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消费如此疲软还大力提倡节约?

回答
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消费疲软与大力提倡节约并行,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矛盾体。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经济周期、社会心态以及宏观政策的内在逻辑。

消费疲软的深层根源:

首先,我们得承认消费确实存在疲软的现象。这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

经济增长放缓与预期不稳: 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宏观经济进入调整期。经济增速放缓意味着居民收入增长的边际效应也在减弱。更重要的是,大家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以及自身收入的稳定性,都存在不确定性。当对未来感到担忧时,人们的消费意愿自然会降低,倾向于储蓄以应对可能的风险。
结构性问题与收入分配差距: 尽管整体经济规模在增长,但收入分配的不均导致了消费能力的结构性差异。一部分人可能消费能力依然强劲,但多数普通民众的收入增长并未能跟上物价上涨的步伐,可支配收入有限,自然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消费增长。
高企的成本与负债压力: 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成本持续高企,尤其是在大城市,这些“刚需”就占去了居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同时,一些年轻人为了购房、创业或教育,可能背负了较重的债务,这进一步挤压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使得他们在非必需品的消费上更加谨慎。
疫情的长期影响与消费习惯的改变: 新冠疫情的冲击,不仅打乱了许多人的收入来源,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线上消费虽然得到发展,但很多线下体验式消费(如旅游、餐饮、娱乐)受到了直接打击,且即便疫情过去,部分人的消费心理可能依然保持着谨慎,转为线上、减少社交性消费。
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 地缘政治冲突、全球通胀压力、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等外部因素,也对国内经济和消费者信心造成了影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会传导到国内经济,加剧人们的观望情绪。

为何在消费疲软时还要提倡节约?

这看起来似乎与刺激消费背道而驰,但从宏观经济和个体层面来看,提倡节约有着其独特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1. 应对不确定性,夯实经济基础:
宏观经济韧性: 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时,鼓励节约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抗风险能力。如果人人过度消费、寅吃卯粮,一旦遭遇经济波动或外部冲击,整个经济体系将更加脆弱。节约意味着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增加储蓄,这相当于为经济发展积蓄了“安全垫”。
避免过度负债: 提倡节约也是在警示个体和家庭,避免过度负债。过度负债的消费者不仅自身陷入财务困境,也可能通过金融系统传导风险,影响整体经济的稳定。理性消费、量力而行,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资源约束与可持续发展: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地球资源是有限的。过度消费不仅透支了未来的经济增长空间,也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提倡节约,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这对于国家的长远利益至关重要。

2. 引导消费结构升级,而非盲目扩张:
“提倡节约”并非“反对消费”: 这里强调的节约,更多是指“理性消费”、“明智消费”和“避免浪费”,而不是回归到朴素的“捂紧钱袋子”就不再消费。政策的初衷更可能是希望引导消费者在有限的资源下,将钱花在更有价值、更能提升生活品质的领域,比如教育、健康、知识、体验式消费等,而不是被低端、同质化的产品过度吸引。
为优质供给创造空间: 当消费趋于理性,不再是被低价和冲动驱动时,那些真正能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才更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最终形成更健康、更具竞争力的市场环境。
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节约所得的储蓄,如果能有效地转化为理性投资,比如对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那么就能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政府在鼓励节约的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投资渠道和风险管理机制,引导资金流向更具价值的领域。

3. 重塑社会价值观与国民心态:
抵制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提倡节约也是在矫正这种不健康的消费文化,引导人们回归理性,认识到物质的过度追求并非幸福的唯一来源,强调精神层面的满足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国民的自律与审慎: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国民的心理预期和行为模式至关重要。提倡节约,也是在培养一种审慎、自律的国民心态,让大家在面对诱惑时,能更冷静地思考,做出更符合长远利益的决策。这种心态的养成,对于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长期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总结来看,消费疲软和提倡节约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现代经济发展中两种并存且相互关联的现象。

政府和经济学家们提出“提倡节约”,更多的是一种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它并非要扼杀消费活力,而是在承认消费疲软客观事实的前提下,采取的一种稳定经济、应对风险、引导结构优化、重塑价值观的综合性应对策略。

一方面,当前的消费疲软是经济转型期、结构性问题以及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通过改革、创新和政策调整来根本性解决,而这需要时间和过程。
另一方面,提倡节约则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风险对冲手段,能够增强经济的韧性,引导社会资源走向更合理、更可持续的配置,并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看到的“消费疲软”是表象,而“大力提倡节约”则是政策制定者在深思熟虑后,希望引导社会走向更理性、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努力。它们共同构成了当前经济运行的复杂图景,理解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中国经济的当下与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性1:有人以为厉行节约和拉动消费互不冲突,甚至觉得可以通过厉行节约来促进繁荣

