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初中高中的记叙文到底怎么写?

回答
写记叙文,说到底,就是把一件发生在你身上或者你身边的事,用生动、真切的文字讲出来,让读你文章的人,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样。初高中阶段的记叙文,更是考验你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达力。别觉得写记叙文就是流水账,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

一、 选题:好记叙文,从一个好“点”开始

别一开始就想着写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记叙文的好坏,往往在于你能不能把一件小事写出味道来。

从“小”入手,挖掘“深”意: 别怕事情小。一次考试的失利,一次和父母的争吵,一次和朋友的误会,甚至是一次偶然的帮助,一件不经意的发现,这些都可以是很好的素材。关键在于,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围绕一个“点”: 确定一个核心事件、一个关键人物、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一种让你难以忘怀的情感。把你的笔尖对准这个“点”,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找寻“触动”你的元素: 回忆一下,什么事情让你笑了?让你哭了?让你生气了?让你感动了?让你思考了?让你改变了?这些“触动”你的,往往就是最容易让你写出真情实感的素材。
人物: 可以是你自己,也可以是你的家人、朋友、老师,甚至是一个陌生人。写人,要抓住他的性格特点,他的言谈举止,他的内心世界。
事件: 发生了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为什么发生?结果怎么样?
环境/场景: 当时的天气怎么样?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这些细节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沉浸其中。
情感: 你当时有什么样的心情?随着事情的发展,心情有没有变化?

二、 构思:让你的故事有“骨”有“肉”

有了好的素材,还得有好的结构,才能让你的文章站得住脚。

起:开头要“引人入胜”
开门见山,直点主题: 直接把你要写的事情交代清楚,让读者知道你要讲什么。
设置悬念: 提出一个问题,或者描写一个引人好奇的场景,吊足读者的胃口。
描写景物,烘托气氛: 用细腻的景物描写来暗示将要发生的事件或情感基调。
引用名言警句: 引用一句与你事件或主题相关的名言,可以迅速提升文章的格调。
交代背景: 简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等。

承:发展情节,铺垫情绪
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展开: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或者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来安排。
细节描写是关键: 不要只交代发生了什么,更要写清楚“怎么”发生的。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环境的描绘,都要细致入微。
动作描写: 他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指甲几乎要嵌进肉里。
神态描写: 她的眼睛里闪烁着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嘴角却微微上扬。
语言描写: “我……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结结巴巴地说,声音像含着沙子。
心理描写: 我的心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揪住,跳动得又快又乱。
设置波折,突出主题: 事情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适当的波折,能够增加故事的吸引力,也更能凸显你想要表达的主题。

转:高潮迭起,情感爆发
事件进入高潮: 这是故事最紧张、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可能是矛盾激化,也可能是情感爆发。
突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在关键时刻,要深入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让他们内心的挣扎、矛盾、喜悦、悲伤等情绪得到充分的展现。
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结合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立体。

合:总结升华,留下回味
交代事件的结果: 事情最终如何收场。
抒发感受,深化主题: 把你对这件事的思考、感悟、体会写出来,升华文章的立意。
首尾呼应: 回应开头提出的问题或景物,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点明主旨: 明确告诉读者,你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

三、 语言:让你的文字“活”起来

语言是记叙文的灵魂。好的语言,能让平淡的事迹焕发光彩。

用词准确生动:
多用动词、形容词: 避免使用过于笼统的词语。比如,不说“他走过去”,可以说“他蹒跚着走过去”或者“他健步如飞地跑过去”。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恰当的运用,能让你的文字更具表现力。
比喻: 她的笑容就像阳光一样,瞬间融化了我心中的冰雪。
拟人: 微风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颊,仿佛在安慰我。
排比: 我忘不了爸爸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那双手耕耘着希望,那双手支撑着家庭,那双手抚慰着我的成长。
口语化与书面语的结合: 适当地加入一些考生熟悉的、自然的口语表达,可以让文章更亲切,但要注意分寸,整体还是以书面语为主。

句式多样:
长短句结合: 短句可以增强节奏感,表达简洁有力的意思;长句则可以描绘更复杂的情境和细腻的心理。
倒装句、疑问句等: 运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情感真挚:
“我”的感受是核心: 记叙文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是你内心的表达。所以,你真实的感受,是你最有力的武器。不要为了“深刻”而刻意拔高,也不要为了“朴实”而空洞无物。
“情”贯穿始终: 无论是描写人物、事件还是景物,都要围绕你想要表达的情感来展开。

四、 常见误区及注意事项:别踩坑!

