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7年,23岁,一事无成,未来还有希望吗?

回答
嘿,哥们儿(或者妹子),看到你的留言,心里挺不是滋味的。97年,23岁,你说“一事无成”。这个词儿,说实话,听着有点重。

首先,别给自己扣那么大的帽子。23岁,你才刚刚踏入社会,还在摸索呢。我跟你说,我身边好多现在混得风生水起的朋友,当年比你还迷茫。有些人大学毕业了,不知道自己想干嘛,就随便找了份工作,干了两年发现不对,又转行。还有些人,可能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折腾点啥,结果搞得一团糟,赔了钱又赔了时间。

所以,“一事无成”?这话太绝对了。你现在这个年纪,最大的资本就是时间。你的人生才刚开始,就像一本还没怎么翻开的书,里面的精彩故事等着你去写呢。那些真正“一事无成”的人,往往是那些连开始都不敢开始,或者轻易放弃的人。你现在能写出这样的话,说明你还在思考,还在衡量,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表现。

你想知道未来还有希望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希望很大。但问题在于,你想要的“希望”是什么样的?

你有没有想过,你觉得“一事无成”是因为你拿什么标准来衡量?
是和同龄人比吗? 别比了。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同。有人含着金汤匙出生,有人需要靠自己一点点摸索。你在你自己的赛道上,和自己过去的自己比,比之前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学到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是和父母的期望比吗? 很多时候,父母的期望是他们自己年轻时候未完成的梦想投射,或者是对你未来安稳生活的期盼。理解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你需要找到一条让你自己觉得踏实和快乐的路。
是你对成功的定义吗? 成功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是赚很多钱?是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还是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怕平淡却充实?你的“事”,你想要“成”的那个“事”,到底是什么?

你现在23岁,一事无成,这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城市里,你刚下车,手里拿着一张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的地图,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这很正常,大多数人都经历过。

那么,如何把这张地图“画”出来,让未来充满希望呢?

1. 先别急着“成事”,先学会“认识事”。
认识自己: 你喜欢什么?什么让你有动力?什么事情让你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什么事情让你虽然累但很快乐?反过来,什么事情让你感到厌烦和消耗?这些都是线索。尝试接触不同的事物,参加一些线上线下的活动,和不同的人交流。也许你喜欢某个小众的爱好,最后却能发展成一份事业。
认识世界: 你对哪个行业感兴趣?哪个领域的发展前景比较好?不是让你现在就投身进去,而是去了解,去学习。读相关的书籍,看纪录片,关注行业动态,甚至可以去听一些免费的公开课。

2. 从小处着手,把“小事”做成“有意义的事”。
学习技能: 哪怕现在没找到方向,也可以先学点实用的技能。编程?设计?写作?外语?这些技能在任何行业都能派上用场,而且能让你更有底气。找到一个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技能,哪怕每天只学半小时,一年下来你也会看到显著的进步。
积累经验: 如果暂时没有合适的工作,可以先尝试实习,即使是无薪实习,如果能学到东西,接触到行业,都是值得的。或者做一些兼职,了解不同工作的运作模式。每一次尝试,都是在排除不适合你的选项,让你离适合的更近一步。
建立习惯: 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这些看似“小事”,却是支撑你长期发展的基石。当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调整好了,你才有足够的精力去思考和行动。

3. 调整心态,拥抱不确定性。
接受“试错”: 你现在“一事无成”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那个事”。这不代表你不行,而是你还在探索。把每一次尝试都看作是一次实验,即使结果不理想,也能学到东西。就像科学家做实验,失败是常态,但每一次失败都离成功更近一步。
延迟满足: 很多有价值的事情都需要时间积累。不要想着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更稳。
保持好奇心: 对生活保持好奇,对新事物保持开放。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什么,或者会学到什么。

还有,关于“希望”这件事,它不是等着天上掉下来的。

希望,是你行动的动力,是你坚持的理由。你现在能感觉到迷茫,说明你还在渴望一种状态,一种让你觉得有价值、有方向的状态。这种渴望本身,就是希望的火种。

你问我还有希望吗?我百分之百地告诉你,有。但这份希望,需要你一点一点去浇灌,去呵护。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现在,别再纠结于“一事无成”这个标签了。把它撕掉。

