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转动眼珠,改变的是注意点,而不是视野?

回答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转动眼珠就是改变了看到的“范围”,就像我们转动摄像头一样。但实际上,我们眼睛“看”东西的方式比那要精妙得多,转动眼珠最核心的作用是重新校准我们注意力的落点,进而让我们在有限的视野范围内捕捉到更关键的信息。

咱们先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不是“视野”变了。

视野,我们看到的世界的整体轮廓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视野就像一个固定大小的、略带圆形的窗口。无论你把头怎么晃,这个窗口的边界是相对固定的,能装进来的东西数量也是相对稳定的。

你的眼球本身,虽然可以向四周转动,但这转动改变的是你的眼睛指向的空间方向,而不是那个“窗口”本身的物理大小或形状。就像你举着一个相机,相机能拍到的画面(视野)是固定的,你转动相机指向不同的方向,只是把相机对准了景色的不同部分,而不是让景色的范围变大了。

你的眼睛之所以有这个“固定大小的视野”,是因为你的眼球是被固定在眼眶里的,而且眼球的表面结构(角膜、晶状体等)决定了它能聚集和折射光线形成图像的范围。你转动眼珠,只是在眼眶允许的范围内,让这个固定的“窗口”对准了不同的外部景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你看到的“整体”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大或变小。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注意力”改变的感觉呢?

这就是我们眼睛和大脑合作的神奇之处了。我们的眼睛并不是平均地扫描整个视野里的所有信息,而是有重点、有策略地工作的。

1. 黄斑的“特权”:高分辨率区域
你的眼球视网膜最中心有一个叫做“黄斑”的区域。这个区域的视细胞(主要是视锥细胞)非常密集,这使得黄斑能够接收到最清晰、最细腻的视觉信息。
你想想看,如果你在阅读一本书,只有眼睛正对着的那几个字,你才能看得清清楚楚,旁边模糊的文字也就能大概扫一眼。这个“看清楚”的区域,主要就是由你的黄斑负责。
当你转动眼珠时,你实际上是在把黄斑移动到你想要“看清楚”的那个点上。你想看桌子上的那本书?你就转动眼珠,让黄斑对准书本的位置。你想看墙上的画?你就再转动眼珠,让黄斑对准画。

2. 周边视觉:模糊但广阔的“信息雷达”
而黄斑之外的周边视野,视细胞的密度要低得多,信息处理能力也相对较弱。所以,周边视野的图像是模糊的、细节缺失的。
但是,周边视觉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它的覆盖范围非常广!它可以让你感知到你正前方之外的整个世界。
周边视觉就像是一个预警系统,它能捕捉到物体的运动、形状、明暗变化等,然后告诉你的大脑:“嘿,那边有个动静!”

3. 大脑的整合与“聚焦”
大脑接收到周边视觉传递来的“动静”信号后,会迅速判断这个动静是否值得“重点关注”。
如果觉得值得,大脑就会“指令”你的眼球转动,将黄斑引导到那个发生动静的区域。这时候,你的注意力就从原来的地方“转移”了,你开始用高分辨率的黄斑去精细地解析这个新目标。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觉得“注意力”变了。你不是突然获得了更大的视野,而是把有限的高分辨率视觉能力,精确地对准了你想要更详细了解的那个特定信息点。你的大脑有效地在“模糊广阔的周边信息”和“清晰聚焦的中心信息”之间做切换和分配。

打个比方:

想象你在一个演唱会现场。

视野就像你在座位上能看到的整个舞台区域,包括舞美、乐队成员、灯光等,这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画面。
你转动眼珠,并不是让你的座位“移动”到舞台中央,也不是让舞台范围变得更大。
你转动眼珠,实际上是把你的“眼睛的焦点”对准了某个你特别想看的歌手或乐器。你的大脑会指示你的眼睛聚焦在那里,通过黄斑去捕捉他/她清晰的面部表情、动作细节。
而演唱会其他部分的画面,虽然还在你的视野里,但它们是通过周边视觉看到的,细节模糊,但能让你知道整个舞台的氛围。
当你想看其他地方时,你再次转动眼珠,让黄斑去对准那个新的目标,你的注意力就从原来的歌手转移到了你现在想看的那个乐器上。