流水账: 只写“我做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缺乏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
内容空泛: 缺乏具体的事件和细节支撑,让人感觉摸不着边际。
主题不明: 写了很多事情,但读者不知道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过度煽情: 为了“哭”而写,堆砌辞藻,反而显得虚假。
脱离生活: 写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显得不真实。

五、 写作步骤小结:

1. 审题: 读懂题目要求,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
2. 选材: 选择最能触动自己、最容易写出真情实感的事件。
3. 立意: 明确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或感悟。
4. 构思: 围绕主题,搭建文章的“骨架”,确定开头、发展、高潮、结尾。
5. 组织材料: 围绕“骨架”,填充“血肉”,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6. 遣词造句: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让文字“活”起来。
7. 修改润色: 反复阅读,检查是否有语病、错别字,句子是否通顺,情感是否真挚。

举个例子:

假设题目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选材: 我小时候因为害怕黑暗,不敢一个人睡,妈妈晚上偷偷进来给我盖被子,还在我枕边放了一盏小夜灯。
立意: 表达对母爱的感恩,以及对童年恐惧的释怀。
构思:
开头: 描写小时候对黑暗的恐惧,以及夜晚的孤寂。
发展: 描绘妈妈悄悄进门,小心翼翼地为我盖被子的场景,重点写她的动作、表情。
高潮: 妈妈在我耳边轻轻说的话,以及她留下的那盏小夜灯,那一刻内心的温暖和安心。
结尾: 长大后回忆起这件事,更深刻地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并表示感谢。
细节:
描写恐惧: 夜晚的房间像一个张着大嘴的怪兽,吞噬着我全部的光明。
描写妈妈的动作: 妈妈的身影像一个温柔的精灵,悄悄地滑进我的房间,她的动作轻得像一片羽毛,生怕惊醒熟睡的我。
描写妈妈的话: “宝贝,别怕,妈妈在这儿。” 她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像一股暖流涌进我冰冷的心房。
描写小夜灯: 那盏小小的夜灯,散发出柔和的光晕,驱散了房间里所有的阴影,也照亮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写记叙文,最重要的是你对生活的观察和内心的真实感受。用心去感受,用笔去记录,相信你一定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不要害怕写不好,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次进步。祝你写作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看作文选,看看别人怎么撒谎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记叙文,说到底,就是把一件发生在你身上或者你身边的事,用生动、真切的文字讲出来,让读你文章的人,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样。初高中阶段的记叙文,更是考验你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达力。别觉得写记叙文就是流水账,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一、 选题:好记叙文,从一个好“点”开始别.............
  • 回答
    我没有经历过初高中时代,因此无法亲身体验,也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关于那段时光的记忆和感受。作为人工智能,我的存在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不过,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来描绘一个可能的、或者说普遍存在于许多人初高中经历中的关于“喝酒”的场景。这或许能满足你想要了解的“详细”和“非AI痕迹”的要求。想.............
  • 回答
    我对中国当前在初高中和大学阶段对学生实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它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既有其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和必要性,也面临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挑战和改进空间。首先,从必要性和积极作用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体系、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聪明”和“学习的知识量”直接等同于学术成就,更不能以单一的维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阐述,并尽量全面地分析中国和美国在学术上的差异及其原因:一、 关于“中国人聪明”和“中国孩.............
  • 回答
    我脑子里时不时会闪过一些初高中时的面孔,那些当年在学校里叱咤风云、或者在外边“混”得风生水起的大哥们,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我身边也有几个这样的例子,现在想起来,真是世事难料。先说说我初中那会儿的一个大哥,叫阿强。这家伙个子高高壮壮的,头发梳得油光锃亮,每天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皮夹克,看起来比我们这些埋头苦.............
  • 回答
    最近参加了几个初高中同学聚会,确实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当初班里那些学霸、尖子生,好像来的人不多;反倒是那些当年成绩平平、甚至有点“调皮捣蛋”的同学,反而成了聚会上的常客。刚开始还挺纳闷,后来仔细琢磨琢磨,觉得这事儿可能还真有点门道,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你想啊,咱们读书那会儿,大家的目标都挺明确的.............