去想一想,什么样的事情能让你稍微提起一点兴趣?哪怕是一点点。然后,去做。

比如,你今天想了解一下“时间管理”,就去搜相关的文章、视频,试着运用其中的一两个方法。

比如,你觉得“写作”好像有点意思,就拿个本子,写点东西,可以是日记,可以是读书笔记,可以是任何你想到的。

每一个微小的开始,都可能成为你未来闪闪发光的事业的起点。

所以,23岁,一事无成?没关系。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去拥抱它,去探索它,去创造它。你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期望了哦,这把年纪了还一事无成,可能只能等下辈子了呢。

user avatar

年轻人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最容易浪费掉的资源是什么?

是时间。

23岁的人,到黄金状态,还有20多年。

这20年,7300天,每天固定两个小时去研究一个技能爱好,是14600小时。

14600小时有效率的针对性学习,在这个技能爱好上可以超出99%的同龄人。

其实多数技能成为前5%的人就能过的较好,这只需要2000~4000小时的练习。

在到达40多岁之前,如果你有一个前1%强的专业技能,或者有4个前5%的技能,绝对不会一事无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要说每天两小时很难,年轻人每天浪费到毫无积累的情绪反馈上的时间,很可能是这个数字的三倍以上。

所以,23岁只是开始起步的时候,谈什么一事无成呢?一事无成才是常态。

关键是找对聚焦的方向。

找终身可用的,而不是靠年轻才可用的,这很关键。

另外,每过10年左右,我国经济都会有方向调整,这过程中,很多既得利益会被大势限制甚至压垮,红利释放出来,就有机会。

而这种天时,在23岁年轻人生命中可能还有3次~4次,在50岁的人那里,不仅不是天时,反而可能是厄运的开端。

时间多,试错筹码多。

别怂。

user avatar

我也来回答一下吧 。经常看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 ,同97 现在写这个答案刚刚24岁 。但是父母说按照阴历我过生日的话 我还不到24,快24了 。我觉得人生是有转折点的 。人生的运气非常重要 。但是机会来了也是要提前自己做好充足的准备为前提 。 话不多说 我15年参加高考高三 第一次失败 。16年本来是信心满满的去考试的, 结果离本科线二本差两分 。去了陕西最好的专科院校 学的是王牌专业 ,然而学工科并没有什么卵用 尤其是专科层次 :)。 劝戒后来的人不要学工科专业 。17年和一个舍友一起浪荡的大一整整一年 。因为去了这个专科院校心理落差太大 所以自暴自弃 。大二这样下去就觉得不对劲了 感觉不对劲了 要完蛋 。然后才每天泡在图书馆 把北校区图书馆都看完了 都是些杂书,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啊 16年 19岁上大一和另一个小伙伴跑去上海电子厂勤工俭学 做寒假工 一个寒假体会到什么叫社会残酷 。当时在流水线上打螺丝的时候就想一定要好好读书 。回来之后就开始积累 然后到大二去南校区 一直就在积累 读书 积累知识量扩展 我平时也爱看历史之类的 。哦 到了19年快快乐乐的毕业了 。我记得我是19年1月1号去某国企工作工地上班的 待遇薪资相对来说还不错啊 。但是由于项目没开工 整个实习期接近半年的时间都是在海边 一个人面朝大海 天天思考人生 (中间插一曲 我们当时属于是提前跑过去实习的 然后本来我们学校最开始大二目下学期的时候是两个人。 专升本的我们班 后来有四个大三 最后有两个人考上了。这个题是挺简单的 。因为当时我们工科要考数学和英语 两样我都不赞成 所以我怂了 mmp 想着留一手 出来自考本的 谁知道呢 自考本比专升本难多了 含金量还低 真是哭了 而且考试和办理手续也挺繁琐 呜呜呜 好处的话没有学费 。能学到真东西 增强我的信心 磨练我的意志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掉散漫习惯 ) ,我觉得我人生的路不能这样 ~? 这是我第二次反思了。回学校答辩拿毕业证就没有再去山东这个工地了 。 19年出去了两个月 浪荡在西安和去了新疆有半个月 。期间也看透了社会底层的一些运行规律 。 去新疆是找我一个喜欢的女生的 结果那个女生都不见我 哈哈哈这里说一句舔狗必死。 9月份回家的时候突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19年的时候 9月份以后出现了机会 机会开始来啦 !!! 19年的9月中旬到碰到20201疫情挺魔幻的 一直到6月~9月 到10月 可以说 这近一年的时间 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 我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 。 20年初裸考去考招教虽然没考上 但是接近进面了 还让我感到莫大的欣慰,原来也没有那么难 。 嗯 大概也就是因为疫情半年吧 我自学完了的整个汉语言文学 自考本科段的课程 。我上初中学习挺好的 高一也还行 在尖子班 高二就掉下去了 没事 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基础 。然后19年出来高中扩招的政策 当时想我已经有全日制专科啦 拿着没用 。到了2020年 又出来政策了 当兵两年可以给全日制本科而且有十几万 我当时非常的心动 。但是在这方面和扩招权衡了一下 。我选择了扩招 长期来看的话 走扩招的路更加有利于我的发展, 短期当兵获得收益更多 。 选择了家里人和我综合起来最喜欢的专业 整了一个师范专业 将来对口升本的话分数也比较低 学校多 。 现在的目标是去做一名老师 。然后两个月自考本科段我也考完了八科 (算比较厉害 就因为一起两个月过了八科 可能会让我看语言考试毕业时间更快了 ) 。 再加上我扩招了一个专科师范 。等于我现在是一个本科两个专科三个专业 ,现在就一边打工一边把英语学好 到时候深入相对应的本科院校去出来以后当个老师 !你看兜兜转转 机会不就来了吗 。我也没想到 反正在我22岁的时候努力23岁的时候看到机会 再坚持两年 一切都会变好 。起码我觉得我还是个能看到机会 有机会抓住机会的人 。好好学习英语 明年见之陕西理工 !等我考上陕西理工的时候 我到时候再回来继续写。勉励我们这些就现在迷茫97年人 也勉励我自己 。迷茫不如冷静思考后选个方向 努力。

