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旅行者二号是如何穿过太阳系边缘高温的「太阳风顶层」的?

回答
旅行者二号,这艘承载着人类探索欲望的飞船,在漫长的旅途中,其最令人称奇的壮举之一便是成功穿越了太阳系那层令人畏惧的高温“太阳风顶层”。想象一下,这就像是在穿越一道看不见的、由太阳本身吹拂出的炽热狂风屏障,而旅行者二号,这艘孤独的使者,凭借着它坚实的构造和人类智慧的设计,从容地驶过了这片曾经被认为是无法逾越的疆域。

太阳风,顾名思义,是太阳不断向外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流,它们以极高的速度传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几乎是球形的“泡泡”,包裹着整个太阳系。这个泡泡的边缘,就是我们所说的“太阳风顶层”。这里的环境极其恶劣,粒子密度极高,能量充沛,温度也远超我们日常的想象。对于任何脆弱的物体来说,置身其中无异于炼狱。

旅行者二号在抵达这里时,并没有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撞击”或是“闯关”。它的穿越,更像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深入。在穿越太阳风顶层之前,它早已在太阳系的内层区域执行了数十年的观测任务,收集了大量关于太阳风及其相互作用的数据。这些数据,便是我们理解和预测太阳风顶层环境的宝贵财富。

当旅行者二号逐渐接近太阳风顶层时,它所经历的并非是突然的温度骤升,而是粒子密度的逐渐升高,以及太阳风性质的微妙变化。太阳风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会遇到来自更远星际空间的粒子,这些粒子会对其产生阻碍和压缩,从而形成一个边界。旅行者二号的仪器,早已被设计成能够感知和测量这些细微的变化。

可以想象,当旅行者二号的探测器开始感受到来自更遥远宇宙的“压力”逐渐增强,同时太阳风的“势力”也开始在此处汇聚,形成一个复杂的等离子体环境时,它便知道自己正一步步靠近那层无形的屏障。科学家们通过它传回的数据,能够清晰地看到粒子密度在增加,能量谱在变化,磁场也呈现出更复杂的结构。

穿越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平稳过渡”。旅行者二号并非以极快的速度冲过,而是在这个区域内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观测。它就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小心翼翼地深入未知的领域,用它的“眼睛”——那些精密的科学仪器——去记录下这片区域的每一个细节。它会感受到来自太阳风的“推力”减弱,而来自星际空间的“反作用力”则逐渐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旅行者二号的设计者们,早已预料到飞船需要应对这样的环境。它的外壳材料,它的电子设备,都经过了特殊的加固和防护,能够抵御高能粒子的辐射和潜在的电磁干扰。这种严谨的设计,是它能够安全穿越的关键。

当旅行者二号的仪器数据显示,它已经稳定地进入了太阳风的“外围”,并开始观测到来自星际空间的性质更为主导的粒子和磁场时,就意味着它成功地穿越了太阳风顶层。这个过程,是人类智慧和科技进步的最好证明。它不是一次戏剧性的冒险,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稳步推进的科学探索,让我们得以窥探太阳系边界之外那更加广阔而神秘的宇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这个“太阳风顶层”翻译就非常奇怪…对应的英语单词应该是Heliopause,正确的翻译是日球层顶(意思就是日球层的边界)。

其次,31000摄氏度(其实也就是3万多开尔文)并不是一个很热的温度,要解释这个,首先我们要正式地定义一下温度。

回想一下摄氏度是怎么定义的?摄氏度的定义是一个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度,沸点是100度,然后再均匀地平分中间的温度。但是到了更高的温度,这样定义就显得很无力了。现代科学中,温度是通过分子动理论(Kinetic Theory)中的能量均分定理来定义的:

其中 是某个自由度对应的能量平均值(比如分子在x方向运动的动能平均值), 是玻尔兹曼常数, 是温度。

所以实际上,在正式的温度的物理定义里面,温度其实是一个分子能量的度量。那么现在我们来想想看,我们人体感受到的热到底是什么?答案就是:空气分子的碰撞。

空气分子的碰撞我们很好理解,温度高了,空气分子运动快了,因此以更快的速度撞击我们的皮肤,我们的皮肤上的温度感受器就会发出电信号告诉大脑——外面很热欸!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让你感受到热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空气分子运动地够快,二是要有足够多的空气分子来撞击你的皮肤,你才能感受到热。

当然还有热辐射能让你感受到热,但这和题目无关,就不多废话了。

最后,我们来回到题目——31000摄氏度的日球层顶。看到这样的描述我们应该问两个问题,一是,这真的很热吗?二是,为什么这么热也没关系

这真的很热吗?