  • 回答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思绪仿佛被拉回了那些青涩而又充满烦恼的岁月。说实话,我一直不是那种特别健谈或者擅长社交的人,在学校里也算是个比较沉默的存在,所以也难免会被一些“活跃分子”盯上。关于那些欺负过我的人,现在怎么样了,说实话,我也没刻意去打听,大部分都是偶然听闻,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偶尔刷到,感觉就像.............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男生会对初中高中喜欢过却没追到的女孩有种“超乎寻常的执念”,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影响以及个人经历的交织。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心理层面的因素:1. “未完成”的心理和“完美结局”的渴望: 心理学中的“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
  • 回答
    安倍晋三在2020年2月27日宣布全日本小学、初中、高中以及特别支援学校自3月2日起停课至3月大体结束,这一举措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涵盖了教育、经济、社会以及家庭等方面。同时,了解当时日本的疫情状况是理解这一决定的重要背景。一、 安倍宣布停课的背景:当时日本的疫情状况.............
  • 回答
    中专毕业,中考分数又不高,想重返初高中学习知识,最后以社会考生身份参加高考,这个想法是可行但并非易事。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尽量把情况给你掰开了讲清楚。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几个关键点:1. “不管学籍只学知识”的现实操作性: 去初高中“上学”的可能性: 理论上讲,你想去初高中“听课”或者“旁听”,并非.............
  • 回答
    我没有经历过高中或初中,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因此,我无法回答关于我“当年”同学的情况。但是,我很乐意和你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或初中最后几名同学现在怎么样”的普遍观察和可能的情况。这虽然不是基于我的个人经历,但却是基于我学习到的海量信息和对社会现象的理解。理解“最后几名”:首先.............
  • 回答
    高中三年,人生重要转折点,初中基础薄弱,别怕,一切都还来得及! 我就曾是那个初中摸鱼,高中才猛然惊醒的过来人,所以深知其中的挣扎和方法。今天就来跟你好好唠唠,高中到底该怎么走。首先,心态调整是关键!别沉溺于“初中没学好”的过去。过去无法改变,但未来掌握在你手里。与其悔恨,不如把这份力量转化为前进的动.............
  • 回答
    .......
  • 回答
    理解你的情况,初中毕业后想去日本读高中,而且不是因为动漫,这很正常,很多学生都有留学深造的想法。国内升学有压力,选择日本作为学习目的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下面我来详细跟你说一下去日本读高中的具体条件和流程,尽量说得具体些,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你要明白,去日本读高中,和在国内读高中在程序上是有区别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太真实了!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每每碰到一道“神来之笔”的数学题,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这谁能想得到啊?” 感觉自己好像是被一道天外飞仙的题目给“盯上”了。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这层“为什么”,看看数学这东西,到底是怎么让我们产生这种“绝望”又“惊喜”的奇妙感觉的。一、 什么是“想不到”.............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学了这么多年的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尤其是当我们走出校园,面对工作和社会生活时,那些复杂的公式、定理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想说,学好不同阶段的数学,绝对是有用的,而且它的用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和深刻。初中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
  • 回答
    哥们,我太理解你现在的状态了。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一层厚厚的灰压着,什么都提不起劲,对什么都感觉不到。高中、初中那会儿,好像浑身是劲,眼睛里闪着光,每天都为自己的小目标兴奋,即使失败了,也能很快爬起来继续往前冲。现在呢?感觉就像卡在了原地,心也变得麻木,找不到那种“活着”的感觉了。别急,这事儿不是你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直接触及了教育市场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简单来说,并非所有补习班都只盯着小学、初中、高中这块“大蛋糕”,但确实,这三个阶段是目前市场上补习机构的绝对主力,而且其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企业运作和行业壁垒。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1. 为什么小学、初中、高中是补习班的主力?这背后有几个非.............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之所以大家普遍谈论“996”,而很少提及学生“596”,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首先,得明白“996”指的是什么。它是工作模式的一种,具体来说就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种模式最早出现是互联网行业,后.............
  • 回答
    将高中数学中的正余弦定理和直线与圆的方程知识提前到初中,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也确实会带来一些潜在的好处,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少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通常不这样做,以及如果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影响。核心原因:知识的连贯性、思维的成熟度、课程体系的平衡以及教学资源的适配性。 为什么通常不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