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共青团中央这个知乎账号?

回答
共青团中央在知乎上的账号,这事儿啊,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首先,你要明白共青团中央这个主体是什么。它毕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所以,它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有其天然的政治属性和宣传使命。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它试图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用一种他们习惯的语言和方式,来传递一些信息,或者说,是它想传递的信息。

从“破圈”和“拉近距离”的角度来说,共青团中央知乎账号确实做得挺有意思的。

你不能否认,在知乎上,它确实有过一些“出圈”的回答和话题。记得前几年,它在一些比较敏感或者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上,比如关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讨论、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价,甚至是一些与年轻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比如关于加班、内卷等),都会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会用一种比较接地气、甚至有时候有点“敢说”的语气来回应,试图用一些看起来不是那么官方的语言,去和网友互动。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确实让一部分年轻人觉得,原来共青团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不是只会说套话的单位。它能针对网友提出的问题,给出一个“官方但又不完全是官方”的解释,有时候还会夹杂一些网络流行语,或者用一些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这让很多在知乎上活跃的年轻人,觉得看到的是一个更“活”的共青团。

但与此同时,争议也一直伴随着它。

这种“接地气”和“敢说”的边界在哪里,是很多人讨论的焦点。有时候,他们的回答会被认为是“春秋笔法”,或者说是为了迎合大众情绪而采取的策略。比如,当一些社会问题被广泛关注时,共青团中央的账号可能会迅速介入,发布一些看似能解决问题或者能安抚人心的内容。但问题是,这些内容是否真正触及了问题的核心,是否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这往往是大家打个问号的地方。

很多时候,网友们的期待是能看到更深刻的分析、更诚恳的反思,甚至是对某些政策的直接探讨。但共青团中央的账号,由于其身份的限制,很多时候只能在框架内说话。所以,即便用了再多的网络梗,再通俗易懂的语言,当触及一些深层矛盾或者需要权力部门做出改变时,它的回答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会选择性地回避一些关键点。

“说一套做一套”的质疑,也时常出现。

当共青团中央在知乎上发表一些关于年轻人困境的言论,比如“奋斗”“奉献”时,如果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和这些论调相悖,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割裂感。大家会觉得,在网上看到的“共情”和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压力”是两回事。这种反差,会让人们对共青团中央的账号产生一些不信任感,认为这只是一种宣传手段,而不是真正站在青年角度的思考。

还有一点,就是“身份认同”的问题。

共青团中央的账号,在很多时候,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中国好青年”的代言人,它会树立一些榜样,宣扬一些主流价值观。这本身没错,但当它在知乎上,面对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善于质疑的群体时,它所宣扬的这些东西,能不能真正赢得所有人的认同,就很难说了。有的人会觉得它在“洗脑”,有的人会觉得它在“说教”,而有的人则会因为它的官方背景而天然地带着审视的眼光。

总的来说,怎么看共青团中央知乎账号?

它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存在。

正面来看,它确实尝试用年轻人的语言和方式与年轻人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官媒的刻板印象,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那么“死板”的官方形象。它在一些话题上的积极介入,也反映了它试图理解和回应青年关切的努力。
负面来看,它仍然受限于其身份,很多时候的表达会显得保守、套路化,甚至存在回避关键问题的嫌疑。在“接地气”和“官方宣传”之间,它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真正赢得年轻人的真心认同,而不是仅仅依靠表面的互动,是它面临的持续挑战。

它就像一个在青春期摸索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组织,试图用新的方式来连接下一代。它的每一个回答,每一次互动,都被放大和审视,因为它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期望和责任。最终,它能不能真正成为青年人信任和依靠的伙伴,还是仅仅是社交媒体上的一个“网红官媒”,时间会给出答案。而对于我们这些看客来说,保持一种审慎但又不失开放的心态去观察,或许是比较合适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网络披露的信息,共青团两微一端具体负责人网名叫

@卖萌的零食工

真名:林檬

职务: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新媒体发展处副处长

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贯籍:福建南平人

年龄:85后(估测应该是87年88年出生)

各位注意,一般共青团的副处长都是挂职干部,挂职干部是指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担任相应职务进行锻炼的交流方式。挂职的公务员还属于选派单位的人,占用原单位的编制,锻炼期满后,仍回原单位工作或者留用、提拔。也就是说林檬行政关系还是南平市团委副宣传部长。