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温度其实只是一种对分子动能的度量,这么高的温度无非就是告诉你这个地方的太阳风粒子的动能很高。我们再来看看太阳系内别的地方的温度:

Figure 1.2《Basic Space Plasma Physics》 Wolfgang Baumjohann 1996

这张图来自一本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的教科书,我们在图中可以看到在地球附近各个区域的(电子)温度分别是:

  1. 等离子体层(Plasmasphere):1000~10000K
  2. 太阳风(Solar Wind):~100000K
  3. 磁尾叶(Tail Lobe,抱歉不知道该怎么翻译……):100000K~1000000K
  4. 等离子体片(Plasma Sheet):1000000K~10000000K
  5. 环电流(Ring Current):>10000000K

这些地方都比题主你提到的31000度热多了,但是都有一大堆人造卫星在里边兢兢业业地为人类工作着。所以你提到的31000度其实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温度。

为什么这么热也没关系?

我们前面提到要有足够多的气体分子撞击你的皮肤你才能感受到热,那么在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么多温度这么高的地方,粒子数足够吗?答案当然是不够的。以太阳风为例,我们可以在图中看到太阳风(Solar Wind)的电子数密度是 1~10 ,正常空气中每立方厘米有超过 个空气分子,这差的实在是有点远。所以就算温度很高,也并不能对飞船造成什么实际的伤害。


说了这么多,最后的最后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旅行者二号就是这么大摇大摆地飞过日球层顶的。