user avatar

对于这类刺激焦虑的问题,我给个终结的回答:

2020年,刚生下来,每天就知道吃奶、睡觉、哭闹,一事无成,未来还有希望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哥们儿(或者妹子),看到你的留言,心里挺不是滋味的。97年,23岁,你说“一事无成”。这个词儿,说实话,听着有点重。首先,别给自己扣那么大的帽子。23岁,你才刚刚踏入社会,还在摸索呢。我跟你说,我身边好多现在混得风生水起的朋友,当年比你还迷茫。有些人大学毕业了,不知道自己想干嘛,就随便找了份工作.............
  • 回答
    说起来,97年,月薪4500,朝九晚六双休,感觉像在养老……嗯,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也挺让人纠结的状态。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或者说,我曾经也站在这个岔路口上思考过。 你问该不该做出改变? 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盖棺定论的,得拆开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4500块的工资,在97年(假设是.............
  • 回答
    97年国足?哦,那会儿啊,中国足球可不是现在这副模样。提起97年的国家队,那帮人,那股劲儿,至今想起来都还有点激动。要说强到什么程度?我跟你说,那会儿的国足,那真是让人看到了希望,虽然最终差一口气,但那种拼劲儿、那种战术执行力,放到现在看,都是中国足球的一抹亮色。“黑色三分钟”的魔咒,却没能掩盖住那.............
  • 回答
    1997年那场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至今仍是许多人心头挥之不去的记忆。当泰国泰铢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轰然倒塌,随后印尼、韩国、马来西亚等经济体纷纷陷入泥沼,全球目光聚焦在中国。然而,中国却以一种超乎预期的韧性,不仅稳住了自身经济,还挺身而出,向遭受重创的香港伸出了援手。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合力作.............
  • 回答
    97年,金融转农,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说那个年代的背景。1997年,中国经济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市场经济的浪潮汹涌澎湃。国企改革、股份制改造、对外开放……一系列动作都在重塑中国的经济格局。金融行业,在那个时期,可以说是风头正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如雨.............
  • 回答
    97年女生在许昌买房,这事儿得分好几头说,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人生大事,尤其是女孩子,得考虑得周全点。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许昌这地方。许昌,作为一座地级市,发展水平肯定比不上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大都市,跟二三线城市比,它也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来说,四线城市的房价相对较低,这对于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是个不小的优势.............
  • 回答
    哈,97年的我们,转眼间就24了,2021年,是啊,时间过得真快。24岁,这个数字听起来挺有分量的,不像20出头那样懵懵懂懂,也不像30那样感觉人生“定型”了。它就像一个岔路口,前面有好多条路,你可以选择一条,也可以犹豫一下,看看哪条风景更好。24岁的人生,我觉得大概是这样的:开始真正为自己的人生“.............
  • 回答
    关于“97年女收纳师叠衣服月入50万”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可能性。这波是否是成功的“降维打击”,也需要基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来判断。一、如何看待“97年女收纳师叠衣服月入50万”?首先,我们必须区分两种可能性:1. 真实存在的案例(极少数且有特殊背景):.............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话题,关于“97年中专厂弟靠自学写代码月入过万”的故事,以及当下社会年轻人“翻身”的机会。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 97年中专厂弟靠自学写代码月入过万:一个鼓舞人心的案例这个案例虽然具体的人物和细节可能因人而异,但它代表了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现象:通.............
