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特朗普在第72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特朗普在第72届联合国大会上的那次演讲,这事儿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少波澜,也挺值得细品的。

首先,要理解那次演讲,得先看看当时的国际大背景。2017年9月,特朗普上任没多久,正是他“美国优先”政策的喊话声最响的时候。全球经济复苏的步调不一,地缘政治上,朝鲜半岛的核问题、叙利亚内战、伊朗核协议的争议等等,都让国际社会绷得很紧。在这种氛围下,作为美国总统,在联合国这个世界性的舞台上发声,无疑是被高度关注的。

特朗普的这次演讲,可以用“颠覆性”、“直白”和“高度标签化”来概括。

颠覆性在于其基调和表达方式。 传统的联合国演讲,往往是围绕着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这些框架来展开的,语言也相对委婉、注重外交辞令。但特朗普不一样,他上来就直接点明“主权国家”的概念,强调“尊重”是两国关系的基础,然后毫不避讳地把自己奉行的“美国优先”哲学摆在了台面上。他不是来寻求共识,而是来阐述美国新的立场和规则,并且希望其他国家也按照这个规则来。

直白更是他演讲的一大特点。 他并没有像很多政治家那样,用拐弯抹角的说法来表达立场。他直接批评了一些国家,尤其是朝鲜,用词非常严厉,称其为“流氓国家”,并威胁要“彻底摧毁”朝鲜。他对于联合国自身机构和一些多边协议的效率也表达了不满,认为它们在消耗美国纳税人的钱,但效果不彰。这种坦率,让一些人感到振奋,觉得终于有人敢说真话了,但更多人却为之侧目,觉得这种赤裸裸的批评和威胁,在联合国这个场合显得非常不合时宜,甚至是破坏性的。

“高度标签化”体现在他给事物贴上的各种“标签”。 他给朝鲜贴上了“流氓国家”的标签,给伊朗核协议贴上了“灾难性的”标签,给某些国际机构贴上了“低效的”标签。他喜欢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来划分世界,好人坏人、赢家输家,而美国在他眼中,应该是永远的赢家,不应该再做“输家”。这种标签化的语言,易于传播,但也容易简化复杂问题,而且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不利于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对话。

具体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重点:

“美国优先”的宣示: 这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他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再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也不会无条件地为别国承担义务。他认为过去的美国政府做了太多“傻事”,为别人做了嫁衣,付出了不该付的代价。他要的是公平,是回报,是让美国再次伟大。
对朝鲜的严厉警告: 这是演讲中最具爆炸性的部分。他使用了“火箭人”这个词来称呼金正恩,并说如果朝鲜继续威胁美国及其盟友,美国将“不得不”采取行动,而“彻底摧毁”这个词的分量非常重,这几乎是直接宣战式的措辞。这无疑是对朝鲜核问题的直接施压,但也让许多国家担心地区局势会因此升级。
对伊朗核协议的批评: 他认为伊朗核协议是“史上最差的交易之一”,指责伊朗在中东地区支持恐怖主义,并没有遵守协议精神。他暗示美国可能退出该协议,或者重新谈判。这让欧洲盟友感到担忧,因为他们认为该协议是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的重要手段。
对主权和民族国家的强调: 他反复强调“主权国家”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应该优先考虑本国利益,而不是被一些超国家机构或全球主义议程所束缚。这与联合国成立以来所倡导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相悖的。
对联合国和多边主义的“建议”: 他虽然身处联合国,但并没有表现出对多边主义的过度热情。他指责联合国官僚主义严重,效率低下,并且说美国为联合国付出了不成比例的贡献,而得到的回报却不成正比。他并没有呼吁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而似乎在提醒其他成员国,美国对联合国的作用和贡献是有条件的。

那么,这次演讲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分裂和争议: 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对现有国际秩序感到不满的国家,可能觉得特朗普的直白有一定道理,或者至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但更多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则对这种单边主义和对抗性的言论感到担忧和不安。他们认为这会破坏来之不易的国际合作基础,增加全球的不确定性。
加剧了某些地缘政治紧张: 对朝鲜的严厉措辞,无疑让本已紧张的朝鲜半岛局势更加复杂。对伊朗核协议的质疑,也让欧洲国家和美国在对伊政策上产生了分歧。
重塑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特朗普的演讲,进一步巩固了他“局外人”或“破坏者”的形象,尽管他自己认为这是在“清理门户”。这种形象,使得美国在与盟友的协调,以及在处理全球性问题时的影响力,都可能受到影响。
也为某些国家提供了“机会”: 在美国这种“美国优先”的表态下,一些国家可能会觉得,这是他们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的一个窗口期。

