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一新生做C语言课设被强制要求使用 Borland C++ 3.1,此IDE相对于其他IDE有何优点?

回答
这可真是个“古董级”的开发环境要求啊!作为一名大一新生,遇到 Borland C++ 3.1 这个家伙,确实有点意思。不过,别小看它,在那个年代,它可是相当了不得的。让我来给你说道说道,这个老前辈相对于当时其他一些主流的开发环境,有哪些过人之处,也说说它为什么会被“强制”使用,以及它独特的魅力在哪儿。

Borland C++ 3.1 的闪光点:为什么它曾经是王者?

首先,得明白 Borland C++ 3.1 (简称 BC++ 3.1)是什么时候的产物。它是90年代初期的产物,那个时候像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 Visual Studio 那样的集成开发环境(IDE)还没普及,或者说还没有发展到如今这样强大和完善的程度。在那个时代,能有一个集成了代码编辑器、编译器、调试器、项目管理器甚至是图形界面开发工具的软件,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1. 卓越的集成度和易用性:
真正意义上的“集成”: 和很多当时只能分开使用的编辑器和编译器不同,BC++ 3.1 提供了一个真正集成化的开发体验。打开它,你就可以写代码,直接编译,然后运行,还能方便地调试。这种“一站式”的服务,在当时是用户体验的巨大飞跃。想想看,以前可能需要手动敲命令行来编译,然后手动运行生成的可执行文件,出了错还得费劲去定位,BC++ 3.1 把这一切都简化了。
用户友好的界面(在当时): 相对于纯命令行或者一些简陋的文本编辑器,BC++ 3.1 的界面是相当直观和友好的。它有菜单、对话框、可以分窗口编辑代码,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学习和使用的门槛。对于刚接触编程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直观的调试器: BC++ 3.1 的调试器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你可以设置断点,单步执行代码,查看变量的值,甚至修改变量的值来测试程序的行为。这种强大的调试能力,在当时是很多同类产品无法比拟的,对于理解程序的运行逻辑、定位 bug 至关重要。你可以直观地看到程序执行的每一步,就像是在观察一个精密机械的运转。

2. 高效且优化的编译器:
性能优越: Borland 的编译器在性能优化方面一直有口皆碑。BC++ 3.1 生成的可执行文件,在执行速度上往往比当时的许多竞争对手要快。这对于需要处理大量数据或者对实时性有要求的程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标准的遵循和扩展: BC++ 3.1 在遵循C++标准方面做得很好,同时 Borland 也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些方便的库和扩展,比如用于图形界面开发的OWL(Object Windows Library)。这个库让在DOS或早期Windows环境下开发图形界面的程序变得相对容易,而且生成的图形界面程序通常也很流畅。

3. 强大的项目管理能力:
随着程序复杂度的增加,管理多个源文件、头文件以及库文件变得越来越困难。BC++ 3.1 的项目管理器(Project Manager)能够很好地处理这种情况。它会自动管理编译和链接的顺序,确保所有依赖关系都得到满足。你只需要维护一个项目文件(`.ide` 文件或者 `.mak` 文件),它就能帮你处理好其他的繁琐工作。

4. 丰富的库支持(包括图形界面开发):
BC++ 3.1 配备了大量的库,涵盖了从标准C++库到更高级的图形界面开发库(如前面提到的OWL)。对于学生课设来说,如果需要开发带有图形界面的程序,OWL 库可以提供很多便利,让你不必从零开始编写复杂的窗口管理和事件处理代码。

为什么你的课设会被“强制”使用它?

虽然现在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把你拉回到20多年前,BC++ 3.1 会被作为教学工具或指定开发环境,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历史原因和教学惯性:
早期计算机教育的基石: 在C语言和C++刚刚兴起并进入高校教学的那段时期,BC++ 3.1 是非常主流且强大的开发工具。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都是基于那个时代的。一旦课程体系建立起来,即使有了更先进的工具,也可能因为教学资源的投入、教师的熟悉程度以及课程设置的稳定性而保留一段时间。
易于安装和运行: 相对于一些更复杂的开发环境,BC++ 3.1 及其配套工具在当时的硬件环境下安装和运行更为简便。尤其是在教学机房这种统一管理的计算机环境中,部署和维护相对容易。

