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的脑袋剧烈晃动的时候脑子为什么不会变成一团浆糊?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也很形象!想象一下,脑袋像个西瓜在蹦蹦床上使劲儿跳,按理说里面的脑子应该早就散架了,变成一锅混沌的浆糊才对。可事实是,它稳如泰山(相对来说)。这背后其实有一套相当精密的“人体缓冲系统”,咱们就来捋一捋,看看它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得认识到,脑子这玩意儿,虽然在颅腔里是活动的,但它并不是“光溜溜”地在那里晃荡。它被包裹在一个非常严密的“三层保护罩”里。

第一层:颅骨——坚硬的外壳

最外面一层,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我们的脑袋骨头,也就是颅骨。这玩意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骨骼之一,它就像一个坚固的头盔,给大脑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物理屏障。剧烈的晃动,颅骨会承担一部分外力,并通过其自身的结构分散和吸收冲击。想象一下,一个很重的球摔在地上,如果是个薄纸盒,瞬间就碎了;但如果是个金属球,它会弹跳,外壳也会受力变形,但总体结构能撑住。颅骨的作用就是这个“外壳”。

第二层:脑膜——韧性的缓冲垫

在颅骨的内侧,并不是直接接触到脑组织。在颅骨和大脑之间,还有三层叫做“脑膜”的组织。这三层脑膜分别是:

硬脑膜(Dura Mater): 这是最外层,也是最厚、最坚韧的一层。它紧贴着颅骨内壁,非常结实,就像给脑袋加上了一层厚厚的皮革衬里,能承受相当大的拉扯和挤压。
蛛网膜(Arachnoid Mater): 在硬脑膜下面是蛛网膜,它的名字来源于它像蜘蛛网一样的细密结构。它也是一层比较坚韧的膜,但比硬脑膜要薄一些。
软脑膜(Pia Mater): 这是最内层,也是最薄、最贴合大脑表面的一层。它充满了血管,直接滋养着大脑皮层。

这三层脑膜,尤其是硬脑膜和蛛网膜,就像是给大脑穿上的多层软甲。在受到冲击时,它们能够吸收一部分震动,并且允许大脑在颅腔内进行小幅度的滑动和移动,而不是直接硬碰硬。

第三层:脑脊液——绝佳的液压缓冲

这可能是最关键的“防浆糊”神器了!在大脑和软脑膜之间,以及在蛛网膜下方的空间里,充满了我们俗称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简称CSF)。

脑脊液可不是一滩水,它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液体,成分和血清类似,但杂质更少。它充满了整个颅腔和脊髓腔。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个漂浮在一个充满液体(脑脊液)的袋子(脑膜)里的果冻。

当你的脑袋猛烈晃动时,这种液体介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散压力: 就像一个气球,你用力捏它的一点,压力会均匀地扩散到整个气球表面。脑脊液也是如此,当脑袋受到冲击时,这个压力会迅速在脑脊液中传递和分散,避免局部产生过大的、集中的压力点,这样就不会把大脑某一部分直接“压扁”。
吸收震动: 液体有很好的缓冲能力。当脑袋加速运动时,大脑会因为惯性想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这就导致它在颅腔内相对移动,撞击到颅骨内壁。但脑脊液的存在,就像给大脑垫上了一层厚厚的、有弹性的垫子,它会吸收大部分的冲击动能,就像车辆减震器的工作原理。脑脊液会被压缩和流动,从而缓冲大脑的移动速度和撞击力。
保持悬浮: 大脑在颅腔内并非紧密贴合颅骨,而是被脑脊液适度地“悬浮”着。这意味着它有足够的空间在一定范围内移动,而不会立即撞击到坚硬的颅骨。

再说说大脑本身的结构

我们的大脑虽然看起来像一团软绵绵的物质,但它本身的结构也是有一定韧性的。虽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突触)非常脆弱,但大脑组织整体上并不是像豆腐渣一样一碰就散。它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以及它们之间的细胞外基质构成,这些成分共同提供了一定的组织稳定性。

总结一下这个过程:

当你的脑袋受到剧烈晃动时:

1. 颅骨 首先承受并分散大部分外力。
2. 硬脑膜和蛛网膜 作为韧性的缓冲垫,吸收一部分震动,并允许大脑在颅腔内有少量滑动。
3. 脑脊液 起到关键的液压缓冲作用,分散压力,吸收震动能量,并让大脑在颅腔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悬浮和保护。

