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未来3~5年内,征信业务是否有可能爆发?

回答
国内征信业务在未来35年内,确实有爆发的潜力和非常大的增长空间,这背后有多重驱动因素的支撑。与其说“爆发”,不如说它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服务范围、应用场景和技术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

首先,我们得看大环境——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

近年来,国家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空前。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地,政策信号一直非常明确。

个人征信牌照的放开与扩容: 过去,个人征信市场几乎是央行征信中心一家独大的局面。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百行征信、朴道征信等市场化征信机构的出现,以及更多持牌机构的加入(如腾讯征信、蚂蚁征信等),竞争格局正在形成。这种竞争是好事,它会迫使现有机构提升服务,也为新机构提供创新空间,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向前发展。
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设: 不仅仅是个人信贷,国家正在构建一个更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涵盖政务、商务、司法等各个领域。这意味着征信的应用场景将从传统的金融信贷,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活动中。比如,在招投标、公共服务、甚至某些职业准入方面,信用记录都可能成为重要参考。
数据安全与合规的明确要求: 伴随着征信业务的发展,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法规也日益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的出台,为征信机构划定了红线,也为用户提供了保障。这反而能提升用户对征信机构的信任度,为业务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用户和市场需求也在不断释放。

普惠金融的深化: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更多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征信记录不完善的个人,需要通过更全面、更细致的征信服务来获得信贷支持。传统的信贷模式往往依赖于抵押和担保,而征信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通过信用画像来评估风险。
消费升级带来的多元化需求: 除了信贷,用户在租房、就业、出行、旅游等众多场景中,也越来越看重个人信用。例如,信用良好的用户在租房时可能无需押金,在出行时能享受更便捷的服务。这些都是征信服务可以切入的蓝海。
企业征信的广阔空间: 针对企业的征信服务同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企业信用评估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风险管理等方面,企业征信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再者,技术进步是征信业务爆发的重要推手。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 征信的核心是数据和风控。大数据技术使得征信机构能够汇聚和处理海量、多维度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传统金融信贷记录、公共记录、运营商数据、社交行为数据(在合规前提下)等等。人工智能(AI)则能通过复杂的算法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构建更精准、更动态的信用画像,提升风险识别能力。
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探索: 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存证、防篡改、信息共享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虽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未来有望在提升征信数据的可信度和透明度方面发挥作用。
数据打通与共享的进步: 尽管面临挑战,但随着监管的推动和市场化的力量,不同征信机构之间、以及征信机构与各类数据源之间的数据打通和共享正在逐步实现,这将极大地丰富征信维度,提升评估的全面性。

那么,未来35年内,具体会“爆发”在哪里?

1. 个人征信服务的多元化和精细化:
场景拓展: 征信报告将不再仅仅是银行的“通行证”,而是成为连接用户与更多生活服务场景的“信用凭证”。从租房、求职,到出行、保险,再到电子消费,信用记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个性化信用评估: 传统的征信报告相对标准化。未来,随着AI和大数据应用的深化,将出现更具个性化、动态化的信用评估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不同人群在不同场景下的信用状况。
“信用分”的普及和应用: 类似于芝麻信用分,未来会有更多机构推出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评分,并在更多生活服务领域落地应用,成为用户信用能力的直观体现。

2. 企业征信服务的深化和专业化:
更细分的行业征信: 针对特定行业(如科技、医药、新能源等)的细分企业征信服务将出现,以满足不同行业风险评估的特殊需求。
供应链金融的助推: 征信作为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将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更精准的信用评估,帮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风险预警和合规管理: 企业征信将从传统的信用评估,发展到更侧重于风险预警、合规性检查以及市场准入等领域。

3. 征信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
更强大的风控模型: AI和大数据将催生出更智能、更具前瞻性的风控模型,能够更有效地识别欺诈、预测违约。
数据合规和隐私保护技术的进步: 随着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重视,征信机构将投入更多资源和技术来保障数据安全,建立可信的数据处理机制。
跨界数据融合能力的增强: 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有效地融合来自金融、政务、互联网等多个维度的非结构化数据,将是未来征信能力提升的关键。