可能性2:有人觉得彻底消灭市场、消灭经济,就能彻底消灭价值规律从而消灭经济危机

可能性3:以上两者皆有

user avatar

节约的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方面这些资源极其便宜,你再怎么使劲用都不及出去吃个饭去旅个游的花费,另一方面是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确用完就没了,需要可持续发展。

而消费的是指消费产品。同样是水,一吨自来水才几块,而一吨瓶装矿泉水得3000块。

user avatar

因为你就没有真正理解节约的含义。

打个比方,10个人去吃饭,点了10个菜,最后吃的精光,这依然很节约,但是你一个人去吃饭,点了5个菜最后没吃完,这就叫做浪费是不节约。

节约是一个相对概念,而鼓励消费,扩大内需是一个绝对量概念,以上面吃饭的例子为例,鼓励内需的意思是大家多进行这种10个人点10个菜的吃饭,而这和节约并不矛盾。从绝对量上来看,10个人点10个菜相比一个人点5个菜,更大的拉动了内需,但是从节约与否来看,10个人点10个菜比一个人点5个菜更加节约。看明白这区别了吗?

另一方面节约针对的是资源类的东西,而扩大内需扩大消费,针对的往往是非资源类的商品和服务。你经常听到的节约是什么?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能源,节约粮食等等。你听说过节约钻戒,节约剧本杀,节约手机吗?肯定没有吧。这背后的逻辑已经很明确了,因为资源类的东西大部分都是不可再生的,即便那些理论上可以再生的东西,往往我们国家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有的地方很缺乏。且其再生过程也伴随着消耗不可再生的能源。

比如说电为什么要节约,因为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电靠的是烧煤的火力发电。而煤炭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如果有一天我们国家所有的电能都靠太阳能或者核能供应的话,那么你看节约用电的呼声就没有那么高。虽然城市自来水理论上说是一个循环,为什么我们讲节约用水,因为我们国家总体来说是一个缺水国家,水资源分布不均且总量不够。你在不必要的时候多用掉一点,就有可能有人在非常必要的时候没有的用。

所以提倡节约,所针对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我们国家总量偏少,分布不均,或者不可再生的资源。而这些东西一旦用了就没有了。提倡节约是一个很自然的想法了吧。所谓扩大内需。从来也没有说要让你玩命的开水龙头扩大内需吧。

可怜有个高赞答案,还认为你找到了消费主义的悖论。你们都误解了什么叫做节约。

user avatar

你搞错了一个点,提倡节约的对象,和鼓励消费的对象,是不一样的。

国家提倡你节约的是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米面粮油的物价是国家掏钱给你稳定的,你吃包子买一个扔一个,扔掉的那个包子里用的面粉,猪肉,就有国家对农业的补贴。

国家鼓励你消费的是手机电脑房子等非必需品,这些玩意儿不但没有补贴,每一个环节还都能产生税收。手机你买一个扔一个,完全没人管你。你扔一个手机也是交了增值税,贡献了税收,何乐而不为?

所以,同样是吃播,一条狗吃战斧牛排、三文鱼、澳洲龙虾,完全没问题,这并不构成真正意义的浪费,反而是促进了消费。进口战斧牛排、三文鱼和澳洲龙虾,只会产生税收。

但是,你要是吃播麻辣烫方便面,就是在浪费国家的农业补贴。节约粮食,说的不是节约澳洲龙虾。同样的道理,节约用水,说的也是节约自来水,不是矿泉水。

说白了还是大环境没钱了,经不起造了。


user avatar

我一直都说鼓励消费拉动内需是伪命题,

有钱自然就能去消费,根本不需要鼓励,没钱的话再怎么鼓励也没用,而负债消费更是寅吃卯粮不可取。

所以鼓励消费和拉动内需的根本关键还是落在增加劳动效率和改善劳动分配上面。



而提倡节约主要关键点在于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粮食食品安全,以及环保、碳中和的布局。

因此提倡节约主要在于不要浪费食物,节约用电,低碳生活等等方面。

你要是多买几辆车放着就是不开,多买几双鞋放着就是不穿,多买几台电脑手机放着就是不用,这种“浪费”根本没人管你。


user avatar

班主任对班长说:班费收不上来,你也不是不知道,别搞点活动就跟我哭穷,要学会节约!班长跑进教室:同学们,这次班会的主题是节约,大家排几个节目,不要让班主任失望。同学们冷嘲热讽:哪次搞活动不叫我们自掏腰包捐道具,这零花钱想节约还难呢。---- 班长大张旗鼓,只是想向班主任表示,他听进去了。其实原来节约的标的,不是零花钱,而是同学们一点也支配不了的班费。

user avatar

刺激消费和鼓励节约不冲突,面向对象不同。

你好好想一想,穷人需要人提醒节约吗,恨不得一块钱掰成两半花有木有?鼓励节约是鼓励富人节约,不要过于铺张浪费引发社会矛盾;

