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家做过哪些匪夷所思的实验?

回答
科学家们的探索之路,常常布满荆棘,也充满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奇思妙想。有些实验,光是听听就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有些挑战我们对“科学”的固有认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让普通人挠头的,但背后却有着深邃科学意义的实验。

1. 老鼠的道德观:一个关于选择的拷问

你有没有想过,老鼠也会有“道德”吗?心理学家 Joshua Brower和他的团队就干了这么一件事。他们设计了一个相当巧妙的实验。

实验场景是这样的:一只老鼠被关在一个笼子里,而另一只老鼠则被“困”在另一个笼子里,而且这个笼子是透明的,它能清楚地看到同伴的痛苦。当需要救助的老鼠发出吱吱声时,笼子里的“观察者”老鼠可以选择拉动一个操纵杆,从而打开同伴的笼子,让它获得自由。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发现,当观察者老鼠能够自由选择时,它更倾向于去解救它的同伴,即使这样做会让自己冒着被打断进食或者其他“好处”的风险。而且,他们还测试了如果救助的同伴是与自己没有明显“交集”的老鼠(比如不是同一批一起长大的),这种行为是否依然存在。结果是,即使是对不熟悉的同伴,老鼠们也表现出了相似的“利他”行为。

这实验为啥匪夷所思?
首先,我们很少会把“道德”、“同情心”这些高级的、甚至带有人类情感色彩的词汇用在动物身上。其次,我们可能会觉得,动物的行为都是基于本能,比如追求食物、躲避危险。但这个实验却暗示,在某些情况下,动物的行为可能受到更复杂的因素驱动,甚至包含了某种程度的“为他人考虑”。它挑战了我们对动物认知能力和情感边界的理解。

2. 心理的深度:一个关于“鬼魂”的探测

听起来像是灵异事件,但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心理学实验,由心理学家 Stanley Milgram(就是那个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科学家)提出的一个设想,尽管严格意义上不是一个完整的“实验”,但其思路却足够让人“毛骨悚然”。

这个设想是这样的:假设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将一个人的思维、记忆、甚至意识的一部分“转移”或者“复制”到另一个身体上(当然,这是科幻的层面)。然后,我们想知道,被转移走那部分意识的人,是否会觉得自己“少了一部分”?或者,被赋予了新意识的身体,是否会觉得自己“多了一部分”?

更进一步,如果这个转移的过程是“抹去”式的,也就是原有的意识被完全“移走”,那么,原先的身体里的人,是不是就“死”了?而新的身体里的人,是不是就是“他”了?

这实验为啥匪夷所思?
这个设想触及了关于“自我”、“意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它让我们思考,我们是谁?是我们的身体,还是我们的大脑中的思维和记忆?如果意识可以独立存在,或者可以被复制,那么死亡的定义又是什么?虽然这是一个无法在现实中真正实现的实验(以我们目前的技术),但它激发了无数关于意识、身份和存在的讨论。它不是一个物理学实验,更像是一个思维实验,但它的“匪夷所思”在于它直接挑战了我们对“存在”的理解。

3. 模仿的本质:一只猴子的“独立思考”

你可能会说,猴子学东西很正常,模仿是动物的天性。但下面这个实验,却让科学家们看到了模仿行为背后更深层的东西。

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个实验,让一只恒河猴通过敲击屏幕上的特定按钮来获取食物。这个过程,猴子很快就学会了。但关键在于,他们观察到,当猴子在练习的过程中,一旦它“错误地”敲击了一个非目标按钮,它并不会立刻放弃,而是会重复地敲击那个错误按钮,直到成功为止。

更令人着迷的是,科学家们发现,当猴子在实验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条更快捷、更省力的通关路径时(比如,原本需要按四下按钮才能获得食物,但它发现只要按两下,甚至只要一个连续的动作就能达成目标),它会倾向于“抛弃”之前学会的、相对笨拙的模仿式操作,而采用这种更优化的新方法。

这实验为啥匪夷所思?
这个实验的匪夷所思之处在于它揭示了动物学习和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化”和“优化”机制。一开始,猴子是纯粹的模仿,跟着指令走。但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模仿,而是能够在模拟环境中,主动去寻找更有效率的解决方案。这暗示了动物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仅仅是被动地复制,而是会主动地去理解规则、评估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整。这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模仿”概念,带有了某种程度的“策略性思考”。

