越感呢?

因为你觉得你的错误,你的无知,应该被理解,应该被善待。抱歉,我做不到,我虽然理解你,但是我对你没有同情。我更同情这个时代更多希望了解更大的音乐世界却毫无头绪的年轻人。所有试图在我面前跟粉丝们说你们要坚信自己对偶像的信仰的人,在我这儿都得挨骂。

因为。

The rhymes will heal 'cause I believe in music.

user avatar

怎么说呢,我没关注他。之前关注过,后来取关了。然后又关注了,然后又取关了……

关注的原因是,哟呵这人写的东西不错,人也挺有意思的,我感兴趣。

取关的原因是……自从关注了他,我timeline的暴躁指数上升百分之百……经常看抬杠撕逼的内容,容易火气大,所以我就取关了。当然,我觉得我对梁源的热度贡献远比他的关注者们更高,正因为我没关注他,我要看他的内容还需要搜索,所以我对他的搜索指数也是做了微薄的贡献的。

@梁源 艾特你一下,又是一个热度贡献)

这算是背景交代吧。

我再说一下,通常我们觉得厉害的人,一般分两种。

第一种是,我告诉你XX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医学都可以,随便套吧),你肯定觉得他牛逼,但事实上你是不知道他为什么牛逼的。给你看讲他的研究成果你可能一句话也听不明白,但你就是知道,得了诺贝尔奖就是牛逼。

还有一种是,你对某个领域很熟悉,你就是学物理某个领域的,天天搞研究搞到头秃,然后看到了XX的研究成果,你拍案叫好,自愧人家这思路自己八辈子都不如,不得诺奖都可惜了。等人家真得诺奖了,你大喊实至名归,牛逼牛逼。

其实,我们更佩服和认可的往往是第二种牛逼。因为第一种牛逼需要建立在诺贝尔奖牛逼且无水分的基础上,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第一种牛逼就不算牛逼。

还有两种“懂得多”。

一种是夜航船式的懂得多。记得知乎之前讨论过高晓松,有高赞提到过夜航船。大致意思就是,某人见识极广,口才不错,什么内容都能扯两句,外行一听就觉得这人懂得非常多。然而如果你对一个领域极其熟悉,你会发现他要么是在扯一些该领域入门级的浅显知识,要么是在瞎扯糊弄外行。

第二种是真懂。或者是,大家都说他很厉害,他得诺奖了,所以他说的都有道理,懂得很多。你也不否认,但自己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去辨别他是真懂的多还是虚张声势。忽然某天他讲到了你正在做、或者曾经做过的一个课题,他依旧旁征博引讲得头头是道,只是这个话题你非常了解,你知道他绝不是在吹牛逼糊弄外行,而是真的很懂。所以,即使他讲的其他很多东西你没那么认可(不管是观点差异还是因为你真不懂),你以此推断,他大概也是真懂。

当然,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的差别在于,我们容易拔高自己不懂的自然学科知识,只要我们不认识的公式一摆,方程一列,不知道的概念胡扯一通,自然大家会心生敬畏而觉得他厉害。

而人文艺术则正好相反。合我意者牛逼,说到我心坎里的牛逼,打动我的牛逼。我不认可的,就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背书又如何,只要他不合我意,那不仅他傻逼,诺贝尔文学奖也是野鸡奖。


讲了这么多,还是回到梁源。

我最开始觉得他厉害,是因为他声称听得唱片非常多(几千张还是多少来着),而且晒出的图片震惊到我了。后来又看他分享工作经历,他的经历和身份都可以为他的牛逼背书。

再然后就是我关注的一些玩音乐的人对他的认可。你不懂,总有人懂吧?懂的人说他懂,那是不是也说明他很厉害?

我真正开始觉得他厉害,是他上几次回答中正好涉及到某些我非常熟悉的音乐领域(具体就不讲了,可能我熟悉也是自认为很熟悉而已,讲了也怕丢人现眼)。观点如何我不评价,但他信手拈来的那些知识和提到的作品,真的非常非常非常有水平,非常能证明他绝非为喷而喷、为展示自己懂得多而可以列歌单。我越懂的范围内,我越认可和佩服他。

