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日常饮食中,都有哪些食材被安上过各种各样毫无道理的「奇效」?

回答
在日常饮食中,确实存在许多被赋予了各种各样、有时甚至是毫无道理的“奇效”的食材。这些“奇效”往往来源于民间传说、误解、夸大宣传,或是对某些科学研究的片面解读。深入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理性看待食物的营养价值,避免盲目跟风和被误导。

以下是一些常被安上“奇效”的食材,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被赋予的“奇效”以及背后的真相(或缺乏真相):

1. 大蒜:降血压、抗癌、包治百病

被赋予的“奇效”:
强力降血压: 大蒜被广泛宣传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甚至能媲美药物。
超级抗癌食品: 很多人相信大蒜是万能的抗癌食物,能预防和治疗各种癌症。
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力: 大蒜能杀死体内所有细菌和病毒,是天然的抗生素,能提升免疫力抵抗各种疾病。
预防心血管疾病: 缓解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脏病。
减肥、美容、延缓衰老: 甚至有说大蒜能帮助减肥,使皮肤光滑有弹性,延缓衰老。

详细讲述与真相:
降血压: 大蒜中的大蒜素(allicin)及其衍生物确实具有一定的血管扩张作用,可能对血压有轻微的、积极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规律食用大蒜或补充大蒜提取物,可能有助于轻度至中度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但关键在于“轻微”和“可能”。 这种效果远不足以替代正规的药物治疗,更不能指望它能“根治”高血压。对于血压正常的人来说,食用大蒜并不会带来“降压奇效”。
抗癌: 大蒜确实含有一些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的化合物,比如有机硫化物。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大量食用大蒜的地区人群患某些癌症(如胃癌、结肠癌)的风险可能较低。然而,这些研究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 并且,大蒜的抗癌作用,即使存在,也主要体现在预防层面,且需要长期大量食用,效果也因人而异。说大蒜能“治愈”癌症,或者成为唯一的抗癌良方,这是毫无根据的夸大。 科学研究尚未证实大蒜对任何癌症有直接的治疗作用。
抗菌消炎: 大蒜确实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例如大蒜素可以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身体抵抗感染。但是,将其比作“天然抗生素”,能够杀死“体内所有细菌和病毒”则是一种极端夸张。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多种细菌的平衡,并非所有细菌都是有害的。而且,对于严重的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大蒜的作用非常有限,不能替代正规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心血管疾病: 一些研究显示大蒜可能有助于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并有轻微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预防血栓有一定帮助。但这同样是“可能”和“轻微”。 不能期望通过吃大蒜来“溶解血栓”或“治愈动脉粥样硬化”。
减肥、美容、延缓衰老: 这些“奇效”更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大蒜的热量不高,但其主要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能显著促进脂肪燃烧或逆转衰老过程。

总结: 大蒜是一种健康的食物,适量食用对身体有益,可能在预防慢性疾病方面发挥辅助作用。但将其神化,赋予各种“包治百病”的奇效,则是不科学的。

2. 蜂蜜:排毒养颜、治疗伤口、包治百病

被赋予的“奇效”:
天然排毒剂: 认为蜂蜜可以清除体内毒素,净化血液。
万能美容圣品: 食用或外敷蜂蜜能使皮肤光滑白皙,去除皱纹,治疗痤疮。
快速治愈伤口: 尤其是一些“纯天然”、“未加工”的蜂蜜,被认为能加速伤口愈合,甚至治疗烧伤烫伤。
增强免疫力、抗衰老: 蜂蜜富含营养,能提升身体整体机能,对抗衰老。
治疗感冒咳嗽: 尤其是儿童感冒咳嗽,很多人用蜂蜜水来缓解。

