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汉宣帝?

回答
汉宣帝:从浪荡公子到“休养生息”的集大成者

要评价汉宣帝刘询(也作刘病已),咱们得把他的人生经历和统治功绩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他可不是那种天生含着金汤匙就能顺风顺水的皇帝,他的上位之路简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也正因此,他的统治风格和成就才格外引人注目。

一、出身草莽,逆袭称帝:一个“长安小霸王”的上位史

咱们不能脱离他当皇帝前的经历来评价他,因为那段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性格和治国理念。刘询出身皇室没错,但他的爷爷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被杀,全家遭牵连。他自己呢,从小就流落在民间,跟着祖母(史皇孙刘据的妻子)过活,可以说是从最底层爬起来的。

他不像那些养尊处优的皇子,从小就体验了人间的疾苦。他在市井中长大,跟一帮混混厮混,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甚至还学会了算命。大家都说他是“长安小霸王”,可见当时他也不是个省油的灯。这段经历给了他一个视角,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这在后来的皇帝里是极其罕见的。他知道百姓的难处,也懂得江湖上的规矩。

后来,汉昭帝去世,没有子嗣,朝廷需要新的继承人。霍光,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将军,为了权力,先是立了冲龄的刘贺,觉得不好控制,又废了。在群臣的推举下,他选中了当时还是个普通人的刘询。你想想,一个在民间厮混的“小霸王”,突然之间要接管大汉帝国,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二、拨乱反正,休养生息:宣帝治国的两大亮点

当上皇帝后的刘询,并没有因为过去的经历而变得畏手畏脚,反而将他在民间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了治国上。他的统治时期,被后世称为“宣帝中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拨乱反正,巩固统治:
汲取教训,谨慎用人: 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给国家带来了沉重负担,也留下了不少冤假错案。宣帝吸取了教训,对之前的政策进行了反思。他对霍光一家恩威并施,既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和权力,又在关键时刻展现了帝王的权威,最终巧妙地瓦解了霍家的专权。他没有像汉武帝那样大肆杀戮宗室和功臣,而是尽量采取宽容和安抚的政策,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整顿吏治,选拔贤才: 他深知用人不明会带来多大的麻烦,因此非常注重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他不像汉武帝那样只看名声和出身,而是更看重实际能力和品德。比如,他提拔了像萧望之、魏相这样的贤才,让他们在朝中独当一面。他对贪污腐败的官员毫不留情,整顿了当时一些不良的政治风气。
强化皇权,但不专断: 宣帝虽然权力极大,但他并非一个独断专行的皇帝。他善于听取大臣的意见,尤其是魏相等人的建议,使得朝政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高效。他将自己的权威建立在对前任政策的反思和对臣民的尊重之上。

2.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减轻赋税,发展农业: 汉武帝的连年征战让百姓苦不堪言,国家财政也捉襟见肘。宣帝上台后,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他亲自下田进行农耕示范,身体力行地推广农业技术。
奖励商业,促进流通: 他不像汉武帝那样对商业实行严厉的管制和征收重税,而是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鼓励商业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他知道商业繁荣才能带动整个经济的活力。
完善法律,稳定社会: 汉朝的法律体系在宣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统一。他尊重法律,并且要求官员严格执法,这极大地稳定了社会秩序,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曾说过“汉家自有制度,本原出于三代,中间休息,于秦世稍损,于汉因循”,这句话就体现了他对历史制度的尊重和继承。

三、宣帝的特点: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

评价宣帝,不能把他神化,他也有自己的缺点。

晚年奢靡的苗头: 随着国力的强盛,宣帝晚年也曾有过一些享受的念头,比如修建宫殿等,不过总体来说,他对国家财政的掌控还是比较稳健的。
后宫的纷扰: 他的后宫也并非一片平静,关于他的皇后之位有过一些波折,但总体上对朝政的影响不大。
过于自信,偶尔独断: 虽然他尊重臣下,但有时也会表现出自己的主观判断,甚至在某些问题上过于自信,导致一些小错误,但都能及时纠正。

