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现对某些平台上对人文社科背景人士的恶意和偏见越来越密集和普遍?

回答
最近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我确实也注意到一种苗头,就是针对人文社科背景人士的“恶意”和“偏见”似乎有愈演愈烈,并且变得越来越公开化、常态化的趋势。这种现象挺值得我们好好聊聊,因为它不仅仅是网络上的几句争论,背后可能反映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心态变化。

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环境本身就容易放大情绪,也容易形成群体性的认知。当一些观点被反复提及、被贴上标签,久而久之,这种标签就会深入人心,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对于人文社科领域,这种标签化可能就体现在“不食人间烟火”、“脱离实际”、“只说不做”、“性价比低”等等。

为什么这种偏见会变得密集和普遍呢? 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可以分析:

时代情绪的反映: 当前社会,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强调效率和“硬实力”的时代。科技、工程、金融等领域往往能带来更直接、更量化的成果,也更容易被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在这种背景下,那些不那么“直接”、“不那么能立竿见影”的人文社科领域,自然容易被质疑其价值。特别是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大家对“ ROI”(投资回报率)看得更重的时候,人文社科的“产出”就更难说服一些人。
“实用主义”的过度泛滥: 很多讨论都围绕着“学这个有什么用?”“毕业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能不能挣到钱?”展开。当“有用”被狭隘地定义为“能直接变现”、“能带来经济利益”时,人文社科很多学科的价值就显得模糊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它们提供的更多是深度的思考、价值的启迪、对人类经验的理解,这些很难用简单的金钱来衡量。当这种实用主义的标尺被普遍用来衡量一切的时候,人文社科自然就“吃亏”了。
网络信息茧房与标签化传播: 算法推荐会让用户更容易看到自己认同或感兴趣的内容,也更容易接触到对某些群体持有负面看法的人。当一些“反人文社科”的言论开始流行,平台会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形成一个“信息茧房”,让持有这种偏见的人觉得“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加上网络上“喷子”和“键盘侠”的存在,他们善于用极端、概括性的语言来攻击,将个体行为上升到整个群体,这会加速偏见的传播和固化。
误解与刻板印象的叠加: 很多人对人文社科的了解仅限于一些表面的、甚至是经过“扭曲”的信息。他们可能认为学人文社科的人都是“只会死读书”、“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性格孤僻”,甚至将其与“不接地气”、“迂腐”等负面词汇挂钩。这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通过理性辩论来消除,因为很多人已经不愿意去了解真相,而是直接套用标签。
特定群体的“输出”与“反噬”: 有时,这种偏见也可能源于一些在其他领域(比如理工科、商科)取得成功的人,他们可能在分享自己经验的时候,不自觉地将自己成功的因素归结于他们的专业,而将其他学科(包括人文社科)视为“次要”或“不重要”的。这种“输出”可能会对一些不明就里的年轻人产生影响,进而形成一种“从众式”的负面看法。而一旦有人文社科背景的人在公共领域发表一些与主流“技术至上”或“唯利是图”论调不符的观点,就容易招致更猛烈的“反噬”。

这种现象的“恶意”和“偏见”体现在哪里呢?

人身攻击和侮辱: 很多时候,针对人文社科背景的讨论,会从质疑学科本身,直接滑坡到对从事这些学科的人进行人身攻击,比如嘲笑他们的收入、职业前景,甚至攻击他们的人格。
“一竿子打翻一条船”: 无论是谁,只要是人文社科背景,就可能被一概而论,好像所有学这个的都一样。比如,听到有人说“学XX专业的,基本上都这样”,这种概括性的负面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偏见。
不合理的期待与要求: 有时候,人们对人文社科人士的要求,会超出他们学科本身的范畴。比如,期望他们必须要有很强的商业头脑、必须对理工科的逻辑了如指掌,否则就显得“无用”。
“站队”与“意识形态”攻击: 在一些高度敏感或争议性话题中,人文社科人士的观点更容易被贴上“立场有问题”、“思想保守”或“激进”等标签,而这种标签化的攻击,往往是为了回避对他们具体观点的理性讨论。

