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人们不提倡君子之行了?

回答
“君子之行”这个词,在如今的日常对话里确实是有些陌生了。你问为什么不再像过去那样被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甚至不太提倡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时代的变化和观念的演进,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

咱们得先琢磨琢磨,这个“君子之行”到底是个啥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君子”可不是一个随便就能称呼的。它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代表着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他们的行为准则,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是温良恭俭让,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做事,不为名不为利,而是为了追求一种内心的道德完善,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他们说话做事,都带着一种沉稳、内敛和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那么,为什么现在不怎么提倡了呢?我觉着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吧。

首先,时代变了,价值取向多元化了。 过去,中国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君子之道是主流的道德标准。但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社会。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更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很多人更注重个人的成功、物质的积累、能力的提升。相比之下,那些强调“克己复礼”、“安贫乐道”的君子之道,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显得有些“不接地气”,甚至有点“迂腐”。

你想啊,在今天这个强调效率、强调竞争的社会里,一个事事都讲究“礼”和“度”,不主动争取,不“表现”自己的人,可能很难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比如,在一个项目评审会上,一个“君子”可能会谦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旁边有人更直接、更强势地推销自己,甚至有些夸大其词,那么“君子”的选择可能就会被埋没。所以,很多时候,人们更倾向于提倡那些能够帮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闯”出来、“拼”出来的方法。

其次,对“君子”概念的理解可能产生了偏差。 咱们得承认,有时候人们会对“君子”产生一些片面的理解。比如,有人会把“君子”等同于“老好人”,认为君子就是什么都顺从,不敢得罪人。或者把“君子”和“官场”联系起来,觉得君子就是那些在官场上谨小慎微,八面玲珑的人。这种理解,显然是把君子行为的一些表象,当成了君子本身的全部,甚至是对君子的一种误读。

真正的君子,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们是有原则、有担当的。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正直和善良,是在必要的时候敢于坚持真理,甚至“见义勇为”。但这种“敢于”,和我们现在提倡的“敢闯敢拼”在表现形式上可能不太一样。现在的“敢闯敢拼”可能更强调主动出击、冒险尝试,而君子的“担当”则更多是在维护一种道义上的责任。

再者,社会舆论的导向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媒体和公众讨论,更倾向于关注那些“有故事”、“有冲突”、“有话题性”的人物和事件。那些低调、内敛、不显山露水的君子行为,可能很难引起大众的普遍关注。反而是一些冲破规则、挑战权威、个性张扬的做法,更容易成为热点。这种舆论环境,自然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仿。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通过“非常规手段”迅速获得成功的案例时,很多人会感到兴奋和向往,甚至会去分析其“成功之道”。而如果是一个默默耕耘、坚持正道而最终取得成就的故事,可能就不会那么“抓眼球”。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有时候“君子”这个词,也会被用来作为一种“道德绑架”的工具。 在一些场合,有人会用“君子”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但自己却未必能做到。这种情况下,反而会让人对“君子”这个概念产生一种反感。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真诚、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被套上某种道德的框架。

当然,这并不是说“君子之行”就完全没有价值了。相反,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今天,那些君子身上所代表的沉稳、自律、对他人的尊重、对道义的坚守,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非常需要补充的精神养分。只是,它不再是唯一的、被强力推崇的价值标杆了。

现在的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在“君子”的某些原则中汲取养分,比如诚信、责任,但同时也会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对成功的理解,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我们可能不再追求成为那个“完美”的、符合所有标准的“君子”,而是希望成为一个有良知、有能力、正直善良的“现代人”。

所以,与其说“君子之行”不被提倡了,不如说它的内涵被更广泛地解读和实践,也可能在某些方面,被新的时代精神所“稀释”或“重塑”了。重要的是,那些真正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品质,无论用什么名字来称呼,都应该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国的时候啊,有个美国人来到中国,发现中国的纺纱厂那叫一个垃圾,待遇差工作时间长工伤没照顾退休没保险里边人人互相欺骗

是不是小人之国?