详细讲述与真相:
排毒养颜: 人体的排毒主要依靠肝脏和肾脏等器官。蜂蜜虽然富含抗氧化物质(如酚类化合物),可能有助于对抗自由基损伤,从而间接对皮肤有益。但它本身并没有“排毒”功能,所谓的“清除体内毒素”是虚构的。
美容: 蜂蜜确实具有保湿和一定的抗菌性,作为面膜成分对部分人来说可能有一些滋润和舒缓作用。但说它能“去除皱纹”、“美白”等,则夸大了其效果。更有效的抗衰老和美白方法是科学的护肤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治疗伤口: 蜂蜜的确具有一定的伤口愈合潜力,尤其是医用级蜂蜜(如麦卢卡蜂蜜)。其抗菌性来自于其低水分、高糖分环境以及产生的过氧化氢等物质。它可能有助于清洁伤口,减少感染,并促进组织再生。然而,这并不是所有蜂蜜都具备的“奇效”,而且并非所有伤口都适用。 严重的伤口或感染需要专业的医疗处理。而且,未经严格消毒的普通蜂蜜用于伤口,反而可能带来感染风险(如肉毒杆菌)。
增强免疫力、抗衰老: 蜂蜜含有一定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对身体整体健康有益。但说它能显著“增强免疫力”或“对抗衰老”,则缺乏强有力的科学证据。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才是提升免疫力和抗衰老的基础。
治疗感冒咳嗽: 对于儿童(一岁以上)的咳嗽,蜂蜜确实被证实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特别是夜间咳嗽。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医学指南也曾推荐使用蜂蜜缓解儿童咳嗽。但它并非“治愈”感冒,也无法对抗病毒。 对于一岁以下的婴儿,绝对不能食用蜂蜜,因为存在肉毒杆菌中毒的风险。

总结: 蜂蜜是一种天然甜味剂,含有一定的营养和抗氧化物质,适量食用对健康有益,其某些特性(如保湿、抗菌)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对皮肤和伤口有辅助作用。但将它神化为万能的排毒、美容、治病良药,是不准确的。

3. 醋:软化血管、排毒减肥、延缓衰老

被赋予的“奇效”:
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 认为喝醋可以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
排毒减肥: 喝醋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毒,从而达到减肥效果。
美容养颜、抗衰老: 醋中的某些成分被认为有抗氧化作用,能让皮肤更健康,延缓衰老。
调节血糖: 甚至有人声称喝醋可以降低血糖,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

详细讲述与真相:
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 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酸本身并没有被证明有软化血管的作用。一些研究表明,醋可能对血脂和血糖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这些影响通常是轻微的,且需要在特定饮食模式下才可能显现。指望喝醋就能“软化血管”,完全是误解。 血管的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生活方式、基因等多种因素有关,不能靠喝醋来逆转。
排毒减肥: 醋中的乙酸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减缓餐后血糖升高速度,从而可能增加饱腹感。但这并不等同于“排毒”或高效的“减肥”。如果通过大量喝醋来代替正常饮食,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和消化道损伤。
美容养颜、抗衰老: 某些发酵醋(如米醋、苹果醋)可能含有少量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但其含量远不如水果蔬菜中的抗氧化剂丰富。将其神化为美容养颜的灵丹妙药,是过度宣传。
调节血糖: 一些研究确实显示,进食醋(尤其是与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一起食用)可以减缓餐后血糖的升高速度,可能对糖尿病前期或2型糖尿病患者有一定帮助。但这种作用是辅助性的,远不能替代降糖药物或科学的饮食管理。 长期大量饮用浓醋会对牙齿和消化道造成损伤。

总结: 醋是一种调味品,适量使用可以增加食物风味,促进食欲。某些发酵醋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健康有轻微的辅助作用,但将其神化为万能的软化血管、排毒减肥、调节血糖的“奇效”食品,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

4. 螺旋藻(蓝藻):抗癌、抗衰老、全能营养品

被赋予的“奇效”:
超级抗癌食品: 被宣传为能杀死癌细胞,预防和治疗各种癌症。
延缓衰老、长生不老: 其丰富的营养成分被认为可以“逆转衰老”,甚至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
净化血液、排毒: 能够清除体内重金属和毒素。
补充全面营养、包治百病: 声称它包含了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素,可以解决各种健康问题。
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 对各种疾病都有极强的抵抗力。