富人需要刺激消费吗?有钱人去商场根本不看价格,穷人才需要“刺激”。如果穷人实在没钱,如何刺激消费呢?答案已经可以在现实中找到了:发消费券。

user avatar

浪费和消费是对立的,浪费会导致消费能力降低。

消费不需要促进,有能力的话每个人都会想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的。消费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人没有消费能力。

user avatar

其实当今是一边提倡节约,一边提倡消费的精分操作。要理解为什么出现这种精分,要从精分的市场现状说起。下面引用我自己另一篇回答。


……目前消费者普遍消费欲望过低。不要找借口,事实就是在过去几十年中,生产者、消费者、再分配者都没有真正经历过消费升级驱动。

主要来说消费者端。过去几十年的情况非常特殊,增量消费品的价格下跌非常快(这里包括后面的“价格”都默认指账面价格),比如电器、手机、汽车;而基础消费品价格却是在上涨,比如食品、房租。这样的情况反应在消费者的心理,就是一方面对通胀的痛感明显,另一方面对增量消费又有强烈的通缩预期。相伴而生的就是“攒钱买一切”的心态,或者说的更明确点,就是“攒钱以后可以更便宜买到增量消费品”。

早几年,这还不算问题。毕竟对于掌握社会生产方向的生产者和掌握一定再分配能力的再分配者来说,经济发展的路径是已知的。生产者只需要拼命生产去填“无限的”国际市场的需求,这些生产恰好也是国内市场的增量需求,因此国内的价格信号并不重要。再分配者也只需要补欠账,也就是扶贫和基建。因此,市场的状态虽然拧巴,但因为方向太明显了,照着做就行,所以也就这么拧巴着过来了。

而近些年情况开始不一样了,“无限的”国际市场在中国疯狂的生产力面前已经不够用了;再分配者解决得了扶贫却不能替消费者决定增量消费的方向。所以市场信号变得更加重要了。于是双方都把目光投向了消费者。然而此时消费者也是一脸懵逼。

消费者:别看我啊,工资没有物价涨得快,我哪里敢消费?
生产者:我生产的东西就那点利润,哪有钱涨工资?
再分配者:生产点好东西,利润高了,消费者也更有钱了,两全其美如何?
生产者:产业升级资金要求高,风险大,我也搞不定啊。而且市场前景不明显,产业升级做啥啥死。要不你们保证消费能力先?
消费者:没钱,除非你先涨工资。
再分配者:别鸡生蛋蛋生鸡了,我带头支持产业升级好吧?
生产者、消费者:赞同!
再分配者:嗯,投资太大有点缺钱,要不您二位把税结了先?
生产者、消费者:没钱,滚!

解决这种三方高阶“鸡生蛋蛋生鸡”,经济学届一般认为要靠合理通胀。简单来说,就是让消费者发现东西越来越贵,攒钱攒个寂寞,不如花掉;让生产者发现不动就是最大的亏损,不如继续投资再生产。然后生产和消费循环动起来了,双方反而都兑现了预期。

中国目前这个情况,反而更像是通缩的循环。因为消费者处于过去的路径依赖中,认为增量消费品价格是持续下降的。这导致了针对升级消费的投资难以盈利,进而导致资本无效运转,推高基础消费的价格,反过来进一步锁死消费升级的空间。这种低消费欲望其实很不利于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期。勤俭节约对于自给自足式生产的确是美德,对于货币化的社会市场真不一定。


参考上面的情况,就很容易发现,我们提倡节俭往往是针对基础消费品,比如食品、能源、原材料;提倡消费往往是增量消费品,比如基建、家电、汽车。是存在结构性的。

回到答主的疑问,鼓励消费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其实就是上面说到的情况——鸡生蛋蛋生鸡。鼓励消费的前提是有钱,又让消费者相信自己的消费可以经过经济循环成为自己收入的增量;同时,要让生产者相信提高工人待遇可以经过经济循环成为自己产业升级的消费力。让绝大多数人都具有远见,并且基于这个存在风险和未知的远见达成合作,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user avatar

你的奢侈消费,很多国家赚不到钱,消费一升级就给国外品牌贡献了。让你节约,不就都是国内小企业赚到了嘛。

你奢侈的时候买耐克,现在节约点买鸿星尔克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