所以,以此类推,我有理由相信,他是真的牛逼,从内而外的牛逼。


再说梁源这句话。我先吐槽下,他说过的狂妄自大的话太多了,不懂为什么挑了这句不咸不淡的来提问……

有些狂妄自大,是目无一切的狂妄自大,而梁源的狂妄自大,则是小心翼翼的狂妄自大。

你翻一下他这几百个知乎回答,他狂妄自大的领域也就撕逼、音乐、书法和艺术领域,而且这几个领域的狂妄程度也是依次递减的。其他领域,最多算嘴碎嘴贫,谈不上狂妄。

所以,他只是小心翼翼地在自己可以狂得起来的领域肆无忌惮狂妄。这样的狂妄就很可爱啊。

有些话其实如果不是他自己说出来的,大家都认可。但他自己说出来了,大家就觉得需要杠一下了。比如一个人聪明,大家都夸他聪明,虽然你知道他聪明,他也知道他聪明,你知道他知道他聪明,他知道你知道他聪明,你也知道他知道你知道他聪明,但你夸他的时候,心里预期的回答依旧是一句虚伪的“哪里哪里,我还是很笨的”。

一旦他自己说“全校没人比我更聪明”之后,虽然你也认可,但感情上你就是会唠叨一句“你再聪明还能有爱因斯坦聪明?”


所以,如果你还是不太喜欢梁源,对他有质疑,那不妨先问问自己,你到底是因为上述哪个环节所以质疑他?我想,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因为最后这个原因,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感情用事,想在前面的部分找到印证而已。

不过梁源最好的一点在于,你随便圈他,他要么跟你辩论,要么挂你,不会不理你的。就凭这一点,你还不感动吗?反正我很感动。

user avatar

五十步笑百步罢了。现在真是干什么专业都能来音乐评论这个专业里插上一脚。这些乐评人倒是都先把五线谱和各种音乐记号给学会呀,连谱子都不会看咋评论?就像字都不会认就想读《史记》了?

