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日常饮食当中,有哪些意想不到的高热量食物?

回答
在咱们日常的餐桌上,总有些家伙,外表看着朴实无华,甚至还带着点“健康”的标签,可实际上一算热量,你可能得惊掉下巴。今天咱就来聊聊那些让你意想不到的“热量炸弹”,保证讲得详细,让你下次吃的时候心里都有数。

1. 油炸后的那些“素”身影

很多人觉得吃蔬菜就好,健康又低卡。这话没错,但要是遇上“油炸”这大法师,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炸蔬菜(如炸藕片、炸香菇、炸土豆片): 你看,藕片、香菇、土豆,本身都是健康食材。可一旦下了油锅,裹上面糊炸得金黄酥脆,这吸油量可不是开玩笑的。想象一下,一片薄薄的藕片,表面积不大,但油能钻进它无数的孔隙里。同样的,香菇的褶皱,土豆的切面,都是油的温床。尤其是一些商用的炸物,为了追求极致的酥脆口感,油温控制得恰到好处,但你也别忘了,这“恰到好处”意味着它已经充分吸收了大量油分。一片炸藕片,别看轻飘飘的,热量可能比你想象中要高出一大截。如果你再蘸点番茄酱、甜辣酱之类的调料,那糖分和油脂的双重打击,让你原本纯粹的蔬菜之旅瞬间变成高卡路里探险。

炸豆腐/豆制品: 豆腐是植物蛋白的优质来源,但炸豆腐就又是另一回事了。豆腐本身蓬松,吸油能力极强,加上油炸后外皮酥脆,内部依然软嫩,很多人喜欢那种口感。市面上常见的臭豆腐、炸豆皮卷,别看小小的几块,油炸过程中的吸油量,足以让它的热量翻好几倍。尤其是一些裹了厚厚面糊再炸的豆制品,那层外衣更是油的“海绵”。

2. “低脂”标签下的隐形糖与油

现在商家也知道大家追求健康,所以各种“低脂”、“无糖”的字眼满天飞。可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另一种形式的热量。

“无糖”饮料/甜点: 这可是个大坑!所谓的“无糖”,很多时候指的是不含蔗糖,但它会用各种代糖来达到甜味。代糖本身热量很低,但问题在于,为了让口感不那么寡淡,商家往往会额外添加更多的脂肪来增加顺滑度和风味。想象一下那些“无糖酸奶”或者“低脂冰淇淋”,单看配料表可能没有糖,但你看后面的脂肪含量,是不是比你想象的要高?而且,有些“无糖”产品为了掩盖代糖的后味,也会添加一些香精和风味物质,这些 тоже 有时候会额外增加热量或者影响代谢。

“低脂”沙拉酱/零食: 这类产品通常会通过减少脂肪来降低热量,但为了弥补口感上的损失,它们往往会大幅增加糖分和一些增稠剂。你以为吃的是清爽的沙拉,实际上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大量的糖。一些“低脂”饼干、薯片,虽然脂肪含量可能比原版低一些,但糖分却有可能高出不少,而且为了增加风味,钠的含量也可能很高。

3. 看似健康的“能量棒”与“坚果”

坚果是公认的健康零食,富含不饱和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坚果的热量确实很高,一颗颗小小的,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吃进很多。

能量棒/代餐棒: 这类产品通常打着“补充能量”、“代餐”的旗号,看起来非常健康方便。但仔细看看配料表,你会发现很多能量棒里面都添加了大量的糖浆(如玉米糖浆、葡萄糖浆)、蜂蜜、甚至是巧克力涂层。它们提供能量的方式,更多是通过高糖分来实现的,而不是你所期望的来自天然坚果和谷物的缓慢释放的能量。一些包装上还会用“高纤维”、“富含蛋白质”等字眼来吸引你,但别忘了,热量才是最直观的。

加工过的坚果(如烤制、蜜汁、盐焗): 原味坚果已经热量不低了,如果再经过烤制,如果烤制过程中用了油;如果是蜜汁坚果,那糖分更是增加了不少;盐焗坚果,虽然没有额外添加糖,但高盐分本身对身体也不好,而且为了口感,也可能在加工过程中带入一些油分。一小把裹满了糖蜜的腰果,或者经过多次烘烤、盐渍的杏仁,热量绝对会让你吃惊。

4. 我们经常忽略的“液体卡路里”

有时候,我们吃进肚子的热量,并不一定来自固体食物。

果汁/浓缩果汁: 即使是纯果汁,也是水果的精华,维生素C固然高,但水果中的果糖也被浓缩了。喝一杯鲜榨橙汁,可能需要好几个橙子才能榨出来,那这杯果汁的热量,也就相当于好几个橙子的热量。更别提市面上很多浓缩果汁,为了改善口感,还会额外添加糖分。相比之下,直接吃一个完整的水果,膳食纤维还能帮你增加饱腹感,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