这套系统就像一套精密的工业减震设计,有效地将可能摧毁大脑的巨大冲击力,转化为大脑可以承受的、分散的、被吸收的力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脑是刀枪不入的。如果晃动过于剧烈,或者外力超过了这套系统的承受极限,比如严重的脑震荡,大脑还是会受到损伤。脑脊液和脑膜的作用是减缓和分散冲击,而不是完全消除它。但正是有了这层层保护,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一些晃动,而不会立即变成“浆糊”。

所以说,咱们的脑袋瓜子,那可真是个精巧的生物工程奇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大夫,首先我想说的是,大脑很多时候是可能变成一团浆糊,甚至更惨烈的情况。千万别以为剧烈晃动不会有问题。老年人有时候轻轻撞一下头部,小孩子拍拍他的后脑勺都可能引起脑部出血,血肿,血肿挤压豆腐一般的脑组织……然后就成了一团浆糊。

事实上,大脑真的不比浆糊强多少,它本身就是一团柔软的组织,就像摆在火锅桌边的猪脑那样(当然,猪脑在体外降温会增加硬度,体温下大脑更柔软),没见过猪脑的,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一坨Q弹的大果冻。

当做开颅手术的时候,就会在视野下看到血管密布的脑组织,无比的精密而脆弱,你需要对解剖及其的熟悉。我们来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大脑到底多容易通过摇晃变成浆糊——婴儿摇晃综合症(SBS)

哄小孩睡觉,焦躁的父母可能会通过剧烈摇晃让宝宝入睡。但是这种剧烈的晃动可能让宝宝一觉不醒。也有在大脑严重损害后存活的宝宝出现瘫痪,失明和严重的精神障碍,还有数据显示有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在青少年期出现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数据显示——每年在美国,1000-3000名婴儿在被父母或监护人剧烈摇晃后出现SBS。

这些婴儿中,有一些是父母缺乏护理经验,想通过摇晃使宝宝入睡或安静,而有一些是故意的。遭受脑创的婴儿,死亡原因可能是虐待或谋杀,一些没有经验的法医在检查宝宝的死因可能会遗漏这种隐秘的创伤,因为从外表看,宝宝真的没有外伤,就像睡着一样

我们知道,婴儿的头部比例大于成人的头部。脖子上的肌肉不发达。当拉动上身时,头部跟随并开始钟摆式运动。宝宝的颈部肌肉力量弱,颅骨薄弱,神经保护系统发育不全,不能像成人一样起到支撑保护的作用,因此非常容易因为晃动造成颅内血管破裂、脑水肿、弥漫性轴索损伤。在宝宝囟门闭合前,甚至可以在宝宝脑袋上看到与心跳节律同步的动脉搏动。

虽然大多数婴儿摇晃综合征都是“无心之失”,但是严重的颅脑损害对宝宝来说是终身而且不可逆的。根据调查统计,婴儿摇晃综合症中85%的案例是在家中造成,因为晃动对孩子造成伤害的70%都是男性家长。暴力殴打小孩的头部和不恰当的互动行为都可能引发婴儿摇晃综合征。

2012年,美国的小宝宝Cheyenne哭闹不止,焦躁的父亲抓住她的肩膀用力摇晃,宝宝就安静下来。但是随后陷入重度昏迷并送医抢救。很不幸,Cheyenne就是因为父亲的晃动出现婴儿摇晃综合征。因为剧烈的晃动,宝宝的颅内血管破裂,虽然经过手术抢救,Cheyenne留下了终身残疾。

虽然成人的保护系统成熟,能够对大脑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在剧烈晃动的时候还是会出现损伤。如车祸、跌倒、殴打、打喷嚏都会诱发包括脑震荡、意识丧失、脑血管破裂等损伤

有一些损伤会逐渐恢复,因为出血量少、功能区不受影响;但是一些严重的损伤将会危及生命,如脑挫伤、脑血管爆裂,经过抢救可能留下严重后遗症,如瘫痪或语言能力缺失。

就是因为我们的 大脑很容易受伤变成一团浆糊,所以才需要各种预防和保护。

剧烈摇晃脑袋……脑子不会变成浆糊,千万别信!

我是神经外科医生周倩,欢迎关注我的知乎!

