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还有可能找到证据证明夏朝存在,并被广泛接受吗?

回答
寻踪夏朝:一个未竟的考古与历史求索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存在与否,始终牵动着无数史学界和考古界的神经。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所依仗的主要是《史记》等古籍的记载,以及零星的出土文物。然而,对于一个如此久远且缺乏直接文字记录的王朝,这种证据的力度是有限的,也自然引发了持续的争议。那么,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考古手段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可能找到确凿的证据,一劳永逸地证明夏朝的存在,并获得学界的广泛认可呢?

“信史”的门槛与考古的挑战

首先要明确,“信史”的门槛并非轻易可以跨越。对于夏朝,我们期望的证据不仅仅是零散的、可以被解释为早于夏朝或者稍晚于夏朝的文物,而是能够清晰地指向一个延续数百年、拥有复杂社会结构、国家治理体系、独特文化以及物质文明成就的政权实体。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的证据可能包括:

明确的文字记录: 就像殷墟甲骨文证明了商朝的存在一样,如果能发现夏朝时期的文字,哪怕是铭刻在青铜器、玉器或其他载体上的,并且其内容能够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历史相印证,那将是颠覆性的证据。
大规模的都城遗址: 证明一个王朝的存在,其政治中心、都城遗址的规模和复杂性是重要的指标。我们需要找到具有明确规划、宏伟建筑、宫殿宗庙、手工业作坊等特征的都城遗址,并将其年代精准地定位在夏朝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墓葬群: 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能反映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礼制的确立以及物质文化的水平。能够证明夏朝统治者身份、社会等级差异以及当时工艺水平的墓葬,将是重要的佐证。
与文献记载相符的考古文化: 现有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等,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其与文献记载的夏朝是否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仍然是争论的焦点。我们需要更确凿的证据来连接考古发现的物质文化与历史文献中的政治实体。

当前的进展与潜在的可能性

尽管挑战重重,但夏朝考古的探索从未停止,并且在技术和认识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二里头文化的深度发掘: 二里头遗址作为目前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遗迹最丰富的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的发掘工作在宫殿区、祭祀区、手工业区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发现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青铜礼器、绿松石龙形器等,都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复杂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宫殿区内发现的可能是国家级别的大型礼制性建筑,以及可能象征王权的象征性器物,都为二里头文化与夏朝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科技手段的革新: 现代科技为考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年代测定技术的进步: 碳14测年技术不断优化,结合热释光、铀系法等多种测年手段,可以更精确地确定遗址的年代范围,从而为夏朝时期的考古遗存提供更可靠的时间锚点。
遥感与地球物理探测: 利用航空遥感、地面雷达等技术,可以非破坏性地探测地下的遗迹,发现隐藏在土层下的城垣、建筑基址等,大大提高了考古效率和发现的可能性。
DNA技术与古代材料分析: 对出土的有机物进行DNA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人群的迁徙、构成,而对青铜器、玉器等材质的成分分析,则能更深入地了解其制作工艺、来源以及与外界的交流情况。
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环境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融合,为夏朝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例如,通过对古代河流、气候变迁的研究,可以为文献中记载的夏朝地理环境提供佐证;通过对相关考古文化的民族学分析,可以为理解夏朝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特征提供参考。
对“夏文化”内涵的深化理解: 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学界对于“夏文化”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大家普遍认识到,夏朝可能并非一个单一的、同质化的文化实体,而是由多个区域文化发展演变而来,并在夏朝晚期形成了一个更为统一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寻找证据的过程也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视角。

未来的方向与可能性评估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要找到被广泛接受的夏朝证据,仍然需要克服许多障碍,并寄希望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发现夏朝的文字系统: 这是最直接也最能令人信服的证据。如果能在一些与二里头文化等价或更早的遗址中发现明确的、能被释读的夏朝文字,将彻底改变当前的局面。这可能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发掘那些尚未完全揭示的遗址,或者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如墓葬、祭祀坑等)寻找线索。
2. 确认夏朝的都城中心: 虽然二里头遗址的规模和重要性令人瞩目,但如果能发现规模更大、等级更高、更明确指向一个中央王朝都城的遗址,或者在现有遗址的基础上发现更多能证明其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的证据,将更有说服力。
3. 打通“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连续性: “夏商周断代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夏、商、周三代的年代框架,但夏代的部分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未来的研究需要更清晰地证明夏文化与随后商文化的承接关系,以及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演变过程。
4. 发掘与文献记载高度契合的证据: 未来在二里头遗址或未来发现的新遗址中,如果能找到与《史记》等文献记载的重大事件(如禹铸九鼎、夏桀亡国等)相关的考古证据,例如能够反映政治斗争、宗教仪式、对外战争等方面的遗物,将极大地增强夏朝存在的说服力。
5. 国际学术界的认同: 一个证据要被“广泛接受”,必然需要国际学术界的检验和认可。这意味着我们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需要达到国际标准,并能够经受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学术视角的审视。