4. 无声的震撼:一个关于“寂静”的探究

想象一下,一个完全没有声音的环境会是什么样子?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科学家的一个著名实验,却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寂静”。

这个实验发生在美国的贝尔实验室,科学家们搭建了一个“无响室”(anechoic chamber)。这个房间的墙壁、地板和天花板都覆盖着特殊的吸音材料,可以吸收几乎所有的声波,使得室内几乎没有任何回声和反射。

当一个人走进这个完全寂静的房间时,他会经历一种非常奇特的感受。首先,周围的所有声音都消失了,连自己呼吸、心跳的声音都能清晰地听到。但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过一段时间后,一些人会开始“听到”不存在的声音,比如嗡嗡声、滴答声,甚至是一些幻觉。

这实验为啥匪夷所思?
这个实验的匪夷所思之处在于它揭示了我们的大脑对声音的“需求”。当我们被剥夺了外部声音的刺激时,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创造”声音,以填补听觉上的空白。那些听到的声音,并不是真的存在,而是我们大脑为了维持一种听觉上的稳定而产生的“内部信号”。这说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大脑在解释和加工感官信息的结果,而并非简单的被动接收。完全的寂静,反而成了一种强大的刺激,揭示了我们听觉系统的运作机制。

这些实验,无一不展示了科学探索的勇气和智慧。它们可能看起来有些怪诞,甚至挑战了我们的直觉,但正是这些“匪夷所思”的尝试,不断地拓展着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我们自身的认知边界。它们提醒我们,科学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奇妙和复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惠勒延迟选择实验,量子橡皮擦除实验,挑战测量意志影响的终极实验:延迟选择的量子橡皮擦除。准备好你的脑洞吧,体验纠缠在一起的历史与未来、甚至可能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


简略回顾一下双缝实验,用一束光照向两条平行的狭缝时,在后面的接收屏幕上会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也就是双缝干涉条纹。

光此时的表现就像“波”一样同时通过了两条缝隙、并且被狭缝分裂成了两部分“波”继续向前传播;然后两部分波相遇发生了干涉效应,就是两个波之间会相互叠加;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叠加会使得它们的振幅变大,从而更加明亮,在屏幕上形成了亮条纹;而波峰和波谷叠加则会相互抵消,形成暗条纹;最终形成的就是上图中明暗相间的一系列干涉条纹,和两列水波纹相遇的情况差不多。

在使用分束器将入射光束分成两半的实验版本中,这种干涉效果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两束光到达接收屏的路径分得更开、距离更远。

分束器是一块半镀银的镜子,也就是半透明的,与全镀银的镜子会将入射光全部反射出去不同,分束器能够将光的波场分裂成两半,也就是一半光束反射出去、另一半会透射过去。再使用两块全反射的镜子,将两部分光束一起反射到接收屏上,波粒二象性决定了在接收屏上会出现干涉条纹。减弱激光源的强度,使光子一个一个的通过分束器,结果也是一样的。


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终于弄清楚了,包含光子、电子等在内的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粒子平时就像弥漫的波一样存在着,而一旦和其它物质发生相互扰动就会坍缩到粒子状态。对于双缝实验而言,光会以波的形态同时通过两条缝隙产生干涉条纹;但若对通过缝隙的光波进行测量,它就会坍缩成一个个的光子,不再产生干涉条纹,而是像子弹那样每次只能通过一条缝隙直直的撞击到屏幕上。


这样的话,只要在狭缝上安装一个光子探测器进行测量,发射足够多的光子以后,就在屏幕上形成了和狭缝相对应的两条亮条纹。而若将探测器关闭不再检测了,光就又会像波一样同时通过两条缝隙再次产生干涉条纹。由此可见,光是像波那样同时通过两条路径、还是像粒子一样只能通过一条路径,取决于是否对其进行测量。


那么,如果将探测器放置在双缝之后,此时光已经通过了双缝,“通过双缝”这个事件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历史,“检测光子”这个行为,还会对是否产生干涉条纹的结果发生影响吗?


