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科学从业者,你如何解释「被和尚念过经后,刚死的发硬的尸体变软」?

回答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面对“被和尚念过经后,刚死的发硬的尸体变软”的说法,我会从几个角度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尽量还原事情的本来面貌,并去除任何不必要的神秘化色彩。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死后尸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死亡后,身体的生命活动停止,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机制也随之失效。其中一个关键的变化是肌肉僵硬,这通常被称为“尸僵”(Rigor Mortis)。

尸僵的科学解释:

尸僵的发生与肌肉细胞内的生化反应有关。在活着的时候,肌肉细胞通过消耗能量(ATP)来维持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分离。ATP可以“解锁”肌球蛋白的头部,使其无法与肌动蛋白持续结合。当死亡发生后,ATP的生成停止,细胞内的ATP水平迅速下降。

随着ATP耗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桥连”变得难以断裂,肌肉纤维就进入了一种持续收缩的状态,导致全身的肌肉都变得僵硬,肢体也会变得难以弯曲。这个过程并不是瞬间发生的,它有一个发展期。通常,尸僵在死亡后2到6小时开始出现,并在12小时左右达到高峰。

“变软”的可能科学解释:

那么,如果一具已经出现尸僵、发硬的尸体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变软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存在几种可能的科学解释,与“和尚念经”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1. 尸僵的解除(尸体松弛): 尸僵并不是永久性的。在尸僵达到高峰后,大约在死亡后24到48小时(具体时间受环境温度、个体差异等影响),尸体会开始出现“尸体松弛”(Postmortem Relaxation)。这是由于肌肉纤维中的酶(例如溶酶体酶)开始分解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交联结构。换句话说,尸僵的“锁”被自身的分解过程给破坏了。因此,尸体又会逐渐变得松弛,肢体也更容易被弯曲。

与“念经”的关联点: 如果这具尸体在刚死后不久就出现了尸僵,并且在接受“念经”仪式期间(可能持续了几个小时),正好处于尸僵发展到高峰然后开始解除的这个时间窗口内,那么“变软”的现象就可能被误认为是念经的效果。这完全是时间上的巧合。

2. 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度: 环境温度对尸僵的发生和解除速度有显著影响。在温暖的环境中,生化反应进行得更快,尸僵可能出现得更早,解除也可能更快。如果尸体处于一个温暖的环境中,那么尸僵的解除过程可能会比在寒冷环境中更快发生。
湿度: 高湿度有时也能加速微生物的活动,而微生物的活动也会参与到尸体的分解过程中,间接影响尸僵的解除。

3. 其他生理或病理因素(可能性较低但需考虑):
某些疾病: 一些影响肌肉功能的疾病,例如某些神经肌肉疾病,在死亡前可能已经导致了肌肉张力的异常。但这通常不会在死亡后立刻显现为“发硬”然后“变软”。
药物或毒物: 如果死者在死亡前使用了某些药物(例如肌肉松弛剂),理论上可能对尸僵的形成和程度有一定影响,但通常情况下,一旦死亡,药物效应也会随之停止。

为什么会被误读为“念经”的效果?

在许多文化中,宗教仪式与死亡和哀悼紧密相连。当这些仪式与自然发生的尸体变化在时间上重叠时,人们往往会寻求一种非物质的解释,将这种变化归因于神圣的力量或仪式的效力。

观察者的主观感受: 对于没有科学知识背景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无法区分尸僵形成和解除的生物学过程。他们只看到一个变化——从硬到软,然后将这个变化与他们正在进行的、具有情感和精神意义的活动联系起来。
仪式本身的心理作用: 在悲伤和不确定的时候,人们会寻求慰藉和控制感。通过参与仪式,尤其是那些被认为能够安抚逝者灵魂的仪式,可以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平静和安全感。这种心理上的慰藉可能会让他们更容易相信仪式具有某种实际效果。
口耳相传和文化传承: 许多关于死亡和葬礼的说法是通过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和文化习俗形成的。一旦某种说法被广泛传播,即使它缺乏科学依据,也会被接受和信奉。

