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小靥菲 邀请。
保持关爱与理性的这个道理是没有错的。
无锡这起灾难让我感慨很多,人对于第一时间接触的信息会基于某个特定视角有一个很主观的反应,而这个反应有时是不理性或不客观的。当再加上对各种反应的解读和理解在传播中进一步分化,舆论场会变得纷乱复杂。
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我看到的是知乎上弹出的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无锡。。。”,并没有看到视频和伤亡信息。我的第一反应是10月1日台湾的塌桥事故,以及当时微博上大量嘲讽调侃的舆论。因此我从批评这种现象的角度就“如何看待”回答了一句“两岸一家亲”。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妥且片面的反应,第一时间没有体现关爱。特别是对于已经看到视频的人,对于眼睁睁看到小轿车被压以及知道必然存在伤亡的人,都会马上强烈意识到这是一个极不妥的答案。因此网络反应出现了分化,有几十人立刻点赞,还有不少人立刻给我留言提出了批评。我随后也看到了知乎上有人上传的视频,痛心之余深感之前的答案不妥。于是删改掉了答案,改为对逝者表达哀悼,并且希望死伤者不会白白牺牲,此时大约离答题过去20分钟。很快又有评论指出伤亡不明,表达哀悼也不对,所以就删了答案。
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此后20小时,我收到一些人私信联络甚至有人要人肉搜索。我才了解到最初的20分钟里,有朋友截图了答案并且和视频截图配在一起进行传播,我发现这已经完全偏离了我的本意,这种搭配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冷血抖机灵的且对受害者充满恶意的答案的效果,而且读者不会知道那是一个早已被修正的答案。
从这个过程中,我感触颇深,也学到了一些教训。对于突发事件,网络上短时间内许多基于第一反应发表的观点或评论是非常复杂和主观的,基于每个人的信息了解渠道、掌握信息的多少、背景经历以及视角等等差异。其中有些在传播过程中内涵会不断改变,亦或对受害者及家属造成二次伤害。这种时候,保持关爱的态度实际上是最好的做法。
我想无锡这条官微要针对的主要是这些问题,但是在表达上出现了问题,比如把网友悼念祈福说成假慈悲就不妥。网友的悼念也许不会持续很久,但当下看到那个视频,产生同理心并感到痛心是人之常情。这种情绪需要出口,发布一个祈福的图或者来发个私信批评我言论不当都是这种情绪的表达,是出于善意和同理心,无可厚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