结论:一场仍在进行的探索

总而言之,现在仍然有可能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夏朝的存在,并最终被广泛接受。科技的进步、考古手段的革新以及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都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这并非易事。夏朝的证据链条仍然存在断裂,我们还需要更多、更直接、更无可辩驳的发现。

目前,学界对于夏朝存在的态度,已经从过去的“怀疑论”和“实证论”的激烈对峙,逐渐转向一种更加积极的探索和求证过程。许多学者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夏朝终将不再是文献中的一个模糊身影,而是真正走入历史的课堂,成为我们中华文明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场寻找夏朝的旅程,虽然漫长而艰辛,但它代表着我们对自身文明源头的追溯,对历史真相的渴望,也必将随着科技和认知的不断发展,一步步走向光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回答——“有可能,但可能性很小!”

目前最早的甲骨文不一定是在约公元前1200年,而可能是约公元前1600年!

(对于 @silentwind 指出的问题,我在此表示抱歉,是我没说清楚,下面图片的原文其实也指出过,这三片甲骨其实是在清理的时候发现的,这对其所处的地层判断带来了很大影响。说它是1600bc是有争议的,特此说明,原答案已修改)

就是上图,一共发现3片带字卜骨,这片最出名,因为有“乇”字,被认为是证明“亳都”所在的有力证据。它们被出土于郑州商代遗址,距今约3600年,也就是约1600bc。

正如题主所问,“可能是夏朝的遗址被发掘了个遍”,其实没有,如图:

我们看到,在河南一个省里面,处于夏朝初年(2100bc~1900bc)的遗存,就如同一把芝麻撒在一张白纸上那么多。大多数巨型聚落和古城遗址都贯穿于整个“龙山时代”(约2800bc~1850bc)然后延续到后期三代,甚至秦汉等。

所以,根本没办法“发掘了个遍”,很多抢救性发掘之后,就草草结束,或者将会持续地、积年累月地发掘数十年!(比如我们熟知的三星堆遗址,现在都还没日没夜地在进行研究

夏代早期随便一个地方的遗址群,就能多到吓死一头牛,文字性资料根本不好找!比如下面这两个很小的范围内,就有如此密集的文明遗存,何年何月才能发掘得完哟?

这是山东日照两城镇古城的古城址示意图!

这图,是晋西北和陕东北部分龙山时期“石峁古城”的石头城址分布图,多得数不清,这里只列举了出名的,根据一些期刊、论文的说法,那里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850年左右,一共出现了大大小小一千多座古城址

还有龙山时代前期、早期至晚期的,诸如:成都平原古城遗址群、江汉地区屈家岭、石家河的古城遗址群、辽东半岛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古遗址群、良渚文化晚期遗址群、齐家文化遗址群、马家窑文化遗址群……等等。

就问你吓不吓人!都是公元前3300年左右至夏朝早期的遗址。

(๑•̀ㅂ•́) 要想都发掘完,估计还要靠后辈努力呀!

当然,要说“夏朝”,还是要在中原腹地、晋南等地去找!于是,古史学家、考古学家们,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这里,所以,我们找到了二里头遗址(实际上是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根据历史记载找到的),可惜,文字资料始终没发现啊!

为什么没发现呢?

其一:当时的文字载体极难保存,诸如竹简木牍等,几乎就没有发现过早于3000年以前的,但是恰好又有证据表明那时候的人,就是用竹简木牍来书写文字的(唯尔知,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典册,即竹简木牍等),所以很难保存!

其二:发掘某个东西存在“或然性”,比如殷墟甲骨文,如今流传于世的甲骨文片多达14万片之多,但是,其中99.99%(这个表述不严谨,我只是为了说明它多,不要当真!)都是来自于安阳殷墟遗址!除了这里,其他如洹北商城、郑州商城等地也有及其少量发现,就没了(可能还会有人较真,其实周代也有甲骨文,甚至汉代也有,不必太认真,我们说的是哪个时代的,大家心里其实都清楚,我也不是写论文,好多都是凭记忆写的)!所以,假如没有发现殷墟甲骨文,而是仅发现了郑州商城的那三片甲骨文,估计就会把它当成“孤例不证”的典型,认为那只是刻画符号,是不是文字就有待考证了!所以,它存在“或然性”!