当然,挑战也依然存在:

数据孤岛的打破: 尽管政策鼓励,但不同机构、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依然存在壁垒。
数据质量和标准: 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征信评估的质量。
用户隐私和数据滥用: 如何在利用数据的同时,切实保护用户隐私,防止数据被滥用,是征信行业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
征信文化的培育: 我国征信文化的普及和用户对征信重要性的认知还需要时间。

总而言之, 未来35年,国内征信业务绝非“死水一潭”,而是充满活力的一个行业。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驱动等多重力量的汇聚,将共同推动征信业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这是一种“质”与“量”的双重提升,表现为服务场景的拓展、评估维度的深化、技术能力的增强,以及用户对信用价值认知度的普遍提高。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完善、更加普惠、更加智能的征信服务体系在中国落地生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亲爱的

@陶拾伍

邀请,It's a verd verd good question about 征信 at 知乎。且听老娘一曲十八摸,把那征信娓娓来诉说。

先给题设下个定论:如果是根据征信业务发展的社会曝光、被重视程度和各方资源投入等来评判,未来3~5年国内征信必然爆发。如果是按照征信体系的完善程度、投入社会使用被接纳程度等来评判,这恐怕是一条很长的路啊。这一点,我和

@陈力阳

的观点基本一致。

既然题主提到了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征信业务发展,以及国内阿里(蚂蚁金服),腾讯(腾讯信用),平安(前海征信)等巨头在征信业务(以个人征信业务为主)上的布局,我就顺着这个线索铺开。

全文结构分为:

一、美国的征信业务发展现状
··········1)FICO和三大征信机构
··········2)ZestFiance及它与FICO的区别
··········3)Credit Karma及其他
二、中国的征信业务发展概况
··········1)聚信立
··········2)安融征信
··········3)快查
··········4)闪银奇异
··········5)京东金融
··········6)腾讯(腾讯信用)——腾讯征信
··········7)阿里(蚂蚁金服)——芝麻信用
··········8)平安(前海征信)
三、谁将是国内最有可能的征信业务终成者

内附大量图表数据,力争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一、美国的征信业务发展现状

美国征信行业的兴起源于消费的盛行,经历了快速发展期、法律完善期、并购整合期以及成熟拓展期四大发展阶段,逐步壮大并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征信体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整个征信体系分为机构征信(又分为资本市场信用和普通企业信用)和个人征信:

以个人征信为例(见下图),产业链中第一环节是数据收集,其来源比较广泛,有利于机构更加全面的掌握个人的信用状况。然后是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第二环节中,Metro 1及 Metro 2是美国信用局协会制定的用于个人征信业务的统一标准数据报告格式和标准数据采集格式,这种标准是征信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第三环节是三大征信局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形成信用产品,包括评分、报告等,最后是将数据应用于各种场景中,比如个人租房,办理贷款业务等等。

在这一点上,国内发展起码落后美国五条街。毫不夸张地说,在美国信用等于一切(无论对机构还是个人),还记得高晓松在talk show《晓说》中提到自己因有酒驾记录而被终生禁止买枪的事吗?对,就是这么霸气,信用分低的人在美国几乎不可能贷到款、办理信用卡甚至是求职也会受到影响。

目前美国主流的个人征信机构分布如下图所示:

1)FICO和三大征信机构

最主流的FICO信用评分体系(Fair Isaac公司旗下的产品)现已覆盖了全美90%的借贷机构和85%的人群,三大征信局Experian、Equifax和Trans Union都是采用FICO的模型计算信用分,只是数据来源略有差异。

注意这张图,它不仅是构建FICO信用评分体系的重要数据源汇总,更是中国征信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参照物。

