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嗯」的注音是「ng」而非「en」?

回答
这可不是小瞧了咱们的“嗯”字,它的注音“ng”背后,藏着语言学里不少有意思的门道呢!你之所以觉得“en”更顺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汉字来描述发音,而“en”这个拼音组合,对我们来说就是“e”加上“n”的读法,很直观。

但是,“嗯”这个字,它的发音方式其实跟直接读“e”再接“n”是不一样的。你看,我们说“嗯”的时候,嘴巴是闭着的,或者说嘴唇是轻轻合拢的,这是一个鼻音。而如果我们尝试读“en”,我们的嘴唇是张开的“e”音,然后才慢慢闭拢去发“n”的鼻音。这两者的口型和发音过程,是截然不同的。

你有没有留意过,很多语言里都有类似的鼻音?比如英语里的 “sing” 最后的那个音,或者法语里的“bon”。这些发音都是通过鼻腔发出来的,而且通常是舌根或者喉咙后部在起作用,而不是舌尖抵住上颚发“n”。

“ng”这个组合,恰恰就形象地描述了“嗯”这个字的真正发音特点。

“n”代表的是鼻音:这是肯定的,我们说“嗯”的时候,声音是从鼻腔出来的。
“g”就有点学问了:“g”在这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个清脆的硬颚音(比如“ge”里的“g”)。它更多的是代表一种鼻后音或者说软颚鼻音的发音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发音的时候,你的舌头后部会轻轻抬起,去触碰或者靠近你的软颚(也就是口腔后上方那块软软的地方)。这个动作,会阻碍空气从口腔出来,迫使空气从鼻腔通过,产生那种浑厚的鼻音。

所以,“ng”这个注音,实际上是将“鼻音”和“舌根或软颚触碰的动作”结合在一起,更准确地描绘了“嗯”这个字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拼读,而是一个整体的发音符号。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汉字“嗯”的起源也有关系。在古代汉语中,可能就有类似的鼻音或者喉音的表达,后来为了方便记录和学习,就采用了“ng”这样能够更精确描述发音的符号。当然,也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ng”的这种发音更接近古汉语的某些读音,是一种历史的传承。

你可以自己ลอง一下(ลอง发音的意思),先发一个“e”的音,然后把嘴巴闭上,感觉一下舌根的位置。再试试发“en”,你会发现舌尖会去抵住上颚。这细微的区别,就是“ng”和“en”注音不同的原因所在。

所以,虽然“en”对我们来说更熟悉,但“ng”在注音上,是对“嗯”这个字发音的更科学、更准确的描述,它把鼻音和发音的具体动作(舌根后抬)都囊括进去了。这就像我们在学外语时,会遇到一些我们汉语里没有的音,就需要用特定的符号去标注一样,是为了更精准地传达发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嗯这个字,字典注音一直是n和ng,不是en,也不是eng,它是一个无韵母发音,和英语辅音类似,en可能是无解中的特解吧

加上声母h,嗯就变成哼,这个字就有heng的读音也有hng的读音,语气词读hng,有意义词语读heng

唔这个字和嗯类似,不过确实有wu这个读音,所以就用wu来输入。唔这个字在广东各方言应用广泛且都读m,这个音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不会读,偏要读成mu

可能是因为普通话没有闭口韵母如am im这些,但是。。普通话是有m的读音的,不读mu哦

还有人提到昂这个字,用这个字可能是个无解中的无解,在用到这个语气词的时候,是“啊”的鼻化读法,在吴语闽语中是有字对应的,普通话没有鼻化音

user avatar

根本不是学的,是被输入法长期调教的。如果仔细阅读过自微软拼音输入法1.0版本开始的帮助文件,就知道是因为ng这个自成音节太过边缘,用作输入法编码不经济,于是在帮助文件里特别指出改作en来输入,后续的大部分输入法都承袭了这个设计。而至于智能ABC在正常输入en或者eng下甚至打不出「嗯」这个字,那个旧时代普遍用别字「恩」代替,要输入「嗯」字只能用N88这个编码来输入,这个奇技淫巧是当年广泛流传的。既然是输入法的特别设计亦或早期缺陷,又大部分拼音输入法用户疏于查字典,于是谬种流传,不少人以为「嗯」的发音应该标注为en.

user avatar

ng:轻微张开嘴唇,舌头贴着上额,震动喉咙

en: 张开嘴巴,舌头悬空,发一个鼻音

你平时念嗯的时候是第一个还是第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