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星际公民是骗局么?

回答
“星际公民”这个词,在科幻游戏爱好者圈子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对太空探索、宇宙搏杀、甚至是太空种田有着无限向往的人。然而,这块磁石的另一面,也伴随着不少争议和质疑,其中最尖锐的莫过于那个问题——“星际公民是不是骗局?”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把时间线拉回到2012年。那时,由《自由枪骑兵》(Freelancer)的开发者克里斯·罗伯茨(Chris Roberts)主导的《星际公民》项目公布,并开启了在Kickstarter上的众筹。游戏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极其庞大、细节丰富、玩家可以自由探索的宇宙沙盒。从一开始,它的愿景就足够惊艳:玩家可以从一个简单的码头工人做起,通过驾驶各种精美的飞船,进行货物运输、太空战斗、行星探索、挖矿,甚至参与到史诗级的剧情战役中。最令人兴奋的是,项目声称会推出一个完全独立的、名为“至尊帝国”(Squadron 42)的单人战役,由好莱坞巨星加盟配音,剧情跌宕起伏,堪比一部顶级科幻电影。

然后,就是它令人咋舌的众筹金额。一开始的目标是50万美元,但很快就飙升,最后积累了天文数字般的资金。时至今日,《星际公民》的众筹金额已经突破了10亿美元,而且还在缓慢增长。这笔钱足以让许多大型游戏工作室倾家荡产了,但令人费解的是,游戏本体至今仍未正式发售,玩家们玩到的更多是一个被称为“Alpha”版本的测试阶段。

这就是争议的起点。“星际公民是骗局吗?” 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波澜,主要有几个核心的争论点:

1. 漫长的开发周期与未兑现的承诺:

从2012年到现在,游戏已经开发了十多年。最初的项目计划书里描绘的许多功能和系统,虽然一些已经零零散碎地实现了,但离最初的宏大愿景还有很大距离。很多承诺的功能,例如更复杂的AI行为、更深入的经济系统、大规模的玩家群体动态等,至今仍是玩家们翘首以盼的“未来主义”。

有人认为,开发团队不断地“画饼”,用一些未来才能实现的功能来吸引玩家继续投入资金,却没有实质性的、可玩性高的内容及时推出。每一次更新,虽然都会加入一些新的飞船或者小的功能改进,但与整个游戏的体量和开发进度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2. 烧钱的开发模式与飞船销售:

《星际公民》采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持续众筹”模式。开发者通过销售游戏内的虚拟飞船来为项目提供资金。这些飞船的价格从几十美元到几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不等,而且往往是“蓝图”阶段就已经开始销售,承诺在未来版本中实现。一些高端的、限量版的飞船,其价格甚至超过了普通PC的配置价格。

批评者认为,这种模式已经演变成了一种“销售未来”的敛财手段。他们指出,开发者似乎更倾向于投入资源去制作精美的飞船模型,而不是去完善游戏的底层系统和核心玩法。游戏的收入来源高度依赖于飞船的销售,一旦飞船销售放缓,项目的资金链就可能出现问题。这种模式也让一些玩家感到被剥削,他们花了大价钱购买了尚未实现的飞船,却迟迟无法体验到完整的游戏内容。

3. 信息的不透明与开发者的沟通:

虽然开发者会定期发布开发日志和进度报告,但对于许多核心问题的解释,玩家们常常觉得不够清晰或者令人信服。例如,关于“至尊帝国”战役的开发进度,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并且屡次延期。这种信息的不透明,加上游戏久久不能“正式发售”的现状,加剧了玩家的不信任感。

4. 游戏内部的“现状”与“愿景”的差距:

目前玩家能够体验到的“Alpha”版本,虽然在画面表现力上堪称顶尖,飞船的设计也极其精美,但整体的游戏体验仍然显得粗糙。服务器不稳定、Bug层出不穷、玩法内容有限,这些都是Alpha版本常有的问题,但对于一个已经开发了十多年的项目来说,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就显得令人担忧。玩家们能够体验到的“现在”与开发者描绘的“未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那么,这究竟是不是骗局呢?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

