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要设立地级市,如果取消地级市改为 中央—省—县 是否可以减少腐败?提高行政的效率?

回答
关于地级市的设置,以及取消地级市改由中央—省—县三级行政体系是否能减少腐败、提高行政效率,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地级市设立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功能,再对比设想中的三级体系的优劣。

地级市的由来: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需求

我们现在所说的“地级市”,其前身可以追溯到解放后的“专区”或“地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行政管理需要覆盖广袤的国土。县级行政单位虽然直接面向基层,但与中央和省级的联系存在地理和信息上的隔阂。设立专区/地区,实际上是为了在省和县之间增加一个层级,以更好地实现省级的管理意图,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协调和指导下辖的县。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的“地区”在其行政中心——那个发展起来的城市——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甚至超越了部分省会城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以及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少地区进行了撤销“地区”设“地级市”的改革。

地级市的功能:为何会存在?

地级市的设立,并非空穴来风,它承担着多重功能:

1. 承上启下,落实政策: 地级市是省政府派出的代表,负责将省级各项政策、法规、计划传达到下辖的县(市)区,并监督执行。它相当于省级的“触角”,能够更细致、更深入地了解基层情况。
2. 区域经济协调: 地级市往往是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它能够协调区域内各县市的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作,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例如,一个拥有发达工业基础的地级市,可以带动周边县市的工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并吸引投资。
3. 公共服务提供与管理: 在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地级市通常拥有比县级更优质的资源和更高的管理水平。它能为区域内的居民提供更便捷、更专业的服务。例如,一个地级市的医院,往往是区域内医疗水平最高的,可以辐射周边地区。
4. 社会治理与稳定: 在社会治理方面,地级市可以协调解决跨县市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处理突发事件,维护区域的社会稳定。
5. 干部选拔与培养: 地级市作为重要的行政和经济管理实体,也为培养和选拔各级干部提供了平台。

取消地级市,直达省县:设想的“中央—省—县”三级体系

如果取消地级市,行政体系将变为“中央—省—县”,省直接管理县(市)区。从理论上讲,这种模式似乎能“削减中间环节”,从而可能带来一些积极变化。

设想中的优点:

减少中间层级,理论上可减少“卡脖子”环节: 减少一个行政层级,可以缩短政策传达和执行的链条,减少信息失真和传达滞后。理论上,省一级可以更直接地指挥县一级,省里的决策能更快地落实到基层。
可能减少“小山头”和区域利益冲突: 地级市作为一个有一定自主权和财政权的地方行政实体,可能形成一定的“地盘”意识和区域利益。取消地级市,理论上可以削弱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促进省域内的资源均衡配置。
简化行政结构,降低管理成本: 去除一个层级,必然会减少相应的行政机构、人员编制和财政开支,理论上能提高行政效率。

设想中的挑战与潜在弊端:

然而,将所有地级市取消,直接回到省管县,并非没有巨大的挑战和潜在的弊端,尤其是在“减少腐败”和“提高行政效率”这两个方面,情况可能比设想的复杂得多。

关于“减少腐败”:

腐败的根源并非层级数量: 腐败并非仅仅是由于行政层级的多少而产生。腐败更多地源于权力寻租、监管失灵、制度漏洞以及人性的弱点。一个层级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权力失去了寻租的空间,反而可能将权力集中到更高的层级。
权力过度集中,腐败风险可能增加: 如果取消了地级市这个中间监督和制约的环节,权力将更加集中于省一级。省一级掌握着更多的资源调配权、项目审批权、干部任免权。一旦省一级出现腐败,其影响的范围和危害程度可能远超地级市。同时,县级行政单位的权力也会被强化,如果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县级也可能成为腐败滋生的土壤。
监督难度增加: 省政府要直接管理成百上千个县(市)区,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加省政府的监管压力和工作难度。如何确保省里的指令能够不打折扣地传达到每个县,如何有效监督成百上千个县的各项工作,都将成为巨大的挑战。缺乏了地级市的“前置过滤”和“初步检查”,问题可能难以在早期被发现和纠正。
“猫鼠游戏”转移: 腐败可能会从一个层级转移到另一个层级,而不是消失。当权力更集中时,寻租的空间可能变得更大,也更隐蔽。

