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江苏立法反对「丧偶式育儿」,家长拒绝辅导孩子或被记入征信?

回答
江苏立法反对“丧偶式育儿”,并提出家长拒绝辅导孩子可能被记入征信的举措,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探讨价值的社会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项立法的初衷、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其面临的挑战。

立法初衷:回应社会痛点,促进家庭责任共担

首先,这项立法的出台,明显是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丧偶式育儿”现象。所谓“丧偶式育儿”,指的是在家庭中,一方(通常是父亲)在育儿过程中缺位,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育儿责任推给另一方(通常是母亲)。这种模式导致了母亲的过度劳累,也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例如父爱缺失、亲子关系疏远等。

江苏立法正是看到了这一社会痛点,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来矫正这种失衡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父母双方共同承担育儿责任的重要性。立法者希望通过此举,能够:

保障儿童权益: 确保孩子能够获得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引导和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促进性别平等: 打破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推动男性更多地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承担起应有的育儿责任。
减轻母亲负担: 通过法律约束,促使父亲分担更多育儿压力,缓解母亲的“丧偶式育儿”困境。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鼓励父母双方共同学习育儿知识,配合教育,形成更和谐、有效的家庭教育环境。

“拒绝辅导孩子或被记入征信”的争议点与影响

而“家长拒绝辅导孩子或被记入征信”这一具体的条款,则将立法从倡导层面推向了强制层面,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积极的方面来看:

明确责任,提高重视: 将辅导孩子这一行为纳入法律考量,并与征信挂钩,无疑能够极大地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这是一种强烈的信号,表明政府和社会不再允许“甩手掌柜”式的家长存在。
规制失职行为: 征信记录的潜在后果,如影响贷款、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足以形成一种强大的震慑力,促使那些原本可能漠视孩子教育的家长有所顾忌,从而履行自己的责任。
形成社会共识: 通过法律的介入,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育儿是父母双方的共同责任”的共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社会规范。

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需要审慎对待的方面:

“辅导”的界定与操作性: “拒绝辅导”这个概念相对模糊。教育是一个持续、多维度的过程,家长如何“辅导”,辅导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这些都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一旦标准不清,很容易导致执法上的随意性,甚至引发新的矛盾。
家庭教育的复杂性: 家庭教育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父母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工作压力、健康状况,以及亲子关系等。简单地将“拒绝辅导”与征信挂钩,是否过于“一刀切”,忽略了许多家庭面临的客观困难?例如,一位常年出差的父亲,或者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他们即便心有余而力不足,又该如何界定?
征信制度的适用范围: 征信记录通常与经济活动和信用行为相关。将家庭教育中的“不作为”纳入征信,是否是对征信制度的过度延伸?会不会导致征信“泛化”,降低其本来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潜在的负面效应: 过度的法律干预,是否会加剧亲子关系的紧张?家长为了避免征信污点,可能会采取机械式的、应付式的辅导,反而不利于孩子的真正成长。甚至可能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家长通过虚假承诺来规避法律。
执行的难度与成本: 如何有效监测和判断“家长拒绝辅导”的行为?谁来负责监督?这个过程将耗费巨大的社会资源和精力,其成本效益也值得考量。

法律实施的挑战与建议

这项立法如果要想真正落地并取得积极成效,需要克服不少挑战,并可能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明确界定“拒绝辅导”: 需要有具体的、可量化的标准来界定哪些行为属于“拒绝辅导”。例如,是完全不参与孩子的学习,还是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拒绝提供帮助?更细致的划分能够避免误伤。
区分不同情况: 法律在执行时,应充分考虑家庭的具体情况,对确实存在客观困难(如疾病、贫困、单亲等)的家长,应给予理解和帮助,而非简单地将其行为与征信挂钩。
加强普法和宣传: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需要大力宣传这项立法的精神和具体内容,提高公众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育儿观。
提供支持性资源: 政府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指导、支持性服务和资源,帮助家长提升育儿能力,而不是仅仅通过惩戒手段。例如,提供免费的育儿课程、心理咨询等。
探索多元化的考量机制: 除了征信,是否可以探索其他更具建设性的考量机制?例如,通过社区评价、学校反馈等方式,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
关注“形式主义”: 要警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形式主义”,即家长为了应付检查而进行机械的辅导,而非真正投入感情和精力。