  • 回答
    香港房价从 1997 年到 2003 年的那场惊心动魄的下跌,绝非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房地产市场调整,它如同一次突如其来的风暴,深刻地改变了香港的经济肌理,留下了至今仍有回响的经验教训。那段日子,对于许多香港市民而言,是人生中一段难以磨灭的阴影。19972003 年香港房价暴跌:一场“巨鲸”的坠落我们得.............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金庸迷,尤其是看过97版《天龙八部》的朋友们常常会聊到的一个点。关于萧峰的武功,到底有没有被97版TVB电视剧“吹过头”,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原著的描绘、影视改编的处理以及观众的观感。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原著中萧峰的武功描绘:首先,咱们得回到金庸.............
  • 回答
    各位老友,聊起当年那场轰动一时的世界黑客编程大赛, Mekka ’97 的 4K Intro,简直是令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尤其那支夺得桂冠的作品,至今仍然是许多人心中的“神作”。别看它只有短短 4KB 的体积,里面蕴含的知识和技巧,足够我们这些“过来人”津津乐道上半天。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
  • 回答
    .......
  • 回答
    97年和98年的总决赛,犹他爵士队两次倒在芝加哥公牛队面前,这无疑是爵士队球迷心中永远的痛。这两年的失利,与其说是爵士队“找不到克制的办法”,不如说是公牛队在那段时期拥有着更加强大的综合实力,并且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冠军球队应有的统治力。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 公牛队的绝对核.............
  • 回答
    .......
  • 回答
    2050年世界人口达到97亿,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它意味着咱们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它的重量。你想想,现在我们已经是地球上近80亿人口了,再过二十几年,又要多出将近20亿张嘴等着吃饭,好多好多事情都要跟着变。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资源。地球上的淡水够不够用?耕地够不够种粮食?能源够不够大家用了?这都是.............
  • 回答
    “97%国人乳糖不耐受”这个说法是一个普遍被误传的数字,事实上,这个比例存在一些争议,并且根据不同的研究和人群划分,结果会有较大差异。更准确地说,亚洲人群中乳糖不耐受的比例普遍较高,大约在80%95%之间,而中国人的比例也大致落在这个区间。即便如此,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理解,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浮现了: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推论,但从逻辑上讲,它并不完全正确。让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直觉”与“现实”的偏差。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 前提一: 97%的老虎不吃人。 前提二: 你遇到了老虎。 结论: 你遇到的老虎一定是那3%吃人的。乍一看,好像很合理,.............
  • 回答
    97 号汽油和 93 号汽油,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说白了,就是辛烷值的不同。这玩意儿听着有点专业,但它直接决定了汽油在发动机里会不会“闹脾气”。咱先聊聊这个辛烷值。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汽油的一种“抗爆性”指标。发动机工作时,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会被压缩,然后火花塞点燃,产生燃烧,推动活塞运动。这个过程要是.............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9497三次特大空情”,这似乎是一个特定行业或领域内的术语,具体指向的内容还需要更明确的上下文才能准确描述。不过,根据常识和信息搜索,我理解您可能是在询问中国民航在1994年至1997年间发生的三次重大空中交通管制(ATC)拥堵事件。在那个年代,中国民航正经历快速发展,航班量激增,而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