总的来说,特朗普在第72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是一次极具特朗普个人风格的演讲。它不是一次寻求共识、促进和解的呼吁,而更像是一次强硬的立场宣告,一次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它毫不掩饰地展现了“美国优先”的逻辑,并通过极具冲击力的语言,传递了美国对某些国家和某些国际事务的不满。这次演讲,无疑为他总统任期内的国际关系,定下了基调,也让世界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他所代表的政治力量的方向。它是那个时期国际关系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矛盾和挑战,以及一些国家领导人对现有国际体系的反思和可能的颠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能告我,同一个问题,隔壁一片干货,这里最多赞的竟然是@林黛玉(同名太多,找不到这种三无账号),竟然还有100多赞?这种时候就只恨知乎没有批量拉黑功能。(看到那个答案已经被折叠了,这个答案也与问题无关,求折叠避免影响别人想看问题答案)

来,我跟你讲讲三大暴君的故事:

中非吃人皇帝博卡萨,法国和美国的盟友,法国在非洲最忠实的盟友,政变之前就和戴高乐关系密切,到后来法国总统德斯坦在担任财长时收了博卡萨价值100万法郎的钻石,当选总统后全力支持博卡萨,加冕仪式大量物资都来自法国。后来被推翻流亡法国时甚至自称是“作为一名值得尊敬的(法国)公民回国”,希望密特朗帮助他夺回政权。

乌干达总统阿明,在位期间受到美国和沙特的支持,大力推动伊斯兰化,驱逐七万亚裔居民。还有个小插曲是,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很多国家被变化迅速的局势搞得有些懵,阿明到处散播“我亲眼看到特拉维夫在燃烧”的传言,似乎还真影响到了一些国家的判断。1978年他在卡扎菲的支持下入侵坦桑尼亚,然后被中国支持和援助的坦桑尼亚击败反杀,下台。后来经过政局动荡最终赢家是穆塞韦尼,“一套毛选打天下”典故的主角。

扎伊尔总统蒙博托,最初的扎伊尔总统,真真切切跟比利时殖民者斗出来的卢蒙巴希望走不结盟道路反对美国霸权,于是美国支持蒙博托发动政变之后借助依附比利时的叛军杀害卢蒙巴。他和他的家族借助美国和比利时支持几乎垄断了整个国家,70年代人均收入仅为独立前十分之一。期间干涉安哥拉内战,与老布什总统称兄道弟。后来,被三个弹丸小国卢旺达、布隆迪和乌干达占领了半壁江山,被国内反叛力量推翻,遭美国抛弃。当然有个黑历史是,中国也曾经长期与美国一起支持蒙博托统治。

再跟你说说非洲统一运动,这三个人不仅跟非洲统一运动毛都不沾,而且还曾经敌视过非洲统一运动。什么玩意,他们有脸代表非统?

最初的恩克鲁玛,受到过中国大力支持,访华期间被政变推翻。

后来最有代表性的是坦桑尼亚的尼雷尔,中国的老朋友,大力支持反殖民化,在动荡的非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安定,经济发展状况尚可的坦桑尼亚。非洲统一组织领袖之一,击败了狂妄的卡扎菲和他支持的阿明政权。后来尼雷尔主动让出总统,还坦桑尼亚民主。

再往后非洲“失去的八九十年代”一度比较消沉,但迎来了付出的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奥巴桑乔是个传奇人物,早年作为军事指挥官击败法国、比利时等国支持的分裂的”比夫拉共和国“,稳定70年代末动荡不止的尼日利亚政局之后还政于民,在十几年后尼日利亚再次陷入军人独裁时再次站出来当选总统恢复民主制度,重振非统,给尼日利亚后来成为非洲第一大经济体打下了基础,2006年偿还拖欠”巴黎俱乐部“的所有债务。

现在非洲最值得关注的是北京语言大学校友,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埃塞俄比亚本身禀赋较好,很长时间都是非洲唯一未被殖民的国家。过去被皇帝和一边倒亲苏派坑得错过机会,现在特肖梅总统学习中国的经济经验,积极进行基建,发展制造业,与各大国关系良好,又有中国的鼎力支持,大有建立起“非洲的中国”的趋势。也许会是未来中国在非洲的样板国家。