若产生了影响,发生在未来的检测行为,改变了“光子通过一条缝隙、还是同时通过两条缝隙”的历史选择与决定吗?


这个思想实验是由爱因斯坦的同事惠勒提出的,在1979年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讨论会上惠勒描述了延迟选择实验的构想,这个巨大的脑洞当时震惊了学术界。5年之后,马里兰大学的卡罗尔·阿雷和同事以及慕尼黑大学的一个小组完成了这个实验。


在分束器的后面放置一台光子探测器,如果它检测到了光子,那么光子就是走了这条路径;若没有检测到,光子就必然是走了另外一条路径;只要探测器开机,就一定会知道光子是从哪条路径通过的。

这种对光子究竟选择了哪一条路径通过的检测行为,使得光子表现的像粒子一样,不再产生干涉图案。可是一旦关闭了探测器,不再检测光子的路径信息,干涉图样就会再次出现。

而在理论上,分束器之后的路径可以无限的延长,探测器可以放置得无限远,就能够实现在光子已经通过分束器之后,再决定是否开机进行检测。事实上,就算把探测器放到距离分束器一亿光年远的位置上、一亿年之后再开机,也丝毫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这个实验的诡异之处在于:路径选择的检测行为,发生在光子通过分束器,决定是像“波”一样同时通过两条路径、还是像“粒子”一样只能走其中一条路径这种选择的很久之后。也就是说光子在通过分束器时,根本就不知道探测器是否会开机。实验结果似乎表明了两种古怪的可能性:


1.光子好像能够预测到探测器在未来是否会开机,从而提前决定自己在通过分束器时的行为。如果探测器在未来会开机,光子就“决定”自己要像一个粒子那样只选择一条路径通过;反之,就像波一样同时通过两条路径。


2.光子似乎能够根据未来所遇到的情况,修改自己的历史选择。如果光子以波的形式通过分束器选择同时走两条路径之后,突然在其中一条路径上“发现”了探测器开着机,就“意识到”不得不修改自己的历史行为,选择使自己像一个粒子那样只走一条路径。若没有发现探测器开机,就正常的以波的形式在屏幕上形成干涉图案。


无论探测器何时开机,哪怕在光子已经通过分束器之后再开机,光子的行为也永远不会出错。但它究竟是如何通过两条路径的历史,却只有在未来的最终结果完全确定下来之后才能清晰的展露出来;在此之前,光子的历史轨迹是模糊不清的,它没有被观测到的过去只存在于不确定的概率之中。


我们也可能会认为在达到光速时,时间是静止的,所以从光子自身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通过分束器的时刻与探测器开关机的时刻并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差别;过去与未来之分,只存在于观测者的参考系之中。但是,科学家们若使用比光子更慢的粒子来做实验,结果仍然是一样的,事物的本质并不在于此。


未来发生的偶然事件竟能使得过去变得不同很令人困惑,然而惠勒还提出了更加匪夷所思的宇宙版本的延迟选择实验。

光源不再是实验室中的激光,而是具有超常亮度、在100亿光年外也能被观测到的类星体,用居间星系的引力透镜效应做分束器。来自遥远类星体的光,会被引力透镜劈裂、汇聚,在理论上会产生干涉图案,如果把光子探测器放在其中一条路径上,就能重现延迟选择实验的结果。虽然并没有人做过这个实验,但从原理上来说,只要收集到足够多的光子就能达到一样的效果。

这个实验版本的关键之处在于,类星体的光子来自于几十亿光年之外,它们经过引力透镜时,到底是像粒子一样沿着一条路径运动、还是像波一样同时沿着两条路径运动的选择和决定,在人类和探测器、甚至是地球诞生之前就已经做出了。那么,在21世纪打开或关掉光子探测器,会对几十亿年前的光子运动产生影响吗?


