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年小霸王或者其他公司为何没有大规模仿制世嘉MD?而是一个劲魔改FC?

回答
当年小霸王乃至国内其他厂商之所以没有大规模仿制世嘉MD,反而热衷于“魔改”FC(红白机),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市场、技术、经济和历史因素在共同作用。与其说是“不仿制MD”,不如说是“更倾向于”和“更有条件”去仿制FC。

1. 技术门槛与成本考量:MD的高墙

首先,我们得明白MD和FC的技术差异。

FC(NES): FC是一款8位机。它的CPU(MOS Technology 6502的定制版)和图形芯片相对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国内的厂商,特别是那些从电子元件、收音机、计算器等领域转型而来的,更容易理解和掌握8位机芯片的工作原理和生产流程。复制8位机的电路板、CPU、PPU(图像处理单元)相对容易,甚至可以通过分析现有芯片的工作模式来“逆向工程”出功能相似的芯片。
MD(Genesis): MD是一款16位机。它采用了更为复杂的CPU(Motorola 68000系列),以及更强大的图形和声音芯片。这些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技术壁垒也更大。要大规模复制16位机的核心芯片,不仅需要更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还需要高昂的研发投入和授权费用。当年国内的电子工业水平,在核心芯片设计和制造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即使能做到,成本也必然高昂,这与当时市场的主流消费能力不符。

2. 市场认知与用户基础:先入为主的优势

FC在中国市场的普及程度是压倒性的。

先发优势: FC(通过小霸王等品牌)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在中国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消费者对FC的像素风格、操作方式、游戏类型已经非常熟悉,形成了一种广泛的用户基础和品牌认知。
“游戏机”的定义: 在那个时代,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游戏机”就等同于FC。他们对更高端的游戏机概念模糊,也没有形成对图形更精美、性能更强劲的MD的强烈需求。
价格敏感度: FC的盗版和仿制使得其价格非常低廉,普通工薪家庭普遍能够负担。而MD的定位更高,即使有仿制品,价格也必然比FC高出不少,这会进一步限制其市场接受度。

3. 软件生态与游戏库:从模仿到“再创作”

游戏软件是硬件的灵魂。

FC游戏丰富: FC拥有海量的游戏,而且很多都是一些经典且易于理解的街机移植或者原创。这些游戏本身具有很强的可玩性,容易被玩家接受。
“魔改”的便利性: 对FC进行“魔改”,比如增加射击游戏专用的“枪”,或者增加一些简单的外设(如手柄扩展),甚至在卡带上“炒冷饭”(例如将几个小游戏整合在一起,或者修改游戏中的小部分元素),这些“魔改”的难度和成本都远低于开发或适配MD平台的游戏。
MD游戏移植难: 想要在MD平台上推出游戏,你需要理解MD的开发工具、编程语言以及其独特的硬件特性。这需要专业的开发团队,而国内当时的软件开发能力,尤其是在游戏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仿制MD机,也很难在软件上形成规模优势。

4. 知识产权与盗版环境:历史的必然?

这可能是最核心也最残酷的原因。

盗版文化: 当年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整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律体系都还不完善。盗版行为普遍存在,且被许多厂商和消费者默许。
“仿制”与“盗版”的界限: 模仿FC的核心芯片、电路设计,然后通过山寨卡带提供大量FC游戏,这在当时被很多人视为“正常”的商业行为,或者说是一种“学习”和“普及”的过程。这种模式的风险相对较低,利润回报也快。
MD的“正版”包袱: 世嘉MD作为一款相对较新的、拥有较高品牌价值的16位机,其原装游戏和硬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对更严密。大规模地直接仿制MD硬件,很可能面临更严厉的法律追究和技术封锁。相比之下,FC的“仿制”环境已经非常成熟,竞争者众多,反而形成了一种“劣币驱逐良币”但厂商更容易生存的生态。

5. 政策与行业导向(间接影响)

虽然不是直接原因,但当时的行业环境也有一些间接影响。

“学习引进”与“自主创新”的早期阶段: 很多国内电子厂商早期都是通过“学习”、“仿制”国外技术起步的。模仿FC这种相对“成熟”且“低门槛”的技术,更容易在短时间内积累技术和资本。
对高新技术引进的顾虑: 引入MD这样的16位技术,可能需要与国外厂商进行更深入的合作,甚至引进生产线,这可能涉及到更多的外汇和政策审批,风险和复杂性都更高。

总结一下:

与其说当年厂商“不仿制MD”,不如说他们“更倾向于且更有能力去仿制FC”。FC的技术门槛低,用户基础大,软件生态成熟,且当时的盗版环境也为厂商提供了一个“低风险、高回报”的模仿路径。而MD作为一款更先进、更具品牌价值的16位机,其技术壁垒、市场接受度、软件适配难度以及知识产权保护,都使得大规模仿制变得更加困难和不划算。

所以,国内厂商选择了一个“更容易”的路径:利用成熟的FC技术,通过“魔改”(本质上是山寨和二次开发)来满足市场需求,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资本和技术,为日后可能更高层级的技术发展(虽然这条路也充满了曲折)打下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很有代表性。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20多年前那个FC和MD游戏全盛的时期。怀旧呀。

当年是有模仿世嘉MD的山寨机的。但种类远没有山寨FC多,而且外形和正版MD太过于相似,比较低调,不容易被人们发现。

当年确实有其他公司制作仿制的世嘉MD。MD被人们称为立体机是因为MD上的魂斗罗有一个画面较为立体的3D关卡。而FC因为画面较为平面化,被称为平机。这也是我为大家创作的怀旧经典游戏题材科幻小说《平机王》系列名称的来源。20多年前MD在时尚新游戏玩家中非常流行,我们上海这里的游戏小店里,有正宗MD主机和各种MD的仿制机。

而MD的仿制机一般也做成类似正宗MD的黑壳子,有些甚至会贴着世嘉的商标来冒充正宗货。在那个没有普及网络以及缺乏媒体渠道的年代,玩家不容易从外观上分辨MD主机是否仿制品。

当年新天利等牌子的游戏VCD和DVD,在影碟机上面可以插上游戏手柄玩光盘里面的游戏。影碟机厂商甚至拿到了世嘉公司的官方授权,把完整的世嘉MD游戏机芯片内嵌到影碟机里面。这等于是官方允许的山寨魔改了。

以上是游戏机的情况。虽然存在着魔改和山寨MD,但因为当年MD主机的CPU等都较为昂贵,山寨MD不太可能像山寨FC那样混乱和众多。毕竟制作山寨MD也需要有技术和财力的基础的,这个门槛比FC高。

而当年FC主机的机能早已经被各个厂商吃透。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当年已经出来整合式的芯片,把CPU和PPU整合到一块上面,这样极大的降低了厂商制作仿制和山寨FC的成本。

FC的普及在于它的高性价比,特别是游戏软件的高性价比,当年有大量的合卡。

接下来说的是更重要的原因。受制于那个年代的半导体存储芯片价格极为昂贵,FC游戏卡带比较容易出多合一的合卡。而MD游戏卡带由于(相对FC来说的)单个游戏容量巨大,不容易出合卡,而只能出1合1的单卡。这限制了玩家获得高性价比的游戏软件资源。

FC游戏则由于容量较小。虽然正版卡带出的都是1合1的单卡。但玩家在市场上买到的盗版以及山寨等卡带,大多是各个厂商将多个游戏整合进一盘卡带中。这极大的增加了游戏卡带的性价比以及可玩性和耐玩性。

这些卡带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少数RPG,SLG等1合1的单卡,只有特定玩家爱玩。如三国志二代霸王的大陆,封神榜,圣火徽章,吞食天地,重装机兵等等。

这些卡带由于容量巨大,还有电池存档,一般都只有1合1的。极少数有2合1或3合1等。

这些卡带的性价比相对来说并不太高,一盘卡只有一个游戏。大多是青春期的小朋友们想扮演其中的故事角色,因此会买一些文字卡来玩。

文字卡对于年龄较大的玩家不太友好,因为工作繁忙,没那么多时间玩这些。

而爱玩动作游戏的玩家,往往不爱玩无法实时控制角色动作的文字卡游戏。

FC动作游戏的玩家则两极分化,或者是年龄较小的幼童玩家和长辈或亲戚朋友的孩子一起玩超级马里奥兄弟以及冒险岛等跳蹦冒险游戏,以及凭兴趣玩那些对小孩吸引力较强的卡通风格游戏,如小美人鱼和唐老鸭俱乐部等。或者是年龄很大的成年玩家玩有一定难度,挑战性的各类动作游戏。从忍者龙剑传到新人类,从魔界村到龙的军团,从踢王到恶魔城等,无法一概而论。