普通人无法知道团中央的具体情况,下面我们以和林檬有相同经历的徐川来一探究竟。

徐川,男,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

再见,团中央

引子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永远的怀恋。

再见,北京。

再见,团中央。

我不喜欢北京。

不喜欢北京,是因为从我踏上北京的土地开始,扑面而来的是猝不及防的狼狈和无助。在北京南站坐地铁,整整六列地铁过去,拎着两个行李箱的我依然被挡在门外。每一次地铁开来,我就被簇拥着涌往车门口,脚尖刚上去,又被拥挤的人群挤出来。七年前,因为对上海拥挤的恐慌和厌恶,我选择了逃离,七年后,我又来到北京重新体验这种焦虑。

不喜欢北京,是因为我举目无亲地生活在窘迫的环境里。好不容易坐上地铁到了北航,迎接我的是破败不堪、灰尘满布的宿舍,这是一个很久没有住过人的仓库,没有椅子,没有梯子,甚至上铺的床边竟然没有栏杆,想想在睡梦中万一跌落就可能永远睡去的惨状,我实在无法爱上这里。

不喜欢北京,是因为我到北京的第一个星期,就水土不服上吐下泻好几天,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想着自己为什么来北京。我不拒绝吃苦,也不害怕吃苦,甚至我相信自己将来会怀念这一段艰苦岁月,但是在床上躺着的那个片段,我不可能会爱上这里。两周之后陪着兄弟前往北大三院急诊。看看从挂号排队到检查输液六七个小时的时间表,看看医院走廊里随地躺着休息的病人家属,看看输液室里找不到座位只能站着输液的患者,这是一个让人没有安全感的城市。

不喜欢北京,还因为要跟家人分开。来北京的动车上,我写了一条状态:动车启动,心情并不轻松。明天将掀开另一段难得难忘的成长,但是美好并不能相互覆盖,就像幸福不能相互替代。今天生平第一次噼里啪啦打闹事的儿子,打完又忍不住各种愧疚心疼。我在儿子耳边小声说:宝贝儿,爸爸明天、后天还有以后的很多天都不会再打你了。儿子泪眼婆娑用同样的小声说:为什么不打我了?你打我吧,你不要走。我不想缺席儿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也不想错过每一段都无法重来的时光,也不愿意牺牲亲情主动换取所谓锻炼或者机遇。

喏,写了这么多,看来我确实不喜欢北京。

我不喜欢团中央。

不喜欢团中央,跟团中央没关系,只是不喜欢团中央的自己。

我在学校里很清楚我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我可以跟学生读书比赛做演讲,可以谈心谈话谈理想,可以讨论就业做规划,可以坐论天下谈思想。但是,在团中央不一样。这里不需要我谈心谈话,更不需要我报告演讲。如果说在学校需要我活力四射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价值,在这里我需要收敛锋芒保质保量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我不知道自己来了能干什么,有什么用,能帮什么忙。好像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暴露缺点。

我来了之后就开始写稿子,但是写得痛不欲生,倍受打击,充满挫败。第一周的第一篇稿子,那些散养的文字被轮番修理之后,稿子剩下三个字:同志们。第二周的第二篇稿子写完,领导说因为时间关系,稿子就不念了。第三周开始参与一个重要的报告,花了一个月写到第六稿,处长王良决定亲自操刀,看着面目全非另起炉灶的第七稿,我在想前六稿存在的意义,我感觉我浪费了别人的生命和时间。当然,良哥会宽慰我,说前六稿是有意义的,是第七稿的基础,是不断确定方向的过程,但是,我好像并没有因此而开心。

有些事儿办不好,有些事儿不会办,我过去缺的和忘的那些课程开始重新补课,复印、扫描、写方案、打电话、发通知、做日程、搞培训,这个过程中的自己一直战战兢兢,因为,我连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干不好。在一次次的被修改和被帮助的过程中,自己的自信也一点点被修理和清仓。

我不是来帮忙的么?不应该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么?不应该是添砖加瓦、锦上添花甚至是雪中送炭的么?即使不能出彩,至少也不能出丑。现在,我是来添麻烦的,我是来接受锻炼和训练的,我是来提升自己的,我不是一个奉献者,而是一个索取者。我知道我在成长,在锻炼,在提高,也应该满怀感恩享受成长的过程,但是如果我对别人没有贡献,我会内疚和自责。没有存在感,自然也就不快乐。