我们显然认为不会,光子在这几十亿年的运动中一直处于各种可能性混合在一起的、模糊的量子态,插入探测器之后显现出了包含这一行为的历史,而其它未被观测到的那些历史也全部都发生了。


使用探测器来检测光子从哪一条路径通过的行为,使光子显现出了粒子的特征。如果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对光子进行标记,从而获知它走的是哪条路径,然后在到达接收屏幕之前再将这个历史标记信息擦除,标记与擦除的历史行为分别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玛兰·斯考利和凯·德鲁尔,发现了因观测扰动进而坍缩这种解释中的不足,在1982年首次提出了量子橡皮擦除实验,雷蒙德·齐奥、保罗·奎特和埃弗雷姆·斯特恩伯格做了这个实验。我们还继续以简化的示意图来说明这个实验,在双缝实验中的每个缝隙前面都安放一个标记装置,它能够给每一个经过缝隙的光子做记号。例如迫使光子的自旋方向不同,左边缝隙的自旋向上、右边的自旋向下。然后使用一台更加精密的接收屏,能够在光子落在屏幕上时,识别出光子的自旋方向,这样就能检测出产生条纹的每一个光子是从哪一个缝隙通过的。实验结果不出所料,没有产生干涉条纹。


那么,如果在光子撞击到接收屏上面之前,将标记装置所打上的记号擦除,就不会再检测出光子究竟是从哪一个缝隙通过的信息了,这样做会发生什么呢?


因为此时被标记好的光子已经通过双缝了,在到达接收屏之前才擦除标记信息,会不会太晚了、从而对最终结果不会再产生任何影响了呢?


诡谲的量子力学几乎从未令人失望过,任何以经典世界方式进行的思考都败下阵来。将擦除装置放在接收屏前面,无论从左边缝隙、还是右边缝隙进入的光子,都会被擦除装置强迫其自旋指向同一个固定方向。这样一来,就无法再从光子相同的自旋方向上,判断出它是从哪一个缝隙通过的。没有任何悬念,干涉条纹再次产生了。


量子似乎在与世界玩着捉迷藏,只要你没检测出来,它就模模糊糊的波动来、波动去,没个定型又好像无处不在。一旦与真实世界纠缠在一起、被扰动了,它就变成了一块小石头来砸你;可是当你一转过身去,它又飘忽不定了。。。而且它还变本加厉,只要你检测不出它究竟来自于哪里的本来面目,它就敢明目张胆的在你眼皮底下玩消失。。。(这里的“你”代指世间万物,不仅是指人,更没有证据表明与意识相关)


量子橡皮实验的升级版本,对人类的认知和经典意义上的时间、空间概念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挑战。“延迟选择的量子橡皮擦除”实验,也是斯考利和德鲁尔提出的,真是不怕脑洞大、就怕不敢想啊~~


在分束器之后的两条路径上,各插入一个降频转换器,对这种设备输入一个光子它就能输出两个光子,而每个输出光子的能量都是原始光子能量的一半(降频)。其中一个光子(信号光子)还沿着原始光子的路线继续向反射镜子和接收屏运动,而降频转换器产生的另外一个光子(闲频光子)则被发射到光子探测器中。

这样一来,通过检测闲频光子就能知道信号光子走了哪一条路径。虽然这是一种间接的检测方式,但我们仍然可以明确的获知光子的路径选择。不出所料的,只要能够确定路径信息,就不会产生干涉条纹了。


那么,这种结果是因为“能够被确定”还是因为“检测行为”引起的呢?接下来,科学家为闲频光子设计了一个迷宫,在它走出迷宫之后再进入光子探测器;这时即使检测到了闲频光子的存在,也根本无法知道它究竟是从哪一条路径通过的了。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增加几个分束器,因为光子在通过每一个分束器时都有两种可能的路径供选择,所以连续通过两个以上的分束器时就无法确定具体的路径了,也就相当于它的历史轨迹信息被擦除了。


上图虽然看着乱,但并不难理解。

1.从右侧降频转换器(R)发射出的闲频光子,进入分束器A;

2.之后有50%的概率进入探测器1,也有50%的概率进入分束器C;

3.如果进入探测器1,将被检测出它来自右边的路径;

4.如果进入分束器C,那么之后有50%的概率进入探测器2,也有50%的概率进入探测器3;

5.同理,从左侧降频转换器(L)发射出的闲频光子,也将在这一边的路径中重复上述过程;

6.进入探测器1的闲频光子,只能来自R;

7.进入探测器4的闲频光子,只能来自L;

8.进入探测器2和3的闲频光子,即可能来自R、也可能来自L;