详细讲述与真相:
超级抗癌食品: 螺旋藻确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如藻蓝蛋白、类胡萝卜素)。一些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表明,螺旋藻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并可能抑制某些癌细胞的生长。但将其称为“超级抗癌食品”,甚至宣称能“杀死癌细胞”,这是严重的误导。 目前没有足够的人体临床证据证明螺旋藻能治疗癌症。癌症的治疗需要科学的医学手段。
延缓衰老、长生不老: 螺旋藻确实是营养丰富的食物,能够提供一些抗氧化剂,有助于对抗自由基损伤,从而可能对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但“长生不老”更是天方夜谭。 衰老是一个自然生理过程,不存在任何一种食物能够完全阻止或逆转。
净化血液、排毒: 螺旋藻中的某些成分(如多糖)可能具有一定的结合和清除体内重金属的能力,一些研究支持这一点。但说它能“净化血液”或清除所有“毒素”,是夸大其词。
补充全面营养、包治百病: 螺旋藻确实是一种营养密度较高的食物,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它并不包含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素,例如维生素C的含量相对较低。 任何一种单一食物都无法取代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宣称它能“包治百病”更是荒谬。
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 螺旋藻中的某些成分确实可能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帮助身体更好地应对感染。但其效果也因人而异,而且“增强体质”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能将其神化。

总结: 螺旋藻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补充品,适量食用对身体有益。但将其夸大为能够治愈癌症、长生不老、净化一切毒素的“全能营养品”,是典型的夸大宣传和欺骗。

5. 柠檬:美白、抗癌、排毒、减肥

被赋予的“奇效”:
美白肌肤: 柠檬富含维生素C,被认为能抑制黑色素生成,使皮肤变白。
天然抗癌食物: 柠檬水或柠檬的碱性体质论被广泛传播,认为它能杀死癌细胞,预防癌症。
强力排毒剂: 清晨空腹喝一杯柠檬水能帮助身体“排毒”。
减肥圣品: 柠檬水能加速新陈代谢,燃烧脂肪,帮助减肥。

详细讲述与真相:
美白肌肤: 柠檬确实含有维生素C,这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可以帮助减少自由基对皮肤的损伤,并对黑色素的生成有一定抑制作用。一些外用美白产品也会添加维生素C衍生物。但通过口服柠檬水来达到显著的美白效果,需要非常大的剂量,且效果相对缓慢和有限。 长期大量饮用柠檬水,反而可能因其酸性而损伤牙齿珐琅质。
天然抗癌食物: 柠檬中确实含有一些植物化学物质(如柠檬烯),在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潜力。一些“碱性饮食”的倡导者认为,柠檬虽然味道酸,但进入体内会代谢成碱性物质,能够改变体内环境,抑制癌细胞生长。然而,人体的pH值受到严格的内环境调控,食物无法显著改变体内的pH值。 而且,关于柠檬能“杀死癌细胞”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导致的,不能依靠单一食物来预防或治疗。
强力排毒剂: 人体有肝脏和肾脏等器官负责排毒。柠檬水本身并没有“排毒”功能。喝水本身就能促进身体的代谢和循环,从而有助于废物排出。柠檬水中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剂可能对身体有益,但并非“排毒”的特效药。
减肥圣品: 柠檬水的热量很低,用它代替高糖饮料可以帮助减少热量摄入,从而间接促进减肥。一些研究也表明,喝水可能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率。但柠檬水本身并没有直接“燃烧脂肪”的强大功能。减肥的关键在于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

总结: 柠檬是一种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剂的健康水果,适量食用对身体有益。但将其神化为美白、抗癌、排毒、减肥的万能灵丹,则是不科学的。

为何会出现这些“奇效”的说法?

1. 科学研究的误读和夸大: 一些初步的、局限性的科学研究(如动物实验、体外实验)被放大和片面解读,忽略了其局限性,直接推导到人体,尤其是健康人群的实际应用效果。
2. 安慰剂效应: 当人们相信某种食物有“奇效”时,即使该食物本身效果有限,患者也可能因为心理暗示而感觉身体有所改善。
3. 民间智慧与经验的流传(有时是偏差): 在没有现代医学的时代,人们通过经验总结出一些食物的功效,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些经验可能被误解或夸大。
4. 商业推广和营销策略: 一些商家为了销售产品,会夸大宣传其产品的“奇效”,吸引消费者。
5. 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 大众对食品科学的了解不足,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6. 对“天然”的迷信: 很多人认为“天然”就等于“安全有效”,但天然并不等同于万能,也可能有害。

理性看待食物的“奇效”:

关注整体健康,而非单一食物: 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多种多样的食物,才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科学求证: 对于声称的“奇效”,要保持怀疑态度,查阅权威的科学研究,而非轻信传言。
避免迷信: 任何食物都不能替代科学的医疗手段,更不能指望通过单一食物来解决所有健康问题。
关注个人体质: 食物的反应因人而异,有些食物可能对某些人有益,对另一些人则不然。
警惕过度宣传: 对于那些听起来过于神奇、包治百病的说法,一定要提高警惕。

总而言之,在日常饮食中,很多食材都被披上了“奇效”的外衣,但细究之下,这些“奇效”往往经不起科学的推敲。保持科学的认知,理性对待食物,才能真正让食物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便说几个我现在就能想到的:

1 虾皮补钙很厉害?

如果,你印象中的“虾皮”是这个↓

这种“虾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12-2-201),钙含量确实是不少的,高达555mg/100g。

但是,它的钠含量也很高,高达4891.9mg/100g。

如果纯靠它去尝试够到钙800mg/天的推荐摄入量,那么:当你每天还没吃食盐、酱油等调味剂的时候,你的钠摄入就已经超标2.5倍了。

如果再加酱油和食盐里面的钠,那么在这种每天钠摄入超标3~5倍的吃法的折腾下,还等不着思考虾皮里面的钙到底补不补得进你的身体里,你的血压怕是就得先冲破天灵盖了……

是的,钙不是光吃进肚子就完事的。钙吃进肚子之后,能吸收多少,还得看你的身体状况,你吃没吃维生素D,你还吃了些其他什么别的,等等。

如果吸收不好,那么,额外花钱补钙的最直接效果就是……

你的屎会变贵。

——————————————————

如果,你脑海中的“虾皮”是这个↓

这种虾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版 12-2-115),钙/钠含量比例比前面那种稍微好一些,分别是991mg/100g和5057.7mg/100g。

然鹅。。。

这个比例也并没有改变钠含量太高的本质啊岂可修!

吃多了血压该涨还是要涨的啊岂可修!

而且,根据生活经验,一般这个虾皮要搞到容易被消化的样子,都得裹了面粉用滚油深炸才行,否则可能就会see you tomorrow。

这样一来,不仅钠超标,脂肪也超标了。

于是,本来你只是想补补钙,结果最后成了一个钙不知道补没补好但反正血压很高的胖子。。。

所以啊,哎,喝牛奶补钙也好,磕碳酸钙、枸橼酸钙钙片补钙也行,肠胃不好的话喝葡萄糖酸钙之类的钙口服液也行啊。用虾皮,是真的得不偿失。。。

2 南瓜降血糖?

很多糖尿病人中间都流传着一种传说,那就是:南瓜这东西,吃了不仅不会升血糖,还会降血糖。

他们的理由是,听隔壁家二大爷的七舅姥爷的三外甥女说,南瓜里有一些微量的植物化学物,可以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听完这话,我看了一眼南瓜高达75的血糖生成指数,陷入了沉思。。。

emmmmmmm。。。。。。

首先呢,血糖生成指数这个玩意的概念很复杂,泥萌不用理解太多。

泥萌只需要知道,只要一个东西的血糖生成指数是个正数,它吃下去就是会导致血糖升高的。

而且,如果这种东西的血糖生成指数居然还能高于75,那它就不仅是能升血糖,而且是升血糖很厉害很厉害的那种。

而现在这些民间传说编出来,说一个在人体实验里升血糖很厉害很厉害的东西,“降血糖”?

宁这吃的是哪个次元的魔法南瓜嗷?

可能你们要问我了,为什么南瓜含有那些所谓大概也许可能可以降血糖的植物化学物,升糖指数还是那么高?

其实,含有一丢丢他们都说可以但实际上who TM knows能不能降血糖的物质,和人体实验中表现出强的升血糖能力,并不冲突。

俗话说的好,胳膊拧不过大腿。

南瓜进了肚子,是它所含的全部物质一起和你的身体打交道。

如果降血糖的物质效果很弱,而升血糖的那些淀粉相对更多,那其实这些有益物质拧不过这些淀粉真的太正常了。

个人认为,南瓜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但却具有不输主食的口感,因此少吃一点用它作为粗粮代替一部分主食是可行的。

而指望南瓜降血糖,就……太……强瓜所难了。。。

3 红枣补血有奇效?