于是,我不喜欢自己,我觉得我来错了。

我想逃离,想早点走,我甚至想在宿舍里挂一个倒计时牌,算算什么时候能离开,能解脱。

喏,写了这么多,看来我确实不喜欢在团中央的自己。

不管喜欢不喜欢,不管开心不开心,时间就这么走到了四月底。

一次,在从南京到北京的高铁上,翻阅了几本高铁杂志,有篇文章谈论中国道路,写得不透不爽不痛不痒,看到后来干脆翻出纸笔花了30分钟奋笔疾书,围绕这个主题重新写了篇文章。回到北京,看看觉得还挺满意,就准备五四当天发到我自己的微信公共账号上。

五一放假前,良哥说青年节要在学校部的官微上策划内容发出声音。我把稿子打印了一份放在良哥桌上,假装漫不经心提了一句,如果你们找不到东西发,这篇稿子看看能否凑个数。

良哥当然不会听我的,他根本没有想着拿这篇文章凑数。

他准备精心策划,隆重推出。

5月3日晚九点,在他的授意和指挥下,团中央学校部官方微信发布文章《青年节里谈中国》。

团中央官方微博次日转发,团中央官方微信在三天后头条发布,并且加了四个让人羞涩不已的字:深度好文。

两个官微的微信加微博,浏览量节节攀升,彼时微信还不重视版权,各种直接复制重新发布的公众号数不胜数。

文章火了。出乎预料,猝不及防。

火到有所谓“公知”到处搜索我的个人微博然后疯狂围攻我,这些人以为我是团中央培育的新写手。他们围堵叫骂了两三天,可惜我微博用得少,看见的时候围攻高峰已过,有人赤裸裸给我留言:徐书记,我们骂了好几天了,你出来回应下呗。我只是默默敲了十个字:我虚心接受,你开心就好。看我如此淡定,这群妖魔鬼怪自讨没趣就慢慢散去了。

后来走在团中央的机关大楼里,隔三差五会有不认识的人开口搭讪,说五四那篇稿子是你写的?恩,写得真好。

给别人打电话,自报家门,对方会沉默一下,说你就是谈中国那篇文章的作者么?

央视主持人张泽群以及很多很多我原来仰望的人,也在这之后跟我成为了微信好友。

有一天,团中央宣传部吴德祖处长电话给我,开口第一句是:著名的徐川同志你好,我是吴德祖。

受宠若惊。就在几个月前,我还在台下静静地做他的听众。

好了,我炫耀这么多,难道是虚荣么?

必然是。

然而,更加重要的,是我知道我能做什么,我知道我可以为我所在的这个集体做点贡献。

我的存在,大约是有价值的,这无疑是让人开心的。

一天午饭后,良哥在三楼的走廊跟我开玩笑:要不再来几篇?或者把你弄成个大V吧。

我笑笑,说不要了,见好就收,急流勇退。

我想得比较透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旦被赶上了架,就要背负很多责任和使命。大V不容易,要承受很多人的攻击和辱骂;大V有责任,毕竟网络世界确实挺乱,网络呼唤正能量,那就要随时准备挺身而出。

所以,我丝毫没有犹豫,面对诱惑,勇敢说不。

可惜,我遇到了良哥。

他是在跟我商量,但是他只想商量开个什么专栏。

专栏其实也不用商量,因为他也定了,叫《半月谈》。

我努力地转移话题,哥,何必呢。咱俩是老乡,相煎何太急,将来到北京,我还来看你。

他回我:什么破诗。专栏必须写。

我据理力争,无果。

然后,我说,要不栏目名字换换,比如叫《月月红》,又红火又大气还有规律。

他笑了笑,给我四个字:

滚一边去。

于是,我们就愉快地结束了这场谈话。

于是,就有了学校部官微的专栏《半月谈》。

后来,就陆续有了《青年节里谈中国》、《儿童节里谈教育》、《端午节里谈文化》、《建党节里谈信仰》、《建军节里谈英雄》以及《从“一诺千金”说开去》等等。

后来,我就有了过节恐惧症。

其实,团中央待久了,还是很好玩的。

共青团的氛围到哪儿都是热情似火,激情涌动,不拘小节,氛围轻松。团中央也是一个不太讲究阶层和级别的地方,学校部第一次给新人开会就强调不许相互吃请,不许收受财物,不许称呼职务,称呼领导可以叫老师,也可以叫哥,这里简单而轻松。