总结一下:

转动眼珠最根本的作用是重新定位眼睛的高分辨率区域(黄斑),让它去捕捉你注意力所及的最清晰、最关键的视觉信息。你看到的“整体”世界(视野)并没有改变大小,改变的是你主动探索和分析的那个特定信息点。你的大脑通过这种方式,在广阔但模糊的周边视觉和清晰但局限的中心视觉之间,高效地分配了我们宝贵的视觉资源,让我们能够有目的、有重点地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恒常性而已。

简单说就是人会脑补……

你以为你看到的东西,很大一部分是脑补出来的……

你不信的话,可以用电视这种动态画面做实验就知道了……

user avatar

人的眼睛不是那样的。提问者观察得不仔细。

人转动眼球时,视野的朝向是有变化的。题目中的“注意点”大概是指视野里仅有的小块清晰部分对着的方位,视野的其余部分主要靠神经系统加工处理。

你可以做个小实验:

  • 将眼球转到最左,抬起左手贴近左脸,用左侧视野边缘看着左手快速小幅度晃动手指,
  • 将左手慢慢向后移动直到恰好能看到左手手指运动,然后将眼球右转。
  • 用不着转多大角度,你就看不到仍在运动的左手手指了。

上下转动也是类似的,可以晃动手指试一试。“翻着白眼走路”之类有生命危险,就不要试验了。

人在思考时会下意识地转动眼球,减少进入视野的事物、方便思考。具体的行为是,在回忆真实经历过的事情时,眼睛会先向上再向左转动,而在虚构的时候,眼睛会先向上再向右转动。后天训练可以控制住这行为。