所以,要想在二里头遗址、新寨遗址或者陶寺遗址发现成篇书写的文字,那是极其困难的!


那么,除了甲骨文以外,其他文化遗存有没有更早的类似文字的东西出土呢?

有!

这个是一个刻符,和甲骨文的“车”字写法一模一样!来自于约3750年至354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

这是一个陶器底部的陶文!来自于吴城文化一期,约3800年前,这是一个后来和商朝敌对的文化。他的刻符几乎与甲骨文毫无区别,简直一模一样!

甚至能将某些内容解读出来哟!

正如题主问题里的描述“至今仍未发现文字证明夏的存在”,文字一定是关键,没有出现类似“我是夏朝”这样的文字,真的是没法证明它出现过的。

但也有一个纰漏,那就是,在商朝以前,夏朝人自称“夏”吗?

万一它像西亚的文明一样呢?比如苏美尔文明,希腊人称之为“苏美尔”,所以,希腊之后都称之为苏美尔!

然而,他们自称,则是“黑头人”,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苏美尔根本就是希腊人编造的嘛,考古都不能证明,就像某些人极力否认夏朝 是一样一样的


商朝以前,如同古巴比伦以前一样,都是存在更早的文明的,比如

二里头文化(约前1750年~前1540年)

新砦期文化(约前1850年~前1750年)

古城寨遗址(即龙山时期,约前2600年~前1900年)


他们都发生在这块疑似“夏朝”统治过的区域里,而且时间线连贯于整个虞、夏、商、周四代!


比如土上这个“新砦期”的都邑,就是在古国混战的龙山时代里,唯一一个胜利者,它直接“上承龙山时代文明要素,下启二里头文明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过度期遗址,直接证明了二里头的王朝文明龙山时期邦国文明的承接关系!


而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猜测,新砦期文化遗存,可能就是龙山时期王城岗集团的接棒者

王城岗古城所处的这个位置,在古代有一个名字,叫——阳城

古代文献记载“禹都阳城”!这算是一个渐接证据,证明“夏”是二里头的可能性!


还有个问题,那时候有“文字”吗?

哈,还真有!

比如,上图所示,甲骨文中,明确记载,在商汤以前的先公,就有“史官”的存在了(约3800年之前)!也就是说,在“夏朝”纪年(约4100年至3600年前)内时,就有能“成篇”存在的文字了!

关于“上甲史”和“帝史”是否为“史官”的怀疑,我想解释一下。我的意见是——我认为是

〈参考了《商代史》等综合性材料的结论,而不只看部分论文〉


以上2018.9.1添加】

文字从被创造出来,到能达到初步成熟的书写体系的过程,就一般规律(比如苏美尔文明)而言,少说也要700年左右

(苏美尔文明始自约5500年前,最早的文字约出现于5300年前,能书写成篇文字约在4600年前)!

所以,如今的考古工作者,大都相信,在龙山时代,理应存在“甲骨文的前身”!如下两幅图,是许宏教授的观点:


所以,能不能出土文字,看运气!

能不能出土写着类似“劳资是夏朝”的文字,更要看运气!

毕竟,夏朝人的自称可能不是“夏”呢!

就好比古希腊口中的“米诺斯文明”,现在也是硬套在“克里特岛”的文明(他们直接就叫的“米诺斯文明”)头上的,这个文明的文字——线形文字A,出现于约公元前1800年,但根本就没有办法破译,后来入侵的迈锡尼文明基于此文字,衍生出了线形文字B,后来被现代人破译了,但里面也只字未提“米诺斯”。
可是,他们还是管这个文明叫“米诺斯文明”,而且时间被定位为约5000年至3450年前(文字出现于约3800年前)。

而且,当时的古城实在太多,谁知道中原地区的哪个类型遗存是“夏”呢?

比如这座古城,始建于4600年前(龙山时代),沿用到了汉朝以后。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轩辕丘”所在——新密古城寨遗址。

而根据记载,大禹世系是这样的:

黄帝-昌意-韩流-颛顼-鲧-禹

《古本竹书纪年》又说:

黄帝至禹为世三十

那么,这里,大禹也有可能住过呀!

这就是古城寨古城,一座龙山时代古城,由于保存得太完好,甚至被当做了周朝的古城!


有5层楼高,采用小块版筑的技术,得以历经5千年岁月而依然雄伟壮丽。


图片来自于水印

城墙剖面!

