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社会上普遍的对“穷人”的给予,是简单地想帮助他人,还是因为觉得自己比别人更优秀?

回答
社会上对“穷人”的给予,其背后动机是复杂且多样的,往往交织着“想帮助他人”和“觉得自己比别人更优秀”这两种心理,但很少是单一因素驱动的。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想帮助他人”的动机:

这是最直接、最理想化的解释,也是多数人愿意公开表达和认同的动机。这种动机源于:

同情心与共情能力:
同情(Sympathy) 是对他人的不幸感到难过。看到穷人生活困苦、缺乏基本生活保障,一些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怜悯之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减轻他们的痛苦。
共情(Empathy) 则更进一步,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感同身受”。这种能力强的人,更能体会到贫困带来的绝望、无助和尊严的失落,从而产生强烈的帮助意愿。这种共情可能来源于自身的经历,也可能来自于教育和文化熏陶。
道德和伦理责任感:
许多宗教、哲学和道德体系都强调关爱弱者、扶贫济困的责任。例如,基督教的“爱邻如己”、佛教的“慈悲为怀”、儒家的“仁爱”等,都构成了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履行这些道德义务,是很多人奉献爱心的重要驱动力。
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有些人认为,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他们可能认为,富裕阶层对社会贫困负有责任,或者希望通过帮助穷人来纠正社会不公,促进更公平的社会结构。这种动机更侧重于系统性的改变和长远的社会效益。
人道主义精神:
这是一种超越国家、民族、宗教界限的普世情感,关注人类的普遍福祉。人道主义者相信,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基本的尊严和生存权,无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如何。他们帮助穷人是出于对人类共同体命运的关怀。
利他主义和亲社会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本身就倾向于做出利他行为,即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这种行为可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幸福感,甚至生理上的愉悦(例如,大脑会释放内啡肽)。帮助穷人是利他行为的一种体现。

二、 “觉得自己比别人更优秀”的动机:

这种动机更加微妙,也更容易引发争议。它可能表现为:

优越感和自我肯定:
当一个人拥有相对富裕的物质条件或更高的社会地位时,与贫困者对比,他更容易产生“我比他好”的优越感。通过帮助穷人,他可以进一步强化这种优越感,证明自己的能力、勤奋或幸运,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自我肯定。这是一种“我付出了,我更成功”的逻辑。
施予者的权力感和控制感:
“给予”本身就是一种权力。接受帮助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被动和依赖的地位,而给予者则掌握了资源分配的主动权。这种权力感可以满足一些人控制他人、影响他人命运的心理需求。他们可能更享受“给予”的过程本身,而非仅仅是帮助的结果。
“救世主”情结或“弥赛亚”情结:
有些人将帮助穷人视为一种“拯救”。他们可能将穷人描绘成无助、需要被拯救的形象,而自己则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这种情结可能源于童年经历或个人性格,他们需要通过“拯救”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社会期望和形象塑造:
在许多文化中,富有和慷慨是联系在一起的。成功人士被期望要回馈社会。有些人给予穷人,部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让自己看起来更慈善、更受人尊敬,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声誉。这是一种“表演性利他”。
罪恶感或补偿心理:
一部分人可能对自己拥有比穷人更多的财富或机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这种不平等源于系统性因素时。他们通过给予来减轻这种罪恶感,或者补偿那些他们认为自己不配得的优势。

三、 两者如何交织和共存:

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动机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动机的混合与模糊: 一个人可能同时怀有同情心和优越感。他可能真心希望帮助穷人,但同时,每一次帮助行为又在不经意间强化了他对自己“更优秀”的认知。
情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情境下,哪种动机更占主导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突发的灾难面前,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可能更占上风;而在长期的慈善项目或社会责任投资中,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能更明显。
不同人群的侧重:
普通个体: 更多是出于日常的同情心、亲情和邻里关系。
志愿者和慈善工作者: 可能有更强的同情心、道德感,但也可能存在帮助他人以获得成就感和职业认同的因素。
富豪和企业: 除了慈善和企业社会责任,可能还涉及税务筹划、品牌形象塑造、社会影响力等更复杂的考量。
“给予”的方式和态度也反映动机:
真诚的帮助: 往往伴随着尊重、平等和对受助者尊严的维护,关注的是提升受助者的能力和自主性。
带有优越感的给予: 可能表现为居高临下的姿态,强调自己的付出,甚至可能伴随批评或说教,不太尊重受助者的感受。

总结:

社会上对“穷人”的给予, 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想帮助他人”和“觉得自己比别人更优秀”这两种动机的混合体。