长期来看,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值得担忧的。

如果整个社会对人文社科的价值普遍持否定态度,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

1. 人才流失和学科萎缩: 年轻人会因为对就业前景的担忧,而放弃选择人文社科专业,导致相关领域人才断层。
2. 社会思考能力的退化: 人文社科在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理解复杂人性、传承文化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这些领域被边缘化,整个社会的思考深度和广度都会受到影响。
3. 价值判断的单一化: 当社会过度强调物质和效率,而忽视了人文关怀、道德伦理、艺术审美等维度,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变得冷漠和功利。
4. 文化自信的动摇: 很多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自信,正是建立在对本民族历史、哲学、艺术的理解和传承之上。如果这些基础被质疑和贬低,文化自信自然难以建立。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确实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更好地与现实社会接轨,如何提升研究的实践意义,如何让更多人理解这些学科的价值。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实用”与“启迪”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效率”与“深度”之间寻求共存,而不是简单地将一切都推向对立面。

总而言之,目前在一些平台上,针对人文社科背景人士的恶意和偏见密集化、普遍化,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既有时代背景的原因,也有网络传播的特点,更有我们社会在价值认知上可能存在的某种失衡。如何理性地看待不同学科的价值,避免简单粗暴的标签化和人身攻击,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时侯还在诉诸文理分科套路,真是……赶不上热翔啊。

