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无锡发布就高架侧翻事故称「在重大事故面前,我们该做的是关爱与理性」?

回答
无锡高架侧翻事故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造成了人员伤亡。在这样重大的事故面前,公众的反应是复杂而多样的。无锡官方发布了“在重大事故面前,我们该做的是关爱与理性”的表态,这其中蕴含着官方希望引导舆论方向、稳定社会情绪的考量。要理解这个表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深入探讨。

官方的意图与考量:

首先,官方强调“关爱”是情理之中的。事故发生后,有人员伤亡,这是最直接的社会冲击。官方需要第一时间展现出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同情、哀悼,以及对伤者的关心和慰问。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姿态,也是政府应有的责任担当。通过表达“关爱”,官方希望传递出“我们和你们一样悲痛”、“我们在尽力施救和安抚”的信号,以获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其次,官方强调“理性”则指向了对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对未来防范的思考。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会伴随大量的猜测、指责和情绪化的言论。官方此时提出“理性”,意在引导公众将关注点放在如何科学、公正地查明事故原因,以及如何吸取教训、改进工作,而不是沉溺于情绪宣泄。这是一种希望避免舆论失控、防止不必要的社会动荡的策略。官方需要通过理性的调查和问责,来回应社会关切,重建公众对公共安全的信心。

公众的反应与期待:

然而,公众对于“关爱与理性”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方在此之前的表现以及后续的行动。

对“关爱”的期待: 公众期待的“关爱”不只是口头上的慰问,更重要的是实质性的援助。包括对遇难者家属的抚恤金、心理疏导,对伤者的医疗保障和康复支持等等。如果官方在这些方面的行动迅速、到位,那么“关爱”的表述才能赢得真正的认同。反之,如果官方在安抚受害者家属方面做得不够,或者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那么“关爱”的口号就可能被视为空洞的政治辞令。

对“理性”的理解与挑战: “理性”的要求对公众来说,尤其是在事故原因尚未完全明朗的情况下,是比较高的。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和破坏时,情感上的冲击往往会大于理性思考。因此,在事故初期,公众的“不理性”表现,例如情绪激愤、要求严惩等,是可以理解的。

公众对“理性”的真正期待,更在于官方能否做到:
1. 信息公开透明: 公众希望了解事故的真相,包括事故发生的原因、责任主体以及相关的工程安全标准是否被遵守等等。如果信息不透明,甚至被遮掩,那么“理性”的要求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公众只会更加质疑官方的动机。
2. 公正的调查与问责: 公众期待的是一个独立、公正的调查过程,能够查明责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无论是设计、施工、监理还是监管部门。如果问责不力,让公众觉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么“理性”就难以落地。
3. 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公众希望看到事故带来的改变,比如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排查和升级改造,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对监管体系的强化等等。如果事故只是昙花一现,后续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那么“理性”的呼吁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可能存在的“两难”与误读:

官方强调“关爱与理性”,也可能面临一些“两难”境地。

过度强调“理性”可能被解读为压制声音: 如果官方的重点过于放在“理性”,并且在公众情绪高涨时,就用“理性”来劝阻甚至压制公众的质疑和表达,这可能会被解读为试图转移焦点,逃避责任,从而适得其反,引发更大的不满。
“关爱”的包容性不足: 真正的“关爱”应该包括对受害者家属诉求的倾听和满足,以及对社会公众合理关切的回应。如果“关爱”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慰问,而忽略了深层次的解决问题,那么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总结来看:

无锡官方发布“在重大事故面前,我们该做的是关爱与理性”的表态,其核心意图是希望在灾难面前,保持人道关怀,同时引导社会力量聚焦于解决问题和未来防范。

但是,这种表态是否能获得公众的普遍认同和支持,关键在于官方后续能否兑现承诺,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关爱”的温度和“理性”的公正。 如果官方能够做到信息公开、调查透明、问责到位、改进有力,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公众诉求的倾听,那么“关爱与理性”的呼吁才真正具有力量,才能帮助社会共同走出阴影,走向更安全、更值得信赖的未来。反之,若只是停留在口号层面,则很可能被视为官僚的套话,难以获得公众真正的理解和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靥菲 邀请。

保持关爱与理性的这个道理是没有错的。

无锡这起灾难让我感慨很多,人对于第一时间接触的信息会基于某个特定视角有一个很主观的反应,而这个反应有时是不理性或不客观的。当再加上对各种反应的解读和理解在传播中进一步分化,舆论场会变得纷乱复杂。

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我看到的是知乎上弹出的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无锡。。。”,并没有看到视频和伤亡信息。我的第一反应是10月1日台湾的塌桥事故,以及当时微博上大量嘲讽调侃的舆论。因此我从批评这种现象的角度就“如何看待”回答了一句“两岸一家亲”。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妥且片面的反应,第一时间没有体现关爱。特别是对于已经看到视频的人,对于眼睁睁看到小轿车被压以及知道必然存在伤亡的人,都会马上强烈意识到这是一个极不妥的答案。因此网络反应出现了分化,有几十人立刻点赞,还有不少人立刻给我留言提出了批评。我随后也看到了知乎上有人上传的视频,痛心之余深感之前的答案不妥。于是删改掉了答案,改为对逝者表达哀悼,并且希望死伤者不会白白牺牲,此时大约离答题过去20分钟。很快又有评论指出伤亡不明,表达哀悼也不对,所以就删了答案。

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此后20小时,我收到一些人私信联络甚至有人要人肉搜索。我才了解到最初的20分钟里,有朋友截图了答案并且和视频截图配在一起进行传播,我发现这已经完全偏离了我的本意,这种搭配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冷血抖机灵的且对受害者充满恶意的答案的效果,而且读者不会知道那是一个早已被修正的答案。

从这个过程中,我感触颇深,也学到了一些教训。对于突发事件,网络上短时间内许多基于第一反应发表的观点或评论是非常复杂和主观的,基于每个人的信息了解渠道、掌握信息的多少、背景经历以及视角等等差异。其中有些在传播过程中内涵会不断改变,亦或对受害者及家属造成二次伤害。这种时候,保持关爱的态度实际上是最好的做法。

我想无锡这条官微要针对的主要是这些问题,但是在表达上出现了问题,比如把网友悼念祈福说成假慈悲就不妥。网友的悼念也许不会持续很久,但当下看到那个视频,产生同理心并感到痛心是人之常情。这种情绪需要出口,发布一个祈福的图或者来发个私信批评我言论不当都是这种情绪的表达,是出于善意和同理心,无可厚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