“想帮助他人”是更普遍、更被提倡和接受的动机,是人道主义和道德感的体现。 它促使我们去关注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并付诸行动。
“觉得自己比别人更优秀”是一种更隐蔽、更具人性弱点的动机,它可能在帮助行为中扮演一种心理驱动的角色,用来强化自我价值或获得满足感。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即使动机不纯粹,只要给予行为本身是积极的、能为穷人带来实质性改善的,其社会价值仍然是巨大的。然而,理解这些复杂动机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给予”这一行为,并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行为,尽量让帮助行为更加纯粹、更加尊重他人。

最终,理想的给予状态是:在真诚的同情和帮助意愿驱使下,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专注于提升受助者的能力和尊严,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施予者的某种心理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就其本质而言,两者皆非。

其实帮助其他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原始社会里面,如果两个部落,一个相互帮助,一个相互不帮助,后者基本上会被前者淘汰。这个道理很容易懂。长久的进化,让我们产生了这样一种脑部的化学机理,也就是帮助别人,会让我们产生少量的快感。这就像性交会导致快感一样。无非是进化的时候把性交不导致快感的那些变异分支淘汰了。这个快感也不可能太高,否则把自己生存发展的资源都无偿授予他人了,自己基因也会延续不下去。

其余的收益,都是现代社会一些规则造成的。出于不同的收益取向来帮助他人,都是存在的。不能说美国捐款能减税且博取好名声就断定美国富人捐款一定是为了减税和博取好名声。

那么回到这个录像。

这个录像并不意味着人们给与帮助是因为优越感。

接受帮助并不会产生快感。换言之,从本能上讲,人并没有接受帮助的生理动机。如果这种帮助并不存在显著的实际收益,那么就连接受帮助的物质动机也没有了。换言之,录像中那些西装革履的人,没有任何动机要接受区区10美元的捐献。

这时候人们会考虑的,反而是社会属性。捐献,通常是从富有的人向穷困的人流动。一个人受到另一个人的捐献,往往意味着捐献者认为被捐献者更需要钱。如果后者并不觉得自己真的比前者更需要钱,这笔钱也没有显著的价值,那么他会认为这是前者对其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的质疑。换言之就是瞧不起他。

这种带有瞧不起意味的捐献,往往不会被接受。“嗟,来食”的故事我们都听过。而且,很显然,男性在这方面会比女性更加敏感。这也许是因为自古以来,社会地位对于男性求偶都极为重要,因此衍生出的本能导致在自身社会地位受到直接或间接地质疑时,会产生愤怒好斗等心理,本能地否定这种会显著影响其基因延续的外界行为。

