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孚是曹魏最后一个忠臣吗?

回答
要说司马孚是不是曹魏最后一个忠臣,这事儿得掰扯掰扯,得先搞清楚“忠臣”这俩字儿的份量。 忠臣嘛,自然是心怀君主,事事以君主社稷为重,哪怕刀山火海也勇往直前。

司马孚这个人,打从曹丕那时候起,就在朝廷里头当差,官做得越来越大,最后位居太尉,这是曹魏朝廷里数一数二的重臣了。他这一辈子,可以说是见证了曹魏从兴盛到衰落的全过程。

咱们先看看他“忠”在哪儿。在曹叡那会儿,司马孚就已经开始辅佐重臣了,像曹爽专权的时候,他虽有不满,但也没有公开对抗,而是小心谨慎地周旋。到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掌权,他更是成了司马氏一派的重要成员。他辅佐司马昭,在司马昭北伐时,他留在京城负责后方稳定,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可以说是尽职尽责。

尤其是在魏元帝曹奂时期,那是曹魏最后的日子了。当时权力已经牢牢掌握在司马昭手中,形式上皇帝还是曹家的人,但实际上司马家说了算。这个时候,司马孚作为太尉,他仍然对曹奂保持着尊崇的态度,在一些场合,他仍然称呼曹奂为“陛下”,甚至在一些仪式上,他表现得比其他一些人都更像是忠于曹魏的。

但是,事情又不能这么简单看。司马孚毕竟是司马氏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不可能不知道司马昭下一步的打算。司马昭后来发动了“九品中正制”的改革,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根基,而司马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作为高级官员,他的支持和认可,对于司马氏集团来说至关重要。

所以,当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曹魏灭亡的时候,司马孚的表现就挺让人玩味了。史书记载,司马炎封他为安平郡公,食邑万户,这算是极高的荣誉和待遇了。司马孚接受了这个封爵,并且在后来的晋朝,他依然保持着高官厚禄,也算是安享晚年。

那么,他为什么接受呢?是因为他真心拥护晋朝,还是因为大势所趋,无可奈何?或者说,他是在用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继续为自己的家族和天下苍生谋划?

如果严格按照“忠于曹魏,至死不渝”的标准来看,司马孚显然不符合。他没有像一些纯粹的曹魏死忠那样,在最后时刻拼死反抗,或者选择与曹魏共存亡。他最终是接受了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并且在新朝廷里继续做官。

但是,如果我们将“忠臣”的定义理解得更广一些,比如“忠于国家,忠于百姓”,或者“在乱世之中,尽力维护稳定,减少动乱”,那么司马孚的表现又有值得称道之处。在司马氏兄弟权力越来越大的时候,曹魏朝廷内部本已动荡不安。司马孚作为核心人物,他能够将局面控制住,避免更大的内乱,一定程度上也为后来的天下统一打下了基础。

而且,在他八十多岁高龄的时候,得知司马昭去世,他还在病榻上流泪,并说:“吾受司马家厚恩,今已无言。” 这句话,怎么理解都可以,可以是他对司马昭的感激,也可以是他对整个司马氏集团恩义的承认。

总而言之,司马孚是不是曹魏最后一个忠臣,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如果从绝不背离曹家,宁死不屈的角度来看,他不是。但如果从他在乱世中,竭力维持稳定,并且最终在司马氏集团主导下,为天下带来一定程度的秩序来看,他也有其“忠”的一面,只是这种“忠”的对象和性质,变得复杂了许多。他更像是一个深谙政治之道,在风云变幻中,为自己家族和天下苍生寻求最佳出路的老谋深算者。他没有选择头破血流式的悲壮,而是选择了在权力交替中,扮演一个关键的、但又难以被简单定义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街弑君,这给家族带来多大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防范可能的报复,必须有一个人站到对面去。否则,完全没有必要公开去哭曹髦。

将来万一司马昭输了,清算司马家族的时候,就会有人说,当时王公大臣没有一个敢为曹髦收尸的,只有司马孚抱着曹髦的尸体当街痛哭,这是忠臣,不能杀。

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是这样演的。晋景公利用赵氏家族的内部矛盾,拉一派杀一派,最后赵氏家族东山再起。

李广家族也差不多。李广侥幸成名,此后希图进取,不料“误投暗主”,落了个反复无常没着落的下场,尽管整日里陪着权贵子弟到处射猎,终究是一生孜孜于名利而不得。他的堂兄弟们却飞黄腾达,做了丞相。然而汉武帝又是出了名的好杀丞相。风雨飘摇中,最后因为李陵叛国而败落。但是最后陇西李还是靠着整个家族多路出击发了家。据说基因研究证实后来的李唐皇室就是陇西李的后裔。