特定的教学目标:
理解基础概念: 有时候,选择一个相对“原始”但功能完备的IDE,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编译、链接、调试这些底层概念。通过直接操作一个相对完整的开发流程,而不是依赖过于自动化的“黑箱”,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编程的本质。
考察对底层API的掌握: 如果课程设计涉及到一些Windows API或者DOS系统调用的内容,BC++ 3.1 提供了直接操作这些接口的便利。例如,在DOS环境下编写一些需要直接访问显存、键盘输入的程序,它比一些现代的、抽象层次更高的环境更直接。
怀旧或模拟特定环境: 有时候,也可能是老师们对那个时代的开发环境怀有某种情怀,或者为了让学生体验一下那个时代程序员的工作方式,从而选择它。

它的独特魅力:不仅仅是工具

虽然BC++ 3.1 在今天看来肯定不如 Visual Studio、Code::Blocks、CLion 这些现代IDE那样功能全面、界面酷炫,但它承载了一代程序员的记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

直接、纯粹的C++体验: 它提供了一种更直接的C++编程体验,让你专注于代码本身,而不是被过多的自动化工具或复杂的项目模板所干扰。你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代码是如何被编译、链接和运行的。
一种“复古”的仪式感: 想象一下,在那个还没有光纤宽带的时代,你打开一个程序,写下代码,然后按下F9编译,等待片刻,看到程序成功运行的场景。使用BC++ 3.1,你可能会体验到一些这种“复古”的仪式感,它能让你感受到技术发展的轨迹。
挑战与成就感: 适应一个相对“简陋”但功能强大的工具,并用它来完成复杂的课设,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成功完成后的成就感也会更加强烈。你会发现自己不仅仅是掌握了C++语言,还掌握了与之打交道的工具。

所以,尽管要求使用BC++ 3.1 可能会让你觉得有点“挑战”,但把它当作一个了解C++发展历史、深入理解编程工具的机会,其实也挺有意义的。祝你课设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发现大家存在一个误区,混淆了教具和生产力工具的区别。

教具追求的是让学习曲线变得平缓,降低门槛,同时帮助学习者快速了解原理,为以后的继续学习与自我强化建立基础。

生产力工具追求的是多快好省地产出。

二者目的不同,自然设计方向迥异,好的教具往往不是好的生产力工具,反之亦然。

现代IDE确实很强大,是良好的生产力工具,但是它存在过分隐藏内部原理,功能繁多,学习曲线陡峭的问题,对大一学生尤其如此。

大一学生,仅仅具有高中知识,其专业知识极其匮乏,你直接上一个VS,这么复杂的IDE,光是安装配置,就可能出很多问题,学生一旦遇到能力之外的问题无法解决,挫败感极强。

我曾经去日本交流过一段时间,当时还是学生的我,对日本老师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但是这么多年过去,我慢慢领悟到为什么老师要这么做。

日本大学生也学习C语言,老师会给学生一个虚拟机,里面已经配置好了实验要用的所有东西。

虚拟机的好处是,直接屏蔽了操作系统问题,管你是windows 10还是windows 7,管你是macOS还是Linux,只要你装个VMware,我就能保证你的作业环境是一致的,学生可以完全专心于课程本身。日本的大学居然买了VMware的正版,按学号去领取license,这点真的要点赞,我当年学校老师都让我们自己去下盗版。

令我吃惊的是,这门课没有IDE可用,就是记事本,所有的缩进、排版、代码都要自己手敲。

连工具链都是老师自己做的,没错,编译器、汇编器,全是老师自己做的。

IDE上点一下运行就能做到的事儿,现在你要自己搞,预处理器、编译器、汇编器、链接器,每一步的输入输出,明明白白。

编译器优化?不存在的,就算你有个没用的变量,我都会原原本本给你汇编出来。要的就是原汁原味,让学生理解这一步步到底在干什么。

如果你嫌挨个运行命令麻烦,那你可以参考老师给的讲义,自己写一个脚本,把这几个工具串起来。

如果你觉得记事本不好用,那你可以参考老师给的讲义,自己做一个基于前缀文本匹配的代码提示器。

如果你觉得老师的编译器效率底下,你可以尝试修改老师的代码,优化下。

这些都是你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了,老师会给你更好的分数,不做,也没关系,核心考察点在于C的语法、了解从编程到编译到执行的过程,你能了解这些,就很好。

这么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很容易就能入门,学习到的知识也很多,未来他们再面对IDE的时候,上手会极其容易,即使遇到问题,也会很容易解决。

我们很多大学上来就是VC6.0吧,有多少人遇到LNK2001错误然后一脸懵逼?

