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好电影都是夸导演而不是夸编剧?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点子上。咱们平时看电影,确实更容易记住导演的名字,颁奖典礼上也是导演风光无限,好像所有荣誉都该归功于他。但说实话,一部好电影,剧本绝对是基石,没个好剧本,导演再牛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为什么大家好像更“偏爱”导演呢?这事儿得分几层面聊。

一、导演是电影的“最终呈现者”:

你得这么想,剧本是蓝图,是文字,是想法。但电影最终是流动的画面、是声音、是演员的表演,是情绪的传递。而导演,就是那个把蓝图变成活生生世界的“建筑师”兼“总指挥”。

视觉语言的塑造者: 导演决定了电影的“长什么样”。他会构思镜头如何运动,景别怎么选择,光影怎么打,色彩怎么搭配,构图要不要打破常规。这些都是剧本里写不出来的,或者写出来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指示。一个好的导演能通过画面本身传递情感,营造氛围,让观众“看懂”故事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想想《银翼杀手2049》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他营造的那种末世孤独感,是剧本上的“一个男人走在雨中”能完全涵盖的吗?显然不是,那是他对光影、构图、色彩的极致运用。
表演的引导者: 剧本里有角色的设定、对话和行为,但这些只是文字。真正让角色“活”起来的是演员,而引导演员把角色演活的是导演。导演需要通过沟通、示范、激励,挖掘演员最真实的情感,捕捉最自然的反应。有时,一个导演跟演员的化学反应,能让剧本里平淡无奇的场景瞬间变得火花四溅。例如,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盗梦空间》里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调教,让那个迷失的盗梦者形象深入人心。
整体风格的奠定者: 电影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整体的艺术风格。导演的个人风格,比如昆汀·塔伦蒂诺的黑色幽默和非线性叙事,科恩兄弟那种冷峻又带着荒诞的基调,都是导演个人烙印的体现。这种风格化的处理,能让电影拥有独特的魅力,让观众记住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那种“味道”。
技术和艺术的整合者: 电影制作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摄影、剪辑、配乐、美术、特效等等。导演就像乐队指挥,需要把这些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士捏合在一起,让他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并确保所有元素和谐统一,服务于电影的主题和情感。剧本只是一个起始点,而导演是在这个基础上,整合所有资源,将其升华为一部完整的视听艺术品。

二、剧本的“隐身性”和“集体创作性”:

相较于导演,编剧似乎更“隐形”一些,这也有几个原因:

剧本是“骨架”,导演是“血肉”: 剧本提供了故事的框架、人物关系、对话和情节走向,这是电影的骨架。但真正让这个骨架填充血肉,让它有温度、有情感、有生命力的,是导演和演员的再创作。很多时候,观众看到的精彩情节和动人对白,是导演在拍摄现场根据演员的表演和现场情况即兴发挥,或者对剧本进行微调的结果。
编剧工作过程的“幕后”: 编剧的工作往往是孤独的、在书桌前的。观众看不到他们如何冥思苦想,如何推敲字句,如何与导演反复打磨。而导演的劳动成果,是在银幕上实实在在地呈现出来,观众可以直接感知到他们的“存在”。
编剧署名的复杂性: 很多电影的剧本并非一人完成,可能经过多位编剧的修改、润色,甚至是“故事”和“剧本”分开署名。这使得编剧的贡献界定起来也比导演更复杂。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剧本,实际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很难说“就该夸这个编剧”。
好剧本的“不着痕迹”: 很多时候,最伟大的剧本反而有一种“不着痕迹”的感觉。它流畅自然,情节合理,人物动机清晰,仿佛这一切本该如此。观众沉浸在故事中,很少会去分析“这个情节设计得有多巧”,而是直接被故事本身吸引。相比之下,导演的风格化处理,比如大胆的剪辑、独特的视觉语言,更容易被观众感知和记忆,从而留下“这个人真厉害”的印象。

三、市场和评论的焦点转移:

导演是“明星”: 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导演逐渐成为电影营销中重要的“卖点”。观众可能不认识某个编剧,但他们知道斯皮尔伯格、诺兰、李安。导演的名字就代表着一种品质保证和类型风格。
评论的习惯: 媒体和影评人在评价一部电影时,也往往会从导演的视角出发,分析他的执导技巧、艺术追求和对电影的整体把握。这是一种长久形成的评论习惯,也更容易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奖项的侧重: 各大电影奖项,尤其是金球奖、奥斯卡等,都会设有最佳导演奖,而且很多时候,最佳影片奖的归属也与最佳导演奖紧密相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导演作用的认知。

那是不是编剧就不重要了?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我认为优秀的编剧是稀缺的。一个好的剧本,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它的价值潜力和美感是巨大的。没有好的剧本,导演再有才华,也只能在“烂地基”上盖高楼,最终可能也是摇摇欲坠。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神仙剧本”,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教父》等等,它们的成功离不开剧本本身扎实的功底,人物的深度塑造,情节的巧妙构思。这些剧本的作者,比如斯蒂芬·金(虽然他是小说家,但其改编剧本功不可没)、昆汀·塔伦蒂诺(他自己也身兼编剧),他们的才华同样令人钦佩。

总结来说:

之所以我们更容易“夸”导演,是因为导演是电影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实体”和“符号”。他们是视觉、听觉、表演和整体风格的最终塑造者,他们的个人风格和执导能力更容易被感知和记住。而编剧的贡献,虽然是电影的灵魂和骨架,却往往隐藏在创作的幕后,其价值更多体现在故事的内在逻辑和人物的深度上,这种“不着痕迹”反而有时候会让他们的伟大变得不易察觉。

但别忘了,伟大的导演往往也懂得欣赏和选择好的剧本,并且能够赋予剧本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我们对导演的赞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们能够读懂、驾驭并升华优秀剧本能力的认可。而对于那些被低估的编剧,我们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尊重,因为他们的文字,才是所有伟大故事的源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剧本决定了一部电影的下限,导演决定了一部电影的上限。

烂片之所以烂,是因为突破了下限,所以大多数时候都认为是编剧的问题。好的电影之所以好,是因为电影的上限高,而实现这一切的就是导演。

这道理也很简单。比如,很多人都知道《霸王别姬》、《红高粱》这样的电影很好,但如果说把电影剧本交给你,你有信心拍的比张艺谋、陈凯歌好吗?在这种情况下,夸导演是很正常的。