【2】最好玩,性价比最高的少数几个大型动作游戏合卡。如各种6合1,7合1等等。

这类FC游戏卡的性价比最高,一般是3合1,4合1,5合1,6合1,7合1,8合一等。受制于当年的半导体芯片集成度和成本,当年少有10合1及以上的,即使有也大多拿部分小游戏来凑数。而2合1以及1合1的单卡会被认为没有诚意,会影响玩家的选择和销量。

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若干好玩的大型动作游戏,搭配几个凑数的小游戏。

另一种则是诚意满满的全部都是大型动作游戏。

我有一盘收藏了20年的20多年的游戏卡带,当年在二手游戏卡带地摊上买来的。这盘8合1的卡带非常说明问题。内容是捍卫战士一代,小美人鱼日版,棒和球(魔境铁人),龙的军团,ZANAC银河号战机,加其夫天国与地狱日版,JJ大作战(立体大作战第2版),彩虹岛日版(魔改过可以使用无敌的秘技)。

这盘游戏卡带个个都是FC上当年给力的大型游戏,而且可玩性,耐玩性,趣味性都非常的高,据说是1994年的超强合卡。

还有一些典型的例子就是系列游戏全二代全三代或二代三代搭配的大型游戏合卡,比如当年普及度较高的一盘3合1全三代游戏合卡。双截龙三代,忍者龙剑传三代,冒险岛三代3合1。

大多数玩家都会选择这些性价比较高,内容好玩的,动作游戏多合一合卡。

【3】大量小游戏的合集卡带。从64合1到99,999合一不等。其中有一些是大量小游戏合集佳作,有一些则是垃圾魔改游戏的凑数。

我们都知道有一些FC游戏卡是大量小游戏合集卡带。

厂商制作这些卡带非常容易,因为在有限的卡带容量下,可以装得下非常多的容量很小的小游戏。

FC到了后期,厂商为了增加游戏的画面表现力,会在游戏卡带上安装各种增强芯片,从扩容到增加画面色彩以及音效的各种芯片。

得益于当年半导体技术的少许进步,这些芯片的成本降低,集成度提高,盗版山寨厂商能够将正版卡带中有同样芯片的几个大型游戏整合到一盘卡里面来。

但毕竟要为这样的卡带安装增强芯片来运行这些大型游戏,客观上会增加一些成本。

然而大量FC早期小游戏合集,却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80年代前期的早期FC小游戏画面简陋,音效简单,容量极小,也不需要任何增强芯片。

典型的例子有马戏团,南极大冒险,敲冰块,辛巴达等等。

其中超级马里奥兄弟1代和冒险岛1代等早期版本也是容量很小的小游戏。但由于采用了卷轴以及制作水平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这些小游戏是小游戏中的精品。

大多数小游戏甚至只能在一个屏幕内活动,连可以拖动的卷轴都没有。比如大力水手,坦克大战和大金刚系列等等。这游戏画面范围小,趣味性差,很容易就会让玩家厌烦。

但小游戏合集卡带胜在数量众多。你厌烦了第1个可以玩第2个以及第3个甚至更多其他的来玩。

休闲小游戏合集卡带最为出名也是普及度最高的可能是64合1。这盘64合1的卡带至少有两个,甚至更多个版本在当年流传。其中最为普及的一个版本有五子棋和碰碰车。而另一个版本据说没有五子棋而有中国象棋,可能是这个版本的仿制改版。无论是哪个版本的64合1都至少有五十几个不重复的游戏和几个虽然重复但是威力加强版的游戏。

64合1里面比较好玩的游戏,还有宇宙巡航机1代,星际战士,星际武力,1989版(改版了弹药无限)火凤凰等宇宙太空题材的早期飞行射击游戏,而且做的还相当不错。

在同一盘卡带里同时存在超级马里奥一代和冒险岛一代这两个经典平台跳跃类冒险游戏。同时存在火箭车,F1赛车和越野机车这三个赛车类游戏。有棒球,高尔夫球等休闲运动类游戏。已及有其他多个经典有趣的小游戏。这些小游戏荤素搭配,种类各异,让玩家百玩不厌。64合1这盘卡带确实十分经典。