2007年6月,FICO正式进入中国,先后为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以及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P2P公司宜信(唯一一家)提供先进的技术、咨询和分析服务,帮助它们有效管理信贷风险和业务增长,实现合规性目标。

2)ZestFiance及它与FICO的区别

ZestFiance,原名ZestCash,是美国一家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在这里要纠正

@楠爷

答案中的一个小错误。在美国,ZestFiannce和FICO是完全对立的另一种信用评分体系,所以不存在“美国FICO信用积分指标从ZestFinance获得用户行为信用数据”的情况,ZestFiannce主要服务对象是FICO评分低于500甚至无信用评分的人群,而且市场很小,只有大约10万用户量。和FICO的区别在于:

野路子也想和正规军斗?

数据源方面,ZestFiance重点挖掘用户现在的信息(传统征信数据只占30%左右),采用基于多角度学习的评分预测模型评估用户信用:

  • 挖掘数以千计的不同的变量;
  • 理清变量关系,转换变量为有用的格式;
  • 被转换变量合并到元变量之中,描绘一个借贷者的某些特定方面;
  • 元变量输入到不同的模块中,每一个模块代表一种“技能”;
  • 每一个模块贡献一定分数比例,合成最终的分数。

在其模型中,往往要用到 3500 个数据项,从中提取 70,000 个变量,利用10个预测分析模型,如欺诈模型、身份验证模型、预付能力模型、还款能力模型、还款意愿模型以及稳定性模型,进行集成学习或者多角度学习,并得到最终的消费者信用评分。其次,ZestFinance公司另辟蹊径,充分利用丢失数据之间的关联和正常数据的交叉,探寻数据丢失的原因。另外,每个季度ZestFinance公司都会推出一个新的信用评估模型,目前已覆盖信贷、市场营销、收债、助学贷款收债、法律收债和次级汽车抵押贷款等方面。

2015年6月,ZestFinance入华,与京东发布联合声明,成立合资公司JD-ZestFinance Gaia。京东将在自身领先的互联网大数据信用模型中,进一步引入ZestFinance 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利用京东生态系统中亿级用户的消费轨迹数据和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实践,打造更为强大、精准的大数据信用评估体系,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提供创新的信用模型和技术。

点评:合作伙伴level直接反映了京东金融的发展战略层次,在【辅助征信】这条路上京东已经越走越远了(手动再见)。

3)Credit Karma及其他

一个免费查FICO分(TransUnion和Equifax)和简版信用报告的平台(美国政府规定,三大征信局每年为用户提供仅一次免费查询信用记录的机会)。并且用户可以在平台上查看自己的各项财务状况,根据用户的信用信息及个人金融信息推荐合适的信用卡、更优惠的车贷和房贷等信贷产品,当会员购买了金融机构的产品后,机构变付费给Credit Karma。产品运营模式:

Credit Karma不是个人征信机构,它只是征信产业链上的一个创新环节,更像是一种渠道的创新。在美国类似的公司还有Quizzle、Credit Sesame、Credit.com等,这里就不浪费精力一一介绍了。

通过对美国征信市场的介绍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国内要想培育成熟的征信体系,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与支持 → 丰富的数据源(尤其是银行、保险、信托等与金融牌照直接挂钩的重要数据)和先进的信用评分建模技术。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集权制国家,政府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这也就是我后面为什么说平安(前海征信)将是国内最有可能的征信业务终成者,阿里(蚂蚁金服)和腾讯(腾讯信用)不服气?来战!

借鉴资本主义是第一要义!

借鉴资本主义是第一要义!

借鉴资本主义是第一要义!