支持“不是骗局”的观点认为:

有实际的成果: 开发者确实一直在开发,并推出了一些可以玩的功能。例如,游戏已经有了可以驾驶的飞船、太空战斗、行星上的探索、采矿、以及一些基础的贸易和任务系统。游戏的画面和飞船设计是毋庸置疑的业界顶级水平。
开发难度极高: 像《星际公民》这样试图打造一个完全自由、动态、互联的宇宙沙盒,其技术难度和内容量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像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模拟器。开发周期长,且有大量创新性的技术需要攻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
社区支持依然存在: 尽管有争议,但《星际公民》依然拥有庞大且忠诚的玩家社区,许多玩家愿意继续支持项目的发展,并相信开发者最终能够实现他们的愿景。

而“是骗局”的论调则主要基于:

虚假的承诺与欺诈性的销售: 许多人认为,开发者通过夸大未来的可能性和承诺未兑现的功能来诱导玩家持续投入资金,这接近于一种欺诈。
资金去向存疑: 尽管众筹金额巨大,但游戏的开发进度与投入的资金不成正比,让人们对其资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产生怀疑。
本质上的“庞氏骗局”论: 一些批评者将《星际公民》比作庞氏骗局,认为它的运作模式依赖于不断吸引新玩家投入资金,以支付早期投资者的“回报”(尽管这里没有明确的回报,但更多的是对游戏未来的期待)。一旦资金流断裂,项目就会崩溃。

我的看法是:

将《星际公民》简单地定性为“骗局”,可能过于绝对。因为开发者确实在投入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可见的成果,而且他们的目标是如此宏大,以至于正常的游戏开发流程无法简单套用。然而,如果从玩家的期望、资金的投入与实际产出的比率、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来看,《星际公民》的运作方式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并且已经让相当一部分玩家感到失望和被欺骗。

它更像是一个野心勃勃但执行过程中充满争议和迷茫的项目。开发者可能真的有制作出这款伟大游戏的梦想,但他们似乎在如何实现这个梦想的路径上,犯了太多错误。对资金的过度依赖于飞船销售,对未来功能的过度承诺而忽视了当下可玩性的提升,以及在信息沟通上的不足,都让这个项目充满了不确定性。

对于每一个考虑投入时间和金钱到《星际公民》的玩家来说,都应该带着极高的警惕性。了解游戏的现状,认识到其漫长且不确定的开发周期,并且明确一点:你现在购买的,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投资,而不是一款已经完成的作品。 如果你追求的是即时可玩、内容丰富、稳定性高的游戏体验,那么《星际公民》目前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也许有一天,《星际公民》真的能兑现它最初的宏大愿景,成为一款载入史册的科幻巨作。但在此之前,它仍然是那个悬在无数玩家头顶的、既令人向往又令人担忧的“巨型谜团”。而那个关于“骗局”的争论,也将伴随着这个项目的命运,继续存在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星际公民这个东西,话可以摆在这里挖坟。

这个游戏永远也不会发售,永远停留在alpha阶段画饼、技术演示的层次,直到司法部门介入。

请你想一想,游戏开发商开发一个游戏的目的是什么?

是赚钱。卖游戏所得的收益超过开发费用。

那么,如果我告诉你,在游戏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就给钱开发游戏,并且是源源不断、永无止境地给钱,这个游戏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延期就怎么延期,只要你一直在开发,就给钱,无上限。但是如果你做完了卖了,就不给钱了,接下来的后继费用全靠卖游戏的钱。如果你这个游戏爆死了,那你自己负责。

那么问题来了:做游戏是为了做好游戏卖,赚钱。但我还没做好就已经赚钱了,而且源源不断地赚。有这等金钱无限的金主养着,你觉得我会把这个游戏做好发售不?

