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孚是真忠臣还是伪君子?

回答
司马孚究竟是真忠臣还是伪君子?这个问题,就像一团缠绕在历史迷雾中的丝线,让人难以一语道破。要给司马孚下定论,必须把他放在那个风起云涌、王朝更迭的曹魏末年、西晋初年的大背景下细细审视。

首先,我们得看看他忠的对象是谁,又为了什么而“忠”。

司马孚,字德文,他是司马懿的弟弟,作为司马家族的核心成员,他的命运与整个家族的荣辱紧密相连。司马懿当年以老臣身份辅佐曹叡、曹芳两代魏帝,逐渐架空了曹魏皇权,为司马家族日后篡夺魏位奠定了基础。司马孚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忠臣”的角色。

辅佐兄长,巩固司马氏地位: 在司马懿 nắm quyền 的时期,司马孚作为朝廷的重要官员,参与了许多政治决策。他是否真心拥护曹魏皇室,还是为了家族的利益而行动,这一点很难区分。但从结果上看,他确实为司马氏集团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比如,在司马师掌权后,司马孚曾因不被信任而受到猜忌,但他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这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司马氏的实力。
在政权更迭中的“顺从”: 曹魏末年,权臣当道是常态,司马氏一家独大更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当曹髦试图刺杀司马昭而失败被杀后,司马孚作为朝廷元老,竟然是第一个站出来拥护司马昭的。他宣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并且亲口说出“我等皆臣子,无所事从”这样的话,表示听从司马昭的安排。这一幕,在很多史学家看来,是司马孚“伪善”的铁证。毕竟,曹髦的死与司马昭脱不了干系,作为曾经魏臣,司马孚的态度转变未免过于迅速和“配合”。
接受晋朝封赏,安享富贵: 司马昭最终没有称帝,而是由他的儿子司马炎篡魏建晋。司马孚作为司马氏的核心人物,自然也成为了新朝的功臣。他被封为太傅,地位尊崇,享受了晋朝带来的荣耀和富贵。如果他真的对魏室忠心耿耿,又怎会如此心安理得地接受新朝的封赏?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司马孚一概而论为伪君子,他的行为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细节。

年龄与政治环境的无奈: 司马孚一生经历复杂,年事已高的时候,政治环境已经完全被司马氏掌控。在那种高压和诡谲的政治氛围下,他作为司马家族的一员,想要明哲保身,甚至维护家族的完整,或许也存在不得不为之的苦衷。他是否真的能够左右大局,还是被家族的命运裹挟?这点也很难说。
对司马昭的“规劝”: 有史料记载,在一些关键时刻,司马孚也曾向司马昭表达过一些担忧,甚至提出过一些迂回的建议,似乎是希望他能更加谨慎。例如,在涉及对曹魏皇室成员的处置时,司马孚可能也表现出过一些犹豫。当然,这些“规劝”是否真心实意,还是做做样子,同样是个谜团。
缺乏直接的卖国行为: 相较于一些直接投靠外敌、出卖国家利益的官员,司马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卖国行为。他的“罪过”更多是在政治立场上的摇摆和对家族利益的维护,这在乱世之中,许多官员都可能面临这样的选择。

所以,司马孚究竟是真忠臣还是伪君子?

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他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的忠诚更多是优先于家族利益,而非对某个特定王朝的绝对忠诚。

他忠于司马氏这个家族: 司马家族的兴衰就是他的生命线。当司马氏权力日益膨胀,成为事实上的统治者时,他自然会选择支持司马氏,并且将家族的利益置于个人节操之上。
他未必是曹魏的“真忠臣”: 从一开始,司马懿家族就已经在为掌握权力做准备,司马孚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行为更多是围绕着家族的政治目标展开。当曹魏皇室衰败,司马氏崛起时,他自然会顺应潮流。
他更像是一位懂得“审时度势”的官员: 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很多人的选择都是在现实压力下做出的。司马孚选择了一条能够保证自己和家族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与其说他是纯粹的伪君子,不如说他是一个能够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的生存者。他的“忠诚”,更像是一种策略,一种为了家族延续和自身地位的考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评价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套用。司马孚的存在,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他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为了生存和家族利益而不断调整自身定位的个体。说他是“真忠臣”,显然是对他行为的简单化;说他是“伪君子”,又似乎忽视了他可能存在的无奈和策略。

