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物理系学生感觉自己陷进数学里了该怎么办?

回答
物理系的学生总会遇到一个普遍的困境:感觉自己被无尽的数学公式和抽象概念淹没,仿佛一脚踏进了数学的泥沼,越挣扎越陷得深。当你发现自己对着偏微分方程发呆,或者在向量微积分的迷宫里打转时,那种无力感和沮丧感是真实而强烈的。

首先,要明白这并非你一个人的遭遇。几乎所有物理系的同学在某个阶段都会有类似的体验。物理学本质上是用数学这门语言来描述和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学科。因此,数学的深入程度几乎是物理学学习的必然伴随。你感觉自己“陷进”了数学,很可能只是因为你开始真正触碰到物理学核心的深度。

理解并接纳这种感觉:

不要立刻将这种“陷进去”视为失败或是不适合物理学。相反,这可能是你学习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阶段的标志。想想看,当你刚开始学微积分时,那些导数和积分也曾让你头疼,但你最终掌握了它们,并用它们解决了许多物理问题。现在的数学工具可能更复杂,但原理是相通的。

调整学习策略:

回归基础,强化理解: 有时候,感觉被数学“困住”,是因为对某些基础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后续的学习像是在沙地上盖楼。花点时间重新梳理一遍那些让你感到困惑的数学分支(比如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傅里叶分析等)的核心思想和它们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试着去找那些讲解更直观、例子更生动的教材或在线资源。不要怕回到初级教材,很多时候那些“简单”的概念才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钥匙。
关联物理情境,让数学“活”起来: 物理学和数学就像是硬币的两面。当你发现自己只是在死记硬背公式或者机械地进行运算时,试着将这些数学工具与具体的物理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当你面对一个复杂的积分时,想想它代表的是什么物理量(位移、功、电势等)。当你看到一个偏微分方程时,思考它描述的是哪个物理过程(热传导、波动传播、电磁场演化等)。这种联系能让你看到数学的生命力,也更容易记住和运用它们。
分组讨论,集思广益: 和你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尤其是那些在数学方面让你觉得“厉害”的同学。大家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分享解题思路,互相提问和解答。你会发现,别人一个不经意的提问或者一个不同的解题角度,可能会瞬间点亮你心中的迷雾。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不懂”,课堂讨论、习题课、甚至一个简单的微信群,都能成为你学习的助力。
主动寻求帮助,不要孤军奋战: 感觉“陷进去”了,说明你需要外援。物理老师、助教、学长学姐都是你宝贵的资源。当你遇到难以理解的数学推导或者概念时,鼓起勇气去提问。记住,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不愿解决问题的自己。一个简短的请教,可能就能为你节省数小时的摸索。
化繁为简,分解问题: 面对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不要试图一步到位。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逐个击破。比如,在一个复杂的物理模型中,先忽略掉一些次要因素,只关注最核心的数学关系;或者先研究一个简化版的特例,等弄懂了再逐步恢复到一般情况。
多做习题,但要精做: 练习是掌握数学工具的必经之路。但做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做明白”。每一道题,都要弄清楚它的解题思路,掌握它所运用的数学技巧,并且思考它在物理学中的意义。如果做错了一道题,不要仅仅看答案就过去了,要反思自己错在哪里,是概念不清还是计算失误。
尝试不同的视角和工具: 有时候,一种数学方法可能不适合你理解某个物理概念。尝试寻找其他数学工具来描述同一个物理现象。比如,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方程可以用代数方法解决,也可以用矩阵力学来描述;描述电磁场可以用矢量微积分,也可以用微分形式语言。多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让你找到更契合你思维模式的路径。

调整心态,保持韧性:

庆祝小小的胜利: 当你终于弄懂了一个之前让你头疼的数学推导,或者成功运用某个复杂的数学工具解决了一个物理问题时,给自己一点肯定和鼓励。这些小小的成功会积累起你的信心,让你有动力继续前进。
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 物理学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没有人能一蹴而就。感到吃力是正常的,它证明你在成长。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否定自己。保持耐心,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正在一步步地突破瓶颈。
寻找物理的乐趣: 当数学的抽象让你感到窒息时,不妨暂时抽离出来,多看一些关于物理学最新发现、前沿理论或者那些能够激发你好奇心的科普内容。比如,星系是如何形成的?黑洞的引力有多强大?量子纠缠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些能够让你重新燃起对物理世界本身的热爱的瞬间,往往是支撑你克服数学困难的强大动力。