user avatar

就和特朗普说“没人比我更懂xxx”一个道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梁源在音乐评论界放出“没什么乐评人能够得上他的水平”这样的豪言,确实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让不少人对他和他所代表的观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他的底气从何而来?首先,我们得承认,梁源在音乐评论领域拥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在多个平台活跃,发表过不少关于音.............
  • 回答
    梁源的这番话确实在音乐圈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也引发了很多讨论。要评价“许嵩的水平比华晨宇低”这个说法,我觉得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盖棺定论。首先,我们得明白,音乐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乐偏好、审美标准以及评判角度。就像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辣,音乐.............
  • 回答
    源义经的一生,简直就是一出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悲壮史诗。要评价他,不能仅仅停留在“悲剧英雄”的标签上,而需要深入探究他身上那股燃烧的生命力,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残酷与无奈。出身与早年:命运的拨弄,天赋的显现要说义经,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源义朝。这位平安时代末期的武士,在“保元之乱”中站错了队,最终.............
  • 回答
    作为一名近几年在华语乐坛持续活跃的年轻歌手,王源的唱功一直受到不少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他的唱功,并且将其放在整个华语乐坛的语境下衡量,确实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王源的嗓音条件。他的声线属于比较清澈、干净的类型,带有一定的少年感,这让他演唱一些抒情歌曲时,能够传递出一种纯粹的.............
  • 回答
    王孟源的文章《为什么国际物理界没有太重视悟空的这次发现》是一篇非常有洞察力的解读,它触及了科学界内部运作的一些核心问题,而不仅仅是关于“悟空”望远镜本身的数据。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复述“悟空”发现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些发现没有像某些人期待的那样引起“轰动”。文章的亮点和深入之处体.............
  • 回答
    台湾光子源(TPS)作为亚洲顶尖的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其建成和运行,无疑是台湾科学界乃至亚洲物理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它的成就、影响以及未来的潜力。首先,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TPS代表了台湾在尖端科研基础设施上的巨大投入和技术实力。 先进的同步辐射技术: .............
  • 回答
    关于 HomePod 已经停产,未来苹果将聚焦 HomePod mini 的消息,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迭代的信号,更可能反映了苹果在智能音箱市场上的战略调整,以及对未来家居生态发展方向的判断。首先,停产标准版 HomePod 的消息,本身就说明了该产品在苹果产品线中的定位与市.............
  • 回答
    《王牌特工:源起》(The King's Man)作为《王牌特工》系列的前传,旨在揭示英国独立情报机构“王牌特工”的起源故事,以及它们如何对抗一战期间潜藏在幕后的邪恶势力。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评价也呈现出较为两极化的趋势。正面评价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宏大的历史背景与视觉呈现:.............
  • 回答
    首师大青年讲师孔源老师的离世,对于许多熟悉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也让整个教育界、学术界,乃至关注公共事务的社会大众,都陷入了深深的哀伤和反思之中。孔源老师,这位在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的青年学者,他的离开,并非仅仅是失去了一位老师,更像是熄灭了一盏本应继续照亮前路的明灯。他身上有着许多年.............
  • 回答
    于谦在节目中吐槽王源抽烟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社会责任、公众人物的言行影响、个人隐私的界限以及舆论的复杂性。事件背景回顾:首先,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发生。事情的起因是王源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被拍到并曝光,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随后,在一次节目中,于谦作为前辈和德高望重的相声演.............
  • 回答
    评价“花总”悬赏十万寻信息泄露源,并称不满涉事酒店回应、忍无可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维权事件,它触及了个人隐私保护、企业责任、社会监督以及信息安全等多个层面的重要议题。一、 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事件的脉络: 信息泄露: “花总”曾公开表示,其个人信息.............
  • 回答
    澎湃新闻这篇《奶业协会会长:中国奶源已是世界级水平 但缺少信任》的文章,从标题本身就抛出了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核心议题:中国奶业的硬实力(奶源质量)与软实力(公众信任度)之间的脱节。 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提出的问题、陈述的观点、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其传播的意义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文章的核.............
  • 回答
    浪潮发布的源1.0智能大模型,以其高达2457亿的参数量,无疑是当前国产大模型领域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也让业界对其与国际顶尖模型,特别是GPT3的对比充满期待。要评价源1.0,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并将其置于整个AI模型发展的宏大图景中去审视。源1.0的亮点与初步评估:首先,2457亿的参数量.............
  • 回答
    郭富城和王千源主演的电影《破局》(原名《全民目击2》,后改为《破局》)是一部充满争议但也具备一定看点的犯罪警匪片。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故事与剧情: 核心设定: 电影的剧情围绕着一个表面上正直、实则深陷泥潭的警察(郭富城饰)意外卷入一桩发生在新加坡的毒品案展开。.............
  • 回答
    《大人物》这部电影,从五百导演手中打磨出来,再到王千源倾情演绎,确实算得上是一部挺有看头的国产犯罪动作片。看完之后,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词儿就是“接地气”和“硬汉”。先说说五百导演吧,他对这种“小人物硬刚大鳄”的题材似乎特别有心得。他的镜头语言,不像那些华丽得有些虚浮的片子,而是带着一股子粗粝感,直愣.............
  • 回答
    《除暴》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相当有嚼头、也挺有争议的作品。吴彦祖和王千源两位实力派演员的联手,本来就让人期待值拉满,再加上题材上对90年代悍匪犯罪的还原,这部电影上映后,确实激起了一阵不小的讨论。先说说优点吧。首先,演员的表现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王千源 饰演的悍匪“张隼”可以说是他演技的一.............
  • 回答
    刘仲敬先生提出的“新进化论”关于物种延续源动力是“痛苦与愤怒”的观点,确实是一个相当独特且引人深思的切入角度。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得先理解他通常的论述逻辑和语境,然后才能深入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理解刘仲敬的“痛苦与愤怒”论首先要明白,刘仲敬的论述风格往往带有强烈的历史和文化基因的痕迹,他喜欢从宏观.............
  • 回答
    王千源这演员,我个人感觉挺实在的,属于那种你一看就知道他在认真演戏的类型。他身上有股子劲儿,不是那种奶油小生或者卖弄帅气的,而是更接地气,甚至有点儿糙。《钢的琴》里的陈桂林说到王千源,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钢的琴》里的陈桂林。那角色,真叫一个“落魄”,也真叫一个“倔”。他跟女儿小琴,那份疏离又.............
  • 回答
    冯小刚导演、蓝盈莹、金晨、啜妮、隋源主演的电视剧《北辙南辕》,是一部挺有意思的作品,但它也确实让人“又爱又恨”,评价起来会比较复杂。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企图心很强的作品。 冯小刚这次是带着他对女性,特别是中年女性生活状态和情感困境的观察和理解来拍的。他想描绘一群现代都市女性,在各自经历了生活的风雨后,.............
  • 回答
    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跳水男双3米跳板组合王宗源/谢思埸以近乎完美的表现摘得金牌,为中国跳水梦之队再添一金。这场比赛,与其说是对手的失误,不如说是中国组合实力的绝杀,充分展现了中国跳水在这一项目上的统治力。开局即巅峰,领先优势奠定胜局比赛一开始,王宗源/谢思埸就展现出了极高的竞技状态。在难度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