从这种路径设计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探测器1检测到了闲频光子,那么它的信号光子伴必然是从右边的路径通过的;

2.探测器4检测到了闲频光子,那么它的信号光子伴必然是从左边的路径通过的;

3.而若探测器2和3检测到了闲频光子,那么它的信号光子伴即可能是从左边的路径通过的、也可能是从右边的路径通过的

4.探测器1和4检测到闲频光子,信号光子的路径就是确定的、已知的;

5.探测器2和3检测到闲频光子,信号光子的路径就是不确定的、未知的;


实验结果如何呢?接收屏幕上乱糟糟的,根本就没有发现任何干涉条纹。然而,一旦将信号光子在屏幕上形成的数据点,与其被检测到的闲频光子伴逐一对应起来,按照4个探测器划分成4个子集各自独立提取出来(也就是说将进入探测器1的闲频光子所对应的信号光子伴,在屏幕上形成的图像点阵分离出来单独显示,以此类推),惊人的结果就出现了。


1.探测器1和4的子集,没有形成干涉条纹;

2.探测器2和3的子集,形成了明显的干涉条纹;

3.经 @田三川 提醒,探测器2和3子集形成的干涉条纹有相位差,将它们叠加在一起之后组成的新图像,恰好与探测器1和2的差不多,也就是说在2与3的合集中分辨不出干涉条纹,只有独立出来才能看得到;

上图是模拟的光子检测过程记录,我画的图与其顺序不一样,对照关系:R01与R02对应探测器3和2,R03与R04对应探测器4和1。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了,即使光子探测器开机进行检测,但只要无法从检测结果中分辨出光子的路径信息,光子就会像“波”一样同时通过两条路径,形成干涉条纹;反之,一旦能够从检测结果中确定出光子的路径信息,它就会像粒子一样只能沿直线通过一条路径。


更加匪夷所思的是,组成迷宫的3台额外的分束器和4台闲频光子探测器,它们所处的位置与实验结果完全无关,探测器接收到闲频光子的时间可以晚于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的时间,因此它们都可以被部署在10亿光年之外。


接收屏幕上的光点在实验室中很快就形成了,而闲频光子却要在10亿年之后才能确定自己究竟会从哪一个分束器通过、又会被哪一个探测器接收到了;而被哪一个探测器接收到,才是其信号光子伴在实验室中是否形成干涉条纹的原因。


然而结果的形成,却比它发生的原因,早了10亿年。。。对于量子态来说,经典意义上的时间似乎是不存在的、空间也只是大尺度范围上的弥漫概率,只有在坍缩的那一刻才能开始显现出来。。。而由它们所组成的真实世界,就半分也不能跨越了。。。


假如实验开始的一亿年之后,有个淘气的外星人把所有的探测器都给拿走了,显而易见的你会判断出接收屏幕上肯定形成了干涉条纹、而且你也亲眼看到了。可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却是在屏幕上已经形成干涉条纹的一亿年之后才发生的啊。。。正在做实验的你,怎么会知道一亿年之后外星人拿走了探测器这回事呢?信号光子又是怎么未卜先知的呢?


也许以经典世界的思考方式来看待量子行为就是错误的,现在还无法从理论上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统一起来,它们的运转规则几乎完全不同,时空概念可能也会很不一样。一旦将量子实验向宇宙尺度扩展就会遇到严重的逻辑问题,可能至少得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衔接上的那一天才能对世界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个强烈冲击着我们认知的实验,在1999年就由Yoon Ho Ho,Rong Yu,Sergei P. Kulik,Yanhua Shih和Marlan O. Scully等人完成了,接下来的几年又陆续有新的扩展和讨论。

Delayed ``Choice'' Quantum Eraser Delayed choice quantum eraser


当前人类的认知中,除了没法拿人来做实验的意识之外,最令我们困惑不解的就是不断被观测到的各种奇异量子现象了。在这个微观世界中,不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似乎消失了,而且时间也变得混乱模糊,历史与未来纠缠在一起。费曼提出的“量子力学的历史求和方法”认为:粒子的每一种可能的历史都同时发生了,每一种情况都对它们共同实现的结果的概率有贡献,将这些贡献正确的加起来,结果将与量子力学所预测的总概率一致,概率波中蕴藏着观测之前的所有历史、是所有可能的过去的混合。