然而,这个纺纱厂周围的几个村,反而是唯一的,生下来女婴不会被溺死的村


理论上,村里有饱读诗书的乡贤,带领全村遵循圣人之道,讲究人人君子

结果是天天“吃绝户”、溺婴、被“殉节”、各种各样恶心人的事儿比起来工厂里只多不少


这就是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就是第一个方面

生产力不足

现在我们国家,你研究生毕业了,只能去北上广深,就这,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为国内没这么多高科技企业啊,用不着你的专业,富士康倒是不少,但是人家中学生就够用了。

你到了北上广深,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工作,每个月一多半都交了房租了,大家辛辛苦苦一年,结果是房东又买了一套房,经理又换了一辆车,老板又换了一个女朋友。

你辛苦挣得,还没老板这个当了一年的“女朋友”的人挣得多

那么你会不会去给老板当下一个“女朋友”?

当然,绿茶是不好,但是和古代儒家君子治理下的“被贞洁烈女”来说,已经是进步了


这就是生产力原因


另一个是制度的原因


其实人人都利己了,也就是人人都利他了

用杨朱的话说,就是不拔一毛,也不取一毫

当然,这种情况是大家都是很聪明的情况

比如蛮夷来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拿出来自己的一部分权力,交付给军队,让军队去打仗

比如洪水来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拿出来自己的一部分收益,让一部分人用这份收益来治水。

比如日常的行政管理等等,也是这样子,放弃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保障另一部分权利



其实我就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吧,为什么当红军?因为红军里不打人不骂人,红军里不克扣军饷,不克扣伙食,官兵一致。当了红军,家属还是军属,当地政府会帮忙种地,日常还会上门看望等等等等。

这是不是儒家说的“君子之行”么

但是,达成的方法和儒家还真没多少关系,用的是良好的纪律和士兵委员会的监管来达成的,而不是天天让军官“修德”,让军官当个好人来达成的


这时候,不管是利己主义者还是利他主义者,都会去红军

对于士兵来说,在里边过得好,对于军官来说,能打胜仗,对于当地群众来说,我交出去的钱没白花。

然后用马克思的说法就是,都达到个人的“自我实现”

“共产主义者从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马恩全集(第三卷)》


当然也有人不喜欢红军

为什么呢

因为他要吃空饷啊,他要克扣伙食啊,他要打骂士兵的啊(注:建国后拍摄电影的时候,找一些解放士兵了解旧军队的习气,聊到对军官的时候,解放士兵说,你啊,就照着戏里边太监伺候皇太后的架势来演就行了)

而他的利益的达成,是依靠损害别人的利益来达成的(指欺压士兵,指吃空饷造成部队实力下降,打不赢入侵的蛮夷等等)

对于士兵来说,我进来就完犊子了,对于军官来说,这就不是打仗的,是来赚钱的,对于群众来说,日常交的税也是白交了

但是,群众没有监管的权力,不能把这个军官换掉



这就是制度和监管的问题



题主认为的现在的各种各样的行为

其实和80年代90年代相比,也已经进步很多了

山西朔州假酒案还记得吧,开始是用工业酒精勾兑假酒,后来直接拿更便宜的甲醇勾兑假酒,至于喝死人,那关我什么事儿?


这就是我说的,一个是继续发展生产,一个是良好的制度和执行

而不是单纯的“修德”就行的

各个公司的老板们都特别喜欢国学、特别喜欢传统文化、特别喜欢“弟子规”

