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汉献帝刘协?

回答
汉献帝刘协:一段在乱世中挣扎的傀儡皇帝的评价

汉献帝刘协,原名刘协,汉灵帝之子,汉少帝刘辩之弟。作为东汉末年的一位皇帝,他的命运无疑是悲惨的。生于动荡的年代,他成为了权臣们手中的玩物,在位期间经历了无数的屈辱和无奈。评价刘协,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衡量,更应该理解他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下的身不由己和历史的无奈。

一、 生不逢时:乱世中的孤儿

刘协出生在东汉王朝即将崩塌的时期,此时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他刚登基不久,就陷入了政治漩涡。董卓凭借强大的兵力,废黜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从这一刻起,刘协的皇帝生涯就注定了他傀儡的身份。

董卓的控制: 董卓的专权是刘协即位初期的主要写照。董卓以武力威胁,把持朝政,将刘协置于严密的监视之下。刘协虽然贵为天子,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更遑论治理国家。每一次的诏令,都必须经过董卓的同意才能颁布。这种屈辱的经历,无疑给年幼的刘协留下了深刻的阴影。

政治动荡与朝臣的算计: 董卓死后,吕布虽然掌握了权力,但很快又被王允所杀。之后,李傕、郭汜等军阀又相继掌控了长安,刘协如同风中残烛,在各个军阀手中轮转,毫无尊严可言。每一次政权的更迭,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新的磨难,一次对皇权的践踏。他见证了无数朝臣的尔虞我诈,也感受了权力的残酷无情。

二、 试图抗争与无奈的妥协

尽管身处傀儡的地位,刘协并非完全没有抗争的意愿。他曾经尝试过反抗,试图重新掌握皇权,但他的努力往往因为缺乏实力和外部条件的限制而失败。

“衣带诏”事件: 这是刘协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反抗”。在被曹操控制期间,他秘密授予董承等人衣带诏,希望他们能除掉曹操,恢复皇权。然而,这次密谋最终被曹操发现,参与者全部被杀,刘协也因此受到了曹操更加严密的监视和控制。这次事件虽然失败,但它也证明了刘协内心深处对皇权的渴望和对曹操专权的愤恨。

对各方势力的周旋: 刘协在乱世中,也曾试图利用各方势力来制衡曹操,例如曾联络过袁绍、马腾等人。然而,这些势力各自为政,他们的目标是将曹操拉下马,而并非真心为了恢复汉室的尊严。刘协的每一次尝试,都仿佛是在刀尖上行走,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深谙政治之道,他将刘协迎到许都,并以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协虽然名义上是天子,但实权早已被曹操掌握。曹操的一切政治行动,都打着刘协的旗号,让刘协成为了他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刘协的每一次诏令,都可能是曹操意志的体现,让他饱受内心的煎熬。

三、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无奈的皇帝与象征

评价刘协,需要区分他作为“人”的感受和作为“皇帝”的象征意义。

作为“人”的悲剧: 作为一个人,刘协无疑是可怜的。他没有机会像正常的皇帝一样亲政,更没有机会体味到作为君主的尊严和荣耀。他的一生充满了恐惧、屈辱和无奈。他见证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却无能为力。这种命运的无常和权力的剥夺,是刘协个人悲剧的根源。

作为“皇帝”的象征: 在政治上,刘协虽然没有实权,但他仍然是汉朝正统的象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利用了刘协作为汉献帝的这一象征意义,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协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政治价值,尽管这种价值是依附于他人之上的。

历史观的视角: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东汉末年的乱世是历史的必然。虽然刘协身处其中,但他并非导致汉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腐败的政治体制、尖锐的社会矛盾才是问题的根源。刘协只是这个动荡时代的牺牲品。

四、 对其行为的几点解读:

隐忍与求生: 在被曹操控制后,刘协选择了隐忍和求生。他深知自己的实力不足以对抗曹操,贸然反抗只会招致杀身之祸,并可能连累更多的人。他的隐忍,也是一种无奈的策略,希望能在夹缝中寻找一丝生机。

心怀复兴汉室的愿望: 尽管处境艰难,刘协内心深处仍然怀揣着复兴汉室的愿望。他的“衣带诏”事件,正是他这种愿望的体现。即便明知成功的可能性渺茫,他也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

