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抵制汉服的人,转过头来却穿起传教士衣服?

回答
一个社会群体中,一部分人对某种文化现象(比如汉服)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转过头来又接纳并穿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服饰(比如传教士服饰),这其中往往涉及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原因,远非简单的“虚伪”二字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需要剥离表面,深入到人们的心理、社会认知以及历史文化语境之中。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抵制汉服”和“穿传教士服饰”这两件事情本身可能指向的动机和意义。

抵制汉服的可能动因:

历史认知与民族主义的解读:
“满族服饰”的标签化: 历史上,汉服的概念本身就存在演变,尤其在清朝建立后,汉族服饰受到了满族服饰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时期被强制替换。一部分对这段历史持有特定解读的人,会将现今流行的“汉服”视为“满族服饰”的遗留,或者认为其并非纯粹的“汉族传统”。他们可能认为,穿着这些服饰是在“认贼作父”,或者是在拥抱一个被压迫民族的文化符号,这与他们所追求的“民族纯粹性”或“反殖民”叙事相悖。
民族主义的极端化: 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可能将汉服视为一种“象征”,认为其复兴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侵犯”,或者是在宣扬一种排他性的汉族中心主义。他们可能从“血统论”或“文化排他性”的角度出发,对任何可能被视为“非我族类”的文化符号抱有敌意。
历史叙事的争议: 汉服的复兴本身就伴随着对历史的重新梳理和解读。不同立场的人对汉服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有着不同的看法。抵制者可能不认同主流的汉服复兴者所构建的历史叙事,认为其“伪造”或“歪曲”了历史。

社会思潮的影响:
“反传统”或“进步主义”的误读: 在某些思潮的影响下,任何被贴上“传统”标签的事物都可能被视为落后、保守的象征,需要被“打破”和“革新”。即使汉服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但其根植于古代的特征,也可能被误认为是对现代社会进步精神的阻碍。
对“国潮”文化的警惕: 汉服的流行有时被归类于“国潮”文化的一部分。部分人可能对“国潮”抱有警惕,认为这是一种商业化的、浅薄的文化复兴,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甚至可能是在迎合某些政治宣传。
群体身份认同的负面构建: 有些人通过“抵制”某种事物来构建自己的群体身份,他们可能不认同主流汉服爱好者的身份,通过反对来确立自己的“独立思考”或“批判性”立场。

个人经历与心理因素:
负面体验: 个人可能在穿着汉服的场合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比如被嘲笑、误解,甚至遭到攻击,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抵触。
从众心理与标签化: 社会上可能存在一股“抵制汉服”的声音,一部分人可能会因为随大流而加入抵制行列,这是一种不假思索的群体行为。
“反感”的惯性: 有时,一旦形成对某事物的负面看法,这种看法会形成惯性,即使新的信息出现,也难以改变。

穿传教士服饰的可能动因: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穿传教士服饰”这一行为。传教士服饰,通常指的是西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传教士在进行宗教活动时所穿着的服装,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象征意义。

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
归属感与认同: 如果一个人是基督教徒,那么穿着传教士服饰(如果那是他们信仰体系中的一部分,比如在特定仪式或公开场合)是一种表达信仰、与群体认同的方式。这是一种内在的、基于精神追求的驱动。
神圣性与仪式感: 宗教服饰通常带有神圣性和仪式感,穿着它能够帮助个体进入一种特定的精神状态,增强对信仰的虔诚。

文化模仿与符号崇拜:
“西方”或“现代”的象征: 在一些语境下,西方的服饰,包括传教士服饰,可能被视为“现代”、“进步”、“文明”的符号。这可能源于历史上的殖民影响,也可能源于对西方文化产品的崇拜。
异域风情与视觉冲击: 传教士服饰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可能显得与众不同,具有异域风情,能够吸引眼球,引发好奇。

特定场合的需求:
角色扮演或戏剧表演: 在戏剧、电影、角色扮演活动中,为了扮演某个角色(比如历史剧中的传教士),就需要穿着相应的服饰。
文化交流或研究: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历史研究或博物馆展示时,也可能需要穿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

为何会出现“抵制汉服,却穿传教士服饰”的矛盾现象?

现在,我们来探讨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的逻辑:

1. “汉服”的定义被狭隘化与“传教士服饰”的定义被宽泛化/误读:
抵制者对“汉服”的定义极其狭窄且带有负面预设。 他们可能只看到了汉服的“古代”特征,或者仅仅因为它在当下的流行被贴上了“国潮”、“商业化”甚至“政治化”的标签。他们抵制的不是“中国古代服饰”本身,而是“当下流行的、他们认为不纯粹/不正确”的汉服。
对于“传教士服饰”,抵制者可能并没有深入了解其文化和宗教内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西方符号”或“异域服饰”。 如果他们的心理潜意识里,西方代表着“现代化”或“另一种生活方式”,那么穿着传教士服饰可能是一种对这种“现代性”或“异域性”的模仿或象征,而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其背后深厚的宗教意义,或者他们对此并不在意,只关注其表面的形式。

