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把《武林外传》的成功归功为编剧宁财神,而不是导演尚敬?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要说《武林外传》的成功,确实是个值得说道的“功劳簿”,而宁财神和尚敬,一个写故事,一个拍故事,缺一不可,但大众和评论界似乎更倾向于把光环更多地戴在宁财神头上,这背后有挺多门道可以扒一扒。

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好的故事是所有精彩创作的基石。你说一部剧,无论导演技法多么高超,画面多么绚丽,如果剧本本身就枯燥乏味、人物扁平、情节老套,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武林外传》当年之所以能“横空出世”,颠覆了很多人对情景喜剧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那个前所未有的“好玩”的剧本。

宁财神剧本的独特之处,是其成功的核心驱动力:

语言的魔力: 宁财神最绝的,就是他那股子“京味儿”十足、古今杂糅、充满网络流行语和古代典故的“混搭风”语言。那时候大家看电视,突然冒出来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你我”,下一秒又是“说来说去,你也姓同”。这种反差萌,加上精妙的文字游戏和梗,瞬间就抓住了观众的耳朵,也抓住了观众的心。台词的密集和巧妙,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获得惊喜和会心一笑,这种纯粹的“好笑”和“聪明”的语言魅力,是剧本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记住的闪光点。
颠覆性的价值观和解构主义: 《武林外传》为什么能火遍大江南北,不仅仅是搞笑,更是因为它戳中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心声。它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大侠”“江湖”,而是在嬉笑怒骂中解构了人们对英雄主义、江湖恩怨的刻板印象。佟湘玉的抠门八卦,白展堂的装腔作势,郭芙蓉的毛手毛脚,吕轻侯的迂腐胆小……每个人物都有缺点,都有接地气的“凡人”属性,这让观众觉得亲切,仿佛就是身边的朋友。这种对传统武侠符号的解构,以及传递出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存哲学,让《武林外传》超越了单纯的喜剧,带有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情感共鸣。这种思想性,很大程度上是剧本的功劳。
强大的叙事能力和人物塑造: 虽然是单元剧的模式,但《武林外传》的人物弧光却做得相当不错。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动机。宁财神能够在一个看似松散的框架内,把几十集的故事串联起来,并且让每个角色都能在不同的情节中展现出不同的一面,这需要极强的叙事功力。他创造的人物,每一个都活灵活代谢,有血有肉,甚至连配角都有自己的小故事。观众喜欢这些角色,愿意跟着他们一起笑一起成长,这是剧本最核心的价值。

那尚敬导演呢?为什么感觉他的功劳相对没那么突出?

首先要强调,尚敬导演绝对是《武林外传》成功的关键因素,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没有他对剧本的精准把握和对演员的调教,再好的剧本也可能拍成“一锅夹生饭”。他的功劳主要体现在:

对喜剧节奏的把控: 情景喜剧最考验导演的就是节奏感。尚敬非常擅长制造笑点,捕捉演员表演的微妙之处,通过剪辑、镜头运用,把宁财神的台词和人物的表演放大到极致,让笑点更加密集和自然。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停顿,什么时候该加速,什么时候用特写,什么时候用全景,这些都是让《武林外传》“笑果”翻倍的关键。
演员的“挖掘”与“调度”: 虽然演员的选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导演如何将演员的潜能激发出来,让他们融进角色。《武林外传》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那群演员演得太好了。尚敬导演当年对演员的要求非常细致,他对每个角色的理解都与宁财神有呼应,并能将这种理解通过表演指导传递给演员。比如,他能让沙溢把白展堂的“骚”和“怂”演绎得恰到好处,能让姚晨把佟湘玉的“泼辣”和“善良”结合得天衣无缝。这种对演员的挖掘和调度,是导演艺术的重要体现。
风格的统一和营造: 尚敬导演为《武林外传》定下了那种“混不吝”、“不正经”但又“有情有义”的整体风格基调。这种风格贯穿了整个剧集,从服装、道具到表演方式,都透着一股子“玩世不恭”的劲儿,但又能在关键时刻触动人心。这种风格的统一性,是导演艺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为什么大家还是更偏爱归功于宁财神?

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源头活水”的认知: 观众最直观感受到的是剧本带来的“新鲜感”和“ inteligencia(智慧)”。剧本是故事的“原点”,是创意最纯粹的体现。当一部作品因为其内核的独特而爆红时,人们自然会去追溯这个“源头”,而宁财神的文字和创意,正是那个“源头”中最具爆炸力的一部分。
2. “文人”的光环: 相对而言,编剧更像是独立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更像是个人思想和才华的结晶。“宁财神”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才子气质,他的语言风格也自带吸粉属性。相比之下,导演虽然同样重要,但他的创作过程更像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是将编剧的文字、演员的表演、摄影的构图等等元素进行有机整合,其“个人色彩”可能不像编剧那样直接而尖锐地体现在观众的认知里。
3. 传播的侧重点: 当一部剧走红后,媒体报道和观众讨论,往往会聚焦于那些最能引起共鸣、最能被解读的点。宁财神那些充满网感和哲理的台词,本身就特别适合引用、传播和模仿。比如“人生就像一场梦,而我却是个醒着的傻子”,这种句子本身就自带传播力。这些“金句”更容易被标签化,从而成为剧集走红的标志性符号,而编剧就是这些符号的创造者。
4. 后续的影响力: 宁财神后来的作品,虽然口碑不一,但他在创作上的风格和影响力却一直都在。他的创作模式和语言风格,一度引领了当时网络文学和影视创作的风潮。这种“领军”的姿态,让他在《武林外传》成功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加巩固。而导演的成功往往更体现在对某个项目的执行,其风格的延续和突出,可能不如编剧的文字那样有辨识度。
5. “作者论”的潜在影响: 在艺术评论界,有一种“作者论”的观点,认为一部作品最能体现导演或编剧的个人思想和风格。但《武林外传》的故事创作主体是编剧,从这个角度看,将成功归功于编剧,也更容易符合这种理论框架下的分析。

