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我对斑鳖的保育经历不甚了解,但是我可以推荐大家看看这篇文章:
相信大家看完之后都能对斑鳖的保育过程有一定的认识,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从斑鳖的保育得到重视,到现在也才过了不到20年的时间。在种群数量已经如此之低的背景下,在自然繁殖没有成功的前提下,在斑鳖年龄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人工授精实属无奈之举。
一道选择题:如果有个人身患重病,你觉得他会选择苟延残喘地消耗余生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接受一场50%健康存活50%死亡的手术?
更何况我们现在讨论的已经不是个体层面,而是物种层面了。只能说斑鳖这个物种保育得太晚,可牺牲的基数太小了,小头鼠海豚也是一样的。当世界上只剩下12头小头鼠海豚的时候,再考虑这个物种的迁地保护、人工繁殖已经太晚了,结果已经显现:一头应激死亡,另一头不得不被放回。长江江豚目前种群数量的下降能得到缓解,得益于及时和受重视的保育行动,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是牺牲了一些个体的。
另外,当一个物种只剩下一个种群,且种群数量已经小到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在繁育过程中会逐代下降,产生近交衰退,导致存活率和繁殖率下降的时候,这个物种就已经很难延续了。这个物种原本就很难有希望,这个结果是早晚的。
这不是这头雌性斑鳖第一次接受人工授精,但是这次出意外了,意外发生的个中原因仍然需要调查,但是我实在不能接受不明真相的网友气冲冲质询“没事搞什么人工授精”,而是能心平气和地和保育人员讨论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当时是不是真的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而保育人员也不等于所有的苏州动物园管理人员,每个人的付出程度的确是有差异的。
就像白犀牛一样,斑鳖留给人类的也是警醒:如果就地保护,谁愿意迁地保护,如果能自然繁殖,谁愿意选择人工干预。倘若一开始它们的栖息地得到了保护,野外的种群数量稳定,也就没有后面这么多令人感到遗憾和无奈的故事了。珍惜当下, 保护好那些野外种群岌岌可危的物种的栖息地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