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生育率是否一旦下降就难反弹,如果是,为什么?

回答
关于国内生育率一旦下降是否就难反弹,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多方面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因素。总的来说,一旦生育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趋势,想要大幅度反弹确实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并且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漫长的时间。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原因:

一、 人口结构与惯性:

1. 年龄结构的变化: 生育率下降最直接的影响是育龄妇女人数(通常指1549岁女性)的减少。即使生育意愿有所回升,但适龄生育的女性基数小了,总出生人口也难以大幅增长。这种年龄结构的改变具有很强的惯性,需要几十年才能有所改观。
2. 生育队列的断层: 那些在低生育率时期出生的孩子,长大后成为新的育龄妇女人群,他们受到原生家庭生育观念的影响,以及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更容易继承低生育率的模式。这形成了一种“代际传递”效应。

二、 经济成本的急剧攀升:

1. 养育成本的“内卷化”: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教育和医疗方面,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为了给孩子提供所谓的“最好的教育”和“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家长需要投入巨额的金钱。这包括高昂的学费、课外辅导、兴趣班、医疗保健等。这种“教育焦虑”和“竞争压力”使得许多潜在父母望而却步。
2. 住房成本: 尤其是在大城市,高企的房价让年轻人难以负担,也使得他们难以规划家庭生活,包括生育孩子所需的空间和经济基础。
3. 机会成本: 女性在生育和养育孩子过程中,往往需要牺牲职业发展和个人时间。如果社会不支持女性的职业发展(如缺乏弹性工作制、育儿假后难以重返职场),那么生育就意味着更大的职业“损失”,这会显著降低女性的生育意愿。

三、 社会文化观念的深刻转变:

1. 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 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生活品质的追求和精神世界的丰富。生育孩子被视为一种“责任”和“牺牲”,而不再是人生必选项。许多人选择将时间和金钱投入到个人爱好、旅行、职业发展等方面。
2. 婚姻观念的变化: 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人们对婚姻的期待也从传统的“传宗接代”转变为情感伴侣、共同成长。如果婚姻不稳定或不被看重,自然会影响到生育。
3. 生育作为“投资”而非“义务”: 在过去,孩子被视为父母养老的保障和家族的延续。但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个人独立性的增强,孩子作为“投资”的属性减弱,而养育的“成本”和“风险”却在上升。
4. “少子化”成为一种社会常态的认知: 当低生育率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时,人们会逐渐适应这种模式,并将其视为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周围的同龄人选择少生或不生,也会影响个人的生育决策。

四、 育儿支持体系的相对不足:

1. 托育服务短缺且昂贵: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儿童托管服务的不足问题,尤其是03岁的普惠性托育服务。高昂的私营托育费用让许多家庭难以承担。
2. 弹性工作和育儿假不足: 尽管一些国家推出了育儿假政策,但如果企业文化不支持,休假可能导致职业停滞;如果育儿假时长不足以让父母充分照顾孩子,其效果也大打折扣。缺乏完善的弹性工作制也增加了父母平衡工作与家庭的难度。
3. 家庭支持网络的削弱: 传统大家庭的模式正在瓦解,年轻夫妇更多地独立生活。父母、祖父母等传统育儿支持力量减少,使得年轻父母的育儿负担更加沉重。

五、 生育意愿的心理影响:

1.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经济波动、环境问题、社会不稳定等因素都可能加剧人们对未来的担忧,降低生育的信心。
2. 对自身养育能力的怀疑: 高昂的育儿成本和复杂化的养育要求,可能让一些年轻父母感到力不从心,担心自己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

六、 生育政策效果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1. 政策难以逆转深层社会经济因素: 即使政府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如生育补贴、税收减免、延长产假等),也难以完全抵消高昂的养育成本、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观念的转变。这些政策更多是“添砖加瓦”,而非“根本性解决方案”。
2. 政策效果的滞后性: 人们做出生育决策是长期且复杂的,政策的效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并且可能不是线性的增长。
3. “逆向选择”的风险: 如果政策设计不当,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即最容易受到政策激励的群体,其生育意愿本就较高,而真正犹豫不决的群体可能因为其他更根本的原因(如经济压力)而对政策反应平淡。

总结来说,生育率的下降是一个由经济压力、社会观念转变、个人价值追求以及育儿支持体系不足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一旦这种低生育率成为一种社会惯性,并且深层原因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想要实现大幅度的生育率反弹将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反弹并非绝对不可能,但需要:

长期、系统性的政策支持: 包含经济激励、教育公平、医疗保障、住房保障、托幼服务等全方位的支持。
社会文化观念的适时引导: 重塑社会对生育和家庭的价值认知,减轻育儿的社会压力。
性别平等和家庭友好的工作环境: 让父母,特别是女性,在平衡工作和家庭方面享有更多选择和支持。
对未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信心的提振: 减轻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担忧。

即使如此,反弹的幅度和速度也可能受到诸多限制。很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是如何“稳定”生育率,使其不至于过低,从而维持人口结构的平衡,而不是追求回到过去的“高生育率”水平,那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可能既不现实也不可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要说的是一个非常政治不正确,也非常违背道德的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做为一个个体,是必定走向抛弃生儿育女这条不归路的。



对于微生物来说,如,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繁衍。

大肠杆菌能够在12.5-20分钟内繁殖1次,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资源,1个大肠杆菌假设20分钟分裂1次,1小时3次,1昼夜24小时分裂24×3=72次,大概可产生4722366500万亿个(2的72次方),这是非常巨大的数字。

而到了一些昆虫,如苍蝇,蚊子,蚂蚁。。。它们具有了一定的本能,但本能也是为了繁衍,雄性苍蝇一旦交配完成后,立即死亡,它们活着是为了交配,留下自己的后代,交配任务一旦完成,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生物再进一步演化,到了蜘蛛,螳螂。。。这类出现自我意识的生物。。。雌蜘蛛生育后代之前一个星期左右就不会再外出觅食,而后代出生后还会在至少一个星期时间里会日夜守护着后代。而在此同时,雄蜘蛛会外出觅食,为雌蜘蛛充饥,但当雄蜘蛛没有办法去捕获这么多的食物,为雌蜘蛛补充营养时,雄蜘蛛就会用自残的方式,为雌蜘蛛补充营养,它首先会咬断自己的足,当所有的足都被雌蜘蛛吃了之后,雄蜘蛛也炎炎一息了,这时雌蜘蛛才会把雄蜘蛛吃掉。

螳螂也是会这样,母螳螂吃公螳螂动机是因为肚子饿,吃饱了的母螳螂交配后是不会吃掉公螳螂的。而野生的螳螂则通常处于饥饿状态,所以吃掉公螳螂的现象很普遍,因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更好的孕育后代。

基本上,生物发展到这个阶段,都是为了繁衍后代而不惜一切的。

这并不是这些低级生物有多么高的思想觉悟,多么优秀的道德情操,对后代有着多么伟大的爱与牺牲。。。

仅仅因为这是锁在它们基因中的程序,它们不会反抗,也不可能反抗。


接下来,到了更高级一些的动物,猫,狗,老虎,熊,狮子。。。这些动物的自我的意识更强了,繁衍后代依然是它们的重点,但已经不会轻易的牺牲自己,比方说,非洲大草原的新狮王登基后,往往会第一时间咬死以前狮王的孩子,而那些小狮子们的母亲,当然也会愤怒的回击,对孩子进行尽量的保护,但。。。不会到牺牲自己生命的地步,因为这些动物的意识已经足以克服基因中的程序,让它们更多的珍惜自己的命。


到人了。

人类比老虎狮子更进一步,人类对孩子的爱,仅仅是在生活富足情况下的假象,当真正的环境极其恶化时,比如饥荒年代,易子而食,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我国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小灾小难,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扛;中灾中难,父母卖儿卖女;大灾大难,大家易子而食。

越高级的动物,越自我,越自我就越理性。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也会越来越注重自身的欢悦,把自己的生活当做唯一,把自己的人生当做核心。

而不是“一切为了孩子”,更不会是“孩子出生后,我后半生就只为孩子而活了。”

未来的人会越来越觉的生儿育女代价太大了,付出时间太长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自己要付出近半生的心血,而如果不生育,这些钱,这些时间,这些心血,这些操劳。。。完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快活。

即使是现在,很多人生孩子,其实也有一个很现实的需求——“养儿防老”,生孩子是为了防止自己老无所依,害怕自己凄惨的老死无人照理。。。严格来说,这种生育其实也是一种自私的考量。