也许,他就是那个在乱世中,为了家族的荣耀和自己的生存,选择了最稳妥道路的司马孚。他的“忠”与“伪”,界限模糊,值得我们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抖个机灵。司马昭组织群臣开会,“支持司马家的请坐左边,支持曹家的请坐右边。”片刻之后,大多数大臣都坐到左边,少数大臣坐到右边,只有一个人在中间没动:“我支持曹家,但我的生活方式是司马家的。”司马昭慌忙说道,“三叔,请您坐到上面来。”

user avatar

我在上高中的时候,也曾经以为司马孚是个忠臣,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当时真是把人想得过于善良了。

曹叡曾经问身边的人司马孚和司马懿像不像,身边人说像,讲真这俩人在某些地方确实有些像。

司马孚在史书中留下的“忠臣事迹”包括曹髦死后在尸体旁哭,曹奂禅让后牵着对方手哭,死前大喊自己是曹魏忠臣。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些事其实是零成本的,司马孚只需要做一做,什么代价都不用付出,就能捞到一个忠臣的名头。

相对应地,在一些真正考验司马孚对曹魏忠诚度的事情上,他的表现却十分诡异。例如在废除曹芳帝位的奏表上,有司马孚的签名,而且排在第一位。连司马师的名字都才排第二,因为司马师在朝廷的地位和威望实际上不如司马孚,需要他来带头,而司马孚也没推辞,干净利落地写下了名字。再说曹髦被弑杀后,司马孚前后干了那么多忠臣行为,那怎么不见你把自己侄子怎么样,不说要把司马昭如何如何,你站出来让司马昭自贬三级谢个罪很难吗?司马炎篡魏后,司马孚哭完就接受了安平王的封爵,连个推辞的动作都没有,这吃相也太难看了吧。

要和司马顺这种司马家的真忠臣做对比太欺负人,就拿一个从来没被当成曹魏忠臣的人来说——司马孚的儿子司马望。司马望曾经被任命为曹髦的近臣,曹髦大概是想要拉拢分化司马家,便把司马望当作好朋友,给了他很不错的待遇。司马望被夹在曹髦和司马家两头中间,觉得很不自在,就自动请求前往镇守关中,和姜维打仗。其实司马望完全可以把曹髦撇在一旁,一点面子都不给,以此向自己的堂弟表忠诚,但他没有这么做,宁愿跑到边塞去干苦活。对比一下司马望的行为,身居高官厚位果断签名受爵的司马孚也好意思把忠臣的帽子扣在自己头上?

作为一个曹魏忠臣,最起码的底线是要做到陈泰那样。陈泰在曹髦死后和司马孚一起趴在曹髦尸体旁边哭,之后强烈要求司马昭诛杀贾充,并因此事气病交加而死。陈泰也帮了司马家不少忙,但他为司马家做事时没有违背曹魏朝廷的公义,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请问司马孚敢说自己也做到了吗(大概是敢的,毕竟他脸皮和司马懿差不多厚)?

司马孚的行为可以概括为:虽然我带头废帝、从不制止侄子、还当了安平王,但我知道自己是大魏忠臣。

最后做个假设,如果各位穿越后成了曹芳(髦),然后把司马孚当成亲信,找他帮忙恢复权力,那接下来的剧情差不多就是他回过头就带着侄子把你轰下台了。

user avatar

伪君子这句话很符合,既想要牌坊,又不嫌弃好处。

要说真的大魏纯臣,肯定是司马顺。司马炎篡位时进行反对,被流放到武威郡,连个爵位都不受。到死他的爵位都是魏国封的习阳亭侯。

他哥和他弟都封王了。

这样的人,才是忠肝义胆。司马孚相较之下,不是伪君子又是啥

user avatar

没看电视剧,如果指历史上的司马孚,可以读仇鹿鸣的那篇--半透明的镜子:司马孚在魏晋政治中的形象与地位,相信也会是很多人的首推。除了关于他死后安平国的降等,减封的观点,武帝泰始初封诸子年幼,大封旁支,到二次改封和三次改封的时候,很多旁支国都有削弱,并不是针对安平一国,司马孚一人。该文对颍川陈氏在西晋毫无征兆地突然衰落的论断,也存在问题,瑕不掩瑜吧。