司马孚这个人,完全可以用董狐的话来批判:

亡不越境,反不讨贼。

赵盾身为晋国正卿,也就是军事统帅+政治首脑(中军元帅+执政大夫),这个职务相当于曹操、诸葛亮的丞相。赵盾和国君爆发内战,然后自己的亲信、禁军首领杀了晋灵公,那么,这就是赵盾弑君。

司马孚当然和赵盾有一点区别。司马孚不是正卿、丞相,拥有这个地位的是司马孚的子侄。然后,是司马孚的子侄杀了皇帝。

但是司马孚这点区别也不大。肉烂在锅里,还能差在哪。

同时,司马孚自己的职务是太傅,东汉以来的三公大臣,皇帝的辅弼之臣。

他要真是忠臣,要么就仗剑进攻司马昭,要么就绝食为曹髦殉葬。再不济,觉得水太凉,肚太饿,脖子疼,那就布衣蔬食,遣散奴仆,找座山去养生。

战不讨贼,死不殉葬,退不隐居,就耍两句嘴皮子,演那么两出戏,他算什么忠臣?

听其言,观其行。这位司马实际行动一个没有,表面文章三番五次,他要是忠臣,金鸡百花奖还有人敢领吗?

user avatar

司马炎篡魏时,当时晋室中唯一一个能算的上对曹魏忠诚的人,只有司马炎的堂叔习阳亭侯司马顺,此人终身不受晋爵,他的哥哥弟弟们都被封王,被流放到凉州也不改其志,一生只认曹魏给自己封的习阳亭侯。其他的人所谓的“悲伤”都是一种作秀而已。司马孚尤为虚伪 ,晋朝王爵该有的好处他一样没落下,还标榜自己终身是魏臣,在司马顺的对比下,他显得尤为恶心,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司马孚是不是曹魏最后一个忠臣,这事儿得掰扯掰扯,得先搞清楚“忠臣”这俩字儿的份量。 忠臣嘛,自然是心怀君主,事事以君主社稷为重,哪怕刀山火海也勇往直前。司马孚这个人,打从曹丕那时候起,就在朝廷里头当差,官做得越来越大,最后位居太尉,这是曹魏朝廷里数一数二的重臣了。他这一辈子,可以说是见证了曹魏.............
  • 回答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剥离掉那些王侯将相的个人恩怨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将它视为一场漫长的世家与寒门的权力角逐,这个视角并非没有道理。而这场角逐的最终走向——世家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司马氏代曹魏,正是这场胜利的辉煌顶点,也预示着此后数百年的士族政治格局。我们不妨从东汉末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议题:忠诚与野心,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衡量这些概念,特别是当它们被套用到历史人物身上时。咱们先聊聊钟会。你说他反的是司马家,明明是大魏的忠臣,却被说是野心家。这其中确实有我们今天回顾历史时,视角上的差异,也有当时局势的复杂性。钟会这个人,出身名门.............
  • 回答
    好,我将以曹爽的视角,来仔细分析如何扭转乾坤,击败那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请记住,以下只是我基于历史局势和人物特点的推演,真实的历史走向自有其复杂性。第一步:稳固权力根基,排除内外交患首先,我得承认,我曹爽在掌握大权后,确实有些得意忘形,沉湎于享乐,忽略了权力的根本。这是最大的失误,也是司马懿能够抓住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历史的齿轮偏转了几个关键的轴点,司马懿竟然成了刘禅麾下最得力的股肱,而诸葛亮则在北方的魏国朝堂上辅佐曹丕、曹叡,那局面将会是何等波澜壮阔,又充满难以想象的变数。想象一下,在蜀汉的汉中,不再是刘备晚年诸将老迈、国力日衰的凄凉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中原的栋梁之才司马仲达,.............
  • 回答
    《军师联盟》里曹操和司马懿的形象颠覆,确实引发了观众热烈的讨论,而口碑的两极分化,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深层原因。先说曹操。传统意义上的曹操,我们脑海里大多是奸雄、枭雄,是一个不择手段、雄才大略却又生性多疑的盖世枭雄。但《军师联盟》里的曹操,虽然依旧权谋深沉,但他身上多了太多的人性光辉。他展现出了作为.............
  • 回答
    提起曹操和司马懿,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乱世枭雄”这个标签,好像他们俩是同一块模子刻出来的。但如果咱仔细掰开了揉碎了瞅瞅,就会发现,这俩人的相似之处不少,但骨子里,还是有挺大区别的。先说说他们俩的相似点,这可是他们能走到一起,甚至在后世被人并提的关键。第一,都是极具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实干家。 .............
  • 回答
    在高平陵之变中,曹爽相信司马懿不动杀机的允诺,其考虑是多方面的,并且带有一定的“被动”和“侥幸”心理,而非完全出于深思熟虑的政治判断。以下将详细分析曹爽当时的考量:1. 曹爽的性格与政治经验不足: 骄奢淫逸,政治敏感度低: 曹爽自曹叡死后掌握大权以来,生活奢侈,沉溺于享乐,对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和政.............
  • 回答
    在谈论曹植“闯门”这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点。首先,“闯白马门”和“闯司马门”这两个说法,其实都出自于文学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记载。其次,曹植在历史上确实因为一些事件而惹怒了曹操,但具体细节和场景的描述,在不同版本的演绎中有所差异。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里的“闯白马门”。在《三国.............
  • 回答