打个比方:

你可以把《武林外传》想象成一道非常美味的菜。宁财神是那个设计了菜谱、调配了所有香料和食材比例的大厨。他让这道菜的味道如此独特,如此令人回味。而尚敬导演,则是那个把这道菜做得色香味俱全、摆盘精美的厨师长。他知道火候怎么掌握,知道哪个食材放在哪个位置最能突出风味。

一道菜好吃,人们首先会记住的是它的独特味道(剧本的创意和语言),然后才是它的精致外观和恰到好处的烹饪(导演的执行和演员的表演)。所以,在讨论这道菜有多么成功的时候,对菜谱和风味的赞美,往往会比对烹饪技巧的赞美来得更直接、更深入人心。

总而言之, 把《武林外传》的成功更多地归功于编剧宁财神,并不是说尚敬导演不重要,而是因为宁财神提供的那个“好玩”、“聪明”、“有深度”的剧本,是《武林外传》最根本、最核心的吸引力所在。他的文字和创意,是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文化符号的“源头活水”。而尚敬导演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用他精湛的导演技艺,将这个精彩的故事呈现得淋漓尽致,让它最终成为了大家心中的经典。两者都是功不可没的,只是传播和认知上,更侧重于那个最先触动人心的“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归功,实际上是观众对于宁财神从作家转型到编剧身份的一种认同,也是网络流行文化与影视艺术第一次完美结合取得的胜利。

宁财神通过《武林外传》这部剧火起来,绝对不是偶然为之,人们往往忽略了他在此之前的所有积累。

一般而言,通过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火起来的,首先是演员,然后是导演,最后才是编剧。

演员方面例如胡歌之于《仙剑奇侠传》、杨幂之于《宫锁心玉》;导演方面的话则有张黎之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编剧方面就多了,例如刘和平(《雍正皇帝》)王海翎(《中国式离婚》)、六六(《蜗居》)、严歌苓(《金陵十三钗》、邹静之(《康熙微服私访记》))大家会发现这些国内的著名编剧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著名作家。

一、宁财神:从网络作家到编剧

宁财神恰恰也是个作家,只不过和上述作家不同的是,他是个网络作家。

1999年前后,中国网络文学飞速发展,以榕树下网站为基地,网络上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代网络作家群,比较有影响的有“五匹黑马”,他们是:邢育森(代表作《活得像个人》、《网上自有颜如玉》、《柔人》)、宁财神(代表作《缘分的天空》《假装纯情》)、俞白眉(代表作《网络论剑之大梦先觉篇》、《寻常男女》)、李寻欢(代表作《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一线情缘》)、安妮宝贝(代表作《告别薇安》)。

(左起:宁财神、李寻欢、邢育森)

其中李寻欢(现在的路金波)、宁财神、邢育森被誉为“中国网络文学三驾马车”,他们见证了中国第一代原创网络作家的时髦和荣光。

相信现在35到45岁左右的人都对“网络文学三驾马车”这一概念很有印象。这批作家和目前在文学网站连载小白文的那些作家(或者说应该称为写手)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当年是真正怀着作家梦去网上搞创作,他们在走传统文学路子的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从写作风格和内容上对传统文学又有一种解构在里面,就如同《大话西游》上映时候票房烂的一塌糊涂,而经过BBS和高校学生的解构,重新焕发了活力。

宁财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边搞创作一边收获名利。2000年左右,凡是聊到网络文学,宁财神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宁财神的作品风格有点类似于王朔,例如他出版的作品《假装纯情》、《有种你丫别跑》里面充满了自嘲。

其实第一批网络作家变现没有现在这群网络作家容易,他们的作品除了出版获取版税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于是俞白眉等人率先转行干起了编剧。在俞白眉的带领下当时处于创作瓶颈的宁财神也开始了编剧生涯,这生涯就从《网虫日记》开始。

这部讲一群上网的年轻人合租的日常生活的情景喜剧,似乎就是以俞白眉和宁财神等人早年间的北漂生活为蓝本,甚至剧中人的名字都是以宁财神和俞白眉的身份出现,不过这样一部剧虽然有黄晓明的参演,仍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直到宁财神遇上了尚敬。