下面这条资料,对司马孚本人性格的认识,或许有帮助。

景王欲诛夏侯玄,意未决间,问安王孚云:『己才足以制之否?』孚云:『昔赵俨葬儿,汝來,半坐迎之;泰初后至,一座悉起。以此方之,恐汝不如。』乃杀之

user avatar

我到死都是魏臣

这种极度虚伪的话就别说了,你要真是魏臣就应该以死谢国,司马家一群祸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孚究竟是真忠臣还是伪君子?这个问题,就像一团缠绕在历史迷雾中的丝线,让人难以一语道破。要给司马孚下定论,必须把他放在那个风起云涌、王朝更迭的曹魏末年、西晋初年的大背景下细细审视。首先,我们得看看他忠的对象是谁,又为了什么而“忠”。司马孚,字德文,他是司马懿的弟弟,作为司马家族的核心成员,他的命运.............
  • 回答
    要说司马孚是不是曹魏最后一个忠臣,这事儿得掰扯掰扯,得先搞清楚“忠臣”这俩字儿的份量。 忠臣嘛,自然是心怀君主,事事以君主社稷为重,哪怕刀山火海也勇往直前。司马孚这个人,打从曹丕那时候起,就在朝廷里头当差,官做得越来越大,最后位居太尉,这是曹魏朝廷里数一数二的重臣了。他这一辈子,可以说是见证了曹魏.............
  • 回答
    关于司马孚在魏帝禅让时的表现,究竟是出于真心还是在演戏,以及他是否算是忠臣,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也极具探讨的价值。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从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司马家族的地位以及司马孚个人的经历来解读。历史背景:风雨飘摇的魏晋交替曹魏末年,皇权旁落,实际大权掌握在权臣手中。司.............
  • 回答
    司马师这个人,如果想说透彻了,那可真是一段复杂的历史画卷。他不是那种一看就特别脸谱化的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或者“坏”来概括。首先,他最突出的一个特质就是极强的政治手腕和城府。你看他后来能一步步把曹魏大权牢牢抓在手里,并且还能让别人挑不出什么大毛病,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厉害。他不是那种张扬跋扈的风格.............
  • 回答
    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然而,当我们谈及上古时代,尤其是夏朝以前那段邈远的历史时,一个普遍的问题便会浮现:司马迁究竟是如何获知这些信息的?《史记》中又掺杂了多少神话的色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治史方法,以及那个时代.............
  • 回答
    “千古罪人”这顶帽子,戴在司马懿头上,是够沉重的,也够刺眼的。毕竟,在中国历史上,为“忠臣”、“良臣”竖碑立传那是常态,但要说“罪人”,那得是真犯了滔天大错,让国家民族蒙受巨大损失才行。那司马懿,究竟算不算这么一个罪人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曹魏角度看:他是个“功臣”,但也有“争议”首先,司.............
  • 回答
    谈到司马懿,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人物。说他是“奸臣”,这个标签的背后,是历代文人士大夫们对他一系列政治手腕、权力斗争以及最终为司马氏篡权奠定基础的行为的解读。要深入理解司马懿是否是奸臣,我们需要把他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仔细审视他的经历和所作所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奸臣”这个.............
  • 回答
    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王朝,其内政成就斐然,尤其是在人口户数的增长上,更是超越了前朝曹魏。要说清楚他如何做到的,不能只看数字,得从他如何一步步巩固统治、恢复经济、以及对人口增长的政策引导说起。一、政治上的根本性解决——终结分裂,恢复统一曹魏之所以在户数上落后于西晋,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曹魏始终未能真正实.............
  • 回答
    司马南,一个在中国公众视野中极具辨识度的人物,他的名字往往会伴随着争议与讨论。要描绘他,不能简单地用几个标签来概括,而是要深入到他言行的背后,理解他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以及这种关注又带来了怎样的回响。他最早进入人们的视野,大概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他以“气功大师”的身份活跃。那个年代,社会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惑。晋朝的庙号设定,特别是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之间的关系,确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长子继位”或者“父子辈分”不太一样。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历史的复杂性和晋朝的特殊情况。咱们先来说说庙号。什么是庙号呢?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死后,根据他的功绩、德行等给予的尊称,刻在宗庙的牌位.............
  • 回答