    司马孚究竟是真忠臣还是伪君子?这个问题,就像一团缠绕在历史迷雾中的丝线,让人难以一语道破。要给司马孚下定论,必须把他放在那个风起云涌、王朝更迭的曹魏末年、西晋初年的大背景下细细审视。首先,我们得看看他忠的对象是谁,又为了什么而“忠”。司马孚,字德文,他是司马懿的弟弟,作为司马家族的核心成员,他的命运.............
  • 回答
    关于司马孚在魏帝禅让时的表现,究竟是出于真心还是在演戏,以及他是否算是忠臣,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也极具探讨的价值。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从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司马家族的地位以及司马孚个人的经历来解读。历史背景:风雨飘摇的魏晋交替曹魏末年,皇权旁落,实际大权掌握在权臣手中。司.............
  • 回答
    司马师这个人,如果想说透彻了,那可真是一段复杂的历史画卷。他不是那种一看就特别脸谱化的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或者“坏”来概括。首先,他最突出的一个特质就是极强的政治手腕和城府。你看他后来能一步步把曹魏大权牢牢抓在手里,并且还能让别人挑不出什么大毛病,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厉害。他不是那种张扬跋扈的风格.............
  • 回答
    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然而,当我们谈及上古时代,尤其是夏朝以前那段邈远的历史时,一个普遍的问题便会浮现:司马迁究竟是如何获知这些信息的?《史记》中又掺杂了多少神话的色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治史方法,以及那个时代.............
  • 回答
    “千古罪人”这顶帽子,戴在司马懿头上,是够沉重的,也够刺眼的。毕竟,在中国历史上,为“忠臣”、“良臣”竖碑立传那是常态,但要说“罪人”,那得是真犯了滔天大错,让国家民族蒙受巨大损失才行。那司马懿,究竟算不算这么一个罪人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曹魏角度看:他是个“功臣”,但也有“争议”首先,司.............
  • 回答
    谈到司马懿,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人物。说他是“奸臣”,这个标签的背后,是历代文人士大夫们对他一系列政治手腕、权力斗争以及最终为司马氏篡权奠定基础的行为的解读。要深入理解司马懿是否是奸臣,我们需要把他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仔细审视他的经历和所作所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奸臣”这个.............
  • 回答
    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王朝,其内政成就斐然,尤其是在人口户数的增长上,更是超越了前朝曹魏。要说清楚他如何做到的,不能只看数字,得从他如何一步步巩固统治、恢复经济、以及对人口增长的政策引导说起。一、政治上的根本性解决——终结分裂,恢复统一曹魏之所以在户数上落后于西晋,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曹魏始终未能真正实.............
  • 回答
    司马南,一个在中国公众视野中极具辨识度的人物,他的名字往往会伴随着争议与讨论。要描绘他,不能简单地用几个标签来概括,而是要深入到他言行的背后,理解他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以及这种关注又带来了怎样的回响。他最早进入人们的视野,大概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他以“气功大师”的身份活跃。那个年代,社会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惑。晋朝的庙号设定,特别是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之间的关系,确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长子继位”或者“父子辈分”不太一样。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历史的复杂性和晋朝的特殊情况。咱们先来说说庙号。什么是庙号呢?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死后,根据他的功绩、德行等给予的尊称,刻在宗庙的牌位.............
  • 回答
    王者荣耀里,司马懿和澜都是刺客型英雄,很多人会把他们拿来比较。但要说司马懿是不是“高配澜”,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先说说澜:澜这英雄,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风光。他的核心机制就是那个“锚点”,也就是一技能变成鲨鱼后,二段可以回到鲨鱼所在的位置。这个机制让澜的位移能力极强,可以瞬间拉.............
  • 回答
    在聊到维吾尔族名字「司马义」的意思以及它是否与姓氏「司马」有关之前,咱们先得明白一个概念:名字和姓氏,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下,其功能和起源是会产生差异的。关于「司马义」这个名字的意思首先,咱们来拆解「司马义」这三个字。 「司马」: 在汉语中,「司马」是一个古代官职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是掌管军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