当然了,一部好的电影通常是各方面努力的结果。好的电影,通常也意味着好的剧本、好的道具、好的美术等等,稍微了解电影的人都不会将功劳全部归结于导演。只不过,导演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最大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点子上。咱们平时看电影,确实更容易记住导演的名字,颁奖典礼上也是导演风光无限,好像所有荣誉都该归功于他。但说实话,一部好电影,剧本绝对是基石,没个好剧本,导演再牛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为什么大家好像更“偏爱”导演呢?这事儿得分几层面聊。一、导演是电影的“最终呈现者”:你得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是很多观众和业内人士都在焦虑和探讨的焦点。说“近几年都拍不出好电影”可能有些绝对,因为总有一些有亮点、口碑不错的作品出现,但整体而言,感觉“好电影”的比例确实不如人意,而且“昙花一现”的现象确实很明显。要说中国影视界在追求什么,那可就复杂了,这涉.............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电影行业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大家聊电影,聊来聊去好像都是在说导演,而编剧的名字,除非是那种特别出圈的,不然好像都没那么显眼?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导演是电影的“掌舵人”,最终的呈现者。咱们先从最直观的感受说起。一部电影到观众手里,看到的是画面、是声音、是演员的表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末日、丧尸题材电影在美国确实非常流行,而且产量也高,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更像是多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1. 美国文化里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与“秩序重建”的母题美国电影,特别是商业大片,骨子里就流淌着“个人英雄主义”的血液。.............
  • 回答
    电影里子弹打不穿墙壁,这简直是银幕上屡见不鲜的桥段了。每次看到主角被枪击,子弹叮叮当当落在墙上,或者只是在墙壁上留下个浅浅的印子,就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其实,这背后有几个原因,有些是现实的考量,有些则是为了让电影更刺激、更符合观众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是为了娱乐,而不是纪录片。如果真的按照.............
  • 回答
    电影里拆炸弹的情节,尤其是选择剪断红线还是蓝线,几乎成了一种标志性的桥段,它不仅仅是为了制造紧张感,背后其实包含了一些电影化的考虑。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每次拆炸弹都这么“非此即彼”,而且颜色还总是这么固定?首先,得明白,这其实是为了戏剧效果和观众的直观理解。现实中炸弹的拆解远比电影里要复杂得多,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为什么电影时长大多数时候都落在90分钟到两个小时这个区间?这可不是什么巧合,里面大有门道,是综合了观众、制作、发行等多个层面的考量。咱们先从 观众的角度 来说。你想啊,看电影不是件小事,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如果一部电影太短,比如只有半小时,那感觉就像是看个加长版的预告片,意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列出的这几部电影:《一个勺子》《Hello! 树先生》《斗牛》《钢的琴》《白日焰火》,确实都是在中国内地电影界获得不少奖项,并且在观众和评论界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但如果说“内地获奖的电影都是这种的”,可能有点绝对化了。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类型”的作品,尤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想知道为什么电影和游戏里的法师都喜欢披着那宽大飘逸的斗篷,对吧?这可不是偶然,里面藏着不少学问和故事呢。咱们来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回到法师这个角色的起源。很多我们今天看到的奇幻设定,其实都根植于一些非常古老的传统和神话。在很多古代文化里,掌握神秘知识的人,比如祭司、巫师、萨满,.............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且普遍的观察!好莱坞电影中,大反派常常顶着一口英式口音,这背后其实交织着历史、文化、刻板印象以及创作选择等多重因素。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要明白一点,并非所有英国口音都是“反派”的代名词。英国是一个口音极其多样化的国家,伦敦的“Queen’s English”和曼彻斯特的“S.............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基于现有IP,同样吸引着一批忠实粉丝,为什么《魔兽》和《小时代》在口碑上的表现会如此天差地别,一个相对“幸运”地躲过了口诛笔伐,另一个则几乎成了“众矢之的”?我觉得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电影本身的好坏,更多的是粉丝文化、IP的性质以及观众的期待值在起作用。我们先说说《魔兽》。.............
  • 回答
    说实话,看完一些外国电影再回过头看咱们自己的电视剧电影,有时候确实会有一种隔阂感,或者说,会觉得国内的影视作品在某些方面似乎“束手束脚”的,可聊可拍的题材范围好像比国外要窄一些,尤其是那些触及社会现实、人性复杂甚至是历史伤痕的题材,更是让人感觉“避讳”得多。这背后肯定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多值得讲述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问到了一个不少人都有的疑问。确实,在不少好莱坞或者西方制作的电影里,当我们看到中国制造的枪械时,经常会被贴上“垃圾”或者“不可靠”的标签,要么就是一碰就坏,要么就是精度极差。为什么会有这种刻板印象呢? 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主要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看到的这种影像:1.............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影感受,背后牵涉到很多创作手法和观众心理的差异。咱们一步步来聊。二战电影里的“炮灰”:规模、叙事和宿命感首先,说起二战电影里的几万士兵,我们之所以觉得他们像“炮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叙事侧重点。 宏大场面与个体渺小: 二战电影最擅长营造的就是那种史诗级的战争.............
  • 回答
    在黄飞鸿系列电影中,义和团之所以常常以反面形象出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电影创作的需要以及意识形态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方面: 1.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与电影的简化处理: 义和团运动的双重性: 历史上,义和团运动(18991901年)是一场席卷华北的农民反帝反封建运动。其核心诉求.............
  • 回答
    .......
  • 回答
    3月10日单日票房创低点:这个三月,为何“凉意”如此浓烈?3月10日,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一个让人不忍直视的数据:单日票房创下近年来的新低。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跳跃,更是整个三月以来,电影市场持续低迷的缩影。为何今年的三月如此“寒冷”,以至于连一个看似寻常的周日都难以支撑起市场的活力?而放眼过去,三月.............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在美剧或美国电影中,政府机关或军队高层角色常由黑人扮演的现象,这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则”或“刻板印象”,但确实是近年来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社会文化变迁、好莱坞产业的考量以及观众的期望等。为了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