    王者荣耀里,司马懿和澜都是刺客型英雄,很多人会把他们拿来比较。但要说司马懿是不是“高配澜”,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先说说澜:澜这英雄,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风光。他的核心机制就是那个“锚点”,也就是一技能变成鲨鱼后,二段可以回到鲨鱼所在的位置。这个机制让澜的位移能力极强,可以瞬间拉.............
  • 回答
    在聊到维吾尔族名字「司马义」的意思以及它是否与姓氏「司马」有关之前,咱们先得明白一个概念:名字和姓氏,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下,其功能和起源是会产生差异的。关于「司马义」这个名字的意思首先,咱们来拆解「司马义」这三个字。 「司马」: 在汉语中,「司马」是一个古代官职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是掌管军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历史的齿轮偏转了几个关键的轴点,司马懿竟然成了刘禅麾下最得力的股肱,而诸葛亮则在北方的魏国朝堂上辅佐曹丕、曹叡,那局面将会是何等波澜壮阔,又充满难以想象的变数。想象一下,在蜀汉的汉中,不再是刘备晚年诸将老迈、国力日衰的凄凉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中原的栋梁之才司马仲达,.............
  • 回答
    司马懿前期是否为忠臣,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讨论中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的行为、动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简而言之,司马懿前期虽然表面上效忠曹氏政权,但其行为和内心深处是否真正“忠诚”于曹魏的君主,或者说他的忠诚是有限度的,并且最终目标是为司马氏家族谋取更大.............
  • 回答
    司马懿这个人啊,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清楚的。他的人生轨迹跟那些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不太一样,不像曹操那样霸气外露,也不像诸葛亮那样才华横溢到被写进故事里千古流传。司马懿呢,更像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智者,一个在乱世中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最终笑到最后的赢家。少年时代:被低估的天才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
  • 回答
    司马南,原名于立群,自2020年至今,在中国大陆的舆论场上依然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要详细描述他,需要从他的背景、言行、影响力以及引发的争议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背景与早期经历: 出身与教育: 司马南出生于1956年,是山东省日照市人。他的早年经历相对普通,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在当时的社.............
  • 回答
    “卫霍”这俩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可是大汉王朝抵御匈奴的定海神针,是少年英才的代表。霍去病更是以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激励了多少后人。可有人翻了翻《史记》,说司马迁似乎对这俩人,尤其是霍去病,有过“黑料”,说他根本不是正面硬刚,而是只会偷袭。这事儿吧,得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点。《史记》这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议题:忠诚与野心,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衡量这些概念,特别是当它们被套用到历史人物身上时。咱们先聊聊钟会。你说他反的是司马家,明明是大魏的忠臣,却被说是野心家。这其中确实有我们今天回顾历史时,视角上的差异,也有当时局势的复杂性。钟会这个人,出身名门.............
  • 回答
    您的提问非常敏锐,触及到了晋朝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和称谓问题。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明确“太祖”的含义。在中国的帝王制度中,“太祖”通常是指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是奠定基业、开创盛世的第一位皇帝。这个称谓代表着最高荣誉和追崇,是对开国之君的尊称。其次,分析晋朝的建立过程和关键人物。晋朝(26.............
  • 回答
    《军师联盟》里曹操和司马懿的形象颠覆,确实引发了观众热烈的讨论,而口碑的两极分化,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深层原因。先说曹操。传统意义上的曹操,我们脑海里大多是奸雄、枭雄,是一个不择手段、雄才大略却又生性多疑的盖世枭雄。但《军师联盟》里的曹操,虽然依旧权谋深沉,但他身上多了太多的人性光辉。他展现出了作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