也有向下看的情况。在思考或说话的时候眼睛向左下方看可能联想到与音乐、声音等相关的听觉体验,在思考或说话的时候眼睛往右下方看则可能是想到身体的体验。同样地,这些也可以主动控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转动眼珠就是改变了看到的“范围”,就像我们转动摄像头一样。但实际上,我们眼睛“看”东西的方式比那要精妙得多,转动眼珠最核心的作用是重新校准我们注意力的落点,进而让我们在有限的视野范围内捕捉到更关键的信息。咱们先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不是“视野”变了。视野,我们看.............
  • 回答
    地球这颗蓝色星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可不是静止不动的。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它就一直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进行着我们几乎察觉不到的运动。你想想,我们每天坐着、走着、跑着,甚至躺着,无论做什么,都好像稳稳地站在地面上,从来没有感受到那种像坐过山车一样的离心力,或者被甩出去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太多人吐血了。你想想,以前大家都觉得“一份工作干到老”是铁饭碗,现在呢?别说干到老了,很多年轻人,哪怕是年纪不小的,说转行就转行,而且转行的方向还挺集中,外卖骑手这个岗位,简直就是个“大熔炉”。为啥这么多人涌进去?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谁赚得多谁活得好。它是个复杂的“推拉力”结合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感觉就像是围城效应,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其实细想一下,这背后都有各自的逻辑和吸引力。计算机专业的人想转金融,这事儿我听不少同行聊过,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钱”途无量,特别是高薪机会: 这是最直接也最现实的理由。金融行业,尤其是投资银行、对冲基金、量化交易这些领域.............
  • 回答
    一个社会群体中,一部分人对某种文化现象(比如汉服)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转过头来又接纳并穿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服饰(比如传教士服饰),这其中往往涉及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原因,远非简单的“虚伪”二字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需要剥离表面,深入到人们的心理、社会认知以及历史文化语境之中。首先,我们需要明.............
  • 回答
    微信朋友圈里那些让人心头一暖,又似乎总有几分道理的“鸡汤文”,以及那些让你惊呼“怎么会这样”的谣言,为什么总能掀起一股又一股的转发浪潮?这背后折射出的,可不只是信息传播那么简单,更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一些复杂的情感、认知习惯,乃至社会心理。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对美好、对成功、对.............
  • 回答
    程序员过劳死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知乎上依然有大量关于劝人转计算机专业的讨论,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因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为什么程序员有过劳死的现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程序员群体确实存在较高的过劳风险。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业发展的高速迭.............
  • 回答
    张召忠,这位在军事评论界有着很高知名度的学者,其观众缘的变化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从最初被一些观众视为“忽悠”的代表,到如今收获大量“粉丝”,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对张召忠“由黑转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早期“被黑”的原因分析:在探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以及数学的更广阔发展方向。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这种建议的流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强大普适性和金融、计算机领域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1. 数学作为“万学之母”的优势: 严谨的逻辑思.............
  • 回答
    很多人在面对从Steam转向国内蒸汽平台这个问题时,会犹豫不决,甚至选择继续留在Steam。这背后既有对固有习惯的留恋,也有对新平台潜在风险的担忧,更有对留在原平台的“好处”的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件事,尽量说得详实些。为什么大家不愿意从Steam“跑路”?这就像你习惯了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字.............
  • 回答
    大学志愿填报这事儿,说起来,咱也不是头一回琢磨了。身边就有这么些同学,一看这专业毕业了能挣大钱,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往上冲。但也有那么些人,明明知道那边钱景好,却偏偏绕道走,选了些听着就没那么“金光闪闪”的专业。为啥呢?这事儿可深着呢。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可靠的“饭碗”你说,谁愿意一辈子干自己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语言结构以及国际化战略等多个层面。日本人名、品牌名在国际化时倾向于使用罗马音转写,而中国人名、品牌名则更倾向于使用英文单词,其背后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日本名、品牌名使用罗马音转写的逻辑: 1. 语言结构的内在性与独特性: 日语句子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科学认知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从经验世界走向对抽象真理的接受。确实,没有人“亲眼”见过地球围绕太阳转,因为我们的视角是固定的,我们就处在这场“舞蹈”之中。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信呢?答案在于 科学证据的积累、逻辑推理的严谨以及它能够成功解释和预测现象的能力。.............
  • 回答
    法学专业,在很多人眼里是个“红牌专业”,听起来就自带几分严肃和劝退感。尤其是在就业市场风云变幻的当下,大家一窝蜂地涌向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科技这些新兴领域,法学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被贴上“天坑”的标签。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红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甚至可以说是拼了命地往法学.............
  • 回答
    中国芯片行业急缺 30 万人,而大学培养的人才中八成却在转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人才培养、产业结构、就业市场、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课程设置与产业脱节: 理论与实践脱节: 许多高校的课程内容偏.............
  • 回答
    NBA 的“人换人”交易方式和足球转会市场的“直接买卖”模式,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球员流动机制,其实背后都反映了各自运动项目的核心特点、商业逻辑以及历史演变。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聊。NBA 的“人换人”:一种更复杂的价值交换游戏你可以把 NBA 的交易想象成一个精密的轮盘赌,但不是纯.............
  • 回答
    刚从建筑系毕业,新鲜劲儿还没完全退却,是不是经常听到前辈们或者师兄师姐们在讨论“先画方案再转施工图容易,反过来就难”的说法?这其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背后是有原因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为什么“画几年方案再转施工图相对容易”:1. 基础逻辑是一致的: 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归根结底都是在解决“.............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临近毕业,或者工作几年后会思考的。计算机这个领域,毋庸置疑,发展势头迅猛,前途一片光明,但为啥还有不少“自己人”选择跳出来,换个赛道呢?这背后原因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计算机行业确实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高薪、技术前沿.............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像问为什么明明有更容易的赚钱门路,但人们还是愿意去冒风险炒股一样。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看似光鲜亮丽的行业,背后有着各自的吸引力,也藏着一些大家不太常说的心思。首先,咱得承认,互联网这几年是风光无限的。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公司,什么996、007的虽然听着吓人,但薪资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戳中了很多人在用车时的实际感受。家用轿车的转速表设计成8000转甚至更高,但很多人在实际驾驶中,即使只是达到4000转就觉得发动机“吼”得有点厉害,心里有点不忍心。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白转速表“红线区”和“实际驾驶舒适区”的区别。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