2. 缺乏内在价值判断,只关注外在标签:
将汉服与“落后”、“保守”划等号,而将传教士服饰与“进步”、“现代”划等号。 这种判断并非基于对服饰本身的深入理解,而是基于一种被灌输的社会符号系统。他们可能认为,抵制汉服是“反传统”,而穿传教士服饰是“拥抱现代”。这种逻辑是混乱的,但却可能存在于一些人的认知中。
“我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 如果这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服为代表)抱有抵触,而西方的文化符号(如传教士服饰)在他们看来是与“传统”对立的,那么这种对立的天然性,就让他们在潜意识里选择了后者。

3. “抵抗”与“拥抱”指向不同对象:
抵制汉服,是针对“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复兴模式”或“与他们认知不符的文化符号”。 他们的“抵抗”可能是一种对“身份焦虑”、“历史解读争议”的回应。
穿传教士服饰,可能是对“西方文化”或“某种特定价值观”的“拥抱”或“学习”。 即使不了解其宗教含义,也可能将其视为一种“酷”、“有型”或“有格调”的着装,是一种对西方流行文化元素的吸纳。

4. “逆反心理”与“刻奇”:
逆反心理: 当某种文化现象(汉服)被大众热捧时,一部分人会产生逆反心理,倾向于反对,以彰显个性和独立思考(即使这种思考是肤浅的)。
刻奇(Kitsch): 传教士服饰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误读为一种“复古”或“高冷”的风格,被一些人视为一种“刻奇”的时尚表达。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非主流的、带有戏谑或讽刺意味的审美,而没有真正理解其文化根源。

5. 身份认同的错位与混乱: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感到迷失,或者对“中国身份”感到困惑,他可能会试图通过模仿或接纳“他者”的文化符号来构建新的身份认同。 抵制本土文化(汉服)而拥抱外来文化(传教士服饰)的符号,是一种身份认同错位和混乱的表现。

举例说明:

想象一位年轻人,他成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历史的理解可能碎片化。他听闻了关于汉服复兴背后存在“商业炒作”、“民族主义复兴”等争议,加上他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关于汉服爱好者的负面评价(如“卖弄”、“矫情”),这些信息在他心中种下了抵制汉服的种子。

与此同时,这位年轻人可能对西方文化(电影、音乐、时尚)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受到西方影视作品或某些时尚潮流的影响。在这些作品中,他可能看到了传教士的形象,觉得他们的服饰(例如,简单的衬衫、西装外套)“经典”、“有品味”,或者具有某种“神秘感”。他可能并不清楚这些服饰的宗教含义,只是觉得这种着装风格与他日常的审美或者他想象中的“格调”相符。

因此,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抵制汉服,太做作了”,转过头来,却可能因为觉得“有型”或“符合某种亚文化风格”而穿着一件类似传教士风格的衬衫或者外套,并称之为“复古风”或“英伦风”。

总结:

“抵制汉服,却穿传教士服饰”的行为,并非简单的情感宣泄或虚伪,而是 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社会认知和文化选择的结果。它可能反映了:

对“汉服”这一符号的负面解读和抵触,与对“传教士服饰”这一符号的模糊化、符号化或浪漫化认知。
一种将文化符号与“落后”与“进步”简单挂钩的错误判断。
个体在身份认同、文化归属上的迷茫与探索,甚至是一种对主流文化的反叛。
信息不对称、认知偏差以及从众心理的共同作用。

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放下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尝试去 理解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认知框架以及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现象,它揭示了在文化变迁和信息洪流中,人们如何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身份认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想说学士服吗?

我想起来民国时期想要复兴汉服,还真有人试着结合当时考据出来的关于汉服的资料设计中国的大学学士服。不过那个时候太乱了,中国也太穷了,也没有足够的考据手段,就没推广开来