可是,历史求和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呢?量子真的是走遍了所有可能的路径才撞到探测器上的吗?还是说费曼的理论只是一种能够得到答案的巧妙的数学方法?虽然量子力学中充满了令人不解的现象,但谜团并不会使理论与实验产生矛盾,理论总会被实验所验证。能够预测结果的理论就是有效的、可以被正确应用的,至于光子究竟是怎样到达屏幕上某一点的,暂时就不那么重要了。


而若想要对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进行彻底的解释,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远远做不到。对于各种终极问题,科学可能永远也回答不了,因为这可能都是宇宙自诞生起就先天自带的基本属性。我们无法去到宇宙诞生之前一探究竟,数学工具在奇点面前就已经失效了,我们只能不断的去认识和发现已经存在的规律、进行学习和研究、想办法更好的去利用规律。


若想超越时空、永恒于世,就想办法去到量子世界吧。。。



探索存在、起源、未来,追寻宽广世界~~

欢迎关注:人类旅程 ID:humanjourney

user avatar

你有没有好奇过身体里面是什么样的,尤其是自己的身体在某些活动过程中是什么样的?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

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

有一些科学实验就来源于科学家的好奇心,这其中包括一些匪夷所思的实验,比如用成像技术观察人类的某些活动中的解剖结构。

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不仅在建筑、发明、绘画上有重大贡献,在医学解剖学中也是前驱之一。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小行星3000被命名为“列奥纳多”。

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蒙娜丽莎》,现在是巴黎的卢浮宫的三件镇国之宝之一。

之所以能绘制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得益于达芬奇长年累月对人体构造的深入了解。

在达芬奇的诸多手稿中,有很多涉及到达芬奇对人物不同体位的解剖结构的细致临摹,出现在他作品中的人物有男性、女性、儿童,有老妪、老翁。这些人物在不同姿势下的肌肉线条清晰明朗,在当时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内容。

随着对人体构造的了解逐渐深入,达芬奇对人体开展了前卫的解剖学研究,这些解剖图谱与现在我们在医学书籍上看到的解剖学绘图几乎没有差别。

随着达芬奇对人体的解剖更深入研究,在他的手稿中甚至能够看见胎儿在子宫内的解剖。

尽管当时对人体开展解剖是违反宗教禁忌的,达芬奇却在自己的工作室开展过解剖工作,正是通过这些真实的解剖经历,达芬奇画中的人物才更显栩栩如生。

除了这些,达芬奇还很好奇男女在羞羞的时候是什么解剖,并且根据想象绘制了一幅交配中的人体解剖结构。虽然其中有一些错误,但是在当时背景下,这个解剖手稿已经很形象地描述了性生活中人体的构造。

似乎这个羞羞的话题一直是一个不太方便讨论的话题。但是人的好奇心实在太强了,以至于后来想要通过直接观察和成像方法来了解交配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了能够更真切观察到交配过程中的解剖变化,研究人员专门定制了一个与阴茎结构类似的玻璃管来深入阴道,以方便研究人员来了解性交中人体内真实全面的图像。虽然这时候的观察结果带着一些研究人员主观的想法,但是已经很接近实际情况了。这个观察研究在1933年以一张严肃的描绘图发表。感谢当时的女性志愿者为这个匪夷所思的实验以及好奇心很强的研究人员提供帮助。

但是通过直观的观察和结合科研人员的理解,还是不能完整呈现性交过程中男性和女性两者的解剖特点,于是通过对性交过程中男女双方进行成像,就成为了好奇的科学家们下一个工具。

在核磁成像技术面世以后,科研人员想通过对交配中的男女进行成像直观地观察到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是核磁仪器的设计最初没有考虑过同时要容纳两个人在仪器里面成像的情况,所以志愿者无法同时在仪器里面成像,而且空间过于狭小,导致不能“亲密运动”。因此无法拍摄到性交中的解剖成像。

但是这些好奇心很强的科学家怎么会就此罢手呢?