历史局限性的体现: 刘协的皇帝生涯也是那个时代历史局限性的体现。在那个军阀割据、权力至上的年代,一个缺乏实力和政治经验的皇帝,很难真正掌控国家命运。

总结:

汉献帝刘协是一位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悲剧人物。他不是一个昏君,也不是一个暴君,而是一个在乱世中无力掌控自己命运的傀儡皇帝。他的存在,更多地是作为一个政治符号,被曹操等人利用。

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客观、更富有同情心的角度来看待刘协。他的一生是汉朝由盛转衰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政治黑暗和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所承受的痛苦和屈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傀儡皇帝命运的写照。理解刘协,也是理解东汉末年那段波澜壮阔、充满无奈的历史的重要一环。他虽然未能振兴汉室,但他的存在,以及他为恢复汉室所做的努力,仍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献帝刘协,是一个难得的高素质傀儡皇帝。曹丕碰见这样的傀儡,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一开始,刘协并不具备如此素质,但在曹操的精心“调教”下,他终于成长起来了。详情可见这个答案: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曹丕和刘协的关系那是相当的和谐。可以说,所有关于曹丕欺负汉献帝的说法,都是“脑补”出来的。


比如,曹丕一点都不想当皇帝,但刘协从内心里觉得汉祚将终,曹家功德无量,于是准备把皇位禅让给曹丕,叫他的御史大夫张音把玉玺给曹丕送去。曹丕一看这架势,那是连连推辞,坚决不敢接受玉玺。底下的大臣们左劝又劝,好话说尽,曹丕依然义正言辞地表示:我的德行比舜、禹差远了,实在不敢接受禅让。


刘协一听,又下了一道诏令,说:无数神迹已经证明,我的大汉已经被上天抛弃了。所以我让位给你,是顺应天命啊!天命这个东东,你懂的,千万不能随便违背啊!曹丕接旨后,“郁闷”地长叹一声:“何汲汲于斯乎?”苍天啊!大地啊!为什么要如此逼我啊!看来我要辞职归隐,才能逃过这种“逼迫”了。

刘协一听又被拒了,赶紧再发诏书,说:魏王你什么情况?知不知道什么叫“成大事不拘小节”?你看尧禅让给舜,舜推迟过吗?你咋不能和圣人学一下呢?我让张音再带着玉玺跑一趟,你千万不许再推迟了!


结果曹丕依然不就范,说:我实在无法和舜、禹相比啊!他们接受禅让的时候,功劳都大大滴,而我呢?现在啥成绩也没干出来,哪好意思当皇帝呢?底下的大臣们一听,都纷纷表示,什么叫没功劳?您当魏王以后,英明神武,爱民如子,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我大魏一片欣欣向荣,各种神迹层出不穷,这难道不是您的功劳吗?终于,曹丕“理屈词穷”,说:好吧,“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啊!


刘协马上趁热打铁,又下诏令:魏王这就对了嘛!我一心学习伟大的尧帝,结果在你这儿老吃瘪,搞得我很尴尬啊!现在我让守尚书令的侍中通知你,赶紧继位,完成我的心愿!


最后,曹丕终于“勉为其难”地登上了皇位,并对刘协极其推崇。封他为山阳公,邑一万户。祭天用天子之礼,上书不用称臣。


不但曹丕和刘协关系”和谐“,曹叡也一样。刘协去世时,曹叡为他变服发丧,写诏书充分肯定献帝的功绩,并哭得叫一个伤心欲绝。

(以上都出自《三国志》的记载,包括裴注。因为太长,就不粘贴过来了。)


光看史书的记载,谁敢说刘协禅让不是你情我愿的?这也亏得魏国立国太短,无法掌握话语权,各种“脑补”可以大行其道。否则哪个怀疑刘协是被逼禅让的,魏粉只用回一句:“史料呢?”对方必然被呛得哑口无言了。