总结

江苏立法反对“丧偶式育儿”并引入征信惩戒机制,其出发点是积极的,回应了社会对健康家庭教育的迫切需求。这项立法试图用更强硬的手段来敦促父母履行责任,这本身就反映了当前家庭教育困境的严峻性。

然而,法律的生命在于其公正、合理和可操作性。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必须审慎对待“辅导”的定义、家庭情况的复杂性以及征信制度的边界。如果能够结合更多的支持性措施,并不断完善执行细则,这项立法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家庭和谐与儿童健康成长,而不是成为一项“看得见,但难以落地”的空泛口号。这项改革的成败,将取决于其执行的智慧和温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这条法律,被成为给「常回家看看」立法。当时我就吐槽过:这条法律该如何应用呢?

多久一次才属于「经常」,怎样才算是「看望」,量化的指标到底能不能衡量何者是法律所鼓励的行为?一位在 FAST 项目工作的科研工作者,过年都不一定能抽身去漠河老家看望父母;一位住在朝阳区的啃老族,隔三差五就去找住在海淀区的父母要钱花,何者更加符合立法的精神?

通过立法要求家长辅导孩子学习,同样会带来这个问题。

如果拒绝辅导孩子会被纳入征信体系,那么我妈很可能已经信用破产了 --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她在读在职博士,每天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还得读文献、写实验报告,完成自己的学业要求。

但她的一举一动的确激励了我:即便是在当时的我看来已经全知全能的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很多个晚上,我在自己的卧室里面写作业,妈妈在客厅学习,虽然没有太多的交流,但却在暗中互相激励。很多年以后,我在工作中遇到了以前知识的盲区,也会产生一个念头:不如去报一门课程学习一下,不如过几年再去读个学位。这或许都是因为当年种下的一颗种子。

反过来说,如果要求父母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必须搬个小板凳盯着孩子后脑勺,不时伸手打向孩子伸向手机的手自己却低头对着聊天群里面的段子傻乐、玩着小游戏,真的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吗?