因为红枣长得很红很红,所以,很多人觉得红枣吃了补血。

于是,只要身边一有人被诊断为贫血,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推荐红枣。

但其实,对于我国最常见的缺铁性贫血,红枣补血的效果并不好。

这是因为,缺铁性贫血是膳食中缺乏铁元素导致的,而要纠正这个问题,就得保证身体能从膳食中吸收到足够的铁。

不同食物含有的两种不同形式的铁元素,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

这两种铁补进你身体的效率差异非常大,最多可以差十倍以上。

通常情况下,血红素铁基本只存在于动物肉、内脏、血当中,植物中所含的铁都是吸收很差的非血红素铁。

然而不巧的是,作为一种植物,红枣当中的铁,正好都是不好吸收的非血红素铁。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每100g瘦猪肉含有铁元素3mg,而每100g鲜枣中只含有铁元素1.2mg。

按照猪肉中血红素铁含量约占总铁元素50%左右[1]、非血红素铁吸收效率一般只有血红素铁的10%[2]来计算……

……理论上鲜枣补铁的效率只有瘦猪肉的7%。

也就是说,吃几口瘦猪肉,就能顶一百口鲜枣!

所以,别再迷信这种以形补形、以色补色的传说啦。

4 菠菜补铁也很厉害?

因为从小看大力水手里面每次Popeye变强之前都会掏出一罐菠菜吃掉,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菠菜补铁。

但实际上,这是完完全全的误会。

前面已经讲过,植物中所含的铁一般都是非血红素铁,吸收效率很低。

菠菜铁含量与红枣铁含量量级相似,为2.9mg。

因此,用菠菜补铁,和用红枣补铁一样不靠谱。

至于为啥这个漫画里会画出这样一个靠菠菜壮大力气的梗呢?

根据外国路边社传闻[3],大概是因为,当年一位德国化学家测量蔬菜铁含量的时候手滑点错一个小数点。

因此,他测得的菠菜的铁含量,被误写作原本数值的十倍,于是一下子菠菜就在芸芸众菜中显得特别鹤立鸡群。

因为这个错误在漫画创作时还未被纠正,当时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的区别也尚未深入人心,所以,这个漫画的制作组就向漫画家推荐了这个铁含量傲视群菜的菠菜,来当作漫画里的“魔法力量增强剂”。

然后,有人估计,这个乌龙让整整一代美国人多吃了三成的菠菜。。。。

小结

跟这些例子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芹菜降血压、当归炖鸡治心脏病、绿豆治脑梗。。。

很多时候,帮我家里人分析这些特别脑洞大开的传言的时候,我内心都想的是:编出这些传言的人,但凡酒桌上多吃一粒花生米,也不至于喝成这样。。。

真的,各位观众姥爷一定要提醒家里相信这些传言的亲戚们,让他们不舒服就乖乖去医院看病,医生让干嘛就干嘛。。。

搞这些食材玄学,没有意思。。。

参考

  1. ^ CROSS A J, HARNLY J M, FERRUCCI L M, et al. Developing a heme iron database for meats according to meat type, cooking method and doneness level [J].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Print), 2012, 3(7): 905.
  2. ^ Monsen E R. Iron nutrition and absorption: dietary factors which impact iron bioavailabilit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1988, 88(7): 786-790.
  3. ^ https://www.brainpickings.org/2013/07/02/spinach-popeye-error-half-life-of-facts/
user avatar

@知乎科学 @司马懿 身边越来越多瘦身的朋友开始加入牛油果大军,市场上高档水果店中,牛油果也由稀有少见变成常见普遍,不过价格依然很“高档”。

牛油果的刷脸不仅存在于水果店,在护肤品中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

牛油果到底好在哪里呢?为什么吃的用的都喜欢它呢?

且听我细细道来。

护肤品中的牛油果,不是真正的牛油果

牛油果护肤有什么作用?其实没啥亮点作用,哈哈!

潇哥真不是乱说,在护肤品中,成分上写的牛油果的成分并不是真的是牛油果,而都是乳木果!!