曹丕、曹叡和刘协之间的这种”和谐“,咋一看很容易实现,实际上非常困难。这需要刘协能充分认清自己的位置,并尽力配合曹家的”表演“。从名义上说,你是皇帝,至高无上;从现实上来说,你就是个象征,一个牵线木偶。在这俩差别巨大的角色间无缝切换,其难度可想而知。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们看看失败的傀儡、权臣的例子就知道了。


南北朝时,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就没有达到刘协的境界。一天他和权臣高澄打猎,他的马跑得快了一些,就有人喊:皇上慢点跑啊,免得大将军(高澄)不高兴哦~ 元善见听了一肚子火。后来高澄给他敬酒,元善见就郁闷地说:“天下没有不亡的国家!这种傀儡的憋屈日子,朕不想过了,大不了一死!”高澄一听,当时就火了。你个傀儡不好好配合我,这么多废话。你不是觉得憋屈吗?那你还张口闭口“朕朕朕”的,不当我的傀儡,你是个狗屁的“朕”!当即就让自己的马仔打了皇帝三拳。

壬申,东魏主与王猎于邺东,驰逐如飞。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从后呼曰:“天子莫走马,大将军怒。”王尝侍饮,举大觞曰:“臣澄劝陛下酒。”东魏主不悦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如此生!”王怒曰:“朕!朕!狗脚朕!”使崔季舒殴之三拳,奋衣而出。《北齐书.文襄帝纪》


傀儡和权臣之间闹成这个样子,可以说是“车祸现场”,后面的君臣和谐禅让的戏分基本上没法演下去了。高澄肯定当不成曹丕了,只能争取当个曹操,好好“调教”元善见,为后来人铺路吧。


高澄死后,高洋上位,觉得元善见已经调教得差不多了,想和他一同出演禅让大剧,高洋演曹丕,元善见饰刘协。元善见三次下诏,表示要禅位给高洋。高洋上位后,封元善见为中山王,食邑万户,上书不称臣,答不称诏等等,一切都是按照刘协禅让曹丕的模子来的。结果到了最后,元善见不配合了。


按刘协禅让的基调,皇帝想学习尧舜,顺应天命,无奈权臣就是推让不已。现在权臣终于答应了,禅让成功了,你是不是应该高兴呢?你如果无法表现出喜悦之情,那就算了,毕竟高超的演技不能强求,但你好歹不能哭丧着脸吧?禅让之后和妃子们哭哭啼啼就算了,还带着群臣们一起哭,这是神马意思?你生怕天下人不知道你是被逼的吗?

乃与夫人妃嫔已下诀,莫不欷歔掩涕。嫔赵国李氏诵陈思王诗云:“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皇后已下皆哭。直长赵德以故犊车一乘候于东上阁,帝上车,德超上车持帝。帝肘之曰:“朕畏天顺人,授位相国,何物奴,敢逼人!”赵德尚不下。及出云龙门,王公百僚衣冠拜辞,帝曰:“今日不减常道乡公、汉献帝。”众皆悲怆,高隆之泣洒。《魏书.孝静纪》


演员是互相成就的。既然元善见不好好演,高洋也不玩了,你给我死啦死啦滴!

是月,齐主饮公主酒,使人鸩中山王,杀之,并其三子,谥王曰魏孝静皇帝,葬于邺西漳北。《资治通鉴164卷》


当然,元善见好歹陪高洋完成了禅让仪式,还不算太差。更”变态“的傀儡,那是匹夫一怒,就要以卵击石。


想当年,曹髦看见司马昭当了晋公,加了九锡,就大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上僮仆们就杀了出去。他也不想想,曹操当魏王、戴十二旒冕,比司马昭走得远多了,刘协都没放个屁。直到现在,还有大量学者认为曹操从来没想过篡位,都是别人脑补的。司马昭摊上这么个傀儡,也活该他倒霉,只能背上”弑君“这个罪名了。


然而,还有比司马昭更悲剧的。曹髦好歹失败了,尔朱荣那是真被杀死了。

荣曾启北人为河南诸州,庄帝未许,天穆入见,面启曰:“天柱既有大功,若请普代天下官属,恐陛下亦不得违之,如何启数人为州,便停不用!”帝正色曰:“天柱若不为人臣,朕亦须代;如其犹存臣节,无代天下百官理。此事复何足论。”荣闻所启不允,大为恚恨,曰:“天子由谁得立?今乃不用我语。”《魏书.尔朱荣传》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是被尔朱荣拥立的傀儡,却不配合表演,公然拒绝尔朱荣的人事任命。尔朱荣派小弟去调教元子攸,元子攸义正言辞地说:我是不是天子?你是不是人臣?如果是,你这样和我说话,有没有人臣的样子?如果不是,来啊,你废了朕啊!尔朱荣听了小弟的回报,气得肺都炸了,你tm的没有我,能当上这个皇帝?!