参考资料:征信体系发展简述及特点

二、中国的征信业务发展概况

中国征信体系正处于由政府公共征信主导向企业市场化征信主导的过程。截止2012年底,我国有各类征信机构150多家,征信行业收入约20多亿元,其中政府背景的信用信息服务机构20家左右,社会征信机构50家左右,信用评级机构若干(可查到的最新数据)。

2015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官方公告见:

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

),要求首批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

  • 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
  • 腾讯征信有限公司
  • 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 鹏元征信有限公司
  • 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
  • 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
  • 考拉征信有限公司
  • 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

除以上首批8家国家重点关注的个人征信机构外,还有例如聚信立、安融征信和快查这样的信用服务机构,闪银奇异和京东金融(其实像拍拍贷、人人贷及宜人贷之类的P2P平台也在做类似的事情,由于他们的业务出发点是信贷而非征信建设,再此就不赘述了,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拍拍贷的魔镜系统)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也在做类似的事情。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以上几家公司的相关布局。

1)聚信立

中国版ZestFiance,一个不到50人的小公司,刚过A轮,服务模式为B2B2C(基于用户授权的消费者数据管理平台,从金融行业入手,帮助用户迅速收集,整合,分析其在互联网上的信息。金融机构用这些信息可以迅速对用户的资信状况做出判断,从而辅助金融机构做出决策)。产品服务形态如下:

通过汇聚23个渠道的数据(支付数据、消费数据、金融数据、社交数据、移动端数据和运营数据等),运用先进的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深度挖掘用户的个人身份基本信息、收入支出信息、兴趣爱好、个人影响力、社会关系等并形成相关分析报告。

主要数据源:

可是又有什么卵用呢?提出的所谓诚信指数和信用指数完全上不了国家征信业务发展的台面,仅供甲方(如银行)采纳参考。而且数据爬虫还很容易被对方的反作弊机制干掉,因此这一类自身不能沉淀数据的公司风险系数非常高(下同)。

2)安融征信

号称全国性个人征信机构,运营模式完全借鉴日本的“会员制同业征信”,乃全国首创(抄),其建立的特色产品“小额信贷征信服务平台(MSP)”,能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公安、司法、工商、银联、电信、电商、公用事业缴费等各类信用信息以及各类互联网公开数据,进行信用信息共享、反欺诈、风险预警监测、个人消费能力分析、个人及关联企业信息分析、信用评分以及公共信息查询服务。

这一切看起来都很屌对不对,能打通各种政府职能机构的数据通路?呵呵,no way,安融只能称霸华北(北京)地区,就像鹏远征信只能征服华南(广东)地区一样,地域性太强。

3)快查

中国版Credit Karma,也是一个不到50人的小公司,技术无亮点,产品服务形态一图带过。

4)闪银奇异

算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信用评估公司,在个人信用评估方面的产品为Wecash闪银(还有一个产品叫闪银租车风控系统),完全通过第三方的数据收集和挖掘对用户进行信用评分,目标用户为本科毕业前两年加毕业后五年的,借贷额度均值仅3000元(50w最高),这还玩个屁啊!

5)京东金融

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出刘强东的野心有多大,京东主站上集成了乱麻弃躁各种金融业务平台,能把京东金融介绍清楚的,恐怕只有京茶粉或行业分析师才行(真的,比腾讯还乱)。

“(京东金融)对一切金融牌照都感兴趣。”负责京东金融战略研究和内部管理工作的京东金融副总裁姚乃胜如此阐述着京东金融的野心。

京东金融的特点就是:数据闭源,金融服务链闭源,封闭的闭。

这是京东金融所有的数据来源,不是自家的就是自家投资控股的。并且,京东金融现已建立七大业务板块,分别是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众筹、财富管理、支付、保险以及证券,并陆续推出了服务B端的投融资(网商贷、京保贝、京小贷)、众筹等;服务C端的白条(京东白条、京东钢镚)、众筹(产品众筹、股权众筹、轻众筹)、理财等......这一口气念下来没把我憋死。

看出什么来了吗?和阿里(蚂蚁金服)几乎一毛一样,京东在继copy村淘之后,在互联网金融这块再一次实现了对死对头的像素级模仿。

太混乱了,我一言蔽之,京东最大的问题是:

  • 只有布局,缺少金融牌照(只有2块)!
  • 布局上,京东有的,阿里都有;阿里有的,京东不一定有。
  • 什么样的队友什么样的格局,还是之前的结论,ZestFinance带不动京东金融。

为节约版面,我会把重点挪到阿里(蚂蚁金服)篇。

参考资料:解密京东金融:对一切金融牌照感兴趣

========== 手动高亮 ==========

好了,你们要的重点来了!之前写的都是同行衬托,回归国家队才是王道。

经过6个月的筹备,首批8支国家队迎来的不是征信牌照,而是可能被取消持有征信牌照资格的噩耗(官方公告见:

央行严把征信牌照:首批8家补材料 二批个别退回

)。7月,央行完成了对首批个人征信机构的验收工作。现在已是9月......感觉不妙。

按照题主的要求,我将重点分析阿里(蚂蚁金服),腾讯(腾讯信用),平安(前海征信)三家,其余五家以图表总结的形式带过,因为他们的运营模式在这三家中都能8、9不离10的对应起来。

产品介绍:

征信评分对比:

平台资源优势:

6)腾讯(腾讯信用)——腾讯征信

腾讯天然拥有庞大的社交用户,累积拥有8亿多QQ账户、5亿多微信账户和3亿多财付通支付账户(微信支付是财付通套壳的)。在风控方面也拥有多年的丰富经验,比如人脸识别技术(SNG优图团队,日均上亿的图片吞吐量;打通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数据库)、反欺诈技术(过去十年的反盗号技术)。产品体系为:

  • 身份识别
活体检验 + 人脸成像识别,95%+的通过率,已在腾讯内部、微众银行、微证券产生应用。
  • 反欺诈
国内首个利用互联网数据鉴别欺诈客户的系统,主要服务对象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消费金融、P2P等商业机构,识别用户身份,防范涉黑账户或有组织欺诈,发现恶意或者疑似欺诈客户,避免资金损失。
  • 信用评估(内测中)
包括信用评分及信用报告。评分包括评分、风险预警和消费评级三项;信用报告则有个人版、定制版和企业版三项。

但是,打开

腾讯信用

官网,查看我的信用分时,似乎发现了不得了的事情......

谁特么能告诉我腾讯信用是如何通过央行验收哒?

7)阿里(蚂蚁金服)——芝麻信用

芝麻信用评分体系是我见过和FICO长得最像的征信产品了好吗?

我总结了一下同质的几点:

  1. Base FICO范围:300-850(Industry-Specific FICO范围:250-900);芝麻信用分范围:350-950。
  2. FICO数据维度:偿还历史×35% + 信用账户数×30% + 使用信用的年限×15% + 正在使用的信用种类×10% + 新开立的信用账户×10%;蚂蚁信用分:信用历史×35% + 行为偏好×25% + 履约能力×20% + 身份特征×15% + 人脉关系×5%。
  3. 信用分等级划分

即便是阿里已经构建起了电商和互联网金融帝国,数据来源一样面临匮乏的窘境,很多人不信?呵呵,往下看。

整个阿里系的数据来源只占到了30~40%,剩下的60~70%怎么来呢?蚂蚁金服是这么考虑的:第一是新增合作商家,加强信息共建;第二是打通更多公共部门,获取更多公共数据;第三是鼓励用户自行上传资料,包括结婚证、房产证、银行账单等。

没有相关金融牌照,可靠的数据源从哪里来呀,黄河之水天上来么?