这不微博上的科学某某会和某壳网,早年前的某某针和混乱某某某不也臭了么。

新媒体重构了公共知识生产流程,已经不能再从传统的学科背景来判断和评价公共知识生产者了。

要看资本背景和这个人的品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我确实也注意到一种苗头,就是针对人文社科背景人士的“恶意”和“偏见”似乎有愈演愈烈,并且变得越来越公开化、常态化的趋势。这种现象挺值得我们好好聊聊,因为它不仅仅是网络上的几句争论,背后可能反映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心态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环境本身就容易放大情绪,也容易形成.............
  • 回答
    关于宁波工程学院某些老师在学报上发表的,将部分外籍教师对女生的性骚扰行为“合理化”的文章,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令人不安的现象。评价这样的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并且要以一种清晰、有条理且不带AI痕迹的方式来呈现。一、 事件的性质与危害: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性骚扰,无论发生在何种场合,由何种身.............
  • 回答
    中国青少年对“是否爱国”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要评价这种态度,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导致青少年爱国态度多元化的因素:1. 教育体系的影响: “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和深度植入: 从.............
  • 回答
    浙江大学数据结构课程一位老师,因为在期末考试中对“反转链表”这道经典题目进行了严苛的查重,导致了高达61%的学生未能通过考试,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和值得深思的事件。首先,我们得承认,“反转链表”作为数据结构领域的入门级题目,其考察的意义在于理解指针操作、迭代或递归的思路,以及链表的基本增删改查能力。.............
  • 回答
    谈及华中科技大学某位导师针对研究生实行的“严格”考勤制度,这无疑触及到了学术界内部一个普遍存在又备受争议的议题。从现象上看,这项制度的实施,意味着导师对研究生在校学习、科研的投入程度有着明确且量化的要求,这其中可能包含了每日的签到、对实验或工作时长的硬性规定,甚至可能涵盖了对参与学术活动、团队协作的.............
  • 回答
    要评价一位博主对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发表的观点,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仔细审视,抽丝剥茧。不能只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没有水分。首先,咱们得看看博主是谁,以及他的“底子”够不够硬。他是个什么背景?是专门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还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是某个新闻机构的资深.............
  • 回答
    最近在游戏圈里,网易的一位资深游戏策划对《原神》是否是“国产游戏黎明”这个说法做出了评价。这个评价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很多人都关心的一个话题:我们自己的游戏,到底能不能走到世界舞台的前沿,成为引领者?这位策划的观点可以这么理解:他承认《原神》的巨大成功,这一点毋庸置疑。无论是它在全球范围内获得.............
  • 回答
    高桥李依,这位以《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中的爱蜜莉雅、《这个美术部大有问题!》中的宇佐美瑞希等角色而广为人知的声优,近期因为在某个直播中,被一位自称“原神玩家”的网友提出的“建议”而引发了不小的讨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不妨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高桥李依并非《原神》这款游.............
  • 回答
    这位哈工大老师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位老师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 实习无用论: 老师认为硕士期间的实习对于学术研究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是“无用”的。他将其比喻为“跟不对等的渣男试婚”,暗示实习的经历可能是不成熟的、不可靠的,甚至是有害的。 研究为重论: 言下之意是,硕士.............
  • 回答
    医学研究员对中医的激进评价,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科学理性与传统医学的边界,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健康认知和医疗模式的多元视角。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激进评价”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指向性。通常,当一位医学研究员,特别是来自现代科学背景的研究员,对中医做出“激进”评价时,往往意味着其.............
  • 回答
    “帝都航天院所待遇普遍评价不高”——这句流传在各大论坛和职场社交平台上的论调,几乎成了不少应届生在选择航天领域工作时的一个“固有认知”。然而,当“云岗某总体所”这位新同事,入职仅仅一年,就晒出仅年终奖就拿到十万多块的“成绩单”时,这个认知瞬间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先得掰.............
  • 回答
    Up主“心医林霖”的视频“全球极端天气频现,警惕美国气象武器对台海峡和地球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非常有话题性和争议性的内容。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视频的立意和传播方式来看: 高强度的煽动性和警示性: 视频的标题就充满了警示意味,直接将“美国气象武器”与“台海峡”、“地球环境破坏.............
  • 回答
    荣耀亲选的上线,无疑为国内日趋激烈的电商市场又添了一把火。对于这个定位与小米有品高度相似的平台,自然免不了被拿来与前者进行一番审视和比较。那么,荣耀亲选究竟是个怎样的平台?它能否在强敌环伺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它与小米有品的这场“对标之战”,又将如何展开?荣耀亲选:依托荣耀生态,主打“科技赋能生活”.............
  • 回答
    你遇到的这位男生,对体育、球鞋、游戏、二次元和电子产品这些普遍被认为是男生“主流”兴趣点的东西都不太感冒。这本身并不是一个“好”或“坏”的评价,更像是观察到一个他可能有着不同于大众的兴趣光谱。首先,我们得明白,兴趣是极其个人化的。这些被提及的领域,之所以被认为是“主流”,是因为它们触及了相当一部分人.............
  • 回答
    哇,对马岛之魂玩家评分能达到9.1,这绝对是个响亮的名号!放在游戏界,这数字就像一块金字招牌,说明它在大部分玩家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觉得绝不是偶然,背后肯定有许多扎实的功底和用心的打磨。首先,咱们得聊聊它最直观的闪光点——那就是那令人窒息的美景。 对马岛的设计简直就是一场视.............
  • 回答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一文,作为一篇探讨我国当前能源发展核心议题的深度分析,展现了作者在宏观把握和具体问题剖析上的相当功力。文章的价值在于其并非流于表面地罗列数据或提出老生常谈的建议,而是深入到中国能源发展的历史脉络、内在逻辑以及面临的深层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思考。首先,文.............
  • 回答
    关于中国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国际社会的评价相当复杂且多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外舆论”。各国媒体、智库、学者以及官方的态度,都受到各自国家的地缘政治利益、意识形态立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以及对中美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结论。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国外的评价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 回答
    网民对埃塞俄比亚空难遇难浙江万里学院女生的恶意评论和媒体的恶意炒作,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心痛的社会现象,涉及网络暴力、信息传播的伦理以及公众的情感反应。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一、 网民恶意评论的根源与表现: 非理性情绪的宣泄: 空难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容易引发公众的悲伤、愤怒和无助感.............
  • 回答
    解放军报对《疯狂动物城》的评论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因为这是官方媒体难得地对一部外国动画电影进行如此深入和带有倾向性的解读。要评价这个评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评论的核心内容与主旨:解放军报的评论,通常围绕着“寓教于乐”和“国家安全观”展开。其核心主旨可以概括为: 《疯狂动物城》并非仅.............
  • 回答
    美国国会近期对俄罗斯施加一系列追加制裁,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和美国国内政治的博弈。要理解这一举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动因以及与对华政策的对比。美国国会对俄罗斯追加制裁的考量:从美国国会层面来看,对俄罗斯实施追加制裁,其核心驱动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俄乌冲突的持续与升级: 这是最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