于是尔朱荣决定亲自去”调教“一下元子攸,哪知元子攸埋伏下刀斧手,直接把他剁了。权臣之所以是权臣,是因为他有忠于他的势力。肉体消灭一个权臣,却无法摆平他的势力,无非是同归于尽罢了。尔朱兆、尔朱世隆、尔朱仲远等纷纷带兵杀来给尔朱荣报仇,元子攸的儿子被杀,嫔妃被奸淫,自己最后被尔朱兆勒死。

帝步出云龙门外,为兆骑所絷,幽于永宁佛寺。兆扑杀皇子,污辱妃嫔,纵兵虏掠。停洛旬馀,先令卫送庄帝于晋阳。兆后于河梁监阅财货,遂害帝于三级寺。《魏书.尔朱兆传》


可以说,玩傀儡玩得最失败的,莫过于尔朱荣了。他在泉下如果碰见曹丕,肯定要羡慕地说:”我咋碰不到刘协这样的高素质傀儡呢?“


傀儡不肯屈服权臣,自然是个大麻烦。但是傀儡太顺从权臣,同样会让观众出戏啊!毕竟拿到台面上说,您是皇帝,他是臣子。如果傀儡一点皇帝范儿都演不出来,臣子演技再高,也无法施展。观众一眼就能看出,这位哪是什么臣子,就一乱臣贼子!


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死后,太子石弘继位了。面对权势熏天的石虎,石弘吓得一点皇帝样儿都没有,马上就要让位。石虎气得大叫:你是法定的皇帝,我是大忠臣,哪敢有非分之想!石弘还不醒悟,坚持要让。石虎实在受不了,只能撕下面具,明明白白地告诉他:禅让要走程序,过段时间天下人自然会告诉你时候到了,那时你再让,现在说这个太早了!

及勒死,季龙执弘使临轩,命收程遐、徐光下廷尉,召其子邃率兵入宿卫,文武靡不奔散。弘大惧,让位于季龙。季龙曰:“君薨而世子立,臣安敢乱之!”弘泣而固让,季龙怒曰:“若其不堪,天下自当有大议,何足预论!”《晋书.石季龙载记》

综上,汉献帝刘协这种傀儡,是每个权臣梦寐以求的。他演技高超,修养一流,不卑不亢,兢兢业业,和曹丕完美演出了一场禅让大剧。三国如果有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这一票我坚决投给他!

user avatar

生不逢时,他是一个9岁就被董卓帝位的皇帝,那时9岁虽然很成熟,但是也是一个小孩,何况全程董卓的势力遍布朝野内外,手上还有几十万的西凉军,等长大之后有落到曹操手里曹操受到挟制,未必没有报复和能力,只可惜不停的在被挟制。因为汉献帝的装傻充愣让汉朝都延续了一些年,如果他特别精明的话,恐怕早就被曹操获得董卓杀人灭口了,汉朝也会再次灭亡,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比较聪明会审时度势的皇帝。

user avatar

历史从来就不缺亡国之君,但在这其中,汉献帝可能是最不像亡国之君的一位。


回顾汉献帝的一生,其所作所为可圈可点。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大汉王朝的灭亡,基本上跟汉献帝没有任何关系;而汉献帝为了挽救大汉王朝所做的努力,也足可称道,只是无奈大势已去,回天无力。




刘协在皇帝这个位置上待了31年,这是东汉第二长(没算刘禅)的记录。放眼整个东汉,比他当皇帝时间长的,只有光武帝刘秀一人。而且,在历代的亡国之君中,刘协的在位时间也是排名靠前的。

