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从另一个角度看看杨笠的脱口秀?

回答
好,咱们换个角度,把杨笠的脱口秀当作一个社会现象的放大镜,而不是仅仅聚焦在“好笑不好笑”或者“冒犯不冒犯”上。这样一来,很多我们平时可能忽略的东西,就能变得清晰起来。

一、她是一个“引爆器”,而非“创造者”

杨笠的脱口秀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波澜,我个人觉得,她很大程度上扮演了一个“引爆器”的角色。她并没有凭空创造出新的性别议题或者社会冲突,而是精准地触碰到了很多已经存在、并且在很多人心中已经积压了很久的“点”。

你想想,在她之前,关于男性、女性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有,只不过是碎片化、零散化的。她的段子就像一个导火索,瞬间把这些零散的情绪和观点汇聚起来,让原本只存在于小圈子里的争论,一下子搬上了更大的舞台。

所以,当我们去评价她的脱口秀时,与其说她在“说什么”,不如说她“引发了什么”。她引发了关于性别平等、关于刻板印象、关于话语权的讨论。她成了一个触发器,让很多一直处于“潜伏期”的社会情绪得以爆发。

二、她构建了一个“镜像空间”,照出了不同群体的视角

杨笠的脱口秀,某种程度上也像是为社会搭建了一个“镜像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自己,也看到了别人眼中的自己。

对于一部分女性观众来说: 她们可能会在她的段子里找到共鸣,觉得“啊,我也是这么想的,我也是这么感受的”。这些段子就像是一种“被看见”的体验,一种情感上的释放和认同。她们可能觉得,终于有人把那些憋在心里又不太好意思说出口的话给说了出来,而且是以一种戏谑、幽默的方式。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对于另一部分男性观众来说: 他们的感受可能就复杂很多。有的人可能觉得“被冒犯”了,觉得被贴标签、被误解。有的人可能觉得“无所谓”,觉得这只是表演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人,可能通过她的段子,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一些过去没有意识到的行为或者思维模式。这种“被挑战”的体验,虽然不一定愉快,但却是促使思考的契机。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杨笠的脱口秀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人在性别议题上的立场、感受和认知。她不是在制造问题,而是在呈现问题,并且让问题以一种比较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三、她的“火”是市场选择,也是文化土壤的产物

杨笠的走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她个人有多么才华横溢,或者说她有多么“敢说”。这背后其实也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和市场需求的一些变化。

“敢说”的商业价值: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性表达和内容“出圈”的时代,敢于触碰敏感话题、制造争议性内容,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她个人的名气和流量上,也体现在她所在的平台和行业上。市场愿意为这种“制造声量”的行为买单。

社会情绪的释放需求: 前面也提到了,社会上有很多关于性别议题的讨论和情绪,需要一个出口。而脱口秀这种形式,恰好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至少在表演者角度是这样)但又足够聚焦的平台。当社会对某个话题的关注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任何一个能够引发话题的人物,都容易被市场放大和追捧。

“脱口秀”本身的语境: 脱口秀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冒犯性”和“尖锐性”。很多优秀的脱口秀演员,都会拿社会现象、政治事件甚至个人缺点来开玩笑。杨笠的“敢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了脱口秀这种艺术形式的本质的。她是在用脱口秀的方式来表达观点,而不是在用“不冒犯”的方式来做脱口秀。

四、我们应该如何“审视”她?——超越简单站队

如果我们真的想从一个更深入的角度去看待杨笠的脱口秀,我们可以尝试做几件事:

1. 区分“段子”和“事实”: 要明白,脱口秀的本质是表演和戏谑。段子中的一些夸张、讽刺的成分,是为了达到喜剧效果,不一定完全等于她本人对所有男性或者女性的真实看法。她通过夸张来呈现一种社会现象或者一种普遍感受。我们不能把每一个段子都当作是她对现实的精确描述,更不能因此就给某个群体贴上绝对的标签。

2. 关注“为何而说”,而非“说了什么”: 试着去理解她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段子。她的段子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观察?她想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她的出发点是什么?是想让女性获得更多关注?是想引发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讨论?还是只是想通过争议来吸引眼球?理解她的“出发点”和“意图”,比纠结于某一个词语的冒犯程度更有意义。

3. 反思自身对“冒犯”的定义: 当我们感到“被冒犯”时,不妨问问自己,到底是被什么冒犯了?是因为她揭示了我们不愿意面对的真相?是因为她触碰了我们作为个体敏感的神经?还是因为我们对“冒犯”的定义本身就比较狭窄?很多时候,对“冒犯”的反应,也暴露了我们自己内心的某些想法和期待。