奶茶/咖啡饮品: 这可以说是“液体卡路里”的王者了。一杯标准奶茶,里面有多少糖?多少奶油?多少奶盖?这些都是隐藏的热量来源。即使你选择了“半糖”或者“无糖”,如果里面的奶油、珍珠、布丁等配料加足,那热量依然惊人。一些花式咖啡,如焦糖玛奇朵、摩卡,上面的奶油和糖浆一加,热量就蹭蹭地往上涨。

5. 家常菜里的“暗藏玄机”

有些家常菜,做法看似简单,但里面的油盐糖可不少。

红烧菜肴(如红烧肉、红烧排骨): 红烧的做法,离不开油和糖。先过油炸一遍,再用油炒糖色,最后慢炖过程中,油脂和糖分充分融合到肉里。虽然味道浓郁,口感丰富,但每一块肉都裹满了油和糖的精华,热量自然不低。

勾芡食物(如糖醋里脊、锅包肉): 这些菜肴在外形上看起来油光锃亮,为了达到那种酥脆又带着粘稠的口感,会用到大量的淀粉进行勾芡和挂糊。淀粉经过油炸,吸油量非常可观,而糖醋汁本身也富含糖分。

总结一下:

下次在享受美食的时候,不妨多留心一下它的“前世今生”。食材本身固然重要,但烹饪方式和附加调料,往往才是决定其热量走向的关键。别被那些看似健康的标签蒙蔽了双眼,多看看配料表,算算账,让咱们的饮食更加明白消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也在研究食物的热量如何判断最富有逻辑性。其中观察到一个很多人觉得平平无奇的高热量食物--腐竹。这次就来说说腐竹的营养和制作原理,以及怎么吃才合理不发胖的技巧。

腐竹是妥妥的中国土特产,也是植物界优质蛋白的代表之一--大豆的二级产品。但是它的热量也是非常的高:

腐竹(干)营养素:

热量(大卡)461.00

碳水化合物(克)22.30

脂肪(克)21.70

蛋白质(克)44.60


腐竹(最大泡发比1:3,含水量70.3%)营养素

热量(大卡) 153.7

碳水化合物(克) 7.4

脂肪(克)21.70 7.2

蛋白质(克)44.60 14.7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看看泡发腐竹与其他食物的对比!

应评论区小伙伴要求,我加上了对于腐竹泡发率是3倍的情况(100g干腐竹变成300g)这已经是非常「水」的情况了,依然有153.7Cal 的热量,那么我们继续对比下近似含水量的其他常见食物,就知道为什么腐竹是相对高热量的食物:

(本文全部营养素数据来源是《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版》)

所以可以看出来,泡发到非常「水」的腐竹,热量是跟猪里脊一个水平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腐竹是用来代替肉,而不是蔬菜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啊,你们吃的那些豆腐皮因为含水量更低,而且基本无需泡发涮涮就能吃,所以热量只会更高的,嗯哼。



这个热量大概是什么水平?

当然干货需要跟干货比 (此句话划重点!! 我没有跟新鲜含水分高的食物比较),因为我之前的一篇判断食物热量的文章就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最好的判断方式是看食物的水分含量。

因此,要跟腐竹比较,也需要比较可以常温保存,蛋白质丰富的干货,比如当当当当--猪肉脯:

虽然腐竹没有人干吃,而猪肉脯可以直接吃。但是我们在吃任何干货的时候,其实都会利用身体的水分或者额外喝水来形成「食物糜」进入消化道。我们无法直接消化任何水分含量过低的食物,它们无论如何都会在消化道形成高渗透压,从而让水分进入消化道形成一个合适的食物糜体系。所以即使我们在干吃薯片,猪肉脯,牛肉干这类食物的时候会觉得容易口渴;因为它们也是需要额外用水去在体内「泡发」的,这也是为什么不同时喝水你很难吃太多很干的食物(所以说薯条需要配可乐,饼干需要配奶茶嘛~);而吃太多干货容易「上火」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干货在体内消耗了太多水分又不及时补充,会引发黏膜缺水充血的一系列炎症反应。

干腐竹为什么热量比猪肉脯还高?