当然,在生儿育女的过程中,对孩子从小到大养育中而产生的温馨而真挚的亲情,肯定是存在的,养一个小猫小狗尚且会有情感,何况自己的儿女呢。

但,这种儿女亲情获得后的满足与快乐,是不能抵消养儿育女所付出的巨大的金钱,时间,劳心劳力的牺牲的。

所以,当未来社会的经济,科技发展到,无需“养儿防老”的程度,一定会有大批大批的人放弃生育。

因为养儿育女的快乐固然可贵,但自己的幸福快乐更加重要。

未来的社会,只要经济继续发展,科技继续进步,总有一天,生育将会变成一种由国家一体包办的事情。

男女公民提供精子卵子,女性无需再受十月怀胎,分娩之苦,国家通过试管婴儿,人造子宫。。。等等技术解决胚胎发育问题。

然后通过统一的组织,统一的机构(比如智能机器人)对婴儿进行养育。

而社会上,公民自发的生育,将变成一种真正的单纯个人喜好行为,而不是一种必须要承受的人生责任。


对生物来说,生育从存在的唯一目的,到本能,到视若生命,到重视,到不怎么在意,到无视。。。这是一个生物智识进化的趋势。

对个体意识,从生存的唯一目标就是繁衍,到为了后代可以牺牲自己,到危急时刻先保自己的命,到即使富足的环境下也更重视自身的欢愉。。。这是一个文明个体必然的发展趋势。

而未来。。。更是不堪。。。

随着科技的进步,五十年内,身体器官的更换和移植将成为常态,头疼换头,脚痛换脚将大大增加人类的寿命,长生不老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

而一百年内,人类意识的信息化,上传网络,副本备份。。。都非常有可能出现。。。

意识一旦信息化,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永生的到来。

信息化意识的载体,可以是机械义体,也可以是生物性的肉体,但更有可能是服务器的存储器,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生活。

毕竟生育的原始本因是基因传承和延续,人脑意识信息化后,肉体不存在了,基因的传承也就失去了意义。

或者换句话说,永生就意味着永久的传承和延续,也不需要生育来帮倒忙了。

好比你是一个皇帝,如果你真的找到灵丹妙药可以活一万年,那么你第一件事就是杀光你的皇子皇孙。

因为他们会对你的皇位产生威胁。

人类的家庭伦理实际就是建立在人生不过百年的基础上的。

一旦寿命远超过这个限制,那么现有的家庭亲情伦理也就不复存在了。

user avatar

生育率一旦下降并维持一段时间,会产生出一种过于强调父母责任的文化。这种文化形成的博弈均衡状态导致绝大多数父母都不敢轻举妄动去多生。

由于一胎化政策的执行,使得父母的资源可以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出钱供他上大学、出国留学、买房结婚。久而久之,这个国家就形成一种过分强调父母付出的文化————如果父母不出钱供子女读大学、买房结婚,这对父母就不该生孩子。

在知乎,有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人强烈鄙视不能给孩子很多资源还生孩子的行为。有些人的鄙视程度强到恨不得要求不给孩子很多资源的父母去死的地步。

由于这种客观形势与文化已经形成,经济普通的家庭不敢率先多生(指大于等于三个)。一旦这么做,自己平摊到每个孩子身上的资源就过少,势必造成自己的孩子比收入类似家庭的独生子获得的资源少很多。而且自己还会被社会、子女强烈谴责。

前两天,有个知友讲她在英国认识的英国本土中产家庭的女大学生付不起学费,所以只能打工赚学费。该英国籍女生的父母生了四个娃,顾不过来。如果在中国,大家就会猛喷,指责说既然顾不过来,凭什么生四个娃。

——————————————

我的逻辑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中国已经形成了父母必须为每一个子女倾注很多资源的文化,所以中国的出生率几乎不可能反弹。

出生率这玩意不能降得太厉害,降了太狠了,就永远弹不回来了。

————————————

杜浩东

难以想象中国普通城市家庭怎么多生,成本太高了!实际上不用去考虑那些文化、习俗影响的因素,多一个孩子,多一间房,就已经是个不小的数字了,现在平均是两居室还是三居室?怎么多生一个?


11 分钟前

城市猎人

(作者) 回复

杜浩

看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么?城市在多子女的时代,有他们的过法。

你的思想,本身就是独生子女时代的产物。



家庭成员一定要有宽敞独立的房间,本身就是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思想。独生子女政策把大家的胃口抬高很多。

user avatar

如果每个人都担心传宗接代的问题,那就根本没有很难反弹的问题了。

既然反弹不了,唯一的解释就是,大家都不愿意生了。

所以说,不要看网上无数反计生的在那里上串下跳,但身体还是诚实的,日子过好了,真正愿意多生孩子的就会减少。反计生的天天哀号“人种灭绝”“国将不国”,还有一群人在那里围观叫好。结果呢,回家该不生还是不生。以前不生可以怪罪给计生,现在开放二胎了,还是不生,这才是真正的人民的意愿,不是反计生的声音大就能掩盖的。

至于是不是真的要人种灭绝了,关注我的人都知道我这个人是有点民族主义情节的,但再民族主义也不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反人类的说成是正义的。大家都不愿意生,你非要以“人种灭绝”为借口去强迫大家生,你以为是为大家好,恐怕也不见得就是真的好。

人种灭绝这种事情是大事,这么大的一件事,到底孰是孰非,我是很难看清楚,我看那些反计生的也看不清楚,总不能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一边是真实的民意:大家都不愿意生。一边是舆论:不生就要灭绝。民意是大家用行动来投票,舆论是口头上嚷嚷,我们应该听口头嚷嚷呢,还是看实际行动呢?