二、尚敬:一个低调的导演

纵观尚敬的导演的20多部作品,电视剧豆瓣评分基本都在7分以上。而且除了《武林外传》之外,还有一部超高评分的情景喜剧《向阳理发店》。

通过这个表格可以发现,尚敬在电视剧方面颇有天赋,尤其是情景喜剧。然而电影确实是他的短板。

在《武林外传》之前,尚敬最有名的作品是《炊事班的故事1-2》,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认识了班长“胖洪”、班副“老高”、蹬三轮买菜的“大周”、面案“帅胡”、还有小毛、小姜,这些人的印象在我们的青春记忆中无比深刻。尤其是《我爱我家》珠玉在前的情况下,一部军旅题材的情景喜剧能受到广泛的关注且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着实不易,但是人们熟悉的还是剧中的人物,以及人物的扮演者。尤其是沙溢,《炊事班的故事》中的帅胡和《武林外传》中的白展堂可以说是他演艺事业的巅峰,在塑造了这两个人人皆知的角色后,他此后在各种影视作品中演绎的角色很难超越帅胡和白展堂这俩角色。尤其是在演《三国》中的孙策时,总让人忍俊不禁想笑出来。

也许是军旅导演的缘故,也许是本身为人就低调,《武林外传》拍摄之前的那几年,很少见到尚敬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若论个人曝光量,执导了很多作品的尚敬远远低于宁财神。他一直默默地坐在幕后,给我们奉献着一阵又一阵的笑声。

三、《武林外传》:网络流行文化正式入侵大众视野

听到佟掌柜冲着邢捕头大喊一声“邢育森”的时候,我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我想,阔别已久的网络文学终于回来了,只不过它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武林外传》刚刚在CCTV-8上映时,收视率不高,然而经过几天的发酵之后,收视率立刻飙升,甚至到了大结局和春晚争抢收视率的地步,一举而成为2006年收视冠军。

《武林外传》将现代元素的注入和内陆无厘头模式的应用强化了情景喜剧的娱乐功能。电视剧的故事背景设在明代,各大侠虽然身着古装,但眼神、动作、语言都完全是现代派,他们的台词融合了当时海量的网络词汇,广告语言,还有对经典武侠小说人物的解构重组和对经典影视剧台词的嫁接,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尚敬和宁财神对视听符号重新编辑组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武林语言”,这在2005年《武林外传》出现之前是几乎不存在的,当然这也得益于宁财神涉猎广泛的文学素养和尚敬深厚的执导能力。而在此前尚敬和宁财神合作的电视剧《都市男女》、《健康快车》中配合默契的演员闫妮、姚晨、喻恩泰、沙溢、姜超等人悉数出现在《武林外传》这部作品中。

宁财神大约是偷了个懒,把老朋友邢育森直接作为一个角色安插在了剧中成为了前半部分的搞笑担当。这个搞笑的捕头,由表演功力十分突出的范明老师饰演。另外当时宁财神还邀请了好友网络文学作家俞白眉在剧中客串莫小贝的美术老师,至于俞白眉和尚敬导演其他作品中《无敌三脚猫》《房前屋后》中的代乐乐因戏结缘,还有俞白眉与邓超合作《恶棍天使》遭到差评,就是后话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尚敬和宁财神之前所有实验田里结出的最好的果实,也是而人能力的集大成者。正是有了前面多次的合作,才有了目前《武林外传》这样无法撼动的地位。

《武林外传》正是巧妙借助网络时代的思维对各种视听符号进行了重新编辑和组合。从编导的视角来看,只有认识、理解和暗合观众心中规则的符号,才能在传播行为上使观众产生选择性注意,进而选择性理解,最后能够选择性记忆。这些规则包括观众的心理因素、文化背景等。《武林外传》打着古装武侠的旗子,实质上记录的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后出生的现代人的生活,他们很努力地把70后、80后关注、感兴趣的想法融合到故事文本中,并且在表现形式上尽量多地采用70、80后所熟知和喜爱的符号。

那么从观众的视角来看,要看懂并进而喜欢上《武林外传》,必须和传播者一样熟悉无厘头,熟知流行文化元素,懂一些英语,了解热门的娱乐八卦话题。比如,关注或者知道超级女声,知道什么叫PK、什么是粉丝;知道经典的广告语“女人就要对自己好点”,周杰伦的歌词“我的地盘听我的”等等。只有具备这样的知识结构与文化背景,才能特别体会出编剧宁财神的良苦用心。

结语

2001—2005年,是互联网流行文化集中爆发的时期。从最初的网络文学《此间的少年》、《沙僧日记》、《理工大风流往事》到歌曲《大学自习室》、《东北人不是黑社会》再到2005年胡戈的改编《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达了网络恶搞的高潮,恶搞作为一种网络文化流行开来。《武林外传》是网络流行文化的集中体现,那么《武林外传》的两大来源是金庸古龙武侠的经典和“大话西游式”的搞笑。这两个受众的人群恰恰是70后和80后的人群,这些人同样是网络文学最初的读者,所以《武林外传》在这群人中火起来是自然而然的,而作为网络作家、编剧、到后来的网微博红人、吸毒上瘾者,宁财神火起来的方式要远远高于只有一个导演身份的尚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