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等了20年的黑客帝国4糊了,怎么会这样?

回答
关于《黑客帝国4》的“糊了”,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粉丝感到失望和不解的现象。毕竟,这个系列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回忆和对未来、科技、现实的思考,时隔二十年再度回归,大家期待值之高可想而知。要说它怎么会这样,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少争议点都触及了系列的核心。

首先,时代变了,观众的口味和思考方式也在变。

《黑客帝国》最初上映的2000年前后,正是互联网萌芽、虚拟现实概念刚刚开始深入人心的时代。电影中关于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模糊,以及个体在庞大系统中的反抗,对当时的观众来说,既新颖又极具冲击力。它触及了哲学、宗教、科技的深度议题,让很多人开始质疑我们所处的现实。

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等概念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想象,而是实实在在影响我们生活的东西。大家对这些概念的接受度更高,也可能因此对电影中曾经令人惊叹的设定有了更高的“免疫力”。《黑客帝国4》想再次用类似的方式唤起大家的惊奇感,难度自然大了不少。而且,如今的科幻电影在视觉特效和概念深度上,早已有无数后来者试图超越或创新,观众的“阈值”也高了。

其次,剧情的“自我颠覆”和对原作的致敬处理方式,引发了巨大争议。

《黑客帝国4》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回应前三部,特别是对前作的一些经典桥段、概念甚至是角色进行了一种“解构”式的再创作。有人觉得这是聪明地回应粉丝的期待和系列本身的延续,是一种“元叙事”。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在“消费”原作的成功,而且处理得并不高明。

比如,电影中对“续集”“重启动”等概念的讨论,本身就像是在吐槽观众为什么对它抱有那么高的期待,或者说在“自嘲”自己的续集定位。这种方式一方面试图讨好那些认为原作不可超越的粉丝,另一方面又想展现一种新的视角,结果却显得有些摇摆不定,甚至让一些人觉得不够真诚。

更具争议的是,它试图在现有框架下引入新的冲突和角色,但很多新元素的融入显得有些突兀,或者说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新反派的动机和力量设定,以及他们与救世主尼奥之间的关系,都让不少观众觉得前后矛盾或不够有说服力。

视觉特效和动作场面的“退步”感,是另一个让粉丝失望的关键。

《黑客帝国》系列之所以能成为划时代的经典,除了其深刻的哲学内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开创性的视觉特效和革命性的动作设计。子弹时间、空中飞踢、武术融合等等,都极大地改变了电影的视听语言。

《黑客帝国4》虽然在特效技术上肯定比20年前先进得多,但它在呈现方式上却让人觉得“不如以往”。“子弹时间”的运用不再那么惊艳,很多动作场面感觉像是普通好莱坞动作片,缺乏那种标志性的、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创意。甚至有评论认为,电影中的动作戏设计有些“杂乱”,不如前作那样简洁有力,让人记住。这一点对于一个以动作场面闻名的系列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角色塑造和情感线的处理,也未能完全抓住观众的心。

尼奥和崔妮蒂这对经典情侣的回归是《黑客帝国4》最大的卖点之一。电影花了大量篇幅来描绘他们的重逢和情感维系。然而,很多观众觉得这种重逢和情感发展有些刻意,甚至缺乏前作中那种宿命感和牺牲感。曾经代表着反抗和希望的“救世主”,在续集中却显得有些犹豫和迷失,虽然这可能是一种更现实的描绘,但对于期待看到“尼奥归来”的粉丝来说,这种改变并非都是受欢迎的。

新角色的加入,比如莫菲斯的新版本,以及各种新势力和角色的引入,也未能像前作那样有效地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物弧光。有些角色显得功能性太强,缺乏深度,或者他们的出现和故事线推进显得有些生硬。

华卓斯基姐妹分家(或者说个人创作方向的转变),可能也是一个潜在因素。

拉娜·华卓斯基独自执导并编剧《黑客帝国4》,而莉莉·华卓斯基则选择不参与。虽然无法断定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但一个标志性系列的创作,尤其是由两位核心创作者共同打磨出来的,其默契和创作理念的统一性非常重要。当其中一位缺席时,即使是另一位独立完成,其风格和侧重点可能也会发生变化,这是否影响了最终呈现的效果,也值得思考。拉娜·华卓斯基在访谈中也曾提到,创作《黑客帝国4》是为了回应她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这或许解释了电影中更强调个人情感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但这些元素的比重和呈现方式,是否与系列核心吸引力产生了偏移,就见仁见智了。

