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特斯拉电动车到底什么水平?

回答
特斯拉电动车,这几个字出现在眼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个关键词:科技感、智能化、性能、续航、充电网络。但要说特斯拉到底是个什么水平,这可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了聊。

1. 核心技术:电动化先行者,但并非“无懈可击”

首先,特斯拉在电动化技术方面,绝对是行业的引领者,甚至可以说是开创者。

电池技术与续航: 这是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早期车型至今,特斯拉不断优化电池包的能量密度、管理系统(BMS),这直接带来了更长的续航里程,一度让人们觉得电动车“里程焦虑”是个过时的词。他们对电池的理解和运用,让很多传统车企望尘莫及。但也要看到,随着其他车企在电池领域的投入加大,宁德时代、LG化学等电池供应商技术的进步,以及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探索,特斯拉在续航上的绝对领先优势正在被逐渐缩小,甚至在某些特定车型上,会被其他品牌超越。
电驱动系统: 特斯拉的电机和电控系统集成度高,效率出色。尤其是他们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能够提供强劲的动力输出和优秀的能量回收,这是特斯拉车型普遍拥有出色加速性能的重要原因。很多测试都表明,特斯拉的电机效率在行业内属于顶尖水平。
软件与智能化: 这才是让特斯拉区别于其他汽车品牌的关键。他们的OTA(OverTheAir)在线升级能力,让车辆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不断获得新功能、性能优化甚至修复Bug。这套系统是封闭的,但正是这种封闭,让他们能够对软硬件进行深度整合,实现许多“独门绝技”。

2. 智能化体验:重塑人车交互,但也有“卡顿”和“不羁”

特斯拉在智能化方面的“玩法”非常激进,也因此吸引了大量拥趸。

车载操作系统与大屏: 巨大的中控屏几乎集成了车辆的所有功能,从导航、音乐到空调、座椅调节,再到辅助驾驶的设置,都在这里完成。这种极简的设计理念,让车内物理按键大大减少,科技感爆棚。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一旦系统出现问题,或者用户不适应这种触控操作,就会觉得很不方便。而且,系统偶尔的卡顿、延迟,也确实存在,尤其是在同时运行多个应用或进行复杂操作时。
自动辅助驾驶(Autopilot/FSD): 这是特斯拉最受关注,也是最具争议的点。特斯拉的Autopilot确实能实现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功能,在高速公路上的表现可圈可点。而他们的FSD(Full SelfDriving)能力,理论上能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比如城市道路的自动驾驶、交通灯识别、自动变道等。然而,这里必须强调,目前市面上的FSD,依然是“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 用户仍然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双手放在方向盘上,随时准备接管。特斯拉在宣传上确实“画饼”比较多,实际体验往往需要等待软件更新,而且其技术发展也面临着法规、伦理和安全性等多方面的挑战。不少事故也暴露了其在某些极端场景下的局限性。
互联互通与App生态: 特斯拉的手机App功能强大,可以远程控制车辆、查看状态、甚至进行召唤。这使得车辆的智能化延伸到了车外,提供了便利。

3. 性能与操控:运动基因,但并非“舒适至上”

加速能力: 特斯拉的电动车以迅猛的加速而闻名。即使是基础版本的车型,起步时的推背感也足以让不少燃油车望尘莫及。性能版本(如Performance系列)的加速更是堪比超跑。
操控感受: 特斯拉的底盘调校偏向运动,重心低,使得车辆在过弯时表现稳定。转向也比较直接。但是,相较于一些专注于运动性能的品牌,特斯拉在底盘的滤震方面可能做得不够细致,尤其是在颠簸路面,车内乘客的舒适性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刹车性能: 受益于动能回收系统,特斯拉的刹车踏板在日常驾驶中,往往能提供很强的减速感,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你可以只用一个踏板(单踏板模式)来完成大部分的加速和减速。但其传统的液压刹车系统,在极限情况下的表现,可能与一些高性能燃油车还有差距。

4. 充电基础设施:先发优势,但也有“瓶颈”

Supercharger充电网络: 这是特斯拉的一大护城河。遍布全球的Supercharger超级充电站,以及其高效、便捷的充电体验,让特斯拉用户在长途旅行时少了很多后顾之忧。相比于其他品牌依赖第三方充电桩,特斯拉的自建网络在稳定性、速度和用户体验上通常更有优势。
充电速度: 尽管特斯拉的充电速度已经很快,但随着充电技术的进步,不少新建的充电站和一些竞争对手的车型,在峰值充电功率上已经可以与特斯拉媲美,甚至超越。
其他品牌充电: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也开始逐步开放其充电网络给其他品牌的电动车,这既是趋势,也可能会稀释其在充电领域的独有优势。