总的来说,汉宣帝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皇帝。 他身上有着普通人的接地气,也有着帝王的雄才大略。他的一生是从泥泞中爬出来,却能成为一代明君,这本身就是一种励志的故事。他的统治,将汉朝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实现了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后的稳定和繁荣。他“马上得天下,也可以马上治”的豪言壮语,以及他“绝不学秦始皇”的治国理念,都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治国智慧。

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关键在于他能够将自己在民间摸爬滚打中获得的经验和对百姓疾苦的理解,融入到治国之道中。 他没有因为出身而自卑,也没有因为权力而迷失,反而能够以一种更加务实、更加贴近民生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他的统治,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汉朝的辉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要评价汉宣帝,我觉得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位出身草莽、胸怀大志、务实能干的“民之帝王”。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正的统治者,不应该只高高在上,而应该了解和体恤自己的子民,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久繁荣。他的故事,也一直在提醒着后人,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对生活最深刻的理解和最不懈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问的是评价,他的生平、事迹不再赘述,需要的请自行百度。)


汉宣帝:不负高祖,不输汉武。


他是汉朝历史上最大的政治阴谋的牺牲品,却因此长在民间,熟知民生疾苦,吏治得失;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在登基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也因此耳濡目染,喜好斗鸡赌马,机敏行侠;

他是被权臣推上历史舞台的傀儡皇帝,虽不满二十岁,却懂得隐忍含垢,韬光养晦,最终独揽皇权,成就一代帝业。

当命运的轮盘终于为他转动的时候,他不忘自己对患难之妻的承诺。一封圣旨,故剑情深,书写了中国两千年帝王史上最浪漫的一笔。当发妻中毒崩逝,他痛彻心扉,不顾祖制,将亡妻葬于往日故地,谥曰“恭哀”,使其成为汉朝第一位有双谥的皇后。香衾梦遥,南园遗爱,留给后人多少唏嘘。

当匈奴屡屡犯边,他运筹帷幄,扬我国威。五将军师发长安,十六万铁骑成就汉朝四百年间最大规模的对匈作战。汉军追亡逐北,使纵横大漠、与大汉缠斗140年的匈奴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完成了汉武帝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的理想。

汉宣一朝,政治上改革吏治,综核名实,信赏必罚,使良吏盛于当世。军事上降服匈奴,囊括西域,平定羌乱,设立西域都护府,使天山南北第一次划归中央政权,大汉天威自此远达葱岭万里之外。经济上整顿工商,抑制兼并,轻徭薄赋,百姓丰衣足食,粮食价格达到汉朝最低。文化上整理经典,将《史记》颁行天下,“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思想影响深远。

汉宣帝共在位25年,励精图治,使大汉王朝吏治清明,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国力达到鼎盛,史称“汉宣中兴”。


这是汉宣帝杜陵内的秦砖汉瓦博物馆的一件藏品,上面的篆书写着: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


“世上苍龙种,人间武帝孙。”——李商隐


汉宣帝将自己的皇陵建在了杜县郊外的鸿固原上,名为“杜陵”,那是他与发妻许平君在民间常常游玩的地方。今天,位于西安市东南郊的杜陵被改造成了“大汉上林苑(杜陵)遗址生态公园”。



陵区很大,人却很少。走到深处便可以看见宣帝陵高高的封土。

许平君的陵墓在杜陵以南,称为少陵。按理说帝陵的陪葬墓大多环绕在皇帝封土的东、西、北三个方向,极少有分布在封土正南的,可是少陵就偏偏在封土正南方。

王昌龄说:“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故剑情深,南园遗爱,史书上不着痕迹的几个字已经令人动容,可是只有到了这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年他将亡妻葬在往日故地,葬在相思相望的对面,然后用两千年的岁月日夜凝视着他的平君,碧海青天夜夜心。有谁知道宣帝心中究竟有多少悔恨和怀思呢?他的心中是否一直回想着《诗经》里的那句话: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释义:没有你的日子像冬夜酷寒漫长,像夏日酷暑煎熬,待我百年身死后,便可归来你的墓室与你相聚。)