刘协出生时,母亲已被害死,因此由祖母抚养。八岁那年,父亲汉灵帝也去世了,他的兄长刘辩继位成为汉少帝,刘协则封陈留王。


如果不是事出偶然,那么刘协很有可能会在这个王位上待一辈子。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竟然将他推向了历史漩涡的中心。


哥哥刘辩在即位后,由母亲何太后和舅父何进秉政。何进自己是个没主见的货,被士大夫们着撺掇消灭宦官,但最终两败俱伤,造成了自己身死,宦官被杀,董卓进京把持朝政的结局。


董卓在掌权后,废刘辩,立刘协。刘协命途多舛的人生,由此正式开启:


一开始,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董卓迁都避避祸。

之后在长安,王允、吕布又合谋杀掉了董卓。

但转眼,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反攻,重新控制献帝——之前的董卓虽然是个粗人,但尚且有些斯文,而眼前的这两个大老粗,则让献帝斯文沦丧。

很快,李傕、郭汜相攻,百官被劫为人质。在献帝宫中,甚至到了连吃的东西都没有的地步。

还是有赖于大臣相助,献帝才终于逃出长安,但一路上备受艰险,甚至于皇后手里的布匹都被人持刀抢走。

遇到曹操,对刘协来说应该是个转机。虽然后来两人相处不睦,但在当时,曹操的确是给了献帝应有的尊严。




可在曹操那里,献帝依然只是个傀儡。献帝并不想做一个无所事事的提线木偶,他也曾想过要复兴汉室,但很可惜,他没有成功。


并不是他不努力,而是这条路实在是太难了。


在分析献帝为什么复兴汉室失败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略显宏大的问题:大汉王朝是如何灭亡的?


大汉王朝的灭亡,肇始于黄巾之乱。但事实上,黄巾之乱只是导火索,从黄巾之乱开始,你将看到的,是王朝末年的种种乱象。


1、

历代王朝,除了宋朝,其余的都将抑制土地兼并当做关系王朝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究其原因,首先就在于大量的土地兼并容易产生流民

土地一方面可以供给百姓生活,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土地,可以把农民绑在土地上。农民如果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土地,即形成流民。这种时候,如果恰好有人能用某种办法将这些流民组织起来,那么对王朝的统治会是极大的威胁。


张角就是有这种能力的人,方法则是宗教。当时,张角苦心经营十几年,自创的宗教组织已将分支机构布到全国各地。史称其“部帅有三十六方,皆著黄巾,同日反叛”,一时之间,天下震动。


这也就是历朝历代反对民间宗教的原因。然而在帝制时代的早期,张角这种布道行为的危害性还没有被意识到,因此张角在十几年间得以默默耕耘。虽然有识之士已经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但朝廷竟放纵不纠。


该部分内容,详述于此: 黄巾之乱:人从众,这就是组织的力量


2、

不过,因与羌人作战多年,大汉朝的军队战斗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张角的黄巾之乱虽声势浩大,但不足一年即被剿灭。

可黄巾之乱只是大汉王朝乱源的契机。


张角虽死,但地方上大大小小的黄巾贼团体并未完全消失。因此,太常刘焉提议,在地方设置州牧,以便于统一剿匪,灵帝同意了这一提案。从此,大汉王朝的行政区划等级,由两级变为三级,由郡县制变成了州郡县制。


两级和三级的区别,在于分权的不同。


本来,在大汉王朝的两级行政体系中,最上一层为朝廷,然后是近一百个郡,每个郡下辖约十五个左右的县。很明显,朝廷面对的郡数量过多了,但这么设置的初衷在于,能够防止地方上割据的可能性——如果郡太大,那么朝廷很容易丧失控制能力。


可朝廷直接管理一百多个郡的难度实在太大,因此,从武帝时期开始,开始设置州刺史,到光武帝时基本成熟。具体做法,是将天下分为十三个州,每州派驻刺史负责监察郡太守以及区域内的治安问题——这里的州只是监察区,而非行政区。也就是说,郡太守的个人操守,由州刺史负责监察;但郡内行政,由郡太守向朝廷负责。