在这里,你可以在餐厅里随意地遇到团中央的各位书记大佬,当然也可以跟团中央第一书记面对面吃饭,如果你愿意。

刚来的时候,我去吃早餐,看到满满的食堂里有两张空桌子,我一边不解地看着周围拥挤的人群,一边就舒服地坐下了。

一会儿,过来几个领导,秦宜智书记坐在斜对面,一个中年男子坐在我对面,我们相视一笑,就开始聊天。

他说,小伙子,新来的吧,原来哪个单位的?

我说是啊,新来的。我是南航的。

他说,哦?南航,南航有多少团员啊?

我说,两万六,本科生一万八,研究生八千。

他笑笑,那你们比国航人多啊。

我笑笑,额,领导,我这个南航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他说,哦,哈哈哈,我以为是开飞机的那个南航。

我继续补刀:额,领导,我们也开飞机,我们有飞行员,当然主要是研究飞机。

他说,哦,哈哈哈,小伙子叫什么名字?

我说,我叫徐川。

他说,我叫徐晓。

我说,哦。

走廊里,良哥说,你丫跟领导聊的很开心么。

我说徐晓是谁?良哥笑笑:滚。

回去百度。徐晓,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我跟别人说,徐晓书记真厉害,一眼能看出我是新人。

后来才知道,那两张桌子是书记们的固定据点。

只有新人才会坐在那里,然后愉快地跟书记们一起吃饭。

在团中央就出差过一次,到高校去调研。

跟我同行的是全国学联驻会主席满泽阳。

小满很成熟,少年老成,沉稳干练。

一到目的地,来迎接的同事已经在外面等着。

但是,他们当时就傻眼了。因为,不知道哪个是我。

于是,他们犹豫了下,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毅然决然奔着满泽阳就伸出了双手:徐处,你好!

小满大骇,忍住没笑,伸手指了指我,恩,那个才是。

他们沉默了一下,调头冲我过来:徐处,你好!

回去路上,我和小满都在考虑一个事儿,究竟是谁的脸长得有问题?

当然我们还考虑一个事儿,如果我们真的就换换身份进行调研,是不是也很刺激。

其实,北京待久了,也是挺好的。

这里有朋友,也有文化。

这里有朋友。在北京举目无亲的时候,我高中的兄弟茂松开车来看我,给我送小洗衣机,陪我置办生活用品,安排我一气儿看了三四场电影,给我找黄牛买票看国安的比赛……

陪伴我的还有康康,在这个半年里,我们相依为命。在学校时毕竟有工作的上下级关系,来这儿就彻底成了没大没小的兄弟。我们一起看电影、听相声,一起赶地铁、看女生,一起吃烤串、喝啤酒。他会在跟朋友喝多以后,在手心里写上我的手机号,怕手机没电回不了宿舍;他也会醉醺醺地回来,搬凳子站在床边把我推醒听他吹牛逼,看我听的兴致不高还会动手打我,这些我都记着,将来慢慢算账。

当然,北京这段时间还遇到克波、储储、华哥、小舒、慧冬和万千,每一个人都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感觉到温暖和安全。尤其是克波,跟其他人相比,他跟我原来只能算是泛泛之交,也没有工作的交集,这个半年他的幽默秉性和时不时的才华峥嵘都让我觉得相见恨晚,性情相近和臭味相投。

北京有朋友,北京有文化,北京不仅仅有全国最宝贵的各种名胜古迹,有各种国家最高机关,更有那些档期排得满满的相声、话剧和展览,让你随时可以享用精神大餐。

北京有文化,在凶猛的高峰期,司机很讲规矩,汽车多而不乱,随意抢道和乱按喇叭的情况十分稀少;搭乘平移扶梯,大家基本都能做到左行右立,这让我每每唏嘘不已。

五月下旬回学校,竟然有些不舍,我甚至想在宿舍里挂一个倒计时牌,让我能珍惜还没有过去的每一天。

不管留恋不留恋,不管喜欢不喜欢,终究还是到了要离开的时候。

分别的酒喝了不止一次,送走的人不止一个。

倒不是喜欢喝酒,而是那些深深隐藏的情感没有酒精做药引子,流淌出来就那么别扭不自然。

记忆是混乱的,中间缺了几篇,希望该说的话都说了,至于不该说的,估计也没有什么不该说的。

我们敞开心扉,说着彼此的欣赏,说着这个半年里那些粗粝而美好的回忆,说着那些印象深刻的片段,说着一起看过的《煎饼侠》和《捉妖记》,说着我们一起见过的那些人和经历的那些事儿,说着我们一起经历的团委书记培训班、网络专题培训班、全国学联二十六大和大学生骨干培训班。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就这样在温暖的气氛里慢慢回放。