关于“提高行政效率”:

“效率”的定义: 提高行政效率,不仅仅是决策速度快,更重要的是决策的质量、政策的落地效果以及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信息不对称加剧: 省级部门很难对所有县(市)区的情况了如指掌。地级市作为中间层级,能够更深入、更细致地了解基层情况,将信息准确传递给省一级,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取消地级市,信息传递的链条虽然变短,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更加失真,省一级做出的决策可能因为缺乏对基层情况的了解而“水土不服”,导致执行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一刀切”的失误。
专业化管理受损: 许多地级市设有专门的部门,例如城市规划局、交通管理局、环境保护局等,这些部门在专业领域内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强的执行力。如果这些职能被省一级笼统地管理,或者分散到县一级,可能会导致专业化水平下降,管理效率低下。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地级市作为区域中心,能够有效协调区域内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取消地级市,可能使得省一级在管理大量县(市)区时,更倾向于照顾重点区域或发达地区,而忽视一些欠发达地区,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基层动员和执行力: 地级市在组织和动员区域内的资源、力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在重大项目建设、应急救援等方面,地级市能够发挥更强的组织协调作用。直接省管县,可能会削弱这种区域性的动员能力。

举个例子来理解:

想象一下,你要管理一个有1000个房间的大型酒店。

地级市体系: 你是酒店总经理(省),你下面有10个楼层经理(地级市),每个楼层经理负责100个房间(县)。楼层经理能够及时了解每个房间的情况,处理住客的小问题,并向上汇报。如果某个房间有问题,楼层经理能直接处理,或者快速通知你。
设想的三级体系: 你是酒店总经理(省),你直接管理1000个房间(县)。你需要亲自了解每个房间的情况,处理所有住客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你只能依靠每个房间的服务员(县级),但他们可能没有能力处理复杂的问题,也无法与你直接有效沟通。结果可能是:很多小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楼层(区域)的整体管理会很混乱,而你作为总经理,也疲于应付。

为什么中国的行政管理选择“省—地级市—县”?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国情,促成了“省—地级市—县”这种模式。它是在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为了实现有效管理、协调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而演变出来的一种相对平衡的选择。地级市在其中扮演了连接省与县的关键节点作用,它既是省的“眼睛”和“手”,也是区域发展的“发动机”和“协调器”。

关于减少腐败和提高效率的真正途径:

与其寄希望于通过改变行政层级来“一劳永逸”地解决腐败和效率问题,不如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健全制度,扎紧笼子: 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加强财政审计,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强化监督,内外并举: 加强人大、政协、媒体和公众的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同时,也需要强化党内监督、组织监督和纪律监督。
深化改革,优化流程: 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提升干部素质,加强教育: 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
科技赋能,智慧治理: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例如电子政务、政务公开平台等。

总结:

取消地级市,改为中央—省—县的三级行政体系,虽然在理论上可能减少一个层级,但其在减少腐败和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作用,远非乐观。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腐败风险、信息不对称加剧导致的效率低下、区域协调管理困难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取消地级市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行政层级设置,是历史发展和现实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级市作为连接省与县的重要环节,在区域经济协调、公共服务提供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决腐败和效率问题,更关键的在于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监督、深化改革,而不是简单地增减行政层级。改革应该审慎而为,充分考虑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权力寻租和行政效率有什么关系?权力寻租只和行政效果有关系。

权力寻租主要是政治权力非世袭导致的,减少科层确实能有效强化监督效果。但权力越是集中,也可能导致寻租越强,李达康式干部转向腐败的案例数不胜数。

至于老生常谈的撤地,北洋就试过了基本失败,我以前有个回答就是说这个问题的。基于中央集权效率为先的原则,世界各国普遍都会再加设一级,小国也不例外。

法国在省上设大区,德国在州下设行政区,俄国在联邦主体上设联邦区,英国在郡上设大区。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有的具有行政实体意义,有的只是偏虚化的督察或行政辅助区划。