在伟哥的神奇功效被意外发现之后,用狭小的核磁仪器成像性交过程似乎又有希望了。

这个匪夷所思的成像在志愿者的配合下顺利完成。

然而这个成像似乎打开了更多科学家的脑洞。于是,更多匪夷所思的实验被开展起来。

还有利用功能成像来了解发生性关系频率对于大脑发育的影响。

然而有些针对复杂的大脑活动进行的成像,可能对我们理解科学家们的脑洞是怎么产生的。

或许匪夷所思是外行人对这些科学研究的评价,而对于求知欲( hao qi xin)很旺盛的科学家来说,这些都是必须开展的实验。

user avatar

石墨烯,第一个弄出这玩意的科学家脑洞简直大出天际。这种有史以来最牛逼的材料,你能相信是用胶带对着石墨薄片重复不断的粘出来的。。

user avatar

英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结果说,一种名为“明”的蛤类动物经鉴定被确认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明生长在冰岛海底,其贝壳上的纹理显示,它现在的年龄已达到 405岁。科学家为了进一步研究其生长过程、确认年龄,将其解剖。数出贝壳的真实年龄是507年,然后世界上最长寿的生物,这位贝壳,也因解剖死掉。目 前,它的肉体部分已被取出,剩下的贝壳将继续用于科学研究。