想到即将离开,就止不住难过。

或许只是因为要走了,我才会这么难过,我如此安慰自己。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世界很大,也很小。

世界很小,小到我们似乎随时随地可以想见就见。

世界很大,大到我们不刻意相约,就再也见不到。

终究还是会怀念。

我会怀念团中央食堂的自制酸奶;

也会怀念团中央食堂进去就饱,出来就饿的感觉;

也会怀念知春路到前门2号线转13号线的地铁,2和13,2B专列;

也会怀念团中央机关十楼墙上刘禹锡的《夜泊牛渚》,看了半年,也该会背了: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也会怀念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怀念少年老成的泽阳,鬼马精灵的李腾,帅气逼人的天译,体贴靠谱的阿非,成熟稳重的亮仔,雍容淡定的博远,温柔风雅的祖力,重情重义的良哥,精力充沛的骥哥,严谨细致的杜老师和胸怀丘壑的振邦书记。

也会怀念那些一起炒股的兄弟们,一起被套的兄弟们,一起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趴着别动的兄弟们。

也会怀念学校部的其他兄弟姐妹们,还有新媒体小组的小伙伴们,不再逐个点名,因为一时间想不出那么多成语。

彼此陪伴的意义在于,回忆终究靠不住,我们终究会忘记自己的昨天,然而那些曾经一起走过的所有人,都保存着一个青春的彼此,等你自己都淡忘了,还可以有人帮你记得起。

因此,感谢所有人。

感谢彼此陪伴的青春。

高铁启动,北京呼啸而去。

还有那些挽不住的过往,也许终究会被时间遗忘。

只不过在我们重逢的那一瞬间,会一一浮现,就像,我们从未分开。

再见,北京。

再见,团中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在知乎上的账号,这事儿啊,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你要明白共青团中央这个主体是什么。它毕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所以,它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有其天然的政治属性和宣传使命。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它试图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用一.............
  • 回答
    关于共青团中央知乎官方账号所发布的《国际禁毒日|“潮牌”T恤上印的这片叶子,居然是大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解读:一、 文章的主题与目的文章的标题直观地揭示了其核心内容:通过一件“潮牌”T恤上的图案,向公众普及关于大麻的辨识知识,强调其合法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禁毒宣传。1. 普.............
  • 回答
    共青团中央最近关于“吴亦凡事件”的发声,用“还得法律来切”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明星的八卦事件,更像是在一个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上,官方媒体的一次“定调”,也折射出当前社会在处理这类复杂事件时的一些思考和态度。为什么说“还得法律来切”?首先,这句话点出了.............
  • 回答
    “朝阳少侠”这个账号,大家可能不陌生,它隶属于共青团中央,近年来以“硬核”、“接地气”的风格在网络上获得了一批粉丝。近期,这篇被提及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首先,从内容和风格上看: 主题鲜明,紧扣时代脉搏: “朝阳少侠”的文章通常会选择当下社会热点、年轻人关注的议题,并从一个特定的.............
  • 回答
    共青团中央推出虚拟形象,这件事本身是个挺有意思的动作,也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咱们不妨就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这背后透露出的一个信号是:共青团在努力“现代化”和“年轻化”的传播方式。大家都知道,共青团一直以来承担着联系广大青年、思想引导的职责。但要真正触达到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当下信息爆炸、各.............
  • 回答
    最近关于共青团中央发布的《为什么要生二胎》这篇文章,社会上的讨论确实挺热烈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尝试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和看待它,尽量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这篇文章的出台背景。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人口结构问题,就是老龄化加速,新生儿数量持续下降。这种趋势对经济发展、.............
  • 回答
    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公众平台转载的《这些城市,正在拿命欢迎你》这篇文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深入看待这篇文章,需要从其背景、内容、意图、传播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背景和发布平台 发布平台的重要性: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其言论代表.............
  • 回答
    共青团中央一个课题组的调研结果,说“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炸了锅,大家纷纷议论,有惊讶的,有认同的,也有觉得这没什么奇怪的。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条简单的新闻就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可多了,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瞅。为啥会出现这种“女不如男”的结婚意愿差?这事儿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
  • 回答