所以妥妥可见猪肉脯的热量是低于腐竹,毕竟猪肉脯大多数是用瘦肉制成,因此脂肪含量不会很高。腐竹则不然,腐竹中含有了20%以上的脂肪--来自于黄豆本身的脂肪,我们可以看看黄豆本尊的营养成分,要知道黄豆是可以用来榨油的作物:

黄豆(干)营养素含量

热量(大卡)390.00

碳水化合物(克)34.20

膳食纤维(克)15.50

脂肪(克)16.00

蛋白质(克)35.00

因为黄豆本身属于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豆油本油),它也是号称最接近肉类的植物,而且接近的并不是瘦肉,更不是鸡胸肉,而是腹部肉的水平。不仅是蛋白质的优质程度可以媲美全鸡蛋和牛奶,它脂肪含量自然也是毫不落后,虽然脂肪的组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腐竹怎么做出来,为啥脂肪这么多??

腐竹的制作非常精妙,就是在榨豆浆后,人们发现:咦,大豆中的油脂都黄花花地飘上来了嘛。于是捞起来试试,晾干后就成了腐竹(豆皮也是类似原理)。

所以说白了,腐竹就是一种:油脂丰富包裹的蛋白质干货体系。


黄豆的脂肪和肉类的脂肪有什么区别?

在营养学科普中,我非常倾向于「逻辑」本身的科普,而不是只是搬运知识,毕竟搬运知识日后AI就可以做到了,还要我来干嘛~所以要判断大豆脂肪的好坏,就要从脂肪酸的比例来判断,这点我们可以从「豆油」中来看:

毕竟是标准的植物油(不同于棕榈油等)豆油中含有的饱和脂肪酸只有15%,因此在室温下是液体,继而非常适合中国家庭用作炒菜的油。但是仔细看看它的单不饱和和多不饱脂肪酸的分布:

它的omega-6(n-6)占了54%之多,而omega-3仅仅只有7%。因此属于典型的高亚油酸植物油。本身n-6是我们人体的必需脂肪酸之一(另一个是n-3)。但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饮食问题,就是n-6脂肪酸太多,而n-3太少,这个比例可以高达40:1。

而推荐量是在10:1到4:1之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大豆油是一种并不是特别理想的植物油,因此地位是:

饱和脂肪较低但是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不理想,属于不需要刻意多吃的的中等脂肪。

我们日常饮食,需要平衡这几种脂肪酸的比例。其中饱和脂肪最好不要超过总脂肪的10%,而多不饱和脂肪需要注意n-6和n-3的比例。因此要想不过量吃n-6多不饱和脂肪,就需要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n-9的量--也就是油酸。(油酸在豆油中含量不高,只有24%)

这也是很多营养界人士会推荐大家选择橄榄油,牛油果等原因之一--它们含有很高比例的n-9脂肪酸,从而可以避免我们吃过多的n-6脂肪酸。

所以我该怎么吃腐竹?

所以大家吃腐竹需要留心脂肪含量较高的事实,时刻告诉自己并不是在吃低脂蔬菜。由于这些脂肪的比例并不理想,所以多吃并没有更多的健康获益(不像坚果,虽然脂肪也很高但是它们的脂肪比例更加健康),因此多吃腐竹只能收获很高的热量和过多的蛋白质。因此我建议把腐竹当做是「充满脂肪的优质蛋白」,也就是可以归类为五花肉,肥羊,肥牛这类食物,用作他们更优质的替换--毕竟别白瞎了腐竹中又多又好的蛋白质。

聪敏勤劳的中国人民自然会开发出凉拌腐竹,腐竹涮火锅这种美味的菜肴--它们完完全全可以与肉类平分秋色,共同提供蛋白质和饱腹感,所以我非常推荐控制体重和防慢性病的小伙伴,可以把你们盘里的肉一半换成腐竹。而吃豆皮,比如螺蛳粉中的那种干豆皮就更加要小心,这种食物的脂肪含量会在20%以上,就不是里脊肉能解释得清的了。

综上,腐竹不是蔬菜,它是脂肪含量中等肉类的替代品,而且是很优质的替代品。所以如果你中午不幸吃了一盘“腐竹烧肉饭”,那么可以默认为没有吃蔬菜;而豆皮类是属于高脂肪含量的小吃,需要严格控制。

这样的一道菜千万不要把它当做蔬菜类,而是蔬菜炒肉(肉就是腐竹!)类型的菜肴。

所以那些吃火锅点腐竹的同学,肉就可以少来半盘了;至于那些点腐竹还不过瘾,还要油炸腐竹的人,请自行脑补炸酥肉的热量。

因为油炸的食物中,通常会吸收了20-30%的油脂本脂,也就是炸腐竹的脂肪含量会进一步上升到30-50%之多,因为油炸过程还是继续除去水分的过程。嗯,你懂的。

炸腐竹那是真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