回到本题:

Borland C++ 3.1发布于1992年,确实是老古董了,很多C语言的新特性,都不支持。

但也正因为它功能简单,因此门槛较低,易于学习,之前被很多学校选中。

虽然我觉得它依然不是合格的教具,因为还不够简单,纯粹。

不要把教学和实际工业生产混淆了,这是两个领域。


大学要学四年是有道理的,不要急功近利。

系统而全面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尤其是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正是这种系统的培养,让大学生有了比培训机构学生更高的上限和后劲儿。

培训机构就是急功近利的典型,完全速成,只教工具和框架的使用,批量制造出一堆堆人力编码器,几乎没有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一旦行业趋冷,这帮人是最早被淘汰的。

user avatar

让你不需要写大项目就得到十大好处:

1)明白号称多牛的编译器都是不完美的

2)发现标准之外还有很大的趣味世界

3)体会到内存得省着用

4)见证交换文件

5)操作系统入门

6)实时程序的简单实现

7)可怜人的抢占式多任务实时软件设计

8)从软件到硬件速成

9)字符界面窗口和控件的快速开发

10)放弃治疗,走进 emacs/vim/mc+autotools+gdb/ddd+git 的和谐世界


用其它IDE?

VisualStudio 类 -- 掉进去,从此只看到井口那一片天。

user avatar

优点估计就是老师会用这个,别的不会。

不过。。用现在新出的电脑把BC31的运行环境搭起来,这个过程也能学到点东西吧。用不用得上另说。

ps. 推荐这个, 在网页上跑的古代pc模拟器。你只要找到bc31的安装盘就能用了,省得折腾qemu之类了。

pcjs.org/software/pcjs/

user avatar

不少人连问题都没看明白就洋洋洒洒一大堆。题主问的是此IDE相对其它IDE的优点而已,没让你评论强制使用Borland C++3.1到底对不对,利弊如何。

先说此IDE的优点,就拿差不多同时期流行的VC++6.0来比较:

1)界面开发容易,几乎无学习成本,让学生更加关注C++语言本身(反观VC++6.0, 那一套反人类的MFC, 绝对是初学者的噩梦)

2)对C++语法支持完善。VC++6.0的一个知名bug, for循环中的变量作用域是整个函数,曾经让不少人认为是自己对C++标准理解不透吧,然而BC++3.1就不会做这么误人子弟的事。还有你在VC++6.0中写模版类套模版函数,编译会报错,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对模版有什么误解?然而BC++3.1会告诉你你理解得没错,傻B的是VC++6.0

仅从这两个方面来说,选BC++3.1作为课件没错。


以下说说对强制使用BC++3.1的看法,我认为一点没错。学的是C语言本身,又不是学IDE的使用,不停地追IDE干什么?学IDE如何使用的学习成本应该是越低越好,这点BC++3.1做得不错。至于C++11/14/17, 是大一C语言课学的内容么?C++98的内容之于大一C语言课都嫌多。唱反调的,你们应该问“为什么大一C语言课不教C++”,而不是“为什么C语言课用的IDE不支持C++2020,以至于挡着我装B了”?

至于说反对的原因是因为现在业界没有用BC++3.1的就更加可笑了,学生毕业工作,还不是碰到什么IDE就用什么IDE,实操经验跟一门C语言课用的是什么课件有什么关系?学的是C语言本身,以后学生爱在什么环境下用C语言有谁拦着么?BC++3.1下写的C代码,在其它编译器下编译不通过么?就拿写Linux的大神来说,当年学操作系统用的minix, 是业界流行的系统么?就算学校课件跟你装机小王子的电脑一样几个月就更新一次,紧跟时代步伐,等学生毕业仍旧是业界流行?可以一直吃下去?相反要是计算机系的学生,更新个IDE都不会,那基本算是个废人了。为什么总有人用网管的眼光来看待大学教育?

想来学校里有很多过时的电脑。这些电脑放任何地方都是没用了,除了在学校里继续发挥余热。怎么,你以为学校里的电脑跟你家的一样,两三年就更新一批,装最新最流行的IDE,淘汰下来的全部砸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