参照资料:

1.Shaken Baby Syndrome and a Triple-Dose Strategy for Its Prevention

2.Long-term outcomes of the shaken baby syndrome prevention program: Turkey’s experience

3.Critics, parents question diagnosis of shaken baby syndrome

Critics, parents question diagnosis of shaken baby syndrome

4. SHAKEN BABY SYNDROME IS PREVENTABLE

americanspcc.org/never-

user avatar

你的问题本身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单就大脑本身而言,确实很软······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波琳娜·阿尼基娃把人脑十分生动的形容为“可以用勺子舀出的软布丁”,另一位叫做本·拉波波特的脑外科医生则将大脑的形状形容为一种“介于布丁和果冻之间”的形态:

——你要是把它取出来放在桌子上,它会失去原来的形状,变得越来越平,就像一滩泥一样瘫在桌子上。


大脑有多软?

软到法医解剖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能戳进去,想要把它取出来也不能像取其他器官一样用手直接拽——它太软了,你来硬的这套它是不接受的,必须慢慢的细致操作,把它完整的从底部“捧”出来


这个无比软且脆弱的一个东西,是宇宙中最具有信息密度的物质之一:

既然大脑那么软那么脆弱,那剧烈的摇头为什么不会让它凌乱为“一团浆糊”呢?


这就不得不从大脑身边那一个比一个壮实有用的保镖说起了:

首先是硬度极强、结构防冲击力极强的颅骨,然后有三个膜把大脑包了起来:

——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


硬脑膜是一很厚而且相当坚韧的双层膜,又坚固又耐用,还防水,和颅骨并称大脑的“边防兵”


蛛网膜和硬脑膜不同,它其实是一层皮肤,下面是一层带有弹性的纤维性开放空间,里面充满了脑脊液,还有许多小纤维束,它们可以共同稳固大脑的位置,在你的头撞到什么物体的时候就可以充当减震器的作用。


最后一个就是大脑的“贴身护卫——软脑膜。

它是脑膜最内的一层,薄而透明,紧贴在脑表面,由结缔组织的胶质纤维和弹力纤维构成。

如图:

说白了,大脑具有自己的一套安保机制,这套安保机制的核心是颅骨和脑膜。

颅骨和和脑膜将大脑包裹起来,前者主要可以防止外物对大脑的撞击,而下面的脑膜作为一种三层装有液体的薄膜,起到对打击起着再次缓冲、供养(软脑膜)的作用,当头部受到冲击的时候脑膜就可以有效减轻外界对大脑的冲击。


之所以晃脑子无法让大脑自身结构发生改变,除了大脑自身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摇晃这一行为完全可以被大脑的保护机制、固定作用所抵消,达不到这个作用,这个原理很好想明白,大脑的结构与功能联系非常密切。

我们以以大脑皮层来举例说明一下:

大脑皮层各个区域分工明确:

大脑中央后回称躯体感觉区

中央前回称为运动区

极和矩状裂周围皮层称为视觉区

颞横回称为听觉区

额叶皮层大部,顶、枕和颞叶皮层的其他部分都称为联合区。

可以说大脑皮层负责了很多事情,比如视觉、触觉、语言,思维等,是调节躯体运动或者说控制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而它看起来只不过是一层大脑表面的浅层组织,如果你将它量化一下(撕下来),那差不多就一层2mm左右的纸,这张纸却成了指挥几乎所有动作的地方,足以看出大脑的神奇之处。


作为人类长期进化来的高智能器官,如果摇个头这些个所有的东西就都被搞成一团糟了,那人类基本就白给了,进化不到今天。


相比担心大脑来说,建议担心一下脖子,因为快速、猛烈的摇头更可能伤到的是你的颈部神经,还可能会引起椎动脉对大脑的血液供应。


大脑虽然有着自我的保护机制,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地挑战大脑保护层的底线,如果大脑受到突如其来的冲击导致颅脑损伤,那么脑脊液的冲击、颅内压力变化等因素很可能引起脑震荡


想像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保护机制:

user avatar

一般很难变成糨糊, 但只要加速度和/或持续时间足够,可能造成出血、血肿等等颅脑损伤。


该内容可能包含令人不适的图片或视频!

为保障您的阅读体验,请谨慎浏览!