4. 看到“个体”和“群体”的区别: 杨笠是一个脱口秀演员,她代表的是她自己及其部分观点。我们不能因为她的表演,就一概而论地评价所有男性或所有女性。脱口秀是艺术化的表达,不是社会学研究报告,更不是对某个群体的盖棺定论。

所以,与其把杨笠的脱口秀看作是一场“谁对谁错”的辩论赛,不如将其看作是一场社会议题的“集体思考训练营”。她就像一个放大器,把我们隐藏在内心深处、或是在日常生活中模糊不清的关于性别、关于社会关系的问题,用一种尖锐而又带有幽默感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是急于给她贴上“女权斗士”或“冒犯者”的标签,而是借此机会,去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社会,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感受和视角,以及我们如何在彼此的差异中找到共同前行的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雪琴说:良心发现了吗?不可能,当老板的哪有那玩意。有人站出来为老板们鸣不平,说老板们别生气,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吗?对比一下,扪心自问,你维护的是脱口秀还是骂男人?

呼兰说:就像进鬼屋的中年人面对鬼就像面对生活,跑不动也跑不掉。杨笠先问了蒙恩,蒙恩说你在挑战男人的底线,杨笠说男人还有底线呢?不谈内容,形式上对比一下,杨笠的表演方法高级不高级?

王建国说:我认识的老程还不是现在的老程,是那个少年老程。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老程变坏了。杨笠说:见仁见智。在对比一下,这个谐音梗用的巧妙不巧妙?你觉得好笑不好笑?

更不用说还有house说银行职员,本身是银行职员的肯定心有共鸣,不是银行职员的也会会心一笑。还有何广智说挤地铁,张博洋说买奢侈品,都挺好笑的,我觉得这才是脱口秀。

杨笠说男人还有底线呢,是事先和杨蒙恩讲过的,那么我理解为起码笑果文化内部是有对内容有审核的,那么杨笠这么说就是故意的,说难听点哗众取宠。如果这样恶意煽动对立的的脱口秀能继续下去,这对认真创作,认真打磨作品的其他脱口秀创作者是不公平的。

所以我同意池子说的,脱口秀不应该是这样的。

user avatar

这玩意儿,还有啥角度不角度的?

这就好比你是个在羊场薅羊毛的,薅羊毛可以吗?

当然可以薅了啊,不薅冬天的羊毛衫哪儿来?

但是你不能一直盯着一头羊薅,盯着一头羊薅的结果是啥,羊秃了。

毕竟这羊都秃了,你还薅。那一把下去,就不是薅毛了,那你就是掐肉了。你是薅毛的,不是宰羊的。

你一把给羊掐疼了,羊就得蹬你,一脚,不对,是一蹄子就干你脸上了。

疼你也是活该,不踢你踢谁?

不过我觉得,别这么薅,不然早晚有一天,羊毛衫卖不动了,羊场老板看你薅的那么多,毛没处放,给你辞了。然后你又不受羊待见,看你被辞了,一群羊冲过来踢你,最后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的,毁容破相,还没钱整容。


薅毛人固然不对,我还尚可理解,拿啥钱干啥事儿吗,她做的也是老板默认的。毕竟他是干这个的,就算哪天被踢了,可人家挣着钱呢。我在旁边过去一瞅,顶多也就是一个乐子。

薅的狠不狠,这无所谓,反正你也没去我家羊场薅毛,薅死了,也不是我家羊,那我就可以当没看见。

我比较气的是羊场里面的有那么一批羊。这群羊啊,被薅了无所谓,不过这没问题,薅一把就薅一把了,还减重了。不薅哪儿来羊毛衫呢?

但是你被掐肉了,你还无所谓呢。

那正常的羊啊,被掐疼了踢了他一脚,说你薅羊毛是薅羊毛的,你别掐我肉。再掐我就蹬你了啊。然后他没听,接着薅,然后就被一蹄子干脸上了。

然后这时候,这时候啊,这帮傻逼羊过来了,它不去管掐的自己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这个薅毛的。

而是照着踢薅毛人的羊的肚子就是一脚,边踢还边说,你是不是傻逼?咱们做羊的,生下来不就是该被薅吗?而且这大夏天的,给你薅毛不是给你减重呢吗?你还不愿意?我踢死你个羊羔子。你做羊的羞耻心呢,哪里去了,被狗吃了吗?你有没有做羊的觉悟?