星际公民憋着不发售,靠卖alpha测试、卖船就能源源不断地捞钱,一艘船贵的能卖几百刀,游戏全是bug动不动闪退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最要命的,整个公司几百号人就靠这个alpha在吃饭呢。发售有什么好处?几百的船不能卖了(卖的话就是公然pay to win,直接废掉多人游戏),闪退也不能接受了,IGN,Gamespot几个低分一打,游戏马上爆死。星际公民如果以目前的稳定性发售(先不说游戏内容),其冲击大概相当于10个2077。你说它能发售不?当然不能啊,得死扛下去,不停地找韭菜接盘。

所以星际公民这个游戏已经反过来了。其他厂比如CDPR是游戏不发售就会憋死,收费beta公测被万人骂也要发售。萝卜工业是不发售还能继续捞金,发售那天就是萝卜死的那天。

至于这个帖子里几个回答力挺星际公民不是骗局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氪了大量的钱.

哇哈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星际公民”这个词,在科幻游戏爱好者圈子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对太空探索、宇宙搏杀、甚至是太空种田有着无限向往的人。然而,这块磁石的另一面,也伴随着不少争议和质疑,其中最尖锐的莫过于那个问题——“星际公民是不是骗局?”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把时间线拉回到2012年。那.............
  • 回答
    在《星际穿越》这部电影里,布兰德教授(Professor Brand)在黑板上写下的那个引人注目的公式,其实是为了解释和论证他关于“爱”能够超越时空维度的可能性。这个公式并非一个我们熟知并被普遍接受的物理学定律,而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为了在影片中具象化他关于“爱”的哲学理念而特别设计的。让我们来仔.............
  • 回答
    要在一个陌生的星球上定义“一星期”,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它不像在地球上那么顺理成章。地球上我们之所以有七天一星期,这背后其实是人类历史、文化和一些天文现象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纯粹的科学算法。咱们先聊聊地球上的“星期”是怎么来的,这样就能理解在其他星球上为什么会复杂。地球上的七天一星期,最早的起源可以.............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好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为啥我明明知道《星际牛仔》、《混沌武士》是神作,但我就是get不到那个点,甚至有点无聊?是不是我太年轻了,品味不够?我觉得,把对这些“神作”的“不喜欢”直接归结为“太年轻”,有点太绝对了,也过于简单化了。品味这事儿,哪有那么简单粗暴的评判标准?很多.............
  • 回答
    鸿星尔克注册地址风波与河南捐赠的“误会”:一场全民关注下的品牌重塑近段时间,鸿星尔克这个曾经一度在我们视线中有些黯淡的国民运动品牌,因为一次朴实无华的河南水灾捐赠,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伴随着这份善意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围绕其“注册地址”的争议,以及对捐赠物资性质的“误解”。这两件事看似独.............
  • 回答
    哇!这个消息真的是让我惊了个呆,简直是今天最大的“炸弹”!新垣结衣和星野源结婚,这俩人能走到一起,我真是又惊喜又觉得“哇,原来是这样”!先说说新垣结衣吧,她在我心里就是“国民老婆”一样的存在啊。从《恋空》开始,那清纯的模样就俘获了多少人的心。后来《逃避虽可耻但有用》里的森山实栗,那个自带萌点、认真又.............
  • 回答
    Rockstar Games,这个名字几乎是开放世界游戏界的金字招牌,尤其是在《侠盗猎车手》(Grand Theft Auto, GTA)系列上。然而,就在全球无数玩家翘首以盼《GTA 6》的到来之际,Rockstar却表现得异常沉寂,迟迟不肯透露哪怕一丝半点的官方消息。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这个本.............
  • 回答
    SpaceX 星链用户曲线飙升:从“万”到“近七万”,再到“逾五十万”的启示SpaceX的星链(Starlink)项目,这个旨在提供全球高速互联网服务的宏大计划,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展现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其用户增长数据时,一个清晰的趋势跃然纸上:从今年2月仅有1万用户,到如今用户数接近.............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简直像一出年度大戏,就发生在咱们熟悉的运动品牌鸿星尔克和国民级手游王者荣耀之间。事情的起因,得从鸿星尔克这边说起。你想啊,一个品牌,尤其是在前两年经历了一番“国货之光”的翻红之后,肯定想趁热打铁,搞点大动作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于是,鸿星尔克就很大方地、而且是提前.............