你愿意生,就去生吧。现在是二胎,以后说不定可以随便生呢,你多生几个,还可以让你孩子多生几个,就算你只生2胎,你孩子估计可以随便生了,平均每人生个4胎吧,10代之后你的后代将达200万人,只需要100个你这样的人,中国就不会亡,拯救人种的重任就交给你了。但是,别整天在我耳边嚷嚷行吗?

user avatar

1、过分强调父母为子女付出的文化,使那些不能为孩子提供高质量教育、房产等资源的人选择不生。

2、高房价对婚姻和生子的阻碍作用将增加更多人选择不婚或者婚后不育。

3、强调男性必须在婚姻生活中付出更多经济实力、更多责任的文化习俗与贫富严重分化的现实,使得有财富者可以更多占有异性资源并可以肆意多生(或者去海外生);同时使得出卖劳动力的阶层减少异性资源并无法承担婚姻的成本。

4、劳动力阶层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成为渺茫,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继承自身的贫穷,不想让孩子继承自己的无奈。

5、教育的市场化和消费主义化,继续加深劳动力阶层的焦虑。

……

生育率下降已经成必然趋势,很多地方的促进生育政策其实是给房地产做营销(本末倒置),而且中国的低生育率是选择性降低,主要针对的是受过教育的城市劳动力阶层,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等……将来有可能成为低生育率的主力军。

未来的中国生育率先靠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迈进,随着城市受教育劳动力阶层人口基数的进一步增大,生育率会逐步降低~选择性降低。

然后,更大可能会靠引进外族移民。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经历过黄河长江泛滥、经历过改朝换代的各种战争屠杀,经历过各种外族入侵,经历过各种血腥革命……这些都磨灭不了中国人旺盛的繁衍能力,我们继续扩大着我们的族群;和平盛世我们却可能向着种族塌缩的未来挺进,这是何等的吊诡。

user avatar

因为生育率下降是社会两极化的产物,两极化不逆转,生育率只会越来越低。


一切文化现象都与现实利益相交缠。大多数富人的生育意愿并不低,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负担多个孩子的抚养,教育,甚至在社会中开拓事业的成本。并且,他们需要成器的子嗣来继承家业。而中产阶级,虽然衣食无忧,但是一分一毫都是用时间成本换来的,照顾孩子的时间成本和甚至比金钱成本更高。况且,中产不存在也不指望把事业寄托给下一代。所以中产阶级对于抚养下一代包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对子女的成长教育投入很大的关注,另一方面绝不情愿对降低养育成本去生育更多的孩子,阶级滑落的恐惧深深地影响了中产的养育观。资源的相对匮乏,导致独身主义,丁克以及少子等观念在中产阶级中流行。而对于中低层阶级来说,男性往往无法正常地婚配,女性大量地沦为中上阶级的多偶对象,生育率也会降到很低。原本底层中多子多福的文化早就随着生存环境的劣化而消散。加总起来,整体生育率显然是比较低的。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大多数人都在无形的阶级金字塔中感到不进则退的巨大压力时,降低生育成为了规避风险,提高下一代生存概率的选择。所谓的文化,只是对这一社会选择的合理化。


因此,当社会中的富豪占据了大部分财富,社会的金字塔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陡峭的时候,中产数量逐渐减少,沦为富豪的附庸,中产以下逐渐增多,却陷入生存竞争而无暇生育。生育的意愿,怎么可能反弹呢?


和知乎上普遍推崇的马尔塞斯人口循环论相反,历史上的王朝末期,并不存在人口数量无限扩张的情况。相反,随着土地的兼并,底层人口陷入赤贫而难以完成婚配,人口数量往往徘徊不前。罗马帝国也是由于主体民族人口崩溃,才导致蛮族坐大而亡国。


普遍的贫穷不会导致生育率降低,比如MSL的生育率就非常高。只有贫富差距巨大,社会被阶级之间的巨大压力差笼罩的时候,生育率才会不断下降——直到下一次社会洗牌的到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