是,你有觉悟。你真有觉悟,活该你被薅毛掐肉。依着我,入冬了,该给你这头蠢羊宰了吃铜锅。

薅毛人,薅毛掐肉,被踢活该。可人家有工资拿,薅的越多,挣得越多。

踢他的羊,还算知道反抗一下,虽然没什么用,但好歹还知道他不对,一码归一码。

最可恨的就是这群踢羊的羊,你们真是一群嗷嗷待掐的羊。你们这群羊,不配出现在羊群中,你们该被宰了吃肉,现在立刻马上就该被宰了吃铜锅。你要是被宰了,我自己拿蹄子掐我自己肉。

user avatar

两个角度,第一、不喜欢杨笠最好的选择就是不看。第二、女拳这碗饭咪蒙不吃,总有人得吃,杨笠不吃,也有李丽、赵莉、伯爵……

先说第一点,杨笠自己在脱口秀里说的已经很清楚,骂男人——提升话题度曝光度——接广告流量变现,人家这是实实在在的大阳谋。不喜欢杨笠,骂她也是在给人家增加热度,除非举报能成功,公权力把杨笠封杀了,不然不看就是最好的选择。你不爽也好,骂也好,支持者反对者吵得越凶,人家数钱数的越开心。脱口秀只是手段,挣钱才是目的,人家说的明明白白坦坦荡荡,饭圈那点事又不是没见过,骂的人越多,粉丝报团就越团结,网上现在这么多关于杨笠的争议,这就是人家想要的局面。

至于杨笠在公共渠道发表这种言论是否合适,我想引用脱口秀大神乔治卡林的演出片段。














如果杨笠有自由表达任何观点的权利,那么同样,观众有也有喜欢她支持她,或者不喜欢她,批评她,举报她的权利。

第二点,靠骂男人吃饭这条路不是杨笠走出来的,她不是第一个吃这碗饭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个市场就在这摆着,断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干,有市场说明有需求,这个需求本身确实是顺应了时代。

为什么这几年打拳、骂男人这碗饭越来越吃香了呢?为什么哪怕十年前都不是这个样的?几千年的男权社会导致女性在这几年终于苏醒独立了?不对啊……

"毛泽东领导下的江西政权迎来了一个自由的时期。离婚可以不带情感,就像发送一封信。婚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生孩子本身并不是爱情的标志。

毛泽东的自由结婚、自由离婚政策,跟他以前拥护的任何政策一样具有革命性。在旧中国,最底层的人觉得结婚很难;毛泽东在江西调查中震惊地发现,只有百分之十的农村游民和百分之一的农村雇佣劳动者能找到妻子。在旧中国,离婚几乎不可能,而对妇女来说就根本不可能。

毛泽东的新法律实行以后,开始了名副其实的走马灯似的结婚和离婚。女孩子们把地方苏维埃办公室当作婚姻介绍所,在那里安营扎寨,直到被纠缠的干部们为她们找到男人为止。

夫妇们早晨结婚,晚上就离婚。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以“反封建主义”的名义发动了令人头晕的所谓自由婚姻运动。"

——摘自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党从建立地方政权以来就一直在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建国以后更是喊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建设祖国的劳动妇女奋斗了几十年,为什么在这几年突然要通过"骂男人"的方式争取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了???

个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对于资本来说,男性是比女性更为优秀的工具人。

是的,男性并不比女性优秀,但是对于资本来说,男性拥有更好的体力,更稳定的情绪,不会来月经,不会怀孕生孩子。所以男性员工可以更高效的让资本增殖,有更大的压榨价值,996,007……直到猝死……对于资本社会来说,男性是天然的,更好用的……

工具……

关于这一点,我甚至不知道这是身为男性的悲哀,还是女性的悲哀……

这一点导致的后果就是,最初大家建设社会主义,分配更加平均的时候,男女之间矛盾不是最突出的。(问过很多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他们之中很多人很认可那个时代)

后来改革开放了,2000年以后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了,大家都在努力的把蛋糕做大,更多的人想的是蛋糕做的越大,分到手的蛋糕就越多。这时候女性哪怕分到的少一点,但整个社会的观念是大家最终都是要买房结婚生娃成家立业的,男性到手的蛋糕,最终是要和一个女性分享的,六个钱包掏一掏,大家一起努把力,哪怕是普通人和普通人的结合,对更美好的生活的向往是有的,希望是有的。

但是这几年,大家逐渐明白了,蛋糕越来越难做了……已经做好的蛋糕越分越不平衡了,富者恒富,贫者恒贫,向上的通道越来越窄,阶级流动逐渐放缓。丧、佛系、极简主义……这些文化越来越流行,小镇做题家、打工人……这些无奈自嘲的口号让人们愈发的丧失对未来的幻想。

