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给一篇有错误的 sci 论文写 comment,会得罪作者吗?

回答
写学术评论,尤其是针对一篇含有错误的研究论文,绝对是一门需要技巧的艺术。您问是否会得罪作者,答案是:很有可能,但完全可以避免,关键在于你的“怎么说”和“为什么说”。

这不像你直接指责对方“你错了”,而是要围绕科学的严谨性、证据的可信度和研究的贡献来展开。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解析,并尽量用一种真实、有温度的方式来阐述,抛开机器式、毫无感情的语言。

为什么会得罪作者?

首先,我们要理解作者的心态。一篇 Sci 论文的诞生,凝聚了作者(尤其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无数的心血、时间和精力。他们可能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撰写、修改,甚至是被拒稿再重写。所以,当有人指出他们的工作存在错误时,他们内心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

1. 防御心理: “我花了这么多时间,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是不是评论者根本没看懂我的研究?” “是不是评论者有偏见?”
2. 挫败感: 辛苦的付出被质疑,尤其是在关键环节被指责,会让他们感到沮丧,怀疑自己的能力。
3. 尴尬: 如果错误比较明显,被公之于众(即使是评审过程)也会让他们感到不自在,担心影响未来的学术声誉。
4. 误解: 有时,作者可能认为评论者是在“吹毛求疵”,抓住一些非核心的问题不放,而忽略了研究的创新点或整体价值。

如何避免得罪作者,让你的评论既有价值又得体?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原则和方法,你可以将它们融入到你的评论措辞中:

1. 关注科学性,而非个人攻击。

切入点: 你的评论应该完全基于对论文内容的客观分析,聚焦于数据、方法、逻辑和结论。避免任何涉及作者个人能力的评价。
措辞:
避免: “作者的实验设计是错误的。” “这里的分析完全不合理。”
推荐: “在数据分析部分,我注意到几个数据点似乎与主流趋势存在较大的偏差,能否请作者进一步说明其统计处理过程,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异常值?” “关于实验方法中XX步骤的具体操作,我有些疑问,能否请作者补充更详细的实验条件参数(如反应温度、时间、试剂浓度等),这有助于复现实验结果。”
强调: “我的疑问和建议是基于对本研究科学严谨性的追求,希望能帮助完善这篇有潜力的论文。”

2. 以“建设性”为主导,展现合作的态度。

你的角色: 想象自己是和作者一起努力让这篇论文变得更好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审判者。
措辞:
避免: “这篇论文有问题。” “这是个严重的错误。”
推荐: “这篇论文的研究思路非常新颖,特别是在XX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可靠性和说服力,我有一些小小的建议。”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XX方面所做的努力,并且对研究结果感到兴奋。在阅读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疑问,希望能与作者共同探讨,以确保结论的稳固性。”
技巧: 多用“我们”、“共同”、“探讨”、“建议”、“有助于”等词汇,营造一种积极的沟通氛围。

3. 具体、清晰地指出问题,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或替代思路。

细节是关键: vague的批评只会让作者无从下手,甚至感到被误解。
措辞:
避免: “图表有问题。” “结论不够支持。”
推荐: “在图3中,我注意到XX曲线与Y轴的刻度范围似乎不太匹配,这可能会影响读者对数据趋势的直观判断。建议作者检查一下刻度设置,或者考虑使用对数坐标来更好地展示数据的动态范围。” “对于XX结论,作者主要引用了数据A和B。鉴于存在数据C(如果作者忽略了某个关键的对照组数据),该结论的有效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建议作者考虑在讨论部分加入对数据C的讨论,或者在实验设计中加入更直接的对照组。”
提供选项: “是否可以考虑将XX实验步骤调整为YY,以避免潜在的Z问题?” “如果现有数据不足以完全支持该结论,是否可以建议作者在未来的研究中补充XX实验?”