图片恐怕会比较直观。


img.medscapestatic.com/


最为家长所知的是摇晃婴儿综合症 (旧)










虐待性头部创伤(英语:Abusive head trauma,简写AHT),旧称摇晃婴儿综合症(英语:Shaken baby syndrome,简写SBS),是指因婴儿受到暴力地摇晃而对其脑部产生的损害,为一种儿童虐待。在美国和加拿大,此行为可能被指控涉嫌虐待儿童罪。虐待性头部创伤的成因,是由于婴儿脑部发育仍未稳固,当受到暴力摇晃时,脑部组织容易受到撞击,而出现血管撕裂,及脑神经纤维受损。这种症状的后遗症包括头痛、头晕、失忆及影响智力,严重者因脑部有大量微丝血管爆裂,引致脑部大量出血,可导致瘫痪甚至死亡。

** 虽然来自一篇质疑的文章, 但是插图很不错




当然除了摇晃, 还可见于交通意外以及激烈活动(文体运动、训练及军事活动等)中。









人体的组织也是有撕裂强度的。 当机械损伤超过一腚的极限,就会撕裂了。



即便不撕裂, 功能也会收到很大的影响。




人的脑袋剧烈晃动的时候脑子为什么不会变成一团浆糊?

一般的运动加速度和持续时间不够, 脑子在 “悬挂系统”的保护下不会变成一团浆糊。



** 插图仅为参考, 并非紧跟文字

** 插图仅为参考, 并非紧跟文字

user avatar

@伊卡鲁斯二号 邀~

题主说:最近吃猪脑比较多……

提到脑子这种东西,很多人都会蹦出来另一个词——脑浆

随之而来的就是某些画面中伴随着颅脑骨折而出现的红红白白的东西。

比如这种新闻:这种车又出事 女子被撞死 脑浆洒了一地

很多人就都会觉得既然脑浆脑浆的叫,怕不是脑袋里就是一包汤汤水水吧?

当然,对于广大吃货而言,脑子应该叫。。。脑花,更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虽然我一直不是很理解这种基本没什么味道,又都是脂质类的东西到底有什么吃头!

吃到嘴里就只是调料的味道啊,你们究竟在品什么?

更多的关于脑子质地的形容是类似豆腐脑、豆腐、果冻之类。实际上,如果除去了大脑上的N层膜,而只是大脑实质的话。。。。我觉得和下面这种用来凉拌的很嫩很嫩很嫩的嫩豆腐差不多。

不同的是,虽然脑子核心可以是块嫩豆腐,但是脑子的外面是一层一层又一层的包着很多膜。

这些膜的存在,一方面起到维持大脑里的各种循环,如脑脊液循环,血液循环等生理功能,另外一方面也给大脑提供了基本的保护功能。

图上打了红色箭头的就是包裹大脑组织的三层膜,从内到外依次是软脑膜、蛛网膜和硬脑膜

此外,在图上还能看到很多红色、蓝色代表动脉和静脉的血管,可以说是很密集了。

这些结构对于大脑组织构成了一个基本的保护。

此外,最坚固的保护那还是最外面颅骨,类圆形的结构和质地都能提供相对可靠的保护作用。

当然肯定也是有限度的正常情况下,真是跳楼、车碾、锤砸的,钢筋铁骨那都顶不住。

但是,这些结构并不能完全解释为啥摇晃脑袋不会导致脑组织变成糨糊。。。还得继续分析。


从上面图中可以发现,脑子周围是没什么明显的空隙的,虽然一层一层的结构不少,但是脑子在颅腔里好像没什么活动空间啊。

大脑里真实的剖面图是下面这样,缝隙有,但是真的小,比鸡蛋黄在鸡蛋里的空间可小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这也算是一种对脑子的保护措施了。

想像一下,如果脑子的活动空间比较大的话,我们摇晃摇晃摇晃的给脑子一个速度,脑子岂不是就要撞来撞去。。。那可以真的糨糊了!

所以!!!!速度很关键!

题主问:脑子会不会像鸡蛋一样摇一摇变成金蛋呢……

如果一个鸡蛋很容易就被摇晃到散黄。那大概率是。。。。这个鸡蛋不新鲜了。

对于新鲜鸡蛋而言,想仅依靠手速摇晃来散黄。。。那大概得单身四十年(大误!!!!)

需要很大、很快而持续的摇晃力度

真要是把这种力度施加到人头上,这脑子还真的要受伤!

只是因为前述各种膜各种血管的存在,不至于像鸡蛋黄那样化成一包汤水罢了。

对于生活中的轻微摇晃,我们会感觉到头晕,这通常只是平衡器官的影响而已,和脑子没什么关系。如果力量再大一点,有个词大家应该都听过——脑震荡

脑震荡

脑震荡是脑组织损伤中最轻的一种了,最主要的特点是受伤当时就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俗话讲的“昏过去了”,时间一般在半小时以内,可以自动恢复。但是恢复清醒之后常常出现失去受伤当时和之前一小段时间的记忆——逆行性遗忘