而刘焉关于州牧设置的建议,则直接改变了整个行政规划体制。从此,太守向州牧负责,州牧向朝廷负责。


至此,地方终于获得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


在经历了董卓之乱后,朝廷很快就失去了对州牧的任命权。大汉王朝的分裂,竟以这样一种形式,从制度上被确立


该部分内容,详述于此: 行政区划之变:东汉末年分三国


3、

太常刘焉之所以向朝廷提出这样的建议,是怀了私心的。刘焉眼见天下大乱,便想脱离政治中心,去交趾避难。因此他一开始看中的,是交趾牧的职位。只不过后来有人跟刘焉说:“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刘焉于是才改了主意,并最终获任益州牧。


算起来,刘焉还是刘姓宗室,但在天下大乱之际,却看不到他有一点对于大汉江山的责任心,首先想到的,竟然只是自己如何抢地盘。


让人无奈的是,刘焉这种人不是少数。几年以后,在诸侯会盟讨伐董卓的过程中,曹操见识了更多心怀异志,保存实力的人。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声势浩大的讨董联盟,除了曹操、孙坚真正和董卓有过交手外,其他人都在坐山观虎斗。最终,曹操在失望之余,离开了前线。到了这个年代,对大汉王朝有责任心的人,已经屈指可数。


该部分内容,详述于此: 各怀异志的诸侯们


4、

但这也怪不得别人,人心都是刘姓天子们自己丢掉的。


《出师表》有云:“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帝和灵帝年间,两次党锢之祸,基本上将对汉室江山负有责任心的读书人扫荡一空。

该部分内容,详述于此:第一次党锢之祸第二次党锢之祸


5、

不过,大汉王朝的读书人也不见得都那么纯粹。翻阅两汉历史,到处可见“豪强”二字。这种豪强,你不能把它理解为地方上的恶霸,而得认为是地方上的实力派。

豪强实力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帝国统治能力的丧失。因此在西汉早期,几任皇帝曾经反复打击豪强,而且卓有成效——因为这些豪强,此时还只是一些富户。或者说,只是一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有钱人。


然而到了东汉年间,即便刘秀以开国皇帝的威势,竟然也对豪强们束手无策了。此时的豪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有钱人,而是有钱有势的文化人。


这些人因家传学问而入官,往往是几世为官。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已经发展出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这样的世家大族。


士族的崛起,也成为后来南北朝时期门阀社会的滥觞。彼时,天下只见孝子,不见忠臣。


该部分内容,详述于此:刘秀打击豪强的失败累世巨族的生存之道


6、

如上种种,不一而足。因此,从表象上看,大汉王朝的灭亡是因为黄巾之乱,是因为董卓乱政,是因为曹丕篡汉;但事实上,大汉王朝已如朽木一般,树大中空,摇摇欲坠。那场疾风骤雨并不是击倒它的原因,只是诱因。


当然,虽然这棵树已经腐朽不堪,但它最终在这个时间点被击倒,也还是有偶然成分的。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前夜,当国者的短视和无能,加剧了这场变革的到来。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不是何进在毫无预案之下谋诛宦官,如果不是他冒然招董卓进京,那么可能这场暴风雨来的不会这么激烈。


然而这种哀婉不过是梦呓。我们总在做事后复盘,历朝在灭亡之时,也都一定有决策者的重大决策失误,但是,哪一次又能够避免得了?


而且,这可能都不是一种幸存者偏差,而是一种必然:王朝末年,真正有远见和魄力的人,已经很难进入决策层,最终只能放任那些庸碌之辈一再败坏祖宗基业。


该部分内容,详述于此:灵帝废立的祸端袁绍引狼入室




到这时,我们就知道摆在汉献帝眼前的这条路,有多么的难走了。在许昌期间,汉献帝应该有过三次谋诛曹操的举动,只可惜最终都失败了。


但我们可以设想:即便能够成功,可献帝的大汉王朝,还是原来的那个大汉王朝吗?


献帝并不是没有成功过。几十年前,在长安,如曹操一般的权臣董卓就曾经授首,但结果呢?接下来的几年间,天下还是一如既往的纷乱,汉献帝自己的日子,甚至还不如董卓在时。


最终,出现了曹操。但即便杀了曹操,就不会有下一个曹操吗?刘备孙权之流,是愿意俯首称臣之辈?