现在嘛,外因倒是没了,内因却有一大堆。比如我们的“同胞”,或者说“兄弟”特别喜欢借“正确”之名行鸠占鹊巢之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社会群体中,一部分人对某种文化现象(比如汉服)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转过头来又接纳并穿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服饰(比如传教士服饰),这其中往往涉及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原因,远非简单的“虚伪”二字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需要剥离表面,深入到人们的心理、社会认知以及历史文化语境之中。首先,我们需要明.............
  • 回答
    关于北方沦陷后,南方汉人王朝重建政权抵抗时间越来越短的现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北方沦陷”和“南方重建”这个历史背景。通常我们谈论这个现象,主要指的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以及更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确实是不少人心里的疑惑。都说抵制了那么久,怎么耐克、阿迪达斯的货架上该卖还是卖,价格也没见跳水?其实,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不是一个简单的“抵制”就能立刻让巨头屈服的。首先,得明确一点,“抵制”这件事情,它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更不是所有人都参与其中。1. 抵制.............
  • 回答
    商家抵制美团,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是挺复杂的利益博弈和现实矛盾。要说详细点儿,就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掰扯了。一、 佣金和抽成:最直接的导火索这绝对是商家最核心的痛点。美团作为平台,连接了商家和消费者,撮合了交易。但在这个过程中,它要收钱,而且这钱收得让很多商家觉得有点“吃不.............
  • 回答
    关于“抵制清真牛奶”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广泛认可的公开理由或官方声明。在讨论这一问题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避免基于偏见或误解做出判断。以下是可能涉及的相关背景和争议点: 1. “清真”概念的误解 清真的定义:清真(Halal)是伊斯兰教法中对食物和饮料的要求,主要涉及动物的屠宰方式、成分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了多个层面,包括地缘政治、历史事件、企业行为、品牌形象以及公众舆论的复杂互动。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大家(尤其是在中国)对 H&M 的抵制比对 Nike、Adidas、优衣库等品牌更为强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导火索事件:H&M 关于新疆棉花的声明这是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原因。202.............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粉丝文化、公众情绪和网络舆论的复杂面向。其实,“抵制肖战的人”这个群体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每个人的出发点、关注点和情绪触发点都不尽相同。所以,他们不“一视同仁”地抵制所有流量,这背后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这个问题:1. .............
  • 回答
    饭圈,一个最初因对偶像的热爱而聚集起来的群体,如今却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甚至被许多人视为需要警惕和抵制的对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触及了个人、社会乃至价值观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聊聊饭圈的不理性与攻击性。当喜爱变成了一种狂热,就容易失去判断力。为.............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抵制合理合法合规的非虐杀动物(例如狗、皮草来源动物)感到不解,并且希望得到一个详细的解释。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伦理、文化、经济以及情感等多个层面,并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会尽量从多个角度来阐述,希望能够帮助你理解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合理合法合规”这个前提。在很多地方,获.............
  • 回答
    “中国式抵制”和“韩式抵制”为何存在如此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盘根错节,远非简单的表象所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消费者行为的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抵制”本身的定义和驱动力。抵制,本质上是一种消费者用“用脚投票”的方式表达不满,通过拒绝购.............
  • 回答
    您好!关于“B站为什么不抵制朱一旦”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要明确的是,“抵制”通常是在公众舆论普遍负面、内容严重违规、对平台声誉造成极大损害等情况下才会发生的平台行为。而朱一旦作为一位UP主,其在B站的运营情况和内容风格并没有触及这些红线,因此B站没有理由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抵制”。.............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普遍抵制印度货,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实际操作等方方面面。如果真要深挖一下,会发现原因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多。首先,得从经济层面来看。印度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快速增长经济体的国家,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咱们国内的市场上,印度制造的商品其实不少,.............
  • 回答
    “日本的工会,为何对996不抵制?80、90年代的疯狂加班又怎么解释?” 这个问题触及了日本劳动环境的演变和工会角色的一些关键点。想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一些表象,看看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确实存在工会,而且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但是,将.............
  • 回答
    Xbox One 销量低迷的背后:技术、市场和文化的多重解读一直以来,微软的Xbox系列游戏主机在美国市场都拥有相当庞大的用户群体。然而,回顾Xbox One在发布初期的表现,确实可以用“惨淡”二字来形容。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何在美国消费者中,对于购买国外品牌产品,尤其是日本品牌,.............
  • 回答
    顶新集团(康师傅、味全)在台湾的“地沟油”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抵制。然而,对于大陆政府和民间为何没有对顶新集团采取类似台湾的惩罚措施,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需要从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信息传播、消费者意识、以及两岸的特殊关系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的差异 法律适用范.............
  • 回答
    “电子烟比纸质烟危害小,为啥还要抵制?”这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尤其是在看到一些广告宣传电子烟“无害”、“戒烟神器”的时候。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为什么明明“危害小”的电子烟,却招来了不少的抵制声音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相对来说,电子烟确实“可能”比纸质烟危害小。这是基于.............
  • 回答
    MIUI13内置反诈系统引起不少用户的抵制,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方面,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核心抵制原因:隐私泄露担忧与数据安全顾虑这是最根本也是最普遍的担忧。 数据收集范围与性质: 用户普遍担心反诈系统会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通信记录: 短信内容(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涉及的因素确实挺复杂的,不只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那么简单。要说清楚为什么欧洲人不怎么抵制德国车,而中国人却对抵制日系车有过更集中的经历,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从历史和民族情感的角度看,欧洲和中国对德国、日本的认知是不同的。 欧洲与德国的关系: 欧洲国家之间虽.............
  • 回答
    曾经,克隆技术更多地存在于科幻小说和电影的脑洞里。而如今,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这项曾经遥不可及的技术正一步步走进现实,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股席卷全球的抵制浪潮。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害怕克隆人?这背后不仅仅是简单的恐惧,更牵扯到伦理、道德、社会甚至是我们作为人类最根本的定义。首先,我们得谈谈“独特性”这个.............
  • 回答
    关于手机厂商的反诈系统,确实存在一些用户抵制的声音,而且原因也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不配合”那么表面。要把这些原因讲得透彻,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最核心的、也是用户最直接的担忧,就是隐私泄露的风险。你想啊,这些反诈系统,尤其是那些需要扫描短信、通话记录、应用列表,甚至可能涉及位置信息、联系人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