对于临床和法医而言,如果没有出现这种比较短暂的、可自行恢复的意识障碍和逆行性遗忘的话,一般不会轻易诊断为脑震荡,就算医生下了。。。法医鉴定的时候也不会认的。

头部受到打击之后的头痛、头晕、恶心甚至呕吐是神经受到刺激之后的应激反应,这很正常,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有确切的损伤出现。

所以,很多人宣称的“脑震荡了”往往都还没达到诊断标准。。。

绝大多数的脑震荡都可以自行恢复,也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没什么影响。但是也有遗留了部分严重神经系统问题的情况,但是通常认为这种其实本身就已经不是“脑震荡”了。

脑挫伤

再严重一点就是脑挫伤了。因为运动而形成的的损伤很重要的是冲击性脑挫伤和对冲性脑挫伤,换个词可能更常见——对冲伤

法医学中,提到对冲伤指的都是大脑的对冲性损伤。

如下:

实际情况中,往往出现对冲伤的严重程度要大于冲击点伤,甚至可以出现冲击点伤轻微或没有,但是对冲伤非常严重的情况。

比如下面:

造成这种损伤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大脑在颅腔里是有活动空间的!

头部突然的加速或者在一定速度运动中突然发生减速。

如头部静止的时候突然被打击或者从站立位摔倒时后脑勺着地,颅骨和脑组织运动的不同步而因惯性发生脑组织撞击在颅骨内壁的情况,从而导致上面这种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这种应该绝大多数非专业的人都会觉得陌生,但是这种情况却是一种很严重的颅脑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主要发生在头部的旋转加速运动中。脑组织深部的神经纤维因为高速旋转带来的剪切力作用而发生过度牵拉和扭曲

DAI的主要表现是伤后立即的持续昏迷,少部分中间有清醒期,之后再次昏迷,大部分是严重的不可恢复性昏迷,直至死亡。DAI在各种影像检查中的表现不是很突出,而且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救治办法。

我们对于大脑、神经的了解、治疗和修复还远远不够。

所以,在脑子真的变成糨糊之前,人早就不行了。。。继续搞下去就都已经是死人了,糨糊不糨糊的也没所谓了。。。

总结一下:

因为脑子在颅腔里没有那么大的空间来摇晃,加上还有N层脑膜和血管的支持保护,所以大脑组织在摇晃中并不会轻易“散黄”。

然而不散不代表不会伤,相反因为剧烈摇晃而导致大脑损伤,还是可以致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也很形象!想象一下,脑袋像个西瓜在蹦蹦床上使劲儿跳,按理说里面的脑子应该早就散架了,变成一锅混沌的浆糊才对。可事实是,它稳如泰山(相对来说)。这背后其实有一套相当精密的“人体缓冲系统”,咱们就来捋一捋,看看它是怎么做到的。首先,得认识到,脑子这玩意儿,虽然在颅腔里是活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可有意思了!你觉得,咱们的脑袋如果不是圆的,变成方的,或者三角的,会怎么样呢?你想想,咱们的脑袋里装着最重要的东西——大脑。大脑它就像一个超级指挥中心,负责咱们所有思考、学习、记忆、还有感觉。这个大脑它可不是一块硬邦邦的石头,它里面充满了精密的神经元,就像密密麻麻的小电线,互相连接,传递信息.............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得明确一个概念:“后面”勒住脖子,和“前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你被一个人从后面勒住脖子,那基本上就是对方的身体贴着你的后背,双手从前面缠绕上来,把你的脖子给控制住了。这种情况,你的身体和动作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现在说说学武术或舞蹈的女生,前踢腿.............
  • 回答
    “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找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这句话,我想了好半天,觉得它说得一点儿也没错,但又好像哪里不对劲。这就像是在看一幅画,画上的人栩栩如生,你忍不住想知道他那天穿的这件衣服是不是真的有卖,或者他站的那片风景有没有真实的取景地。你说“脑袋有问题”,这话说得够直接,够狠。如果真这么想,那大.............
  • 回答
    .......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非常极端,涉及到人身安全和职业操守的激烈冲突。从法律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场艰难的辩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让你理解其中的复杂性。首先,要明确一点:在你被威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出于自保而进行的转账,在法律上通常会被认为是非自愿的,不具备完全的法律效力,并且不会被视为主动的违法行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大脑工作原理和智能本质的认知误区。简单来说,虽然脑信号的“传输速度”惊人,但这并不等于说每个人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完全一样了。这就像你有一辆跑车,但你的驾驶技术、路况,甚至你目的地有多远,都会影响你完成旅程的时间一样。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脑信号的传播速度并不是.............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的原话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死,死国可乎?”后来在揭竿起义时,他又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思想的萌芽,即个人的命运并非由出身决定,而是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然而,有人说“中国人脑子里一直.............
  • 回答
    一个人脑海里能容纳下世界上所有的书,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画面,仿佛瞬间拥有了无尽的知识宝藏。但如果我们仔细推敲一下,这种“博学”的定义,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直接。首先,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这个人,我们暂且称他为“书海智者”,他的大脑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每一本书的内容都清.............
  • 回答
    想知道大多数人的脑子是不是一样?这可不是件容易事,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科学家们确实想过办法,通过一些巧妙的实验来窥探大脑的相似之处。这不是把大脑拿出来比对一下那么简单,而是要看它在工作时,是不是遵循着一些共同的“代码”。核心思路:找共同的“行为模式”和“神经反应”如果大多数人的脑子工作方.............
  • 回答
    扫兴的人,他们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头疼的问题。有时候,你兴致勃勃地分享个好消息,或者提议个有趣的活动,结果对方一盆冷水泼过来,瞬间让人感觉“好心被狗咬”了。那么,他们的脑子里究竟是怎么运作的呢?是单纯的情商不高,还是别有用心?我总觉得,人这种生物挺复杂的,很少有事情能用一个简单粗暴.............
  • 回答
    “恋爱脑”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有点可爱,有点浪漫,但实际上,它背后隐藏的能量,有时真的会让人头皮发麻。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从我身边最亲近的朋友,到那些在网上听来的故事,那种“恋爱脑”的威力,说起来,比任何言情剧里的狗血剧情都来得真实,也更令人心惊。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失控的智商和判断力。当一个人.............
  • 回答
    李铁在赛后发布会上那番话,着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具象化的李铁。要说怎么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也能看出他这番话背后的一些东西。首先,“没人比我更了解中超和国足球员”,这句话本身带有极强的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作为一名长期在中国足球体系内摸爬滚打的教练,从球员到助教再到国.............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为什么那些出类拔萃、总能干出一番大事儿的人,脑子里好像总有用不完的精力,脑瓜子也特别灵光。这事儿真不是天生的什么“超能力”,而是很多因素叠加出来的结果,就像一个人吃得好、睡得香、身体壮实,自然做什么都更有劲儿。首先,他们脑子里其实也不是“精力多”,更像是“精力运用得更高效”。想一想,我.............
  • 回答
    普京的这句话,“忘记苏联的人没有良心,想回到苏联的人没有脑子”(Кто забыл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у того нет сердца. Кто хочет вернуться в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у того нет головы.),是一句非常具有争议性且极具概括.............
  • 回答
    高智商的人在思考问题时,脑海中的景象并非单一固定的画面,而是一个动态、多维度、高度活跃的认知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尝试描绘这种“景象”,就像是在观察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立体模型:1. 信息输入的过滤与结构化: 海纳百川,去芜存菁: 当面对一个新问题时,高智商人士会快速地从海量信息中捕捉到关键要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理解世界的核心方式,以及感官缺失如何影响我们对概念的构建。对于天生失明的人来说,他们是否能在脑中“看见”人类的样子,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看见”和“想象”。我们通常认为的“看见”,是一种通过视觉感官接收光线信息,并在大脑中形成.............
  • 回答
    咱们中国古代,那可真是藏龙卧虎,涌现出不少脑洞开得奇大,想法天马行空的人物。要说脑洞,那可不是指那会儿就有“脑洞”这个词,而是他们那种不拘一格、敢于挑战常规的思维方式。今天就咱俩聊几个,保证让你听着就觉得有趣,而且他们的点子,搁现在看也够让人拍案叫绝的。1. 墨子:炸药的先驱,战争机器的设计师一提起.............
  • 回答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患上了一种情不自禁说出脑内想法的疾病,就像《三体》里的三体人一样,想=说,那绝对是一场彻底的、颠覆性的变革。这不仅仅是交流方式的改变,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重塑,人类文明的基石都将被动摇,我们所熟知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1. 瞬间爆发的混乱与真相:最初的那一天,大概会是世界末日般的.............
  • 回答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但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的事情,请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互联网上的信息不能替代医疗建议。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那将是极其痛苦且难以想象的经历。首先,直接的疼痛感是不可避免的。大脑本身没有痛觉感受器,但包裹着大脑的脑膜和血管是有痛觉的。所以,当“被吃”或“被毁掉一部分”发生时,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