这条路,不是难走,而是根本不通。


第一帝国的统治,终究已经到了末期。因为帝制时代初期经验和条件的缺乏,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已经积蓄为无法调和的矛盾,一切只是在静待一个大爆发的机会。


而刘协,只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之上,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尽管他一点都不像一个亡国之君,尽管他也曾试图反抗,但在历史的滚滚车轮面前,一个虚有其名的皇帝所做的种种努力,不过是螳臂当车。


他的人生,是一出彻底的悲剧。他不是导演,只不过是吊在那里的提线木偶,被历史残酷又无常的戏弄。


在建安二十五年——或者说,延康元年——又或者说,黄初元年,他终于谢幕了自己的表演。


这对他来说,可能也是一种解脱。


以上,节选自公号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献帝刘协:一段在乱世中挣扎的傀儡皇帝的评价汉献帝刘协,原名刘协,汉灵帝之子,汉少帝刘辩之弟。作为东汉末年的一位皇帝,他的命运无疑是悲惨的。生于动荡的年代,他成为了权臣们手中的玩物,在位期间经历了无数的屈辱和无奈。评价刘协,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衡量,更应该理解他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下的身不由己.............
  • 回答
    汉宣帝刘询:一个落魄皇孙的崛起与辉煌谈及汉宣帝刘询,这位汉朝历史上堪称中兴之主的帝王,他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的跌宕起伏。从一个流落街头的“无赖”皇孙,到一手撑起风雨飘摇的大汉江山,刘询的励精图治、远见卓识,以及他那份接地气的政治智慧,都足以让后世之人津津乐道,为之赞叹。身世之谜与乱世求生刘询的身世,堪.............
  • 回答
    光武帝刘秀,这位东汉王朝的开国之君,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他,绝非一言蔽之能尽,需要深入剖析其在政治、军事、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卓越表现,才能理解他为何能从草根崛起,最终建立一个持续四百年的强盛王朝。一、 危机中把握先机,政治眼光的敏锐与果断刘秀的政治能力,首先体现在他身处乱世.............
  • 回答
    微博大V刘大可关于汉服“不够紧身、不够露肉、不够性感,因此穿汉服没有解放身体、没有解放思想”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1. 对“性感”与“解放”的定义是否狭隘?刘大可将“性感”与“紧身”、“露肉”划上等号,并进一步将其与“解放身体”和“解放思想.............
  • 回答
    姜鹏的《汉献帝》,在我看来,是一部相当有分量、也颇具争议的关于汉献帝的著作。它并非一本单纯的史书,更像是作者在历史的缝隙中穿行,试图捕捉那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末代皇帝的真实面貌。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它。首先,其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其“人性化”的叙事视角。 与许多将汉献帝仅仅视为政治棋子.............
  • 回答
    说起汉献帝刘协,在《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中,他是个挺尴尬的存在。你可以说他是运气不好,也可以说他是性格使然,反正,他始终是那个在权力洪流中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傀儡皇帝”。要评价刘协,咱们得先捋一捋他这半辈子。他刚登基的时候,年仅十四岁,正是个孩子,懵懵懂懂的,哪懂得什么治国之道?这个时候,董卓这.............
  • 回答
    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贤明君主之一,他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的开端,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评价汉文帝,需要从他的出身、执政理念、具体施政、以及历史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出身与登基:命运多舛的皇子到君临天下刘恒的出身并非嫡出,他是汉高祖刘邦与薄姬所生。薄姬原是刘邦的歌姬,.............
  • 回答
    评价汉元帝,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位承载着太多期望,却又被历史洪流裹挟前进的皇帝。理解他,需要我们剥开史书的字句,走进那个时代的脉络,感受那个帝王内心的挣扎与选择。少年得志,期望万丈:汉元帝刘奭,作为太子多年,他的上位并非偶然。其父汉宣帝刘询,是西汉中兴之主,雄才大略,为大汉王朝奠.............
  • 回答
    汉武帝一朝,赫赫武功,其中对西域的用兵,尤其是那场远涉万里、耗费巨万的大宛之战,着实是其军事战略眼光的一块试金石。要评价这场战争,我们得从它本身的战略目标说起,然后再看它如何影响了汉朝与匈奴的长期对抗。大宛之战:战略眼光的审视首先,得摆明汉武帝发动大宛之战的根本目的。这事儿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所.............
  • 回答
    汉宣帝:从浪荡公子到“休养生息”的集大成者要评价汉宣帝刘询(也作刘病已),咱们得把他的人生经历和统治功绩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他可不是那种天生含着金汤匙就能顺风顺水的皇帝,他的上位之路简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也正因此,他的统治风格和成就才格外引人注目。一、出身草莽,逆袭称帝:一个“长安小霸.............