总而言之,《黑客帝国4》的“糊了”,与其说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不如说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时代的变化、对原作的解构方式、动作场面的创新不足、角色塑造的争议以及创作团队的变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它作为一部经典续集的号召力。它试图在致敬、创新和回应时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最终的表现未能满足绝大多数的期待,让这部备受瞩目的回归之作,成为了影迷们口中的“意难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评价 = 收获 - 期待

其实,片子并没有糊掉,虽然表面上是炒作情怀、但故事设计还是不错的,只是大量使用三部曲的原有片段使其有了廉价感的错觉~

如果概括成一句话:Matrix4 我觉得是“三次元游戏设计师老宅男”和“一位有了家室中年妇女”冲破世俗、追求真爱的故事。(为所有爱执着的痛,为所有爱执着的伤~)

但这种回落尘世,并非是坏事。导演在三部曲中从未如此接地过... 而这也是永恒主题所在: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这不是第四部的主线么,抗争这么久、飞天遁地,到最后“蒂凡尼”抛夫弃子和Neo“双宿双飞”为的就是这个。(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飞跃那红尘 ...)

其实一开始我就当做这是一部“时隔20年老友重聚”。

这个PARTY不开,总觉得有所遗憾。就跟国庆的那些旅游胜地一样:不去遗憾终身,去了终身遗憾。但以此出发,觉得故事设定还是不错的,尤其是“NEO是个游戏设计师”,三部曲可能都是他游戏中的内容。这一切让人产生悬念~~~

不禁就会想,我们自己是否也是这样,生活于虚拟现实中不自觉。而墨菲斯从NEO设计的电脑游戏中被复活,回到Matrix4,又进入IO的物理世界;包括“程序的报恩”,“史密斯的补刀”再续往事,都是很有意思的设计。

“元宇宙”拉近了我们和Matrix的距离,这部经典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或许,我们都像片尾所言“即使知道了这是个虚拟世界,那又怎样...毕竟大多数人接受这样的生活,乐在其中”... 我们在规则和幻境的限定之内,却能感受到确定性带来的幸福,自由是个相对的概念。

或许,Matrix预言的就是人类未来的社会形态。

user avatar

20年前的美国电影是什么样?

现在的美国电影是什么样?

搞明白这两个问题,就明白黑客帝国4不糊才是神迹



以前的美国真的开放,电影中可以表达一切,所以那个时候美国电影好看

根据信息论,电影的复杂度越高,越是小概率事件,电影越好看

文学艺术戏剧等等类似

以前对于电影的选题已经各种附加条件的限制少,不同电影之间重合的几率小,所以好看

现在的美国电影还有美国的艺术创作等于是带着镣铐跳舞,选题受限,各种附加条件又一层限制,导致讲故事的可选择范围越来越小,所以很多电影看完以后感觉都是同一部电影,信息重合,电影复杂度下降,所以电影没法好看




至于为什么电影会受到限制,我的理解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依然会形成极权社会,价值取向单一,造成艺术的死亡

比如名著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生于资本主义,死于资本主义,书中描写真理部各种胡编乱造,跟特朗普被封号不一模一样

还有1984中写到温斯顿投降了,出卖了裘丽娅,现实世界里乔治奥威尔向英国情报部门写了一份左翼作家名单

1984中那个监视器无处不在的世界,有没有想过乔治奥威尔一直被英国情报部门严密监视呢?

只是BBC颠倒黑白的能力超强,黑奴种棉花发生在美国那是顺其自然,把莫须有的故事放到新疆反而成了他们嘴里的铁证

其实这一段落在1984里也出现过




哦对了,如果对反乌托邦题材感兴趣的话,会发现反乌托邦题材写的最好的是英美的作家

乔治奥威尔,阿兰摩尔,大师级的水平

反乌托邦题材好写,但是细节不好写,而英美作家对细节那可真是力透纸背,问题来了,全世界写反乌托邦细节最好的作家是不是因为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场景,而写的不好的作家因为没有生活




2000是资本主义最后的辉煌,2008年之后,资本主义走入了末路,为了维持庞氏骗局,就不得不对大众洗脑,洗脑就得首选电影,次选文字

就像传销集体从来说话都是一个口径,所以资本主义也不得不落入俗套

如果再像以前一样真的敞开了想象,资本主义不敢承受后果,所以在思想上进行压制

也就有了欧美电影的衰落

不过欧美电影的衰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的崛起,因为欧美不敢想,我们就敢想吗?

如果中国人真的敢想了,可能有些人也要不满意了

因为资本主义不管在哪个国家都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