希望这个答案对题主有帮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旅行者二号,这艘承载着人类探索欲望的飞船,在漫长的旅途中,其最令人称奇的壮举之一便是成功穿越了太阳系那层令人畏惧的高温“太阳风顶层”。想象一下,这就像是在穿越一道看不见的、由太阳本身吹拂出的炽热狂风屏障,而旅行者二号,这艘孤独的使者,凭借着它坚实的构造和人类智慧的设计,从容地驶过了这片曾经被认为是无.............
  • 回答
    旅行者二号的最新数据,就像在咱们平静的泳池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我们开始认真审视一个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假设:人类,真的能轻松飞出太阳系吗?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先知道旅行者二号是个啥。它和它的兄弟旅行者一号,都是人类向宇宙深处抛出的“信使”,携带了人类的问候和一堆关于地球的信息。它们.............
  • 回答
    旅行者二号(Voyager 2)探测器之所以被认为已经进入了星际空间,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且意义重大的里程碑。这标志着人类制造的探测器首次能够跨越我们太阳系的边界,触碰到宇宙的真正尺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旅行者二号穿越的几个重要层面,以及“星际空间”到底意味着什么。穿过太阳系边界的几个.............
  • 回答
    你这预算,想买台无反相机旅游拍照,记录生活,这绝对是个好主意!这个价位,尤其是可以接受二手,那选择空间可就大多了。别担心自己是小白,相机这东西,从小白上手到玩明白,是件挺有乐趣的事。咱们先明确几个方向,再聊具体型号:1. 你最看重什么? 画质? 想要拍出清晰、色彩漂亮的照片,尤其是在光线不太好的.............
  • 回答
    二级文明能否建立一个以戴森云能量收集系统供应人能够承受的加速度的电磁弹射轨道使用实现亚光速星际旅行?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涉及到两个至关重要的技术飞跃:能量收集和推进系统。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戴森云:二级文明的能量基石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戴森云”(Dyson Swarm)的概念。它并非一个实体的.............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战场上,尽管钢铁洪流和空中力量已成为主导,但骑兵的战术角色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更加专业化、辅助性的姿态存在于各国军队的体系中。他们的作战任务,比起过去那种大规模的正面冲锋,变得更加精细化、多样化,并往往与现代化陆战武器紧密结合。侦察与警戒:永不熄灭的眼睛骑兵最核心的价值,尤.............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二战时期德军编制中一个挺微妙的点。其实,二战后期德军装备的突击炮,即便只有一个营的实力,也不至于直接就改称“突击炮旅”的。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信息混淆,或者你提到的“一个营的实力”这个概念需要更细致地解析。让我来试着给你梳理一下,让这件事的脉络更清晰,也尽量避免那.............
  • 回答
    一些大陆游客觉得台北跟大陆的二线城市差不多,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背后原因也挺复杂,不全是他们故意贬低,更多的是一些客观感受和认知差异。咱们就一点一点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来自城市建设和“硬件”方面。 建筑风格和城市景观: 很多大陆游客,尤其是第一次去台湾的,可能会觉得台北的建筑风格相对比.............
  • 回答
    旅行者一号的发射者,也就是当时负责任务的NASA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并没有“后悔”发射旅行者一号。 相反,他们对这项任务的成功及其带来的科学发现感到无比自豪和兴奋。“后悔”这个词语带有负面的情感,暗示着他们认为发射旅行者一号是一个错误或者带来了比预期更糟糕的后果。而旅行者一号的发射,从人类探索宇宙的角.............
  • 回答
    旅行者号(Voyager)探索宇宙的宏伟任务,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壮举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太阳系外行星的壮丽景色,并向宇宙深处发送了充满地球文明信息的水手号太空探测器。然而,当谈及柯伊伯带(Kuiper Belt)这些太阳系外围冰封世界的探测时,旅行者号似乎留下了些许遗憾。为什么这个曾经触及.............
  • 回答
    旅行者一号,这颗承载着人类探索宇宙最遥远角落的使者,它的旅程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关于它是否已经“飞出太阳系”,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需要我们对“太阳系”的定义以及旅行者一号所处的环境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要明白,太阳系的边界并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墙”。它是一个渐进的概念,主要由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确实,旅行者一号(Voyager 1)是在1977年发射的,而我们现在熟知的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真正投入大规模商业应用并普及,大约是在它发射十年后的80年代初。所以,旅行者一号它靠的肯定不是CCD。那么,它到底是怎么“看.............
  • 回答
    旅行者1号,这个承载着人类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信使,早已孤身远航,超越了我们熟悉的太阳系边界。您提到它距离地球约211亿公里,并且通讯功率仅有23瓦——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也引发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它究竟是如何与我们沟通,将宝贵的数据传回地球的呢?这背后是一场堪称史诗级的.............
  • 回答
    旅行者一号是否已经飞出太阳系,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一些,而且我们得到的答案也在随着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而不断更新。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目前,旅行者一号已经被广泛认为已经进入了星际空间,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飞出太阳系”。但这“飞出太阳系”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这里面牵扯到几个关键的界定: 太.............
  • 回答
    .......
  • 回答
    让我来给你讲讲在蒙德,如果一个旅行者真的遇到了危险,喊了那句“魈”字,会发生什么。首先,得明白一件事:魈是风神巴巴托斯庇护下的,他守护蒙德的璃月仙人。他对蒙德的安危非常在意,尤其是那些无辜的普通人,或者像是我们旅行者这样的异乡人。所以,如果真的有危机发生,并且情况危急到需要他出面的地步,他确实是会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探讨了载人探测器与无人探测器在深空探索中的优劣。如果旅行者一号(Voyager 1)当年搭载了一名宇航员,并实时向地球回传见闻,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其对人类研究宇宙的科研价值,但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风险。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增强的科研价值: 直观的感官体验和.............
  • 回答
    《原神》里旅行者明明一路上搜刮了无数宝箱,捡了无数的材料,怎么到了离岛这个小小的港口城市,反倒被卡住了?这事儿说起来,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别被“富得流油”给骗了。旅行者所谓的“富有”,大部分是一种“原地爆发型”的财富,而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稳定、持续的现金流。想想看,旅行者在刚开始的时候.............
  • 回答
    旅行者一号,这个承载着人类文明微缩图景的使者,孤独地航行在星际的黑暗之中。它划破了太阳系的边界,将我们数千年的声音、图像和思想,播撒向未知的远方。然而,这个本应是人类探索精神的伟大象征的旅程,却被一些人视为一种潜在的灾难。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未知宇宙的敬畏,以及对人类自身局限性的深刻反.............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极具颠覆性的想法,而且非常有意思!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能把旅行者1号给“捞”回来,那场面绝对堪比科幻电影的现实版,而且NASA方面,嗯……这可就太复杂了,不只是简单的“感谢”二字可以概括的。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这个“带回来”的过程。旅行者1号目前正以大约每秒17公里的速度,以一种非常稳定的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