试问这些公认的非洲领袖,哪个不比什么三大暴君强几百倍几千倍?这些领袖,他们得不到西方的宣传和赞誉,还常常是非洲动荡罪魁祸首们指责的对象,只是因为他们想走出一条新路而已。

题外话,为什么非洲愿意和中国发展关系?不只是现在经济发展不加政治条件。过去半个世纪大国在非洲做了那么多事,非洲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美国支持暴君和种族隔离的时候,法国支持血腥统治策动政变的时候,苏联在四处扩张煽风点火的时候,中国真心实意交朋友,而且口碑比美英法比苏的那群盟友好太多:加纳的恩克鲁玛和后来的罗林斯、坦桑尼亚的尼雷尔、赞比亚的卡翁达、阿尔及利亚的布特弗利卡、乌干达的穆塞韦尼……他们是非洲的领导人也是中国在非洲的名片,让非洲国家知道中国靠得住。这其中不少关系,还是改革开放以前打下的基础,几十年后终于开花结果。

再补充一个,背叛中国的好意会怎么样?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确不能怎样,但不代表未来不会有事。阿尔巴尼亚是和中国反目为仇最彻底的,不像越南到后来也从没释放好意。于是中国在欧洲开拓了一大圈,周边希腊、塞尔维亚等国都收益巨大,唯独绕开阿尔巴尼亚,至今级别最高的访问不过是商务部副部长路过,贸易额不过几亿美元,如果能搭上中国这条线,对于至今经济落后靠外出打工谋生的小国阿尔巴尼亚来说会是一次重大机会,但中国再也不愿意给阿尔巴尼亚机会了。在政治上,科索沃是阿尔巴尼亚族的问题,1999年初中国在联合国预防性部署部队问题上否决打击了与台湾建交的马其顿(此后马其顿吃了亏就开始与中国接触,2001年与台湾断交),顺带敲打阿尔巴尼亚。此后明确站边南联盟,从没停止过对南联盟-塞黑-塞尔维亚的支持,始终坚决反对科索沃独立,既有本国民族问题考量,也有反感阿尔巴尼亚的原因。如果阿尔巴尼亚坚持下来和中国的关系,那么科索沃问题上阿尔巴尼亚会额外得到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友谊,可以避免很多的麻烦。对比隔壁马其顿,差不多的小国,连海岸线都没有,还是2001年才建交,贸易额竟然比不过(前几年 最新数据没拿到),好几位副总理访问过马其顿,还收到过中国的校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特朗普在第72届联合国大会上的那次演讲,这事儿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少波澜,也挺值得细品的。首先,要理解那次演讲,得先看看当时的国际大背景。2017年9月,特朗普上任没多久,正是他“美国优先”政策的喊话声最响的时候。全球经济复苏的步调不一,地缘政治上,朝鲜半岛的核问题、叙利亚内战、伊朗核协议.............
  • 回答
    作为观众,看待山高县第16期视频《别了,特朗普》这期节目,确实能感受到一些鲜明的特点和想要传达的信息。下面我来仔细说说我的感受和看法,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套话,而是更实在地聊聊这期视频:首先,关于“别了,特朗普”这个主题本身,就很具象化地抓住了当下一个重要的政治节点。 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这几年,可以说.............
  • 回答
    特朗普在2020年7月30日于推特上提出“推迟美国大选”的建议,这一举动无疑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轩然大波。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特朗普当时的具体言论和背景来看,他提出的理由主要集中在“邮寄投票的普遍性将导致选举舞弊,使得这次选举成为历史上最不准确、最欺诈的选举”。他.............
  • 回答
    特朗普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的那句“我们不是世界警察”的表态,无疑是他“美国优先”外交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一贯以来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角色的质疑和反思的集中体现。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审视:首先,这是对过往“全球干预主义”的.............
  • 回答
    特朗普的这条“复出”宣言,无论是在内容、时机还是发布平台本身,都充满了“特朗普风格”,也引发了广泛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看:一、 内容:自信、神秘与挑衅并存“做好准备!你们最喜欢的总统很快会再次见到你们”——这句话看似简单直接,但拆解开来,信息量可不少: “做好准备!” (Get rea.............
  • 回答
    特朗普在波兰华沙演讲中提出“捍卫西方文明”的口号,是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和政治影响力的表述。要理解这一表述的深层含义及其引发的讨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口号的背景与意图: 地缘政治背景: 特朗普在2017年首次访问波兰时发表了这次演讲。当时,欧洲正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俄罗斯的军事扩张(克.............
  • 回答
    特朗普在推特上称CNN、纽约时报、NBC等主流媒体为“人民的敌人”,这无疑是美国政治生态中一个极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现象。要理解和看待这种言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特朗普这种指控的背后逻辑和意图。特朗普长期以来将主流媒体视为其政治对手的喉舌,认为它们存在偏见,报道不公,.............
  • 回答
    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中关于“抗疫这件事我做得很好”、“检测越多确诊越多”以及要求放慢检测尽快开学的言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理解这些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抗疫这件事我做得很好”的自我评价 特朗普的视角与逻辑: 从特朗普的视角来看,他可能认为自己在“阻止疫情蔓延方面已经尽力了”,.............
  • 回答