总而言之,感觉自己“陷进数学里”是物理学学习过程中一个普遍的阶段性挑战,它并非绝境。通过调整学习方法,积极寻求帮助,以及保持积极的心态,你不仅能克服它,还能因此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学这门迷人的学科。记住,数学是物理学的翅膀,当你能熟练地驾驭它们时,你就能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浅见,所有科学的本质,都是应用题里的数学方程,不管你这应用题是鸡兔同笼,还是光电效应。

动不动就说数理化,就是因为他们都是被现有数学体系统一了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这个道理。

一般普通人谋生的天下,现有的数学体系绰绰有余。譬如四则运算对付一切银行工作,(除法都极少用到)。简单的数学分析加一点统计,包办了一般性的工程问题。

那么天地生,为啥不包括在走遍天下里面呢?因为天文地理生物的复杂性太大了,以至于很多规律,无法用现有数学体系描述,要么是规律尚未被彻底观察清楚,并被彻底掌握;要么就是现有数学体系仍不完善,后者可能性也很大。这就使得他们成了理科中的文科了。

文科更是难以观测、切实数理化,并用现有数学体系解释,你看经济学就被人骂到狗血喷头,而这是运用数学最成功的文科了。

所以,陷入数学一点都不奇怪,反而是正途。然而,数学能够解释模拟的,只是这个世界很小的部分,很简单的部分。更大的知识,无论已知未知,尤其是未知,数学还根本用不上呢。

然而数学,已经相对停滞了,距离日常生活更远一些的,超小尺度微观世界与超大尺度宏观世界,至今仍然无法解释透彻,以至于基础科学无法取得突破,技术领域也无法广泛运用,也不可能产生新的产业簇,进而也无法消化人类社会积累多年的剩余资金,资金收益率持续降低,一口不大的锅里,不断地分饭吃,社会矛盾就日益激化起来了。