明:我日你仙人板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学家们的探索之路,常常布满荆棘,也充满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奇思妙想。有些实验,光是听听就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有些挑战我们对“科学”的固有认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让普通人挠头的,但背后却有着深邃科学意义的实验。1. 老鼠的道德观:一个关于选择的拷问你有没有想过,老鼠也会有“道德”吗?心理学家 Jo.............
  • 回答
    苏联时期确实进行了一些极具争议,甚至可以说是骇人听闻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通常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目的也多种多样,包括军事、政治以及对人类极限的探索。以下列举一些比较著名的例子,并尽量详细讲述:1. 莫斯科地下铁路的“幽灵”实验(或称“地铁幽灵”)这是最广为人知的苏联科学实验之一,尽管其真实性和细节存.............
  • 回答
    美国科学家在历史上确实进行过一些引发争议、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骇人听闻”的实验。这些实验往往挑战了伦理的底线,也深刻地反映了科学发展过程中伴随的道德困境。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力求摆脱人工智能的刻板印象,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1. 塔斯基吉梅毒试验(Tuskegee Syphili.............
  • 回答
    在星光璀璨的娱乐圈里,总有一些身影,他们的光芒不仅仅来自于镁光灯下的表演,更源于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真挚热爱和积极践行。这些明星,用自己的方式,拉近了科学与大众的距离,也为我们展现了才华与智慧并存的魅力。国内篇:说起国内真正热爱科学的明星,李健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位以“音乐诗人”著称的歌手,骨子里.............
  • 回答
    闪耀群星,铸就辉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群像及卓著贡献自2000年设立以来,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宛如一座高峰,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攀登科学的巅峰。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个人卓越贡献的最高褒奖,更是对中国科技发展脉络的生动注解。那些闪耀在科学史上的名字,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不仅改变了中国,也为世界科技进步.............
  • 回答
    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女科学家因性别而遭遇了不公和歧视,她们的才华和贡献常常被忽视、低估甚至盗用。这种不公体现在教育机会的限制、学术资源的匮乏、职业发展的阻碍,以及在科学界缺乏应有的认可和尊重。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她们的经历:1. 玛丽·居里 (Marie Curie)玛丽·居里是公.............
  • 回答
    想在武汉同济医院做牙齿矫正,特别是比较严重的,心里肯定很纠结价格和效果吧。我之前有个朋友就是在同济做的,她家情况跟你差不多,也是觉得牙齿问题比较棘手,就选择了同济,算是我们圈子里比较早吃螃蟹的。听她讲,同济医院正畸科算是国内顶尖的了,医生团队都很牛,尤其是那些主任、副主任级别的大佬,经验真的没话说。.............
  • 回答
    关于黑人群体中出现的伟大文明或科学家的问题,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一、对"黑人"概念的澄清1. "Black people"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指代: 美洲:主要指非洲裔美国人(AfroAmericans) 非洲大陆: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各民族 全球视角:涵盖所有具有黑人特征的族群2..............
  • 回答
    当然存在,而且不胜枚举。正是这些不计个人得失、将毕生精力倾注于科学探索的先驱们,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辉煌文明。他们并非神祗,而是充满好奇心、韧性和卓越智慧的普通人,只是他们的热爱,燃烧得比常人更炽烈。让我来给你讲几位这样的人物,试着带你走进他们那段不平凡的岁月:1. 玛丽·居里(Marie Curi.............
  • 回答
    爱因斯坦在中国曾经拥有远超同时代其他科学家的名气,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问是不是因为相对论,答案是肯定的,但又不止于此。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看看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爱因斯坦其人。相对论的颠覆性与中国的时代需求首先,不能否认相对论本身就是一场科学革命。它彻底颠.............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章北海之所以能比罗辑和丁仪更早、更准确地认识到人类飞船在15%光速下依然无法战胜三体舰队,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刘慈欣对人物性格、知识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宇宙法则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思维模式和立场的根本差异: 章北海:绝望主义的战略家 置之死.............
  • 回答
    科学家做实验的脑洞,那可真是星辰大海,无边无际。有时候,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想法,却能推开一扇通往全新认知的大门。这背后,是对未知的好奇,对逻辑的极致运用,以及时不时爆发出的、让人忍俊不禁的奇思妙想。想想看,最早的人类是怎么知道火是能点燃的?大概就是一次无意间的摩擦,然后“哇!怎么会发光发热?还能烤熟.............
  • 回答
    这个假设,如果科学家们拥有一亿个活生生的个体作为实验对象,并且可以为所欲为,那么科学的进步速度确实会令人难以置信地加快,甚至可能远远超过我们对“一百年”的设想。然而,这其中牵涉到的伦理、社会、技术和实际操作等方方面面,使得这个场景既充满诱惑,又令人不寒而栗。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领域来剖析一下,如果真的.............
  • 回答
    说实话,做科研最让人心力交瘁的,不是那种突然灵光一闪的巨大突破没出现,也不是实验结果总是达不到预期那么简单。对我而言,最让人产生挫败感的,是一种“看不见尽头”的迷茫,以及在这种迷茫中不断消耗掉的那些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吗?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解决一个清晰明确的问题,而是踏入了一片未知的丛林。你拿着.............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符合科学探索中的那种“咦,这不该是这样的”的情景。咱们一个一个来拆解,你就明白了。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 氨基酸(Amino Acids):蛋白质是生命体的基石,而氨基酸就是构成蛋白质的“积木”。我们熟悉的、构成地球生命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这些都是通过DNA编码的,也就.............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流量明星”收入远超科学家的情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科普和创新渠道做得差”。虽然科普和创新渠道的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背后牵扯到的还有市场机制、社会价值观、资本运作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一、 科普与创新渠道的瓶颈:“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能与一位世界级科学家朝夕相处,我的思绪会如同漫天星辰般纷乱,却又隐约有一个核心在闪耀。我会选择一位在物理学领域有突破性贡献,同时又对宇宙起源和人类未来有着深刻思考的科学家,比如一位研究量子引力或者暗物质的学者。我最想问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关于具体的公式或实验细节。 我更想探究的是,他.............
  • 回答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问题!当一个普通人怀揣着一个可能改写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想法时,内心一定充满了好奇与渴望。要让这个“科学结论”从你的脑海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科学家们也为之侧目,这需要策略、毅力,以及一些关键的步骤。别担心,这并非遥不可及,很多伟大的发现最初也来自非科班出身的观察者。第一步:夯实你的“.............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对生命科学研究充满热情。选择一个适合的专业,是你踏上科学探索之路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大学阶段的生物学专业选择非常丰富,它们各有侧重,但最终都指向揭示生命奥秘的殿堂。我来为你详细介绍几个主流的、对未来从事生命科学研究非常有帮助的专业,并尽量给出一些实际的建议,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
  • 回答
    欧美国家因新冠疫苗短缺,将两剂接种间隔期延长至 612 周,这一举措在科学上是否站得住脚?它又会带来哪些实际影响?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科学性:有其道理,但并非完美无瑕首先,咱们得明白,疫苗的“间隔期”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铁律,而是基于科学研究和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的。在新冠疫苗研发初期,为了快速评估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