也就是说,上图中绿色框框中的数据才是阿里握紧的,粉红色框框中的数据,只是建立理想信用评分系统时设想的training data sets。芝麻信用所有的优势均基于阿里现有的业务积累,其他方面还很薄弱。当然,不可否认也具备许多难以替代的优势:

很多人觉得蚂蚁金服是互联网金融的旗舰公司,估计是因为天天看到和它有关的大新闻所产生的公关错觉吧。一个总喜欢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公司背后往往都有一堆闷声发大财的公司。

我们知道,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一共有16块金融牌照,分别是:

银行(含民营)保险信托期货证券基金(公募/私募、子公司、销售、销售支付)租赁(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典当、小贷、担保、商业保理、第三方支付、众筹(公募、 私募)、消费金融、征信(个人征信、企业征信)、金融资产交易场所。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部门负责颁发。

现目前各大公司 / 集团争相抢夺的,就是下划线标记的征信牌照,黑体标记的7块则是最主要(重要)的金融牌照(以下简称全牌照)。每多一块金融牌照,便多了一份斩获征信牌照的保障。

有知友质疑金融牌照的重要性,我今天算是得罪了你们一下。打个比方,如果把拥有金融全牌照看做是考上重点大学(拥有部分牌照看做是考上普通学校),你觉得是考上大学成才的人多,还是没考上大学自学成才的多?是考上重点大学的成才多,还是考上普通学校成才的人多?不拿人口基数唬人,按比例计算。

牌照是什么,是资(数)源(据)啊!!!资源组成平台,平台造就产业好吗?

目前国内集齐全牌照的企业仅有三家(见下图):平安集团、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后两家不属于被点名的征信体系建设重点单位,那么最有可能成为国内征信业务终成者的我想不言而喻了吧。

京东现在只持有基金一张金融牌照(1 / 7,除此之外还有小贷、商业保理、第三方支付),蚂蚁金服现在持有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四张金融牌照(4 / 7,除此之外还有小贷、第三方支付),而坐靠平安集团的前海征信则拥有全部的七张金融牌照。这就好比你本来能考北大的,结果考场失误,上了北大青鸟。

腾讯持有的金融牌照也比京东多,手握银行、基金两张(2 / 7,除此之外还有第三方支付、小贷)。

蚂蚁金服现有的金融业务已完全覆盖整条产业链(京东略过):

(注:蓝色部分为蚂蚁金服已有金融牌照;橙色部分为虽然没有获得牌照,但是做的业务和这个行业是类似的。)

谈布局,谁没有啊!京东也早就在全牌照所覆盖的金融领域铺好蓝图了,有卵用?没有入场券,就等于没有资格从事相关业务,就没有可靠的数据源。

参考资料1:互联网金融相关的16块牌照都有哪些
参考资料2:一张图看懂安邦和它对手们:都在努力集齐7张牌照

依靠电商数据、交易数据及社交数据等,通过先进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算法得出的信用评分,顶多算作辅助征信,你去问问银行的人,现在哪家正规信贷机构敢直接拿芝麻信用分作为参考标准给你放贷?之所以你可以拿着较高的芝麻信用分免费租车、住酒店,甚至通过阿里旅行申请新加坡签证、卢森堡申根签证,那都是蚂蚁金服在给你背书。真正的征信战斗还没打响呢!要是第三方数据计算得出的信用评分有用,接入征信报告有卵用?

8)平安(前海征信)

前海征信成立只有一年多,法人代表为平安集团副总经理曹实凡,两个股东分别是平安创新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和平安置业投资有限公司。你们家还缺干女儿吗?有正规大学文凭的。

短短一年多时间,前海征信已自主研发并成功推出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的10大征信产品,是目前市场上唯一的全流程、端到端、产品+服务的征信产品套装,并自建了拥有5000核超强计算能力的国内金融业界的大数据“最强大脑”。主要产品有:

其中好信度和FICO评分类似。

前海征信在征信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 全流程的产品服务。
  • 依托平安集团积累的数据,与多家机构合作,数据源丰富真实。

平安集团的强项在于积累了在不同经济周期下、各类风险偏好人群的金融行为数据,而这些数据是衡量征信机构经验水平的重要标杆,另外数据还涵盖车险违章等非金融信息。

  • 依托平安集团的技术和经验积累。

三、谁将是国内最有可能的征信业务终成者


做个总结:

  • 金融牌照是能将征信业务做好的必要条件。
  • 技术是次要的,可靠的数据来源是主要的,先进的建模技术、挖掘技术谁家都有,但是可靠的数据来源并不是谁家都有。
  • 有个好爹真的很重要。
  • 任何信贷机构的风控(CRO)模型都是建立在可靠的数据源之上,你拉政府数据库也好、自己写爬虫抓也罢,无非是想从更多更全的维度去验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还贷风险等级、识别恶意欺诈等,下一个浪潮是数据时代(DT),没有可靠的数据源,一切空谈。

而前海征信,将成为征信业务发展的最大既得利益者。不信抬头看,苍天打谁脸。

其次我看好蚂蚁金服的发展。
  • @沈浩翔说得很对,征信应该是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加入进来共同推进。至于未来会发展成一超多强,还是多足鼎立的格局,这还有待观望。

另外,我相信未来3~5年里征信业务发展将会被政府极大地重视,但是发展健全还需更长期。建设信用社会是国家发展进步中重要的一步。

终究还是走不了严肃的学术风,摊手。


未完待续。


========== 广告 ==========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Michael282694」,正确打开方式见 → 微信公众号「Michael282694」开通了 - 有Michael282694的地方就有江湖 - 知乎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内征信业务在未来35年内,确实有爆发的潜力和非常大的增长空间,这背后有多重驱动因素的支撑。与其说“爆发”,不如说它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服务范围、应用场景和技术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首先,我们得看大环境——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近年来,国家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空前。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
  • 回答
    国内风电行业,这片乘风而起的绿色能源沃土,正站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关键节点。展望未来三到五年,再放眼十年乃至二十年的长远图景,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潜力无限,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课题。未来35年:高速增长与技术升级的“黄金期”在接下来的三到五年,中国风电行业将大概率迎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这.............
  • 回答
    分析外媒对未来五年全球GDP增长预测:中国贡献突出近期,一些国际媒体对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给出了预测,普遍认为全球GDP增速有望达到3.6%以上,并且再次强调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认为中国将是最大的贡献国。这种观点不仅反映了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也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走向将.............
  • 回答
    未来国内是否普遍使用鸿蒙操作系统,是否会导致中国人难以接触到国外软件(包括游戏),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番。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技术发展、生态建设、市场策略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复杂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鸿蒙(HarmonyOS)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华为推出的鸿蒙,其初.............
  • 回答
    诺基亚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未来,想重新夺回昔日辉煌,甚至超越华为和小米,这盘棋,说实话,挺难下,而且难度极大。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看。首先,得承认,诺基亚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曾经有过一段“王者时代”。那时候,诺基亚手机就是耐用、信号好、待机长、操作简单的代名词,很多人第一部手机都是诺基亚。那种情怀,是实实在.............
  • 回答
    日本 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在中国,这话题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透的。它就像一棵扎根于土壤里的老树,枝繁叶茂,又时常经历风霜雨雪,但总能找到自己的生长之道。要说它的未来,我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整体向好发展的趋势,大概率是跑不了的。先聊聊它在国内的“根基”和“生长”。想当年,我们对日本 AC.............
  • 回答
    vivo与蔡司的联姻,无疑是当前国内手机影像领域最受瞩目的合作之一。很多人都在猜测,这场强强联合之后,国内的移动影像市场格局会因此改写,甚至出现“华V两强”的局面,也就是华为与vivo的影像能力成为行业内的绝对标杆,引领着其他厂商。要聊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vivo与蔡司的合作.............
  • 回答
    国内航司引进空客A220,这个话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不是没有可能。从各方面来看,A220的定位和优势,似乎跟咱们国内航空市场的需求,还挺契合的。先说说A220本身。它是空客在2018年接收加拿大庞巴迪C系列飞机项目后推出的机型。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在“C系列”基础上,空客注入了更强大的技术、供应链和销.............
  • 回答