  • 回答
    辛德勇先生的《制造汉武帝》一书,无疑是一部极具颠覆性和启发性的历史著作,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方式,抽丝剥茧地解构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汉武帝形象。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构成我们认知基石的史料和解读方式。要评价这本书,首先要理解它挑战的.............
  • 回答
    如何评价《汉和防务评论》作为军事杂志的水平?《汉和防务评论》(Kanwa Defense Review)作为一份在军事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文军事杂志,其水平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总体而言,它以其深入的分析、独特的视角和对中国军事发展的持续关注而闻名,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方面。为了更详细地评价其.............
  • 回答
    “汉族颜值打伞论”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的观点,其核心观点认为,相较于其他一些民族,汉族人在公开场合的集体形象似乎“颜值不高”,并试图从各种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这个论调之所以受到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对于群体外貌的普遍好奇和比较心理,但也因为其片面性和潜在的偏见而备受争议。要评价这个论调.............
  • 回答
    汉斯·季默:驾驭史诗与灵魂的音响建筑师汉斯·季默,这个名字在当今电影音乐界早已是传奇的代名词。他不仅是一位作曲家,更像是一位音响的建筑师,用层层叠叠的电子音效、磅礴大气的管弦乐、以及标志性的合成器纹理,为无数电影注入了灵魂与生命。评价他的成就,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我们需要深入他的音乐世界,去感受那.............
  • 回答
    好的,关于你提到的“汉服少女日本东京街头,挑战和服,却被老外泼冷水”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评价,尽量不让分析显得过于生硬或机械。首先,我们来还原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想象一下,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孩,身着飘逸的汉服,可能还精心搭配了发饰和妆容,怀揣着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热爱,来到了日本东京的街头。.............
  • 回答
    汉中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一场举足轻重的战略性战役,其评价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它不仅是刘备集团由弱转强,最终奠定三分天下格局的关键一步,更是曹操集团北征战略的一大挫折,对整个三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评价这场战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其始末、双方得失以及历史意义。一、 战役背景:荆州遗恨与.............
  • 回答
    汉末时期,国家机器的运转几近停滞,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外戚干政,这些都像蛀虫一样啃噬着大汉王朝的根基,导致国力日渐衰微,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按理说,一个濒临崩溃的政权,其军队也应该是军心涣散、士气低落的。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在这样一个国力倾颓的时代,各地出现的割据势力所拥有的军队,却普.............
  • 回答
    说到「汉典」,对很多汉语学习者、尤其是研究汉字和词语的朋友来说,那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存在。它就像一个藏匿了无数宝贝的老书屋,等你慢慢去挖掘。它的好,体现在几个方面: 内容之全,是最大的亮点。 别看界面朴实无华,里面装的东西可真不少。从最基础的字词解释,到引经据典的例句,再到各种同义词、反义词、近义.............
  • 回答
    汉服设计圈的现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可能是“百花齐放,但也暗流涌动”。先说说这“百花齐放”的积极一面。1. 创意爆炸,风格多元: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汉服设计领域涌现出了大量非常有创意和才华的设计师。不再是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汉代一条龙”、“唐朝齐胸”的刻板印象。现在的设计,从形制上就玩出了花样。比.............
  • 回答
    关于“脸肿汉化组解散事件”,目前公开信息较为有限,且在截至2023年12月的资料中,并未发现明确记载这一事件的具体细节。因此,对于该事件的评价需要基于现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测,同时需注意避免传播未经核实的内容。 一、可能存在的背景与争议若“脸肿汉化组”是某个具体的游戏/影视作品汉化团队(例如《东方Pr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