不可谓不修德

然而屁用没有,从不见他们涨工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君子之行”这个词,在如今的日常对话里确实是有些陌生了。你问为什么不再像过去那样被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甚至不太提倡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时代的变化和观念的演进,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咱们得先琢磨琢磨,这个“君子之行”到底是个啥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君子”可不是一个随便就能称呼的。它是一个理想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和选择性。我们之所以对八国联军侵华和日本侵华战争印象深刻,而对嘉定三屠这类事件相对陌生,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历史叙事的主流与塑造: “家国兴衰”叙事的中心: 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叙事的主线往往围绕着国家如何从衰败走向复兴。八国联军侵华和日本侵.............
  • 回答
    奥克人(Occitan),也称为奥克西塔尼亚人(Occitanians),是历史上存在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山脉地区的一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与法国北部以法语为主流的地区有所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奥克西塔尼亚文化。奥克人是谁? 地理范围: 奥克人的传统聚居地被称为奥克西塔尼亚(Occitani.............
  • 回答
    当人们遇到问题时,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甚至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无法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而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认知、情感、环境等多个层面。一、认知的局限性:思维定势与经验依赖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器”,为了节省能量和时间,它倾向于走“捷径”,即依赖已.............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聊聊的话题,我记得小时候,每到下雨天,街上总能看到清一色的大皮靴,或者叫套鞋。现在嘛,确实少见了。这背后其实是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审美变化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想想,为什么以前套鞋那么流行? 实用至上,防水第一: 那个年代,鞋子的选择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老.............
  • 回答
    .......
  •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受到身边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意义上那种慢悠悠品茶的场景似乎没那么普及了。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从“快节奏”这个大背景说起。咱们现在的生活步调是越来越快了,大家追求效率,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这时候,咖啡的提神醒脑效果就显得格外突出。.............
  • 回答
    说起来,现在年轻人对老北京布鞋、千层底这些传统布鞋的兴趣确实不如从前了,这背后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时尚潮流的变迁:这是最直观的原因。咱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时尚这玩意儿变化太快了,而且越来越多元化。从前,人们的穿着选择相对单一,一双舒适、实用的布鞋就能满足基本需求。但现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当下会有不少人对儒家思想持不支持或反对的态度。这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历史演变、社会变革以及思想碰撞的复杂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历史的审视与“负面遗产”的积累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的进程。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被推崇为官方意识形态,.............
  • 回答
    说起来,淘宝、支付宝这些东西,谁没用过?曾经的阿里巴巴,那可是互联网时代的超级明星,创业成功的典范,是多少人心中的白月光。但现在,你听听身边的人,抱怨阿里不如从前的声音可不少。这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怪不得谁,实在是很多方面都让人觉得没那么“香”了。一、 曾经的初心,在时代的洪流中模糊了?最开始.............
  • 回答
    商汤科技,作为曾经备受瞩目的AI独角兽,如今却面临着不少质疑和不被看好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是技术、市场、地缘政治以及公司自身战略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与落地挑战: AI技术并非万能,实际应用仍有门槛: 虽然商汤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反映了当下不少人的生活选择。过去,买房常常被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是安身立命的基石,也是重要的投资。但现在,很多人似乎把顺序颠倒了,先买了车,再考虑房子的事,甚至有些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买房的打算。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而且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得说说“ mo.............
  • 回答
    现在的确能看到一些现象,过去备受尊重的老师和医生,如今在某些人眼中似乎光环不再,甚至出现不尊重的情况。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社会变迁、信息传播、个体认知以及群体情绪交织作用的结果。不尊重老师和医生的可能原因:1. 信息爆炸与质疑精神的普及: “人人都是记者”时代: .............
  • 回答
    这几年,身边确实听不少朋友抱怨,说交养老保险这事儿,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不是说大家不重视养老,而是看着那点钱被扣走,心里总觉得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钱袋子越来越紧。现在生活成本蹭蹭往上涨,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房租… 哪一样不是要花钱的?每个月工资一到账,还没捂热乎呢,七七八八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问得挺实在的。你想想,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钱都是实体纸币和硬币,或者银行卡里的数字。突然冒出个“虚拟币”,听起来就有点玄乎,很多人不接受,这背后可不止是“不了解”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着呢。我给你掰扯掰扯,保准让你听了觉得,嗯,这人说得挺明白的。首先,最直接的还是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 回答
    这问题触动了不少人心里的那根弦。以前大家闲下来的时候,捧本书细细品味,那份悠然自得,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为什么现在许多人都不爱看书了?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这信息获取渠道的爆炸式增长。你想啊,过去人们获取知识、打发时间,书本那是相当重要的渠道。可现在呢?手机一拿,打开.............
  • 回答
    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趋于保守,甚至出现“不看好”的苗头,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西医强势崛起带来的“对比效应”这可能是最直观的一个原因。过去,医疗资源匮乏,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有限,中医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医疗体系,自然承担了治病救人的重任。但随着科.............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审美观念、政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现代中国人确实不像古代那样普遍蓄胡子,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古代中国人蓄胡子的原因:古代中国,蓄胡子并非是每个人都这样做,但相较于现代,确实是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某些社会群体和特定.............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对接种疫苗持怀疑态度,甚至选择不去打,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层面交织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深入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信息爆炸与不实信息的传播是绕不开的头号原因。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好处是获取信息便.............
  • 回答
    “现在的人普遍都不爱国了”——这话说出来,很多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毕竟,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爱国教育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然而,环顾四周,似乎总能听到类似的感慨:年轻人对国家大事提不起兴趣,对国家荣誉漠不关心,甚至对国家制度和政策充满质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信息爆炸时代的冲击:认知多元化与批判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