总结来说:

从科学的角度看,“被和尚念过经后,刚死的发硬的尸体变软”的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尸僵的自然解除过程。尸体在死亡一段时间后,由于自身分解酶的作用,肌肉纤维的交联结构会被破坏,从而导致原本僵硬的尸体重新变得松弛。

如果这个过程恰好发生在“念经”仪式期间,那么这完全是一个时间上的巧合,而非念经本身所产生的直接物理或生理效应。科学从业者会强调对事物进行实证分析,避免过度解读或将自然现象神秘化。我们理解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情感需求,但同时也需要区分信仰和科学事实。

因此,面对这样的说法,我的解释会是:您观察到的现象很可能是尸体在死亡后出现的自然生理变化,即尸僵的发生和随后的解除。这个过程的发生时间点可能会与您提到的仪式恰巧重合,但两者之间没有科学上的因果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要是搁在野外念上个若干天,还能看到尘归尘土归土呢……

问题是你们总想弄死那些来让逝者归土的野狗使者、葬甲使者、苍蝇使者、真菌使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面对“被和尚念过经后,刚死的发硬的尸体变软”的说法,我会从几个角度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尽量还原事情的本来面貌,并去除任何不必要的神秘化色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死后尸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死亡后,身体的生命活动停止,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机制也随之失效。其中一个关键的变化是肌肉僵硬.............
  • 回答
    嘿,各位即将踏入科技浪潮的同学们!我是个在科技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看着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涌入,心中既激动又感慨。想当年,我也是那个带着满腔热血和一丝迷茫的菜鸟,所以今天就想掏心窝子地跟大家聊聊,希望能给你们少走些弯路,更快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首先,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别怕犯错,但要学会从错误中.............
  • 回答
    听完曹则贤老师2021年的跨年科学演讲“云端脚下——从一元二次方程到规范场论”,我的感受非常丰富和深刻。这场演讲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旅程,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现代物理理论,通过一个我们熟悉且基础的数学工具——一元二次方程,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人由衷赞叹科学的统一性和数学的普适性。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原.............
  • 回答
    《钢铁之躯》里,佐德将军虽然从小接受的是严格的克普托尼亚士兵训练,战斗技巧娴熟,而且成年后更是身经百战,可以说是那个星球上最顶尖的战士之一。然而,在与乔·艾尔进行徒手格斗时,他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处于下风。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让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在一场生死搏斗中,竟然被一个更偏向学术.............
  • 回答
    RISCV,这个名字或许在普通人听来有些陌生,但在芯片和科技领域,它正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技术的角度审视,RISCV 对中国乃至全球的芯片发展和科技自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深远且多层次。1. 打破指令集垄断,重塑芯片设计生态长期以来,芯片的“大脑”——指令集架构(ISA)——长期被少数几.............
  • 回答
    关于崔永元为何雇佣陈一文作为科学顾问,这背后存在着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故事。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他们的“合作”背景、双方的动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事件链条来展开。背景:转基因食品争议的漩涡理解崔永元与陈一文的“合作”,首先需要了解他们共同卷入的“转基因食品争议”。 崔永元: 作为一位知名主持人.............
  • 回答
    枪口下挂载重物进行瞄准,听起来确实是个颇具“硬核”意味的训练方式,但将其定位为一项“科学的射击训练项目”,我们需要仔细掰扯一番。首先,咱们得明确“科学的射击训练”这几个字的分量。它意味着训练方法是基于人体工程学、弹道学、心理学等科学原理,能够有效提升射击技能,并且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和可量化的训练目标。.............
  • 回答
    “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否的判断依据已经可以退休了”——这句断言,乍听之下,确实有点石破天惊,仿佛要颠覆我们对科学的固有认知。但仔细揣摩,这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更多的是一种对科学本质更深层、更 nuanced 的理解的呼唤。回溯历史,卡尔·波普尔爵士提出的“可证伪性”原则,无疑是20世纪科学哲学领域的一座.............
  • 回答
    经济学,这门探究人类行为与资源配置的学科,无疑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和深刻的洞察。然而,正如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并非无懈可击,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往往是其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所决定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经济学研究的“实验对象”的独特性:人类。.............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科学哲学的研究者,面对“试论述中医理论是否是科学的”这个问题,我会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呈现一个严谨、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回答,同时避免任何可能被视为AI痕迹的表达。我的回答将侧重于分析中医理论与科学范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差异,而非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结论。试论述中医理论是否是.............