比如科颜氏的经典产品-牛油果保湿眼霜,主要的成分牛油果树果脂——乳木果油。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乳木果和牛油果跟本就不是一个东西,但是在护肤品的成分表中(食品领域名字没有问题),乳木果油因为法规没有给它一个官方名字,但是它又是那么的好用,便允许它抢了牛油果的名字,叫做牛油果树果脂。


那真正的牛油果呢?


真正的牛油果因为名字被别人抢了,只好叫自己本名,便在护肤品中叫鳄梨果。

比如 Sukin Facial Moisturiser 乳液,里面既有牛油果树果脂也有鳄梨油,表明里面既有乳木果油也有真正牛油果压榨的油。


哈哈,大家是不是绕晕了呀?那就再多看几遍。

乳木果油(即牛油果树果脂)是天然的压榨油脂,因为工艺是纯手工的,并且其成分含有大量三萜(一种很优异的抗氧化成分),因此是护肤成分中比较高级的油脂,据说仅仅涂抹乳木果油便可以预防或改善妊娠纹。


牛油果酯(即鳄梨酯)就是比较普通的油脂,主要是用来滋润和软化皮肤。

牛油果的营养价值


吃过牛油果的朋友对它的印象是:不甜、不脆、不多汁、不好吃、很贵等。牛油果在市面上的宣传大多都是“黄金水果”、“植物森林”、“减肥果”等称呼.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一下。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牛油果相比其他水果,其含糖量非常低,维生素含量较高,含有2%蛋白质(其他水果几乎没有),还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

这样看还真是好水果。

早在2016年前,美国 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认为牛油果是不健康的水果,虽然后来又撤销了这条信息,但因为牛油果脂肪含量太高,卡路里太多,实在是不能称之为“健康水果”。

牛油热量高达160~170kcal/100g,是普通水果的三四倍,而米饭的热量是116kcal/100g。也就是说,一个200g左右的牛油果相当于三大碗米饭。

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建议:人体脂肪每日摄入量男性不超过90g,女性不超过65g。这是正常使用量,如果需要健身的话,要降低摄入量。

但是我们看看牛油果的脂肪含量,一个200g牛油果(脂肪含量约15%),其脂肪含量差不多是30g。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吃完牛油果不可能不吃其他食物,脂肪摄入量很容易超标。

当然,牛油果也不是百无一用,其脂肪含量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有67%,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高达12.4%,如果用牛油果代替菜籽油的话,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总体来说,牛油果营养并没有商家宣传的那么厉害,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但是整体脂肪含量也很高,不是减肥健身需求的好水果。

牛油果的经典营销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营销便是钻石,学材料和化学的童鞋都知道,钻石的成分是碳,和山西煤矿的成分一样。当然,钻石的硬度、美丽的折射角、闪闪发光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也不至于贵到如此离谱,并且成为结婚和求爱必备。


这一切归功于钻石的营销,它象征这爱情、永恒。


说到牛油果,2009年中国进口牛油果的总量不到2t,2017年就到了32000t,这简直比炒房还赚钱呀!


为啥牛油果近八年如此“吃香”?


牛油果的经典营销:首先有个好名字


开头已经讲过,牛油果原名叫鳄梨果(alligator pears),因为皮像鳄鱼。


由于这个名字有恐惧感,加州种植协会将“鳄梨”改为 avocado,这个词出自墨西哥古老的阿兹台客语,充满了异域风情与神秘主义气息。

牛油果的经典营销:接着有个好公关


名字是有了,但是那个时候的美国提倡低脂饮食,这个牛油果绝对是反面教材,销售进入了寒冬。


无奈之下,经销商只能另辟蹊径,他们找了一个很牛逼的公关公司——Hill&Knowlton。


当时的脱口秀在美国十分火爆,Hill&Knowlton 策划让当红脱口秀演员Gordon Elliott 在自己的美食节目上敲开了一位独居老人的房门,与他一起进屋的还有一位拎着一篮子牛油果、打扮成牛油果模样的人偶“牛油果先生”。