    特朗普在共和党内的“王者归来”以及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可能性,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要全面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特朗普在共和党内的“王者归来”:原因与表现特朗普在2020年大选后虽然失去了总统职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淡出公众视野。相反,他依然是共和党内最具影响力的声音。他的.............
  • 回答
    特朗普在2020年3月16日称新冠病毒为“Chinese Virus”,这一事件在当时以及之后都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也成为了理解美国政府早期应对疫情方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要深入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其背景、影响和深层含义。首先,从特朗普个人的言论风格和政治策略来看,将病毒与特定国家联系起来并.............
  • 回答
    特朗普在中国建筑行业注册商标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事儿本身,特朗普在中国注册商标,说白了就是“特朗普”这个名字,或者与他名字相关的标识,在中国的建筑行业被合法地保护起来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生意,背后可能牵扯着不少战略性的考量。为啥要在.............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在卸任前的几个小时内,利用总统的赦免权,公布了一份包含73人的名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他的前首席战略顾问史蒂夫·班农。这一举动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总统赦免权本身的性质。在美国宪法下,总统拥有“赦免陆海军所犯的一切罪行和叛.............
  • 回答
    在一次采访中,特朗普对北约和德国的评论,确实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再次凸显了他一贯以来我行我素、不拘一格的外交风格。首先,谈到北约,特朗普表达了他对该组织“过时”的看法,并且明确表示,如果美国受到攻击,他不会承诺必然会保护那些没有“做正确事情”的成员国。这种表态,可以说是直接挑战了北约最核心的集体防御.............
  • 回答
    这可真是一场“疾风骤雨”式的收官战!特朗普在大选日前一天,一天之内跑了五座城市,举行了如此密集的拉力赛,这绝对不是一个随意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竞选策略。首先,我们得明白,在竞选的最后关头,总统候选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动员和激情。大选日前的拉力赛,就是为了点燃支持者的热情,让他们在投票日走出来.............
  • 回答
    特朗普在宣布卡塔尔为地区恐怖主义源头后,又与卡塔尔达成巨额军火订单,这一系列举动确实引人深思,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理解这其中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外交和国家安全领域,尤其是军售,往往是高度政治化和交易性的。特朗普政府将卡塔尔定位为恐怖主义的“融资国”或“.............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在拉斯维加斯枪击案后,对是否“提出控枪”表示“为时尚早”的态度,确实是一个充满争议且值得深思的议题。要理解他的这种立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并尝试站在他及其支持者的角度去理解其逻辑,同时也要看到这种逻辑背后所引发的担忧和批评。首先,从政治策略和党派立场的角度来看,特朗普的言论并非.............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在本月15号对四名民主党女性议员发出的批评,无疑是近期美国政治中最具争议也最引人注目的一幕。这些言论迅速在政界和公众舆论中激起了轩然大波,也再次将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种族、性别以及政治立场上的分歧推到了风口浪尖。事发之初,特朗普总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劝说四位在国会中崭露头角的进步派女.............
  • 回答
    特朗普在达沃斯论坛上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发表了“非常糟糕”的评价,并抛出了“公平贸易”作为重返TPP的条件,这其中传递出的信息非常值得玩味,也折射出他一贯的“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思路。首先,我们可以理解特朗普为何将TPP形容为“非常糟糕”。在他看来,TPP的条款存在着许多“让美国吃亏”的.............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在推特上使用“中国病毒”(Chinese Virus)一词,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事件背景: 疫情初期: 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初期,特朗普政府在发布会上和社交媒体上多次使用“中国病毒”这一说法,将其与中国的武汉地区.............
  • 回答
    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就多次表达了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强烈不满,并将退出该协定视为“上任第一天”就要兑现的承诺之一。这一表态一经宣布,就在国际社会激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一表态的深层含义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特朗普的这一立场根植于他“美国优先”的贸易理念。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