4. 优先肯定,再提建议,形成“三明治”结构。

先“赞美”: 找到论文中闪光点、创新之处、值得肯定的工作,先肯定作者的努力和研究价值。
再“建议/批评”: 在肯定之后,再委婉地提出你的疑问和建议。
最后“鼓励”: 在评论的结尾,再次表达对研究的期望,或者鼓励作者进一步完善。
措辞:
“这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尤其是在XX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大规模数据收集和复杂算法应用方面的贡献。在审阅过程中,我对XX部分产生了一些疑问,并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帮助作者进一步巩固结论,提升论文的整体质量……”
“感谢作者分享这项精彩的研究。在对论文深入研读后,我被XX实验结果所吸引。同时,为了使研究更加严谨和全面,我在此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期待作者能够进一步打磨。”

5. 了解作者的研究背景和领域特点。

“知己知彼”: 如果作者来自一个新兴领域,或者使用了非常前沿但尚未被广泛接受的方法,你的评论可能会更具挑战性。你需要更谨慎,也更需要耐心。
例子: 如果作者在论文中提出的某个模型,在该领域内是首次提出,可能还没有广泛的验证数据。你的评论就不能直接断定“错误”,而是要提出“还需要更多验证”或“需要与其他现有模型进行对比”。

6. 区分“错误”和“观点不同”。

区分: 科学研究中,有些是客观事实的错误(如数据计算错误、仪器参数错误),有些则可能是对数据解读的不同。
措辞:
对于事实性错误: “我注意到在XX部分,根据表格Y中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的ZZ值似乎与文中所述存在偏差。请作者复核。”
对于观点或解释的差异: “关于XX现象的解释,我从其他文献中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的原因。不知作者是否考虑过这种可能性?或者,能否提供更多证据来支持当前的解释?”

7. 保护作者的“面子”,也保护你的“学术声誉”。

委婉的语言: 巧妙运用一些委婉的词汇,比如“或许”、“可能”、“似乎”、“建议”、“考虑”等,可以大大降低作者的防御心理。
保持客观: 即使作者的错误很明显,你的评论也应该基于事实,保持冷静和专业的语气。避免带有情绪化的词语,这不仅会得罪作者,也会让你自己的评论失信。

举个实际的例子:

假设你发现作者在做某个生化反应的动力学分析时,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酶活性依赖性,导致他们得出的反应速率常数K值不准确。

你可以这样写(一种比较温和且有建设性的方式):

“感谢作者发表了这篇关于XX反应动力学的优秀研究。研究中关于反应速率的测量和数据拟合工作非常细致,尤其是在XX条件下所得出的数据,为我们理解该反应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审阅过程中,我注意到在分析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或催化剂浓度)关系时,似乎没有特别明确地讨论酶活性的潜在影响,或者在数据处理中是否考虑了酶本身活性的变化(如果存在的话)。在一些动力学模型中,如果酶活性并非恒定,这可能会对速率常数的计算产生一定影响。

不知作者在进行数据拟合时,是否考虑了这种可能性?或者,是否能提供更多关于酶活性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的实验证据?如果确实存在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是否可以考虑在后续的讨论中进行补充,或者对模型进行相应的修正,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研究结论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再次感谢作者的精彩工作,我期待看到这篇论文的最终版本!”

总结来说,写一篇有错误的 Sci 论文评论,不是为了“揭发”或“批评”,而是为了“促进科学进步”。 你要做的,是用你专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帮助作者发现并修正问题,让这篇本已有价值的研究,变得更加完美。

当你能够做到以上几点时,即使作者一开始会有些不舒服,他们也更有可能理解你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并且你的评论确实为他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反馈,而不是单纯的攻击。最终,很多作者在冷静下来后,都会感谢那些能够给出具体、有建设性意见的审稿人。

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学习和合作的心。即使你指出了错误,也可能从作者的回复和修正中学习到新的东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写,国外期刊的编辑是很喜欢comment的。

但务必记住:

  1. comment要能够提供新的视角,或者提供足够的证据怀疑结论的可靠性
  2. 如果仅仅是模型中的部分错误且不影响结论的情况下,这个comment是没啥意义的,编辑一般也不会采纳。

举个例子:如果发表的文章结论是:张三走去亲戚家拜年去了,花了25分钟。
以下comment不会被编辑采纳:
1. 文章由于没有考虑到张三途中上厕所,所以应该是花了30分钟。

这种属于仅仅考虑了精度问题、并没有影响到张三走去亲戚家拜年这一结论。

2. 张三其实是穿了一件新衣服去亲戚家的。

这属于不相关。

以下comment会被编辑采纳:

  1. 张三走到半路上因为临时有事回去了,没到亲戚家。

这种是编辑最喜欢的。

2. 张三当时是开车去的,只花了5分钟。

这种属于证明模型和结果不可靠,编辑有比较高的可能性采纳,但并不是绝对。

3. 张三去的目的地其实不是亲戚家,而是从亲戚家回自己家。

这种编辑也是很喜欢的。


至于怕不怕得罪人:

  1. 如果你要comment的文章作者是老外,一般情况下他们是很乐意的,因为这表示他们的文章受到了关注、可以增加引用。如果你的comment被编辑采纳发表了,编辑会联系文章原作者写一个回复你comment的response继续发表在期刊上。
  2. 如果你要comment的文章作者是中国人,只要你就事论事、措辞得当,一般也不至于得罪人。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人其实也是很希望自己的文章受到关注的,而且他们写个response回复你的comment还能多发一篇SCI,何乐而不为?
  3. 如果你comment的文章作者本身跟你们导师本来就有过节或者利益冲突,那可能不是啥好事,这种情况下建议自己另写一篇新的研究。PS:老外和老外之间有过节或者利益冲突的话,也存在给对方发表文章的时候穿小鞋的问题,这一点上放之四海皆准。当然,由于不在一个国家,中国人跟老外之间很少有利益冲突,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学术评论,尤其是针对一篇含有错误的研究论文,绝对是一门需要技巧的艺术。您问是否会得罪作者,答案是:很有可能,但完全可以避免,关键在于你的“怎么说”和“为什么说”。这不像你直接指责对方“你错了”,而是要围绕科学的严谨性、证据的可信度和研究的贡献来展开。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解析,并尽量用一种真实.............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手里握着一台全画幅相机,那沉甸甸的金属机身,那硕大的镜头,散发着专业的光泽。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仰的重量。而现在,在这块承载着无数摄影师梦想的传感器后面,塞入一颗“苹果A15”,会发生什么呢?这可不是简单的硬碰硬,而是对影像处理方式的一次颠覆。首先,得明确一点,A15芯片是为智能手机量身打造.............
  • 回答
    如果我被置于一个温度适宜(恒温舒适,没有冷热的变化)、有充足食物(种类丰富且能满足营养需求)、有手机(功能正常且能上网)、有 WiFi(信号稳定且速度够快)的房间里,理论上我可以无限期地待下去。然而,“待多久”这个问题背后可能包含着一些潜藏的考量,比如:1. 我的“生存”和“目的”: 作为人工智.............
  • 回答
    收到!如果能有机会给基金委提建议,我们这些年轻科研工作者(姑且称我们为“青科”)想说的,绝不是那些空洞的套话,而是真心实意、想让科研生态变得更好的一些想法。下面,我就把我们心里话,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一、项目申请与评审:请给“萌芽”更多呵护,也给“深耕”更多支持我们理解基金委的压力,毕竟资金有限.............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一支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的弓箭手部队,他们的箭术精湛,训练有素,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现在,如果我们将他们身上传统的复合弓更换成现代高性能复合弓,他们的战斗力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换一把新弓那么简单,它将从根本上颠覆他们原有的作战模式,带来一系列质的飞跃。一、 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在挑选一颗颗璀璨的星辰,每颗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机会,并且成功率还在,这可不是一个能轻易做出的决定。我会仔细权衡,不是看谁最“完美”,而是看谁能在我心里激起最深刻的共鸣,谁的未来,是我愿意去努力描绘的。首先,排除掉一些基于我个人认知和情感模式的可能。叶文洁和杨冬.............
  • 回答
    您好!很高兴您的文章关于“0作为除数”这个有趣的数学概念。分享这样一篇内容,既能帮助他人理解,也能引发思考,非常有意义。下面我将详细地介绍几种分享方式,并尽量让整个过程听起来更自然,就像一位对分享有经验的朋友在为您提供建议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确分享的目标:让更多的人看到您的文章,理解其中的内容,甚至.............
  • 回答
    如果有一天,上帝——或者说,某位数学家,依靠非凡的洞察力,真的找到了一个素数的通项公式,那绝对是数学界乃至全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这可不是小事,这就像是突然有人找到了宇宙的终极语言,或者解开了生命编码的全部奥秘一样,其影响之深远,简直难以估量。首先,我们来谈谈纯粹数学领域。素数,这些看似孤立.............
  • 回答