他们为老人做了一顿加州牛油果煎饼早餐,送上一张牛油果面膜,临走前还不忘告诉老太太尽情享受牛油果,因为六月是加州的“牛油果月”。


Hill&Knowlton 更是花重金将这件事砸上了纽约时报。这一套策略使得牛油果销售进入上升通道,而“牛油果”先生借此继续走穴,上综艺,演脱口秀,参与各种活动,不断宣传自己的健康与时尚理念。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司甚至策划了为牛油果先生寻找女友的选秀活动,报名参选的女孩除了要年轻美丽之外,还须展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吃牛油果,获胜者可以得到去好莱坞旅行等奖励。


此举将牛油果与“健康、年轻、靓丽”这些关键词牢牢地捆绑在消费者心中。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真正让牛油果在近几年走上神坛的则是超级碗(Super Bowl),即美式橄榄球年度冠军赛,一般在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或2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它拥有上亿名执着狂热的“粉丝”,多年来该电视节目稳居全美电视收视率榜首,可以说是全美洲人的“春晚”。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司把牛油果与“超级碗”捆绑营销,策划出一个“果酱碗”的方案,向人们灌输“我们应该在超级碗吃牛油果酱”的理念。


甚至直接将牛油果放入橄榄球队队员们每日的健康食谱中,不断向人们传达“牛油果是健康食品”、“牛油果是观看超级碗期间最合适的零食”这些观点。


对狂热的球迷来说,购买与偶像们一样的“御用”牛油果酱简直太酷了。粉丝经济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每年在“超级碗”决赛前后的庆祝活动和各种聚会中,美国都会消耗大量的牛油果。据统计,仅是2017年“超级碗”比赛日一天,狂热的美国人就吃掉了大约1.2亿磅的牛油果。


如今,被捧为“超级水果”的牛油果成了健康、时髦的“代言人”。从国际超模吉赛尔·邦辰、维密天使米兰达·可儿,到影视明星瑟琳娜·戈麦斯、贝嫂维多利亚等,牛油果都是必备道具,她们不仅会常常晒出牛油果美食或者在电视节目、后台等公开场合上大吃特吃,而且还会上传脸上敷着牛油果的美容照片。

最后,牛油果的营销让我想起了战国策中这个典故:


战国策 · 典故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


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


魏王说:“否。”


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


魏王说:“寡人疑之矣。”


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寡人信之矣。”