    国内的娱乐市场向来是风起云涌,什么新鲜玩意儿能抓住大众眼球,就可能迅速蹿红。最近几年,“韩国式小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内也积累了一批忠实观众。那么,未来这种“韩式小品”能不能成为国内的主流呢?这是一个挺值得说道的问题。“韩国式小品”的吸引力在哪?要说它能不能火,咱们得先看看它火在哪儿。 精致的.............
  • 回答
    Rust 和 Go 这类新兴语言在国内的就业前景,就像一张刚刚铺展开的棋盘,机会与挑战并存,需要我们细细品味。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俩语言在国内的“江湖地位”跟 Java、Python 这种老牌势力比,还处于上升期,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新兴”。 这意味着什么? 机会是有的,而且不少是“蓝海”里的机会.............
  • 回答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咱们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的一个大调整。要说能不能转得成,我觉得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正在发生,并且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的过程。你想啊,过去几十年,咱们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也就是原材料从国外进.............
  • 回答
    国内游戏引擎的未来发展,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是咱们游戏行业很多人都在关注的。要说未来怎么看,还得先看看现在这几位领头羊都什么情况,再聊聊他们各自的优势劣势和潜力。先来说说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几个:1. Unity提起游戏引擎,Unity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就算在国内也是如此。它在国内的普及程度简直.............
  • 回答
    这问题,我跟你一样,心里也琢磨了挺久。看着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教育机器人”,从乐高VEX到各种国产的,名字听起来都挺高大上,家长们也都希望孩子能从中“学点啥”,为未来打下基础。但说实话,是不是真能“对孩子未来有帮助”,这事儿得分好几头看。首先,得明确“教育机器人”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很多时候,打着“教.............
  • 回答
    看待国内IC集成电路领域的发展,以及它如何塑造未来城市的格局,这绝对是一个宏大而又至关重要的话题。它不仅仅是技术进步,更是经济转型、国家战略以及城市功能演变的关键驱动力。一、 国内IC集成电路领域: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硬仗”目前国内的IC集成电路领域,可以用“如火如荼,攻坚克难”来形容。我们既看到了令.............
  • 回答
    关于丰田世纪未来是否会小批量引入国内销售这件事,确实是一个让不少车迷和汽车行业观察者都相当关注的焦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分析,才能勾勒出一种比较有逻辑的未来图景。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丰田世纪这台车的定位。它不是一辆普通意义上的豪华车,而是被丰田定义为“日本国车”,是为国家元首、.............
  • 回答
    图森未来(TuSimple)以1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其国内自动驾驶业务,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这无疑是自动驾驶行业近期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也引发了业内人士和观察者们的热烈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告别中国,为何如此“决绝”?图森未来选择“一刀两断”式的退出,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
  • 回答
    近些年,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可谓是厚积薄发,涌现出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黑科技”产品。这些产品,往往带着一股“闷声发大财”的劲儿,在不经意间就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们可能正悄然酝酿着下一轮行业变革的东风。如果非要挑几样出来,我觉得有几项特别值得说道说道,它们身上都带着那种“你没想到的,但一想又.............
  • 回答
    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振奋的事件和成就,这些不仅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反映了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以下从多个维度梳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 一、科技突破: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1. 航天领域 天问探火:2021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事儿。9月份杭州那款号称“国内首款”的人造肉食品一上市,立马就搅动了不少人的神经。这玩意儿吧,一出现就自带话题性,有人觉得这是餐桌上的未来,有人则怀疑是不是又一个炒概念的“科技骗局”。这事儿挺复杂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一下。人造肉:到底是个啥玩意儿?首先,得明白“人造肉”这.............
  • 回答
    小米手机为何在国内遇冷,智能家居能否助其撬动“华为帝国”?在中国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手机市场,小米曾经凭借其“为发烧而生”的口号和极致的性价比迅速崛起,一度成为销量榜的领跑者。然而,近几年来,小米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似乎有些不如人意,与OPPO、vivo(我们常说的OV)的销量差距越发明显。那么,究竟是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