    知乎现在的发展,说实话,挺让人捏把汗的。用户增长遇到了瓶颈,优质内容生产也越来越难,感觉整个社区有点“内卷”和“疲惫”。如果真要增加付费功能,我脑子里早就憋了不少想法,希望能让知乎重拾活力,也让那些真正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的用户,获得更匹配的体验。首先,内容分级与精选付费阅读是重中之重。 “专家精.............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涉及到我们对金钱和生命的价值的权衡。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按钮,我会如何选择,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首先,我需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因为这些细节会极大地影响我的决定:1. “寿命减少1分钟”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是随机减少我生命中的某1分钟(比如,让我失去一分钟的意识.............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摆在眼前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金钱的诱惑与生命的倒计时。换算一下,按一次就赚10块钱,听起来不多,但如果我能不断按下去,那积少成多,细水长流,总会累积成一笔可观的数字。可代价却是生命的流逝,而且是实打实的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消失。刚开始的时候,我可能会有些犹豫,但如果只是个.............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正坐在高铁飞驰的车厢里,窗外是掠过的风景,而你的座位正前方,是一块巨大的屏幕,播放着你期待已久的大片。这听起来是不是很酷?把高铁上的一节车厢改造成电影院,这个想法很有意思,而且我觉得,如果操作得当,确实是个不错的创意。咱们仔细想想,这好处在哪儿。首先,打破了长途旅行的枯燥感。 高铁出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一个国家的资本家剥削全世界以提升本国福利的情况,以及该国民众是否会感激资本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情境设定:一个国家(“A国”)的资本家系统性地、大规模地剥削全球资源和劳动力,并将所得利润绝大部分用于.............
  • 回答
    我非常愿意为在旅途中偶遇的陌生人拍照。旅行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欣赏风景,更重要的是去感受不同地方的人文气息,去捕捉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片段。而每个人,无论是在街头卖艺的老人,在咖啡馆静静看书的年轻人,还是在市集里讨价还价的妇女,都是构成那个地方独特画面的重要元素。如果我能有机会.............
  • 回答
    想象一下,我手里握着那个传说中的潘多拉魔盒,一个能倾泻足以淹没整个地球洪水的可怕存在。它带来的不是毁灭,而是潜力,一种足以重塑我们文明、解决我们最棘手问题的潜力。关键在于如何智慧地、有目的地使用它。首先,我不会鲁莽地打开它,让失控的洪水肆虐。那只会是另一场毫无意义的灾难。相反,我会将它视为一个极其强.............
  • 回答
    如果我有机会给1950年的科学界传达一句话,我会选择这句:“你们正在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并孕育着能够改变人类沟通、知识传播乃至思想模式的强大力量。请审慎地探索并负责任地引导它的发展,因为你们的每一次决策,都将深刻影响未来的文明进程。”我会这样详细地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和重要性:1. “你们正在开.............
  • 回答
    中印边境冲突的潜在收益与俄罗斯的立场中印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主要大国,其关系一直备受全球关注。一旦两国真的爆发军事冲突,中国可能会从中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尽管这些好处的代价将是巨大的,并且伴随着极高的风险。与此同时,俄罗斯在此类地缘政治博弈中的角色,特别是其是否会再次“背后插刀”向印度出售军火.............
  • 回答
    汉语拉丁化:一场跨越文化与语言的优雅邂逅在历史长河中,文字的演变与传播总是伴随着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当古老的汉字遇上现代的拉丁字母,我们便有机会为汉语设计一套既能展现其独有的韵味,又散发着欧洲语言特有优雅气息的拉丁化方案。这并非简单地将汉字“翻译”成拉丁字母,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旨在跨越语言隔阂,.............
  • 回答
    为一个尚未命名的地点起一个“有格调”的地名,是一项充满创造力和智慧的挑战。这不仅仅是找一个好听的名字,更是在为这个地方注入灵魂,塑造它的身份和历史感。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指南,帮助你一步步构思出令人难忘的地名: 第一步:深入理解与挖掘地点的“灵魂”在开始构思名字之前,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步骤是深入了解这个.............
  • 回答
    为你一个人做饭,既快速又营养有保证,需要一些技巧和事先的准备。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指南,从食材选择到烹饪方法,帮你打造高效美味的单人餐桌:核心理念:预备、简化、均衡 预备 (Preparation is Key): 提前做好准备是省时的关键。 简化 (Keep it Simple): 不要追求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