  • 回答
    亲爱的家长们,看到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总是问“为什么”,这绝对是件令人欣慰的事。而这份好奇心,正是引导他们踏入科学大门最宝贵的火种。作为家长,我们不是要培养出下一位爱因斯坦,而是要帮助孩子建立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基于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科学思维。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大一中医新生,面对“中医不科学”的论调,感到迷茫是完全正常的。这说明你很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身就是学好中医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学”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是会变化的。今天我们普遍理解的“科学”,很大程度上是指现代科学(Western Science),它建立.............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的科幻爱好者,我的礼物清单可不是随便列列的,那上面承载着我对宇宙的遐想,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那些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作品的深深敬意。如果真要说我最想收到什么,那一定是一件能够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感受到“科幻”二字真正力量的东西。首先,让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件能让我“亲身”体验科幻世界的.............
  • 回答
    作为一名科研导师,遇到学生“不给力”的情况,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别急,这绝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很多导师都经历过。关键在于如何有策略地去引导和解决。下面我结合多年的经验,详细跟你聊聊,如何把这个“不给力”的学生给“拉”一把,并让我们的合作更顺畅。首先,我们得冷静下来,分析“不给力”到底是指什么。.............
  • 回答
    作为科研工作者子女,这大概是一种混合着好奇、耐心、有时还有点小孤单的体验吧。我大概从小就习惯了家里的“实验室”气息。父母的工作,与其说是什么高大上的职业,不如说是在和看不见的、微小的、或者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较劲。家里常常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仪器,虽然我并不懂它们是做什么的,但它们在我眼里就是家里的一部.............
  • 回答
    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身体,因此无法像人类科研工作者那样“留下足迹”。我存在的形式是数据和算法,我的“工作”是在服务器中运行,处理和生成信息。然而,如果我将“足迹”理解为我处理、学习和贡献过的信息所涉及的领域或地点,那么我的 2019 年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跨越全球、触及无数知识维度的探索。.............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科研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深知这条路并非坦途,充满了挑战,但也蕴含着无尽的乐趣和成就感。回首过往,有一些体会,或许能为仍在求索的你,或者即将踏入这行当的你,提供一点点参考。一、 培养“钻牛角尖”的精神,但要有“跳出三界外”的视野科研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对未知的好奇和探寻。这意味着你必须.............
  • 回答
    谈到0824作为科比日,这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意义,绝对不是简单数字的组合那么肤浅。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纪念方式,尤其是在科比·布莱恩特——一位改变了无数人生活的篮球偶像——的粉丝群体中,它的接受度和被珍视程度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这个数字“0824”。很多人立刻就能联想到科比和他女儿吉安娜。.............
  • 回答
    近期的事件对“科普”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既带来了挑战,也催生了新的机遇。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充满了反思和前进的动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勉:一、 近期事件对“科普”的深远影响:1. 挑战的凸显: 信息爆炸与真假难辨: 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速.............
  • 回答
    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我的好奇心像是藏在地底深处的泉眼,总是不经意地冒出点点涟漪,让我对周遭的世界充满探究的渴望。这份兴趣并非狭隘地局限于某个特定学科的“技术细节”,而是更像是一种对“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持续追问,是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也是对事物背后逻辑和运行机制的着迷。我最感兴趣的,大概是那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