古城鸟瞰


最后,给大家献上一只金蟾宝宝,来自3700年前的凝视


别特么忘了点赞哦!(。ò ∀ ó。)

其实还有4000年前的,陶寺遗址的:

………………以上为201809的答案………………

没想到这个答案这么受欢迎,感觉考古和古史的话题一直都很小众,不过去年9月份的回答能受到接近4千人的关注,我还是非常兴奋的啊!

今日得宽裕,浏览了前面几个答案,其实,大家也不必对“夏朝文字”出土太过悲观,如同楼上的专业从业者的回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那个时代如果存在,我们就必然找到蛛丝马迹,这点毫无疑问,夏朝的存在,我个人认为是板上钉钉的事,跑不掉的!没理由从西周一直到秦汉这接近1000年的时光里,一群读书人锲而不舍地去编造一个弥天大谎吧!

正如甲骨四堂之一王国维先生的观点: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这就是在肯定太史公的功绩了。利用地下资料与古籍记载相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当然可以完整地推导出3600年前那个神秘王朝的存在!

我们相信夏代史存在文字的,这点已由出土的无数零散证据所证实,缺乏的只是像甲骨文这种大批量高度集中地出土罢了。

从二里头卜骨的出土不难看出,当时是有甲骨占卜的习俗的,但是刻辞在上面的习俗还没有形成,不过用甲骨占卜的习俗却是很古老的,早到8000多年前的贾湖遗址近的也有4300年前的石峁遗址!

这就是新密黄寨遗址出土的二里头文化二期刻辞,可以说和之前大家看到的那些“陶文符号”像文字太多了,而且也和甲骨文太像了!

但唯一的缺点就是“少”,少就不成体系,不成体系就不能断定它“肯定”是文字

前面那个字上面像甲骨文“羊”字的上半部分,下面则像一个“八”字,个人猜测应该是某个专有名词。

而后面那个字就太明白了,凡是对甲骨文有所深入的人,第一个反应我觉得都是“民”字!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那是“夏”字,在我看来,这个判断,不无存在感情因素的判断在里面。但终究后一个符号,我个人觉得更像“民”字,组合起来应该是“某民”或者“民某”

无论如何,找到当时的文字,并证明“夏朝”存在的可能性是有的,比如像甲骨文一样,找到并证明了从约4000多年前的高祖夒、兕、河等一直到3050年前的帝辛之前的世系,只不过“能否找到”的可能性的“高低”,我认为在没有证明这个言论以前所下的断言,其实都是美好愿景的一个猜测而已了!

………………20190616………………

user avatar

谢邀:

第一,夏朝时期的遗址可没有被翻遍,再挖100年也未必挖得完一个二里头,更别说更大的石峁这些了,而小规模的遗址更是成千上万。也就是说假如发掘这些遗址算作证明夏朝(不存在)的一个过程(如果挖完真没有发现夏朝,那就可以证明没有夏朝了),那么现在连证明进度的千分之一都没有。



第二,实际上有没有夏朝这个问题就是前段时间孙庆伟和许宏论战的延续。

具体看链接中:

孙认为“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

有个故事,讲曾经一直认为鸡蛋无法立起来,结果有个人直接用力放在桌子上,蛋壳底部碎了自然就立起来了。

夏朝的证明是一个道理,如果打破了“文字”的固定思维,那么夏朝就在那里完全可以证明。

当然,我在这里讲这些是没有用的。

因为既然问到:还有可能证明夏朝,就说明题主是更认同许宏的说法而不是孙庆伟。

既然认同许宏的说法,那就可以直接从许宏的回答中找答案了。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许宏认为“二里头遗址极有可能是夏,或最有可能是夏”。很多人拿着许宏前几年的“二里头不排除为商都”来反驳夏朝,其实这是错误的,许宏从来都认为二里头“最有可能是夏朝”。

既然许宏认为它最有可能是夏朝,那就说明极有可能有证明的一天,现在是没有关键证据“文字”,但是根据上面的,二里头只挖了百分之一可以看出,未来仅从二里头看,也是有极大证明空间的。


第三,关于文字证明,我其实和孙庆伟的想法是一致的。

文字是证明历史最重要的证据,但并不是唯一证据。

以前我就提到过,文字证明要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要成体系,如陶寺那种几个字符的,其实意义不大。