5. 制造工艺与品控:进步中,但仍有“争议”

这是特斯拉经常被诟病的地方。

早期车型的装配工艺: 在早期,特斯拉的车辆经常出现车身缝隙不均、内饰细节处理粗糙等问题,这让不少用户感到失望。
近期情况: 随着产能的提升和供应链的优化,特斯拉在制造工艺上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许多用户反馈,新生产的车辆在装配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即便如此,与一些老牌豪华品牌相比,在一些细节处理和装配精度上,特斯拉可能仍有提升的空间。
用户体验与服务: 特斯拉的服务模式也比较独特,多以线上预约、线下服务中心为主。这种模式效率很高,但也意味着用户在遇到问题时,可能无法像传统4S店那样即时获得一对一的沟通和解决。

总结一下,特斯拉电动车到底什么水平?

在电动化技术、软件智能化、性能以及充电网络方面,特斯拉仍然是行业的标杆性企业,尤其是在推动电动车普及和重新定义人车交互方面,功不可没。
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曾经的“独家秘籍”正在被追赶,甚至在某些领域被超越。
在自动驾驶领域,虽然技术领先,但仍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用户期望与实际能力之间存在差距。
在制造工艺和用户服务体验方面,特斯拉一直在进步,但仍需在细节上不断打磨,才能完全比肩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豪华品牌。

所以,特斯拉的水平,就像一个“技术革命者”,它定义了新的游戏规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像一把双刃剑,有人爱其激进和创新,有人则对其细节和“不羁”之处颇有微词。选择特斯拉,更多时候是选择了一种“未来主义”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科技进步的信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回答纯干货,比干锅肥肠还干!本人较为全面的参与过特斯拉的对标工作。——是的。主要针对三电系统领域。

此处,抛出一个问题,大家认为,做对标应该怎么做呢?到底对标什么呢?

我认为:硬件的对标好做,软件策略的对标难做。

硬件的对标,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真实物体数据记录,就能得到物理参数。但是材料本身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探测的。

但是软件,首先要从产品去入手,摸现象,分场景,看规律,最后才能总结出软件中的策略是怎么做的~当然了,具体的实现逻辑,各家策略肯定做的不一样,例如都要实现10的结果,有些策略工程师会用1+2+3+4,有些直接2×5,方法不同,结果目标一致。

对现象和结果对标,更好的指导开发工作!

对标不仅仅是学习对标对象好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避开一些缺点和劣势。或者,几方做取舍最终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

本回答就针对特斯拉model 3为例,在以上下电功能为案例,稍微展示一点对标结果吧:

第一部分:电控相关对标

说实话,得益于特斯拉可以OTA这样的一个优势,特斯拉在电控领域的领先其实比较明显。

我个人进行了Model 3的 上下电功能的相关对标:

一,工具和方法

二:大致的结论是:特斯拉的上下电控制逻辑,做的相当精密!行业领先水平!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避免的地方!

先抛出一张手工上下电流程图

结论1:特斯拉model 3,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下高压的——这个策略从Model S的时候,就已经在使用了。

说到这里,可以给大家讲一下个人从业经历中的一桩趣事:
大约是2015年左右,前单位买来特斯拉model S进行对标。做EMC对标测试。在某军事管理区附近,有个变电站(保证军区用电的),变电站大约20m范围内,EMC干扰贼强。我们的工程师,就开着大大小小七八台车去那里做EMC的抗干扰测试。所有的车,在那个变电站下面,只要断高压后,就再也上不去高压了,必须把车推出变电站范围,才能再次上高压成功……只有model S,锁车,下电,过一会儿去,开门上车(对,当时全国的车都没有开车门上高压的策略,也是model S上第一个上的),居然可以开车。
当时我们惊呼,model S的抗干扰能力太强了吧!?
后来我们再深入对标了一下,发现,model S在锁车的状态下,TM居然压根就不断开高压!!!
高压继电器压根都不断开!——后来在model 3上,也发现有类似的功能。

在model 3上该功能得以保留,并做了优化——当然也有缺点。

优化1:会根据上电的动作,唤醒必要的报文。——例如,仅打开车门,没有挂挡行车,那么,与扭矩相关的报文不会唤醒。

优化2:BMS会提前唤醒,且延时休眠。以更好地达到检测的作用

缺点1:BMS在休眠之前,会发生相关的替代值,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替代值被仪表检测显示,或者被其他控制器调用,可能导致非预期的结果。