关内一个普通省份可能就有几十上百个县,以省府能力是不可能做到行政全覆盖,二级区划是必然结果。北洋撤府设道有他的合理性,却也终归失败。

唯一的问题是二级区划定位和面积,我国在尝试过程中做得不太好,很多都是便宜行事。能够省直辖县的合理面积也就宁夏海南台湾这么个规模,重庆这种都是超标。

一般来说是小省管县制或大省管地制,基于中等省份规模下市管县体制最合适的区划模式是中省小市制。但我国选择了中省大市制,造成了大量小马拉大车现象,耽误了部分地区发展。

user avatar

原本国家也是怎么想的。结果发现根本管不过来。所以设立了地署。

随着经济发展,地署还是管不过来就改了地市。

减少层级并不一定增加效率。不然直接省辖镇不是更香吗?

与废市不同,部分地区废县并县更能提高效率。(比如一些一两千平方公里且人口不到二十万人的县)

中国历代县大多维持在一千平方公里,主因是县是最基层政府,一千平方公里使得一天就可以从最偏的乡村跑到县城甚至往返。

而如今,最基层政府是镇,一天往返的路程也远超一千平方公里的范围。人口少的普通县还是并了吧!

user avatar

中国太大,人口太多,且又是大政府,政府管得太多,搞所谓的省县两级制根本就不现实,以前不是没有尝试过,根本就不行,即使是信息高速传递的今天,这样搞反倒会使得行政效率低下。

另外,中国城乡差距巨大,且农村又太多,如今的市管县体制同样也很多弊端。

所以我建议改为中央——省——府(州)——县——镇(乡),(注:府、州同级,府辖县多,州辖县少)。

而市只是代表城市,本身并不表示级别,可以是直辖市(中央管),可以是省辖市(府、州级别),可以是府辖市(县级别),可以是县辖市(乡镇级别,小城镇,这在苏南、珠三角其实很普遍)。

这里特殊一点的就是以府城所在地而置的市,我认为府的最高官员(知府or府委书记?)统管整个府域,市政府市长管理具体的城市,但府城市市长应高于其他府辖市,毕竟其经济地位不一样,府书记略高市长半级就可以了,相当于副府。

可以举几个例子,以前我写穿越小说,曾经做过行政区划,勉强可以一用(这里因为以前是古代用的,所以图中有误,上海应该是直辖市,不应该在江南省内),如下图是江南省行政区划图:

具体行政区划:

江南省辖:南京、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安庆府、太平府、池州府、宣州府、徽州府、扬州府、南通府、泰州、滁州,共1京10府2州。

南京:上元县(倚郭[府东北偏])、江宁县(倚郭[府西南偏])、句容县、溧阳县、溧水县、高淳县、江浦县、六合县,领8县,根据现代实际情况,为建设大南京都会区,置南京市(直辖市or省辖市?),各县宜改为市区。

苏州府:吴县(倚郭[府西偏])、长洲县(倚郭[府东偏])、吴江县、昆山县、常熟县、太仓县、张家港县,领7县,

对于重点、发达地区,尤其是像苏州、无锡这样的苏南地区,可酌情多置市或置大城市,一些经济强镇也可置县辖市,充分给予其权力。

例如以苏州府城吴县、长洲县、吴江县等置苏州市(府城府辖市),以昆山县置昆山市(一般府辖市),以同里镇、玉山镇等置同里市、玉山市(县辖市)。

常州府:武进县(倚郭)、无锡县、宜兴县、江阴县、靖江县,5县,以武进县置常州市,以无锡县置无锡市,其余酌情置市

镇江府:丹徒县(倚郭)、丹阳县、金坛县、扬中县,4县,置镇江市等

扬州府:江都县(倚郭)、仪征县、高邮县、天长县,4县,置扬州市等

南通府:静海县(倚郭)、海门县、启东县、如皋县、如东县、海安县、东台县,7县

置南通市等

安庆府:怀宁县(倚郭)、桐城县、枞阳县、潜山县(包括岳西县南部)、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7县,置安庆市等