一个相反的例子则是那些大量重复的小游戏的卡带。这些卡带里常会出现大量重复的游戏,换个名称改个数据就又在目录上凑数。比如魂斗罗一代从第1关开始和从其他关卡开始,在这些卡带中是不同的游戏。拿到普通机枪和散弹枪以及火焰枪又是不同的游戏。魔改30条命甚至无数条命又是一个游戏。这种游戏卡带因为重复性太高,缺乏趣味性,就做得非常失败。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时外星公司魔改的99999合一游戏卡带。这盘卡带谁买谁上当,在卡带上还写着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合卡等虚假宣传。我当时一看就没买,20年前在廉价二手卡带市场上也没买,其实错过了一个趣味收藏品。直到后来这家公司还在做这些魔改的游戏和一些山寨RPG游戏,偶然也会翻译一些国外的优秀游戏。这些卡带标签以及目录浮夸,看上去有很多游戏,真正的游戏数量非常的少。这里卡带容量并不大,只是调用了类似内存地址等对同一个游戏的不同关卡进行读取,修改一些数值来凑数,这是非常无趣的。

这些垃圾魔改游戏卡带当年败坏了小游戏合集的名声,使得小游戏合集卡带在市场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

而MD游戏卡带由于MD游戏的画面音效所需的容量等原超过FC游戏。在当年这个半导体极为昂贵的时代,无法做出像FC上面7合一8合1那样的给力的动作游戏卡带合集。

如果你回到20多年前去看看当时的游戏小店,会发现MD游戏卡带的售价远高于FC游戏卡的,一般都要150块甚至200块一盘,换算到今天的物价相当于3000块甚至4000块一盘。而MD游戏卡带大多只有1合1的单卡,极少数有2合1的合卡。

相比之下,FC游戏卡带着当年卖七八十块到一百二三十块一盘不等,极少数有150块到200块,均价在100块左右一盘,虽然也相当于今天的2000块一盘。但你花100块左右可以买到一盘7合1,8合1的游戏卡带,FC游戏卡带的性价比要远远超过MD游戏卡带。

这样一来MD就没有竞争力了。


接下来说说为什么那时会有新天利游戏影碟机这样的奇怪东西。

在90年代后半段,那时的计算机运行模拟器还比较吃力,计算机价格也极为昂贵,不太可能有用模拟器运行大量FC和MD等游戏的方案。即使技术上可以勉强做到,成本也极高,性价比也极低。

然后聪明的厂商工程师们想到了一个新点子,那时半导体极为昂贵,但CD盘却极为便宜。一张CD盘的有效容量约为650MB,远大于一盘还不到1MB的几百KB的游戏卡带的半导体存储器的容量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而且成本远远低于半导体存储器。

于是他们动了个脑筋,让影碟机运行装有大量游戏的VCD光盘。这样一来一张装有几百个FC或MD游戏的光盘的性价比就完爆当时一切游戏卡带了。

影碟机运行这些游戏的思路也很简单,把FC或MD主机的芯片内嵌到影碟机里面,再外接一对游戏手柄就可以了。

这种方案唯一的缺点,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不过也就是会损耗影碟机读盘的激光头。但激光头可以廉价替换,更可以来把影碟机光盘里的数据暂存到内存里,仅在切换游戏时做有限的读取,这样还是可以极大的减少激光头损耗的。

记得90年代的后半段就出了这样一种魔改的掌机,用几节干电池来供电。接AV线直接接到电视机上玩上千个FC游戏。这东西售价几百块,甚至上千块,在当时的电视购物频道上面经常介绍,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知道这东西的存在。但或许有爱好者当时买了并收藏至今。

这种东西可能是用模拟器,也可能是简单粗暴的把各种增强芯片和FC主机直接都内嵌到这一台小掌机里面去了。

当年这种小掌机售价昂贵的原因,可能就在于用当年看来极为昂贵的大容量半导体存储器来存储大量的FC游戏,当时的半导体存储器价格还比较昂贵。

这种小掌机的配置非常偏,相当于护卫舰硬背上400毫米的无后坐力炮。不平衡的配置导致它们优势明显短板也明显,降低了性价比和可用性,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历史上闪现一瞬间就没有了。

当然,几十年后再次出现的各种同类廉价怀旧游戏设备,却又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了。

user avatar

MD本来就不成功。没有几个好玩的游戏。早期没有芯片,大陆当时的研发能力就是拿呆湾的芯片拧螺丝。FC盗版之所以流行是和台湾联华电子(UMC)大规模的制作盗版FC芯片出售有关。UMC靠盗版FC芯片起家的。后来呆湾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山寨MD。后来世嘉把MD知识产权五百万美元卖给了一家台湾公司,那时候PC兴起了。国内没家用机什么事情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