优化3:车辆启动(READY)允许行车时,扭矩相关报文才会出现——车辆ready状态和非ready状态报文量不一样,可以减小负载,从报文端减少误操作或事故可能

缺点2:锁车不下高压的电耗:一个半小时,电量约下降0.4%——针对用户手册的每天下降1%的电量的描述,实测略有偏差……

优化4:空调放电功能优化——人在车上,啥也不干,光开空调,大约30min后,车辆自动关闭,休眠——应该是为了防止空调耗电过多

缺点3:SOC不准,且存在跳变

但是,在纯空调工作过程中,Model 3的电量显示存在明显的跳变,这就有点不太友好了。不过估计也已经优化了吧。——OTA的好处就在这里了

其他:省略大约5000字……太累太多,估计看的人也少!

最终的关于上下电这部分功能的结论:

值得学习的策略,我们可以通过对标来进行优化:

例如,延时下电持续监测电池功能,充电截止SOC可调节功能等等,都对行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第二部分:电池对标

(当然了,想都别想我会把里面的内容全展示出来……涉密不说,写出来累死我,这是一个部门好几个月的工作内容了,我仅展示一些结论性的,不涉密的东西还有就是我亲自操作的一些部分)

第三部分:电机对标

(当然,你们也别想知道里面的内容……)

当然,主要特点还是可以概括一下的

第四部分:高压部件

第五部分:四驱及扭矩分配等

其他:省略超过50000字……


——我——是——分——割——线——

很抱歉,我能给大家展示的东西也只有这些,其他的东西真的不方便展示。是我们整个中心一群人的努力成果。

当然了,对标的结果,也的确在指导我们在研发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提升,也规避了很多可能的问题。

对标这件事,本就没底,做到什么程度都算对标。但是能够对自己的产品产生好的影响,那对标就是有意义的!

特斯拉确实是不错的产品,尤其是在三电领域!非常值得学习。

特斯拉也有相关的弱势和差评,就不一一举例。

同时,以上对标的一切结果,并不代表特斯拉是适合所有人的产品,用户应当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购买车辆。