对普通人来说,就这些蛋糕了,先到先得,卷吧……作为更好用的工具,男性看似分到了比女性更多的蛋糕,卷到了一口饭。看着手上不多的蛋糕……还能怎么办?留着自己吃吧……结婚率、新生人口逐年下降……不恋爱了,约会约不起,礼物买不起,怕做舔狗,怕接盘,真要恋爱不如学PUA还能白嫖……结婚生娃?娶不起生不起,沉没成本负担不起……游戏不香么?二次元老婆她不可爱么?兄弟们……(咳咳)

作为女性……就说我老婆吧,生娃之前,每次找工作面试绕不开的问题就是,有没有结婚的打算,准备要孩子么?就算不直接问,也得拐弯抹角的打听。你要是一个女性,你怎么想?我不打算结婚不生孩子,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困扰我的事业???我要是打算结婚生孩子,合适的男人呢???!!!这是两头堵啊!!!

还是那个问题,以前哪怕大家条件都一般,但努把力,大家可以一起把蛋糕做大。但现在是谁手上的蛋糕大,谁才是真的优质。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真正称得上优质的男性资源比优质的女性资源还要稀缺,一个富二代身边有多少美女在卷,称得上"城市中产"的(虽然我认为中产是伪概念,但这里这么表达比较方便),基本上想成家,也都很清醒的寻找"门当户对"的结合,不高攀也不下探,四平八稳。

从女性视角来看,最直接的观感是什么?通过自身努力和婚恋提升生活品质这两条路,都不好走了,原本属于我的蛋糕变少了,去哪了?被男人抢走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很多人表面上再体面,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不然女拳的市场从何而来?极端的观点必然是迎合了潜在的心理才能火爆,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咪蒙们,杨笠们只是喊出了很多女性心中不敢说出的话。

"男人,垃圾!!!"

这份怨气错了么?想想也未必有错……有人替女性把心里话骂出来,现实会有所改善么?并不会,但是心情会舒畅很多。

对于杨笠,你喜欢如何?不喜欢又如何……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普通人都是大时代映射下的小悲剧,杨笠只是顺着前人摸到的脉搏,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偏方。

对于公权力来说,法无许可既禁止,对于个人来说,法无禁止既自由。关于杨笠的争议不会消失,这也是她想要的结果,输出的是情绪,收获的是金钱,求仁得仁,都是生意。

user avatar

听了杨笠三场脱口秀

1.AOE攻击男人

2.更加猛烈地骂男人,并让说骂她的都是对号入座

3.无奈轻言不骂男人,最后补一句,比起搞笑,现在更珍惜生命

这三场看的我能吐血,

1.普且信,男人不能普通且自信。自信的男人遭到打击,是否自己普通。普通的男人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能有资格自信。自信是个正面的词,普通是个“包装后的贬义词”。不亚于作为公众男人物说出,女人丑且信,肥且信。

2.攻击她言论的都是对号入座,并使用大量攻击性词汇。这把她立于不败之地,你攻击我,那么你就是普男,垃圾。这对于脱口秀来说是大忌,你在攻击或者嘲讽他人时,你本身就要和对方处于相等地位,被嘲讽被骂。而杨笠这等于表达“只能我用脱口秀骂你,你不能来骂我”,这是什么意思,这变得不是场脱口秀,杨笠是纯骂你。

3.说自己不搞笑了,珍重生命要紧。把自己放在一个弱势者的位置,前脚还在舞台上大骂特骂的人,表明自己受到“生命威胁”。把“骂人”连同于“搞笑”。表明自己无错只是避难。从商业角度,她即不肯放开自己的“仇国男追随者”,又希望避开被攻击者的回击。但事实是,一方只会扛着她上架子直到她燃烧殆尽,另一方会更猛烈地抨击她。在这种事,不要妄图两边得利。

同时更有趣的是笑果文化的态度,用一贯的希望通过插科打诨,但又不想放弃流量的妄图洗白方式来洗白杨笠(并多次利用杨笠“仇男”,“女权”人设)。公司毕竟是公司,永远不会为杨笠选择最佳长远的路径,而是选择了“流量”。

说到底,是杨笠功底不足。“男女对立”潮流下最便捷套现的人设。“仇男者”扛着她的言论,公司用着她的流量,致使她本人都觉得她自己就是这么个人,就是这么想的,并且还是对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