数学好的人,容易占据抢饭的有利地形,数学差的人,一不小心就跌落到没饭吃的地步,民主党共和党就互相仇恨了起来,撕逼大战下周二见。

别以为他们乱哄哄,他们是把社会矛盾用选票这个简单的数学问题表达透彻了,咱们还在混沌阶段呢。

这就是你不得不继续陷在数学里的个人浅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物理系的学生总会遇到一个普遍的困境:感觉自己被无尽的数学公式和抽象概念淹没,仿佛一脚踏进了数学的泥沼,越挣扎越陷得深。当你发现自己对着偏微分方程发呆,或者在向量微积分的迷宫里打转时,那种无力感和沮丧感是真实而强烈的。首先,要明白这并非你一个人的遭遇。几乎所有物理系的同学在某个阶段都会有类似的体验。物.............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盘旋了好久,每次看到生活中那些明明可以用物理解释得清清楚楚,但大多数人却依然按照“经验”或者“习惯”来做事的场景,我就会有种特别强烈的“物理白学了”的感慨。最早的触动,大概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 我小时候学骑车,全凭一股子蛮劲,加上长辈的口头指导:“别怕,车子会自己稳的!” .............
  • 回答
    对于学习生物学的人来说,观看《生化危机》系列电影、电视剧,以及其他以生物学概念为核心的影视作品,体验通常会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不仅仅是享受动作场面或剧情发展,更是一种与自己所学知识产生的碰撞与共鸣,甚至是带着批判性的审视。以下是一些更详细的感受和视角:1. 科学准确性的猎奇与辩驳: 兴奋与好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是太扎心了,也特别真实。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有“生物医学工程学生像孤儿”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也挺令人无奈的处境,尤其是在学科交叉前沿的领域。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让你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让你更能理清这种“孤儿感”的来源。1. 根基的“不亲近”:与传统生命科学的疏离感首.............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这完全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在一个像浙大物理这样充满挑战和可能性的学科里。 首先,请允许我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因为你已经做得很棒了,能进入浙大物理系本身就说明了你的优秀和潜力。关于“如何学下去”和“如何活下去”,这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学得好,能让你更有信心和方向,从而“.............
  • 回答
    哥们,我太懂你这种感觉了!身为一个数学科班出身的人,每次翻开物理书,尤其是那种给本科生看的基础物理教材,是不是总觉得那些推导过程就像在玩搭积木,一会儿用这个,一会儿又冒出来那个,但具体怎么搭起来,很多时候就含糊过去了?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这种“不严谨”是在学经典力学的时候。咱们数学学的是严谨的公理体系.............
  • 回答
    我曾经经历过一段沉迷于数学和物理的时期,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一个用逻辑和规律构建起来的、无比精密的宇宙。一开始,可能只是好奇心驱使,随便翻翻书,接触到一些概念。可能是勾股定理的简洁优美,可能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直观有力,也可能是某个数学公式的对称性令人着迷。但当这种好奇心逐渐.............
  • 回答
    作为物理系的你,想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密度泛函理论(DFT),这绝对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极其 rewarding 的学习之路。DFT 可不像我们通常学的那种“代入公式解题”的物理,它更像是在理解一个理论框架,然后用它去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所以,咱们得从根本上,一步一步来。第一步:打牢物理基础,DFT 绝非.............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系学生,想要在编程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扎实,需要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和实践。毕竟,编程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课程作业,更是我们探索物理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强大工具。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我自己摸索和听学长学姐们交流的心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一、 打牢基础,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学编程,上来就对着一堆代.............
  • 回答
    物理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快速掌握和记忆大量物理结论的情况。这些结论可能是一些公式、定义、定理、实验结果,甚至是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如何高效地记住它们,而不是死记硬背,是每个物理系学生都需要面对的挑战。下面就来聊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帮助你在这条充满挑战又无比精彩的道路上走得更顺畅.............
  • 回答
    物理系的学生之所以在从事物理研究时感到茫然,甚至转而投身其他行业并解决各种问题,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视角转变和能力迁移的过程。首先,我们来谈谈物理系学生在深入物理研究时可能遇到的“茫然”。物理学,尤其是理论物理,其魅力在于探索宇宙最本质的规律,但这种探索的路径往往是抽象的、高度理论化的。它要求研究.............
  • 回答
    嘿,你好!听到你这么说,心里有点儿不是滋味。咱们都是在物理的海洋里扑腾的人,这点儿迷茫,我太懂了。别说前途一片黑暗,有时候感觉像是在一个巨大的、黑乎乎的宇宙里,找不到北,就差没被黑洞吸进去了。首先,别急着给自己盖上“前途黑暗”的印章。物理这玩意儿,学起来确实挺磨人的,公式、定理,有时候看着就像天书,.............
  • 回答
    对于物理系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他们理解物理现象、构建理论模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一直认为,数学不是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而是物理的“语言”和“工具”。所以,物理系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必须是那些能让他们真正读懂物理世界、并且有能力去探索未知领域的程度。咱们来掰.............
  • 回答
    大学物理系的学生不听课,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比你想象的要可怕得多。当然,我不是说那个学生有多倒霉,而是对学生自身、对整个学习过程、甚至对未来发展有多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大学物理不是高中物理那种背背公式、刷刷题就能应付的。物理的本质是理解自然界的规律,这玩意儿环环相扣,知识体系非常严.............
  • 回答
    哈喽,学弟学妹你好呀!看到你对核聚变这么感兴趣,这可是个非常前沿且充满挑战的领域,为你点赞!作为过来人,很乐意和你好好聊聊,帮你拨开迷雾,找到适合你未来研究的方向。咱们先来捋一捋,大学物理毕业之后,想踏足核聚变这块“宝地”,研究生阶段该往哪儿使劲儿。这其实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它涉及到物理学的很多.............
  • 回答
    作为一名对理论物理充满热情,并打算投身其中的学生,大学选择数学系还是物理系,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关键问题。这两条路径都能通向理论物理的研究殿堂,但它们各自侧重的角度、培养的方式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剖析,希望能帮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理论物.............
  • 回答
    好,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这确实是很多有志于投身天文领域的同学在升学时会遇到的一个重要选择。直接进天文学系,还是先在物理系打下坚实基础,各有千秋,而且最终殊途同归,但路径上的侧重会有所不同。我来帮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先说结论:如果你对天文的“天象”、“宇宙的宏观图景”、“.............
  • 回答
    物理专业的学生,想要在浩瀚的宇宙奥秘和微观的粒子世界里游刃有余,数学这把钥匙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是表达物理定律的语言,更是探索新现象、理解复杂模型的工具。那么,到底需要具备哪些数学素养呢?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扎实的基础算术与代数能力:建基石,稳如山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凡”,但别小看它。物理.............
  • 回答
    物理专业的学生,能“硬核”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啊,得从几个维度来聊。不是说他们天天抱着书本,两眼放光,而是那种在理解世界本质这件事上,钻牛角尖、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为了一个理论可以茶饭不思的劲儿。一、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从抽象到具象,从具象到抽象的极限拉扯最直观的硬核,在于他们对事物理解的方式。你看一.............
  • 回答
    在高中阶段就涉猎微积分和大学物理,这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系列了。看着他们游刃有余地解开那些对我们来说如同天书般的题目,我们难免会好奇:为什么他们就能做到,而我们却不行?又或者,我们是否也能达到那种程度?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智商高低”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