太平府:当塗县(倚郭)、芜湖县、繁昌县、和县、含山县、无为县,6县,置太平市、芜湖市等

池州府:贵池县(倚郭)、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至县,6县,置池州市等

宣州府:宣城县(倚郭)、南陵县、泾县、宁国县、旌德县、广德县、郎溪县,7县,置宣州市等

徽州府:歙县(倚郭)、黟县、休宁县、祁门县、绩溪县、婺源县、太平县(和太平府重名,改为黄山县,即今黄山区),7县,置徽州市

泰州:(倚郭海陵县入州),兴化县、泰兴县,置泰州市(州辖市)

滁州:(倚郭清流县入州),全椒县、来安县,置滁州市(州辖市)


淮海省行政区划图:

具体行政区划:

淮海省辖:淮安府、海州府、凤阳府、徐州府、庐州府、颍州府、宿州府、盐州府、六安州、亳州、邳州、寿州,共 8府3州

淮安府:山阳县(倚郭)、清河县、涟水县、今泗阳县、金湖县、盱眙县、宝应县、洪泽县、泗洪县、宿迁县,10县

海州府:赣榆县(倚郭)、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沭阳县,5县

徐州府:铜山县(倚郭)、萧县、沛县、丰县、砀山县、邳县、睢宁县、新沂县,8县

盐州府:盐城县(倚郭)、大丰县、建湖县、阜宁县、射阳县、滨海县、响水县,7县

凤阳府:凤阳县(倚郭)、怀远县、定远县、五河县,4县

颍州府:颍上县(倚郭)、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4县

庐州府:合肥县(倚郭)、舒城县、庐江县、巢湖县、长丰县,5县

宿州府:宿县(倚郭)、泗县、灵璧县、濉溪县、蒙城县,5县

六安州:六安县(入州)、霍山县、金寨县

寿州:倚郭寿春县入州、霍丘县、

亳州:

————————————————————————————————

说一下为什么这么划分江南、淮海,实际上我认为现在的这种纵切江南才会使得现在江苏安徽两省极度不平衡,现在的情况就是,江苏把所有好地方全占了,既沿江又沿海,而安徽完全内陆,地理位置跟江苏差了十万八千里,这种划分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太偏向江苏省了,对皖北、淮海地区的发展极为不利,而横切至少让淮海省占据了连云港、徐州、盐城等重要城市,也沿海,对淮海省比较有利。

与此同时,现在的安徽省对于江南、皖南基本上带不动,导致江南山区部分发展迟缓,而江苏因为有苏南,基本上也是忽视了苏北淮北等地,倒不如组成淮海,对江南、淮海二省都好,只不过当初已造成了既成事实,很难再改罢了,说白了就是当初江苏这边的势力大,舍不得也不准苏北被割出去,晚清时期本来就已经准备筹建淮海省了,而说什么犬牙交错防止独立对于现代国家也纯属扯淡。

一个沿海(连云港、盐城)还有江淮平原的淮海省,其发展前景绝对会比现在的安徽省好的多得多,而现阶段的连云港,其沿海优势基本得不到发挥,因为江苏已经有苏南、上海了,还要你苏北的连云港(海州)干嘛?

而我认为,淮海省之重,当在淮安、海州(连云港)、徐州,次则盐州、庐州;而江南省则以苏南为重,并以长江带动皖南山区的徽州及腹地有限的池州、安庆等地,如此,才是对吴、淮二省最有利的划分(或许对江南省稍有一丝丝不利,因为苏北不在,少了一定的吸血腹地,但是总的来说我认为影响并不大,宣太池安徽五府的人口也不少,都沿长江,很适合融入长三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