--

再说说「常回家看看」的立法吧,别忘了其中还有一款: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如果不允许员工享受休假的权利,片面规定探望老人的义务,这样的立法难以令人自发遵守;类似地,如果立法要求家长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辅导孩子,但没有通过严格执法来确保996工作环境下的父母能够抽出时间,这样的立法也是空中楼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江苏立法反对“丧偶式育儿”,并提出家长拒绝辅导孩子可能被记入征信的举措,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探讨价值的社会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项立法的初衷、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其面临的挑战。立法初衷:回应社会痛点,促进家庭责任共担首先,这项立法的出台,明显是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丧偶式育儿”现象。所谓“丧偶.............
  • 回答
    评价江苏丰县“乡贤”自治是进步还是倒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社会现实以及潜在的利弊。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涉及复杂的社会治理模式演变、权力分配、基层民主等议题。以下将从不同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何为“乡贤自治”?首先,理解“乡贤自治”的含义至关重要。在中.............
  • 回答
    “江苏淮安一网民公然侮辱救火牺牲英雄,被行政拘留15日”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这其中既涉及到法律的适用,也触及到社会道德的底线,以及网络空间治理的复杂性。一、 法律层面的评价: 合法性与合理性: 行政拘留15日是对该网民行为的法律裁决。从法律角度看,这种处理是基于对英雄烈士的保护.............
  • 回答
    .......
  • 回答
    常州动物园活驴喂虎事件,这事儿可真是炸开了锅,让人看得心惊肉跳,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轩然大波。要评价这件事,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这事儿为什么这么让人震惊?咱们从小到大,去动物园看动物,基本上都是看它们吃准备好的肉块、饲料,或者是一些切好的蔬菜水果。这已经是大家心目中的“常.............
  • 回答
    .......
  • 回答
    江苏文科状元因历史B+无缘清北,这件事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不少人对江苏的高考制度产生了疑问。状元无缘清北?历史B+的“魔咒”每年高考季,关于状元的去向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江苏发生的这件事,更是把“唯分数论”和综合评价的矛盾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位文科状元,其他科目的成绩想必都是顶尖的,按理说.............
  • 回答
    孙丽的伤情牵动人心:对 WCBA 赛场恶性犯规的反思WCBA 赛场上,江苏女篮的 16 号球员孙丽在比赛中遭遇了令人扼腕的伤病。据报道,在她与大体协联队的比赛中,对方 21 号球员谷宜瞳被指控实施了“垫脚”犯规,导致孙丽左腿胫骨、腓骨骨折,同时伴有韧带撕裂。这起事件不仅让孙丽本人承受了巨大的身体痛苦.............
  • 回答
    王云飞同学的这篇《绿色生活》作文,在202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背景下,确实展现了其对绿色生活理念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整篇文章的立意新颖,结构清晰,语言也比较有感染力,可以说是一篇不错的考场作文。首先,从立意上看,王云飞同学准确抓住了“绿色生活”的核心要义,并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节约,而是将其升华.............
  • 回答
    2019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是一道围绕着““模型”与“创新””展开的思辨性话题。这个题目一经公布,便在考生和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个人认为,这道题出得非常巧妙,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题目本身的回顾与解读:题目给出了两个词:“模型”和“创新”。“模型”,.............
  • 回答
    微博@江苏检察在线发布的“正当防卫还得靠跑”这条微博,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于正当防卫制度在现实中的理解和期待,以及法律条文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张力。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带着一种调侃和无奈。它似乎在说,在中国现行的法律框架和司法实践下,即便面对不法侵害,最稳妥、最保险的做.............
  • 回答
    “完胜”这个词,用在讨论分数线上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但也确实能反映出2021年江苏地区部分考生在选择警校和军校时的一个显著趋势。要评价这个现象,得把几个关键因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分数线的高低从来不是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但它绝对是市场(也就是考生和家长)对这所学校受欢迎程度的直接.............
  • 回答
    评价2021年江苏高考分数线,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一、整体趋势与往年对比:稳中有升,体现教育改革深化首先,我们看到2021年江苏高考各批次分数线,整体上呈现出比往年稳中有升的态势。这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江苏省在教育改革、人才选拔以及考生整体学业水平上的持续进步。 一分一段表的重要性.............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2016年的江苏小高考。2016年江苏小高考,也就是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对于当年的高二学生来说,无疑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次考试不仅仅是高中阶段学习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更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毕业,以及未来升学选择的“敲门砖”。从当年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界的普遍反馈来看,.............
  • 回答
    关于作家“跳舞”(本名胡建文)当选江苏网络作家协会主席这件事,在网络文学界乃至泛文学界都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审视:一、 跳舞的文学成就与影响力: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跳舞作为一名网络作家所取得的成就。他创作的《邪气凛然》、《天王》、《恶魔法则》、《龙族》(部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6年亚冠小组赛第一轮江苏苏宁对阵越南平阳的这场比赛。这场比赛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少关注,毕竟是新赛季亚冠的开局,各队都想打出好彩头。比赛背景与双方实力对比首先得说说当时两支球队的状况。江苏苏宁,作为中超的土豪球队,那一年大手笔引援,引进了特谢拉、拉米雷斯、萨米尔等一批世界级球星,.............
  • 回答
    评价《清华大学201114届毕业生优良率统计》的结果,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江苏、河南、浙江排在前三,上海、北京相对靠后的位置视为“优劣”的绝对判断。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资源分配、生源构成、中学教育模式、学生个体差异以及统计数据的局限性等多个方面。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点进.............
  •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代表性的。一个江苏的哥们儿,在朋友圈里骂交警是“草狗”,结果被拘留了。这事儿怎么看,得分几个层面说。首先,这哥们儿的言行,说实话,挺欠妥的。在公共场合或者网络上,用这种侮辱性的语言去攻击执法人员,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交警在路边执勤,那是人家在履行职责,维护交通秩序,保障大家出行安全。就.............
  • 回答
    宏远轰出CBA历史级上半场,161分大胜同曦,这绝不是偶然!广东宏远这场比赛,简直就是一场篮球盛宴,尤其是那上半场98分的炸裂表现,直接把CBA的纪录簿翻了个新篇章。161:109,最终的比分差距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但这场比赛的精彩程度,远不止于此。上半场:火力全开,纪录诞生!首先,让我们聚焦那令人瞠.............
  • 回答
    关于江苏一博士“虎爸”逼六七岁儿女学高数的事件,这一行为引发了社会对教育方式、儿童发展规律和家庭教育伦理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1. 事件核心 据报道,一位博士父亲(可能为数学或相关领域博士)因对子女教育的严格要求,将六七岁的孩子强制学习高等数学(如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