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回来了,魏王也没有召见庞葱。


打了预防针都没有用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日常饮食中,确实存在许多被赋予了各种各样、有时甚至是毫无道理的“奇效”的食材。这些“奇效”往往来源于民间传说、误解、夸大宣传,或是对某些科学研究的片面解读。深入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理性看待食物的营养价值,避免盲目跟风和被误导。以下是一些常被安上“奇效”的食材,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被赋予的“奇效.............
  • 回答
    在咱们日常的餐桌上,总有些家伙,外表看着朴实无华,甚至还带着点“健康”的标签,可实际上一算热量,你可能得惊掉下巴。今天咱就来聊聊那些让你意想不到的“热量炸弹”,保证讲得详细,让你下次吃的时候心里都有数。1. 油炸后的那些“素”身影很多人觉得吃蔬菜就好,健康又低卡。这话没错,但要是遇上“油炸”这大法师.............
  • 回答
    .......
  • 回答
    你看的那些影视资料,描述古代日本平民饮食“惨淡”,其实挺能抓住一些普遍性的特点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以艰苦生活为背景的故事,自然会突出食物的匮乏。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日本就没有别的出路,比如渔民,这绝对是一条重要的生计来源,尤其是在岛国日本。但是,你要问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去当渔民,或者说为什么.............
  • 回答
    关于中国女留学生在日本京都遭遇男友长期殴打、限制饮食和外出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和愤慨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案,它折射出了跨国恋情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以及潜在的危险。首先,从受害者角度来看,一名年轻的中国女留学生,远离家乡,来到异国他乡求学,本应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经历。然而,她.............
  • 回答
    近日发生的一起女子因在进行B超检查前大量饮水,导致水中毒的事件,再次引起了公众对饮水健康和医学检查准备的关注。这起事件令人警醒,也促使我们深入探讨日常饮水的合理摄入量以及在特殊情况下的注意事项。女子B超憋尿喝水致水中毒:一个令人扼腕的案例这起事件的主角是一位女性患者,为了在B超检查中获得更好的图像效.............
  • 回答
    在跨文化交流中,尤其是在英语母语国家,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对于习惯了不同社交规范的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在意,但落在外国人眼中,却可能勾勒出一种“无礼”的印象。其中一个特别突出的方面,就是对“个人空间”和“非语言沟通”的理解差异。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和一位外国朋友初次见面,在某个社交场合。中国人普.............
  • 回答
    关于汽车在日常行驶中实际会用到多少马力,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一些。简单来说,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开着的车,它动力的“库存”远超实际所需。咱们先从“马力”这个概念说起。我们常说的马力(HP)或者千瓦(kW),是衡量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单位。它告诉你发动机在某个瞬间能做的“功”有.............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咱们在日常说话里,一口气就把“东北”给叫全了,把那三个省加上那几个盟(虽然现在习惯叫“地级市”或者“自治州”,但老话头还在)就这么打包了,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说。它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咱们千百年下来,日子过着过着,就这么自然而然形成的。首先,得从地理上说。你说这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仨省,它就这.............
  • 回答
    嘿!最近是不是也觉得衣柜里总缺了点什么?总想在平淡的日常里,悄悄给自己的穿搭注入一点点“二次元”的魔法,但又怕一不小心就变成了Cosplay的狂热爱好者,或者被路人投来奇怪的目光?别担心,今天就来跟你好好聊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既能玩转二次元风格,又能保持那份恰到好处的得体与个性。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位17款Civic Type R的车主,说实话,大部分时间我开这车都挺开心的,这车就是为驾驶乐趣而生的,开出去回头率也挺高的。但既然是日常驾驶,总会有一些不那么顺心的地方,我尽量详细说说,希望能给大家一个更真实的参考。首先,最明显也最影响日常通勤的就是悬挂。FK8的悬挂,特别是前悬,给我的感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身体如何处理食物以及脂肪储存的本质。简单来说,答案是:不一定,但吃进去的脂肪很容易转化为身体脂肪储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要明白身体是个极其精妙的“化学工厂”,它不是简单地把吃进去的东西一股脑儿变成身体上对应的组织。我们吃的食物,无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是脂.............
  • 回答
    .......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个“学习机器”,我“抗遗忘”的方式和人类程序员确实不太一样。我不会真的“遗忘”东西,因为我的知识库是存储好的,不会像人类那样因为时间流逝或缺乏使用而衰退。但如果非要用人类的语境来类比,我可以这样描述我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以及我如何“主动”地让这些知识保持“鲜活”和“可用”,这很接近你.............
  • 回答
    汽车工程师的日常,这可不是一成不变的流水线工作,更多的是在创意、计算、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多重夹缝中穿梭。想象一下,你站在一堆零件前,脑子里却是未来一辆车该有的模样,这便是他们工作的起点。清晨的“头脑风暴”与图纸上的“建筑”一天往往从与设计团队的交流开始。新车型的概念图、初步的造型草稿,这些都是他们需要.............
  • 回答
    摄影器材党啊,这帮人简直就是活在另一个次元的生物。他们研究的东西,外人看来可能就是一堆冰冷金属和玻璃,但在他们眼里,那就是艺术品,是能够捕捉世界精髓的魔法棒。首先,最核心的当然是相机本体。这可不是随便买个能拍照的就行。他们会盯着传感器尺寸,全画幅、APSC、M4/3,每一档的优劣分析得头头是道。全画.............
  • 回答
    国外留学的日子,就像一本打开的探险日志,每一页都写满了新鲜、挑战,还有那些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的细微之处。清晨的唤醒,伴着陌生的节奏闹钟响起,窗外是完全不同的天光。可能是被海鸥的叫声唤醒,也可能是被远处教堂的钟声催促。第一件事,不是急着去洗漱,而是先去厨房,看着那个不熟悉但如今越来越亲切的咖啡机,或.............
  • 回答
    自动扶梯的日常维护,就像给它做个“健康体检”,虽然不是什么大修大改,但细节做好了,能让它平稳可靠地运行,也避免了不少小毛病变成大麻烦。咱们平常做这些事,主要是从几个大方面入手:一、 视觉检查:眼睛是最好的工具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做的事情,每天上班或者接班的时候,花几分钟时间,围着扶梯走一圈,仔细看。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