其次,要可解读,如线性文字a,和印度河谷的印章文字无法解读,也就失去了记录历史的意义。

最后,要可对应,分成两点:与考古遗迹对应,如大邑商~殷墟,与文献对应,如王亥~王亥。

(甲骨文有王亥,可以和文献对应,但是王亥时代的遗址没有文字,王亥时代比殷墟早了400年,王亥本身又成了历史中的历史,要证明王亥甲骨文不是伪造的又需要王亥时代的文字,可以看作循环论证了。这也是文字证明的局限之一了。)

这三点缺一,则无法证明。真正完全满足这几个条件的中国只有商代后期的殷墟甲骨文。而国际上,4000年前只有苏美尔和埃及两家。其余包括印度、希腊都无法达到。


前两点不用细说,最后一点可以说一下,我们一般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其实如果按照许宏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偃师商城没文字。

郑州商城有文字,但太少,解读有争议,其中一片牛肋骨刻文被认为有“亳”字,成为“郑亳”说的关键证据之一。

然而实际上争议还很多,比如偃师商城就是“西亳”说。

但是这些争议基本没有否认过这两个城市属于早商。(除了许宏,许宏曾经提到郑州城未必是商)。这两个城属于商基本是国内外学界共识,并没有文字证明。

事实上,殷墟之前必然有早商,甲骨文世系和殷墟王陵对照就可以发现殷墟之前商朝还有几百年历史。而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从考古学上讲属于同一文化人群,实际上已经基本证明了早商了,也基本成为所有人得共识,有人反对夏,但大都不反对3600年开始的商(除了许宏坚持的文字说)。

以早商为例子,就可以发现如果坚持文字说,那么证明将会很困难,可能有生之年是没戏了。甚至早商,或者古希腊,或者古埃及等等都会损失一大截历史。

发现文字本身已经是非常偶然的事件了,用文字证明夏朝比发现文字更难。陶寺、石峁、二里头都曾经发现文字痕迹。如下图,二里头文化的文字,但是咱们总不能说挖到一个“车”字,就把二里头叫做“车朝”吧。

更尴尬的是,万一二里头真自称“车朝”(甲骨文里也有一大堆车字),直到周朝才被周人称为“夏朝”(想想露西娅、罗刹、俄罗斯的区别),那么这个证明也就只是拿着钥匙找钥匙了。

综上可以看到,文字证明是有局限的。它虽然是最重要的证明方式,但确实是有很大局限的(直白一点就是碰运气)。如郑州商城的几窖青铜器几乎都是别人工地上发现的,而且整个城市都在现代郑州下面,基本没可能挖完了。再挖到大量文字可能性非常小。

二里头或者其他夏朝时期遗址也一样,二里头遗址上面就有几个现代自然村,二里头遗址本身还被洛水冲走了将近百万平方米。天知道文字这种贵族用的东西会不会被冲了,或者压在现代村子下面,天知道之后挖到文字里面会不会叫做“夏朝”,而不是自称“春朝、秋朝、冬朝”。

所以说,夏朝证明的可能性很大(几乎所有考古学家认为夏朝存在,包括许宏),但是如果用文字证明夏朝,则难度很大,完全碰运气。所以在寻找文字的同时,其实更多的是反思一下是不是证明方向错了。

user avatar
  1. 夏朝不在中国境内,翻遍地也白搭。
  2. 人类起源于非洲,这是定论。进化论不允许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现几种人类。而且人类之间没有生殖隔离,都是一个种。
  3. 全世界文明都起源于巴比伦,然后扩散到全世界的,中国不可能独立起源。
  4. 中国很多风俗和中东地方民俗都有相似之处。例如:古埃及、苏美尔、古犹太和一些民俗和中国的高度相似。
  5. 众所周知,中国文明的主体周朝,就是从西方迁徙过来的。周穆王西行八万里去觐见西王母,即使周里较小,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现有的疆域。埃及到中国陆上距离8000公里左右,如果周穆王的马车队每天行80公里,100天到达,也不算离谱。根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征昆仑山花了花了五年时间,这么长时间跑到埃及转一圈回来绰绰有余。
  6.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带有强烈的外域特色。
  7. 很多人认为,古昆仑山即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

《山海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燃。

《淮南子-天文训》: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之中什么意思?赤道!

其实要符合《淮南子》地之中,及《山海经》其外有炎火之山这两点描述,即在赤道上,周围有活火山的这两个关键点,除了乞力马扎罗山没有第二个选择。

user avatar

当我们在拼命地寻找夏朝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想到这是2000多年前的太史公在对后来的我们,摆了个剪刀手,顽皮地眨了一下眼睛呢?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寻找文明的源头,过程是最迷人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