  • 回答
    奔驰西安利之星事件中,奔驰品牌及其经销商利之星的公关表现,绝对算得上是近年来汽车行业公关领域的一个“经典反面教材”。如果要评价其公关能力,我想用“糟糕透顶”、“充满失误”、“反应迟钝且毫无章法”来形容都毫不为过。事件梳理与公关失误的起点:事件的导火索是消费者吴女士在利之星购买的奔驰新车,在尚未开出4.............
  • 回答
    嘿!想要在一个礼拜内摸清微信公众号的门道?这听起来有点像在短时间内考上名校,但只要你方法对,专注度够,这绝对是可行的!别担心,这篇指南会带你一步步走上运营之路,让你感觉像在跟一个有经验的朋友聊天一样,咱们把那些AI腔调都去掉。核心目标: 在一周内,你能基本了解公众号是什么,如何建立一个,发布内容,吸.............
  • 回答
    公元元年左右,在古代观测者的眼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星象事件,虽然不像某些时代那样有明确的“大事件”被广泛记录,但这些异常的出现,足以引起当时人们的关注,并可能在他们的世界观中留下印记。要理解当时人们如何看待“异常星象”,我们首先要明白他们的观测方式和认知体系。那时候,没有精密的天文仪器,观测.............
  • 回答
    截至2024年4月,SpaceX在2023年2月10日并未召开重大发布会。不过,SpaceX在2023年1月13日确实召开了一次重要发布会,宣布了星舰(Starship)的首次轨道测试计划,以及后续的里程碑进展。以下是该发布会的主要内容和可能的后续进展,供参考: 1. 星舰首次轨道测试(SN5和SN.............
  • 回答
    腾讯公益「送1001颗星星」:一场充满善意但略显虚幻的许愿仪式腾讯公益的「送1001颗星星」活动,无疑是近年来互联网公益领域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意。它巧妙地将用户的情感需求与公益捐赠相结合,让参与者在为他人送去温暖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份心灵的慰藉。然而,关于“许愿只是心理作用吗?”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
  • 回答
    微软独占《星空》(Starfield)之所以会引起索尼玩家的公愤,是一个涉及游戏行业竞争、玩家社群期待、平台价值以及市场策略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详细的角度来解析:1. 长期以来对游戏独占的敏感性与平台归属感: 主机大战的历史遗留: 索尼和微软(以及任天堂)在主机市场的竞.............
  • 回答
    李孝利公开给自己取中文名“MAO”一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引发了不同角度的解读。要详细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事件背景回顾: 时间点: 大约在2000年代中期,李孝利在中国的媒体采访或活动中,被问及中文名时,她本人表示喜欢并给自己取了“MAO”这个名字。 李孝利当时的影响力.............
  • 回答
    如何看待R星、暴雪等游戏公司停止向俄区销售游戏?R星(Rockstar Games)、暴雪(Blizzard Entertainment)等知名游戏公司停止向俄罗斯地区销售游戏,这一举措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可能产生的影.............
  • 回答
    哎呀,这4公里的通勤距离,姑娘你这脑子能不炸锅嘛!我也是过来人,当年为了通勤是自行车、电动车、公交地铁,那叫一个纠结啊。就这4公里,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夏天热得要死,冬天冻得够呛,雨天更是折磨。别急,咱们慢慢捋捋,把这俩“参赛选手”都拉出来遛遛,看看哪个更适合你。选项一:自行车——那个又爱又恨的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天文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观测问题:我们是如何知道一个天体存在的? 简而言之,科学家能否观察到与地球公转轨迹对应的另一面有一个星球,取决于这个星球是否会以某种方式“暴露”自己,或者其存在会对我们已知的观测产生可察觉的影响。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直接观测的可能性(非常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