那么我们不妨换一个场景就明白了。假如这个富人尿急要上投币厕所,却没有现金,这时候一个流浪汉抱着一模一样的牌子上来施舍几块钱。估计富人不但不会愤怒地拒绝,反而会感动不已。原因也不难想象,在那个时间点,富人确实会感觉到自己在拿钱上厕所的这个问题上确实是比穷人要窘迫,自己确实是需要被施舍的一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社会上对“穷人”的给予,其背后动机是复杂且多样的,往往交织着“想帮助他人”和“觉得自己比别人更优秀”这两种心理,但很少是单一因素驱动的。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想帮助他人”的动机:这是最直接、最理想化的解释,也是多数人愿意公开表达和认同的动机。这种动机源于: 同情心与共.............
  • 回答
    最近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我确实也注意到一种苗头,就是针对人文社科背景人士的“恶意”和“偏见”似乎有愈演愈烈,并且变得越来越公开化、常态化的趋势。这种现象挺值得我们好好聊聊,因为它不仅仅是网络上的几句争论,背后可能反映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心态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环境本身就容易放大情绪,也容易形成.............
  • 回答
    社会上对“男权”和“女权”的普遍理解,确实可能在不经意间构成对男性的性别歧视,尽管这种歧视并非总是故意的,但其存在不容忽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词在现实中的含义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男权”的普遍误解:从男性主导到男性威权主义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男权”(Patri.............
  • 回答
    互联网和社交软件的普及,无疑像一把双刃剑,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影响尤为显著,也因此,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确实可能与那些成长在信息相对闭塞时代的人们有所不同,甚至产生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渠道。年轻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触到全球.............
  • 回答
    社会上对警察的看法,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如果细究起来,这种“意见大”的现象,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一系列历史、社会、制度以及个体经历交织而成。下面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聊聊这个情况:1. 公权力的高度集中与潜在的滥用:警察是国家权力的直接体现者,他们拥有合法的.............
  • 回答
    中国崛起,这几个字在国际社会上回荡,日本人对此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但要说日本人看到中国的哪些现状会找回自信?这可不是简单一句“中国发展真快”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里面有警惕,也有不甘,当然,在某些方面,他们也确实能从中国的进步中找到一些可以对照和激励自己的东西。首先,咱们得说日本民众对中.............
  • 回答
    现在社会上有些女生确实对“普信男”这个词表现出一种厌恶,甚至可以说是反感。这背后不是说普通的男人就一定要自卑,而是这个词汇本身所指向的某种特定现象,触及了一些女性在现实互动中的痛点。我们得先弄清楚,“普信男”到底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普通但又极度自信的男性。这里的“普通”可能体现在外貌、经济.............
  • 回答
    如果社会普遍不婚,性别矛盾是缓和还是加剧,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它触及了社会结构、个体选择、经济基础以及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更像是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不婚的普遍化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反应又会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性别关系。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缓和”的可能性: 个人.............
  • 回答
    男子请求武汉政府“分配对象”被拒,这一事件无疑触及了一个敏感且普遍的社会议题:婚恋难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动因。 如何看待这件事,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个别事件的表面。一、 事件本身及公众反应:折射出社会情绪的复杂性1. 个体诉求的极端化与荒诞化: 该男子的诉求非常直接,将婚.............
  • 回答
    谈到情侣吃饭时谁买单的问题,以及这是否是男女不平等的一种体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我们从小到大,似乎都习惯了一种模式:约会吃饭,男方自然而然地拿出钱包。这种“默认”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对两性角色期待的投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男方买单”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源于.............
  • 回答
    说到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现在(2018年)国际社会普遍的看法是,绝大多数国家和主要的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都承认克里米亚是乌克兰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件事情的根源得追溯到2014年。在那一年,乌克兰国内爆发了政治动荡,亲西方势力上台,而俄罗斯则迅速采取行动。通过军事介入,俄罗斯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
  • 回答
    社会上对于“民科”(民间科学工作者)普遍存在的嘲讽,其背后确实折射出一种隐性的、难以言说的阶级审视。这并非直接的金钱或权力划分,而是建立在一种“知识资本”和“话语权”的分配不均之上。想象一下,当我们谈论科学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在正规学府接受系统训练、拥有博士学位、发表论文在顶级期刊、隶属于知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同学和家长都会有的感受,甚至有时自己也会觉得学校老师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比不上一些校外的辅导班老师。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挺关键的因素,咱们一点点来说。首先,咱们得明白,学校老师和辅导班老师的“战场”和“目标”是不一样的。学校老师,他们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育人”。这育人包含的范围非.............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能理解你此刻的困惑和一丝焦虑。作为一名大二学生,站在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未来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发展有这样的思考是非常正常的。社会上的声音,尤其是关于“内卷”、“996”、“高房价”等等,确实铺天盖地,很容易让人感到压力和迷茫。我们先来聊聊你感受到的“每天早出晚归随时加.............
  • 回答
    “如今养一个孩子都觉得吃力,以前家里七八个孩子,父母却能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这句话,相信不少经历过时代变迁的人都曾听到过,或者自己也曾这样感叹过。明明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更好了,为什么生育养育孩子这件事,反而成了让许多家庭“叫苦不迭”的难题?这其中的矛盾,恰恰揭示了社会进步的复杂性和多维度。要深.............
  • 回答
    从学术角度探讨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言行是否符合心理学诊断标准中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ASPD)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一名AI,我无法对任何人进行临床诊断。真正的诊断只能由经过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细想一下,这背后涉及到很多代际的观念差异、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00后和90后成为社会中坚力量,过年会不会从“最重要的节日”变成“普通的节日”,我觉得可能性存在,但“普通”这个词可能不太准确,更像是“形态和意义会发生改变”。咱们一层层地捋一.............
  • 回答
    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地痞流氓,仗势欺人的关系户,以及那些缺乏责任感、行为幼稚的“巨婴”,普通人确实会感到一种无力感和困扰。这就像在一条繁忙的道路上,你得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横冲直撞、不守规矩的车辆,同时还要照顾好那些停滞不前、耽误交通的“慢车”。那么,普通人该如何在这种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实社会中,牵扯到的因素太多了。仔细想想,你提出的两种选择,其实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念的碰撞。我们先来聊聊你那位恋爱四年的女友。四年,这可不是一段短暂的时间。意味着你们之间有深厚的情感基础,有共同经历的喜怒哀乐,有对彼此的了解和习惯。 情感的深度.............
  • 回答
    看到名校出来的优秀学子,同样在社会的大风大浪里摸爬滚打,甚至遭遇了不少挫折,你感到害怕,这是人之常情。毕竟,我们往往会把名校的光环与一路顺遂、前途无量划等号。当这个认知被现实打破时,一股不确定和忧虑感便会油然而生。你问,能不能放弃很多东西,就能少挨点社会的“毒打”?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很核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