评论中提到了关于“汉宣中兴孝宣中兴”“昭宣中兴”的异议,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

首先,我并非褒此贬彼,故意忽视汉昭帝的作为。只是昭帝8岁即位,21岁早逝,成年后有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重病状态,始终没有亲政,很难说他对国政朝局能有多么大的影响。从史书上关于他识破燕王计谋的记载来看,昭帝本人应该也是一个聪明人,只可惜天不假年,要不然可能也会是一代明主。

其次,历史上最早的“中兴之主”是周宣王。《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中说“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兴灭继绝,修废举逸,然后天下归仁,四方之政行焉。 ” 可见这就是古人对于开国之君和中兴之君的标准。汉昭帝在位的13年间是由霍光独掌大权的,霍光所实行的都是一些与民休息、抑制兼并之类的政策,也就是顺承了汉武帝轮台罪己之后的国策。由于汉武帝长年对外征伐造成的国力空虚、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这些政策确实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复苏,但是除了开放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器私营以外,并没有更多的改革举措,很难达到“兴灭继绝,修废举逸”的标准。

再次,皇帝的谥号是对他一生作为的评价,虽然后世之人对皇帝谥号一味地使用溢美之词,但是至少在西汉,谥号的使用还是很严谨的。按照先秦《逸周书》的谥法表来看,“圣善周闻曰宣”,“容仪恭美曰昭”。从这两个谥号就可以看出同时期的人对昭帝和宣帝评价的区别。

最后,“昭宣中兴”是现代史学对于汉武帝后期的社会复苏的一个笼统的说法,而历代史书的记载中从来没有将汉昭帝或汉昭帝时期与中兴联系在一起。顺便列举一些史书和近代史学家的评价:

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汉书·宣帝纪》

近观汉相,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宣中兴,丙、魏有声。——《汉书·魏相丙吉传》

及至孝宣,繇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谡难。自霍光薨后始躬万机,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繇,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汉书·循例传》

初,世祖闵伤前世权臣太盛,外戚预政,上浊明主,下危臣子,汉家中兴,唯宣帝取法。——《东观汉记·卷二·纪二》

成帝曰:“其治天下孰与孝宣皇帝?”向曰:“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亦以遭遇匈奴宾服,四夷和亲也。”上曰:“后世皆言文帝治天下几至太平,其德比周成王,此语何从生?”向对曰:“生于言事。文帝礼言事者,不伤其意,群臣无小大,至即便从容言,上止辇听之,其言可者称善,不可者喜笑而已。言事多褒之,后人见遗文,则以为然。世之毁誉,莫能得实,审形者少,随声者多,或至以无为有。故曰:‘尧、舜不胜其善,桀、纣不胜其恶。’桀、纣非杀父与君也,而世有杀君父者,人皆无道如桀、纣,此不胜其恶。故若文帝之仁贤,不胜其善,世俗褒扬,言其德比成王,治几太平也。然文帝之节俭约身以率先天下,忍容言者,含咽臣子之短,此亦通人难及,似出于孝宣皇帝者也。如其聪明远识,不忘数十年事,制持万机,天资治理之材,恐文帝亦且不及孝宣皇帝。”向以为如此。 ——《风俗通义》

宣帝亲政而以太守吏民之本,可谓知所务矣。夫太守数易,岂止下不安而已乎。是故,欲致治,非久任不可。欲久任,非择贤不可。数迁数易,如寄传舍,政何由成,化何由洽也。至有治理效则玺书勉励,增秩赐金,公卿阙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此意尤善。伯禹后稷以至康叔苏忿生之徒,皆由诸侯而入为公卿,此古制也。宣帝致中兴之治,其有以哉。惜乎!所谓良吏止汉世人物,而治亦止于汉耳。—— 钱时

汉宣帝即位,年方十八,以久在民间,习知霍氏专恣。然当霍光稽首归政,犹谦让委任,迨光殁后,始亲政事。禹、云谋逆,咸服其辜,诚不愧为中兴令主。——卢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