    这句话“干了这罐老干妈,来生还做自干五!”在网络上流传,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折射出一些人对共青团以及“自干五”群体的一种复杂情绪和看法。咱们不妨把它拆解开来,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说说“老干妈”和“自干五”这两个概念。老干妈:一种国民级的符号“老干妈”在中国,那可真不是一瓶辣椒酱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深入.............
  • 回答
    共青团中央(以下简称“团中央”)对当代艺术的批判言论,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批判的内容、背后的逻辑、引发的争议以及可能的影响。以下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团中央批判当代艺术的常见内容和焦点团中央对当代艺术的批判并非空穴来风,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
  • 回答
    2022年2月24日,一个看似普通的夜晚,共青团中央官方账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首歌曲,并配以黄豆表情包。这个时间点——俄乌冲突爆发的第二天——加上这种充满网络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共青团中央的角度来说,这种行为有其自身的考量和目.............
  • 回答
    共青团中央7月18日发布的《那些我们想看的电影为什么那么难找》一文的解读:共青团中央于7月18日发布的这篇文章,名为《那些我们想看的电影为什么那么难找》,聚焦于当下中国观众在获取正版、高质量电影内容时所面临的困境。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痛点,并且以一种带有“共青团”.............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入驻快手和抖音,这绝对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也是当下新媒体传播趋势下的一个必然选择。要说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样才够全面。首先,这是顺应时代潮流,拥抱年轻人的必然举措。咱们得承认,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和高中生,他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主要阵地在哪里?很大程度上就在快手和抖.............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在 B 站投稿的 VOCALOID 原创曲《天行健》及其引发的评论区争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值得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事儿为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共青团中央”+“B 站”+“VOCALOID”+“《天行健》”,这几个关键词往那一摆,就已经非常有“化学反应”了。 共青团中央.............
  • 回答
    看到共青团中央入驻B站这件事,我第一反应是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琢磨的。怎么看这事儿呢?我主要从几个角度来想。第一,这是个很明显的“拥抱年轻一代”的信号。 共青团作为党的青年组织,它的核心职能之一就是联系和引领广大青年。而B站呢,可以说是现在年轻人聚集地里最顶尖的平台之一了。它有着独特的社区文化、.............
  • 回答
    @共青团中央 在B站推出的虚拟偶像“江山娇与红旗漫”,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一些事儿,试着把它说得更接地气一点。为啥要搞虚拟偶像?官方的考量是啥?首先,得承认现在年轻人,尤其是B站上的用户,他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已经变了。二次元、虚拟偶像这套东西,对他们来说是.............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在知乎上的活跃,以及其内容触及的广泛性,本身就很有意思。但如果注意到其“什么都谈,就是不谈共产主义”这一点,那背后可能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考量和策略。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平台,聚集了大量对时事、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都有兴趣的年轻用户。共青团中央作为一个面向青年的政治组织,希望通.............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入驻网易云音乐,这事儿可真是能聊出不少门道来。 你要是觉得这只是个简单的“官方账号上线”,那就有点太小看这背后的意思了。 这背后牵扯着共青团作为一个青年组织,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下如何继续保持和拓展自身的影响力,以及网易云音乐这样一个面向年轻人的平台,如何去吸引和承载更多的社会功能。咱们先.............
  • 回答
    共青团中央提出的“三年内组织1000万人次青年志愿者下乡”的计划,无疑是一个规模宏大、目标明确的行动。要理性看待这个计划,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这项计划的背景与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响应国家战略需求: 当前中国正处于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大力呼唤人才回流、科技下乡、文化兴盛。共青团.............
  • 回答
    近期,共青团中央在社交媒体上对《视觉中国》就“国旗、国徽的版权”问题进行公开“怒怼”,这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事件起因:导火索与核心争议事件的起因源于《视觉中国》在其网站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等国家象征与标志,以“摄影作品”的形式标注了版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