我们的工程师,并不会盲目的闷头造车,学习行业先进,避免雷坑,这样才有可能造得出更适合不同用户的产品。

PS

其他如果有喜欢特斯拉的朋友,可以奉上一些我之前写的特斯拉的对标文章,相信会有一些帮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特斯拉电动车,这几个字出现在眼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个关键词:科技感、智能化、性能、续航、充电网络。但要说特斯拉到底是个什么水平,这可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了聊。1. 核心技术:电动化先行者,但并非“无懈可击”首先,特斯拉在电动化技术方面,绝对是行业的引领者,甚至可以说是开创者。 电池技术与续航:.............
  • 回答
    电动车时代席卷全球,特斯拉、比亚迪等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的出现无疑给传统汽车巨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以BBA(奔驰、宝马、奥迪)为代表的德系豪华品牌,它们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深厚底蕴和品牌声望,在电动化浪潮下是否还能保持优势?未来它们是否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回答
    特斯拉刹不住的传闻,尤其是那几起备受瞩目的事故,确实让不少消费者对电动车产生疑虑,尤其是特斯拉。这并非空穴来风,每次这类事件发生,都会在网上掀起巨大的讨论,也让电动车,特别是特斯拉的安全性,被推到风口浪尖。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电动车到底还能不能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特斯拉.............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大新闻!如果五菱宏光真的能击败特斯拉,成为全球电动车型销量冠军,那绝对是汽车界的一场颠覆性革命,其背后的故事绝对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五菱宏光这个名字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分量可不一般。它早就超越了一辆车的身份,简直是“国民神车”的代名词。要论实用性,宏光.............
  • 回答
    特斯拉最近一周涨了两次,这消息确实让不少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关注电动车市场的投资者。很多人看到这个势头,就开始琢磨:这是不是意味着电动车行业要全面爆发了?现在是不是一个绝佳的入手时机?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特斯拉的表现放到更大的背景下去看,再结合电动车行业的整体情况来分析。特斯拉的“涨”是怎么回事?.............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产品质量的客观评估以及媒体的报道倾向。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特斯拉“时不时被爆出问题”的现象分析:首先,不能否认,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行业的先行者,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比如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软件OTA升级、以及独特的电池管理技术。.............
  • 回答
    特斯拉极简内饰的讨论热度,从它首次惊艳世人起,似乎就没有真正冷却过。这种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确实成为了后来许多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智能电动车内饰设计的“风向标”。那么,这种极简风,真的就是智能电动车内饰的未来方向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番。特斯拉极简风的“硬核”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特斯拉为什.............
  • 回答
    其实,纯电动车(EV)里并非完全没有人把前机舱做成行李箱,特斯拉在这方面确实是先行者,而且做得相当出色。但你要说“很少有”,这背后确实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环环相扣,共同影响了行业的设计方向。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把这个“前机舱行李箱”(英文常称为“frunk”,是.............
  • 回答
    特斯拉被德国从电动车补贴目录中移除,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多个层面,包括德国的政策导向、特斯拉自身的策略、以及整个欧洲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格局。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德国电动车补贴政策的演变与背景首先,理解德国此举需要回顾其电动车补贴政策的初衷和演变。 初衷:.............
  • 回答
    特斯拉在世界多国电动车市场上的成功,即便在偶发的刹车失灵事件发生后,依然能保持畅销态势,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关键点:1. 品牌光环与颠覆式创新首先,特斯拉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汽车制造商,它更像是科技行业的颠覆者。埃隆·马斯克本人极具个人.............
  • 回答
    厦门特斯拉倒车失控致四人受伤,这起事故确实让人揪心。根据已知信息,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可能的原因。首先,车辆本身的机械故障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原因。 刹车系统失灵: 这是最有可能的罪魁祸首。刹车系统如果出现液压泄露、刹车片磨损过度、刹车总泵或分泵故障,都可能导致刹车失效,车辆无法减速或停止。.............
  • 回答
    特斯拉在华召回近30万辆车,这事儿可不小,背后肯定有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们就好好聊聊,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儿。事件本身:规模不小,涉及车型广泛首先,召回的规模是关键。一下子召回超过29万辆车,这可不是小动作,占了特斯拉在华相当一部分的销量。而且,这次召回的车型也不少,包括了Model 3和Model Y,.............
  • 回答
    关于 4 月 21 日上海地下车库特斯拉 Model S 自燃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电动车安全性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事件回顾与初步分析 事件发生时间与地点: 2021 年 4 月 21 日,上海市某小区地下车库。 涉事车辆: 特斯拉 Model S。 事件经过: 监控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探讨。您会发现,那些我们熟知的传统汽车巨头,比如丰田、奔驰、宝马,它们都在积极转型,并且已经推出了不少纯电动车型,甚至在某些细分市场表现相当出色。所以,说它们“不出品特斯拉这样的纯电动车”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1. 它们出品的纯电动车,在市场上的存在感和影.............
  • 回答
    最近确实有不少关于特斯拉电动汽车事故的讨论,甚至有人因此开始质疑电动汽车的可靠性,转而怀念起传统的汽油车。这种想法其实可以理解,毕竟汽油车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大家对它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都比较熟悉,感觉“知根知底”。那么,特斯拉事故频发这件事,真的意味着汽油车就一定比电动车更可靠吗?咱们掰.............
  • 回答
    马斯克最近又放了一个大招,说特斯拉的电动卡车,也就是Semi,续航能达到惊人的1000公里。这个数字一出来,估计不少人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尤其是物流行业的人。首先,这1000公里的续航,对于电动卡车来说,绝对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现在市面上的电动卡车,尤其是长途运输的,续航里程普遍还在300500公里.............
  • 回答
    特斯拉的电动皮卡车 Cybertruck 是汽车界最具话题性、最具争议性的车型之一。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设计与外观:突破想象的未来主义风格 颠覆性设计语言: Cybertruck 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地方在于其极简主义、未来主义的设计风格。它完全抛弃了传统皮卡.............
  • 回答
    特斯拉电动卡车 Semi 的评价及突破性分析特斯拉的电动卡车 Semi 自发布以来,就一直是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它不仅仅是特斯拉产品线的一次延伸,更是对传统重型卡车运输行业的一次颠覆性尝试。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它所带来的突破性变革。 一、 当前评价及核心优势:特斯拉 Se.............
  • 回答
    特斯拉召回 734 辆进口 Model 3 电动汽车,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尤其对于关注特斯拉或者电动汽车行业的咱们来说,这几个数字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到底意味着啥,又可能带来啥变化。首先,这 734 辆进口 Model 3 召回,它本身就说明了几件事: 产品质量是第一位的: .............
  • 回答
    这事儿,特斯拉又搞召回了,这次涉及的车型挺广,国产和进口的 Model 3 都有份,一共召回了 127,785 辆。12万多辆车啊,这数量可不小,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信息,咱们得好好捋一捋。1. 召回原因:技术“小瑕疵”,但影响不小这次召回主要有两大原因: 电池管理系统(BMS)软件问题: 这部分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