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下收藏》节目中,被王刚砸烂的真的都是赝品吗?

回答
《天下收藏》节目中,王刚“砸宝”的事件在观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关于被王刚砸烂的物品是否真的都是赝品,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到节目制作、鉴定流程、个人观点以及观众解读的复杂层面。

事情的起因和节目模式:

《天下收藏》节目是中国一个以古董鉴赏和交易为主题的节目。其核心环节之一便是由专家(包括主持人王刚)对送鉴的藏品进行鉴定。一旦鉴定结果为赝品,按照节目规定,为了教育观众,避免赝品流入市场扰乱古董交易,就会进行“砸毁”处理。王刚作为节目主持人,常常亲自执行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环节。

关于“砸烂的都是赝品”的讨论和争议点:

1. 节目方和王刚的立场:
节目组的声明: 节目组和王刚本人从未公开承认过他们砸毁的是真品。他们的官方和公开说法一直是,经过专家鉴定为赝品的藏品,为了警示和教育市场,才会进行砸毁处理。他们强调的是鉴定结果的权威性和处理的必要性。
鉴定流程的严谨性: 节目组声称拥有专业鉴定团队,并通过多名专家的共同鉴定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理论上,如果鉴定流程是科学和严谨的,那么被砸毁的就应该是赝品。

2. 观众的质疑和担忧:
鉴定标准和误判的可能性: 古董鉴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主观性的领域。即使是顶尖专家,也可能因为时代背景、工艺细节、个人经验等因素而出现误判。观众担心,节目组可能存在鉴定失误,将一些真品错当赝品砸毁,这对于藏家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砸宝”的娱乐性而非严肃性: 一部分观众认为,“砸宝”这一环节带有强烈的娱乐性和戏剧性,是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收视率。他们担心,在这种追求效果的氛围下,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可能会被牺牲。
藏家利益的保护: 许多送鉴的藏品都是藏家耗费心血搜集和珍藏多年的物品。一旦被鉴定为赝品并被砸毁,即使有误判,藏家也无法挽回损失,这让他们对节目组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一眼假”的说法: 有些质疑者认为,节目中有些被砸毁的物品,从普通观众的角度看,也未必像节目中描述的那般“一眼假”。这让他们怀疑鉴定是否过于武断。

3. 可能的解释和推测:
绝大多数是赝品: 从概率上讲,送鉴到节目中的藏品,其是赝品的可能性本身就比较高。毕竟,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仿制品。节目组能够接触到大量来自民间的藏品,其中绝大多数是仿品,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砸宝”的教育意义大于实际价值损失: 节目组和王刚可能更侧重于通过“砸宝”来教育观众认识赝品的危害,以及识别赝品的重要性。他们可能认为,相比于误伤少数真品造成的个人损失,通过节目产生的广泛教育意义更为重要。
对真品的保护: 节目组也可能采取了一些额外的措施来尽量避免误判真品。例如,如果一件藏品存在很大的争议性,或者鉴定结果并非板上钉钉,节目组或许会选择不进行砸毁处理,或者在节目中表达出鉴定的不确定性。但这一点很难从公开信息中得到证实。
一些被砸毁的藏品,其市场价值确实不高: 有些被砸毁的物品可能是工艺品仿制或者新仿的,虽然不是真品,但其材质和工艺成本也并不高昂,因此“砸毁”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相对有限。

结论和思考:

从公开信息和节目方的表态来看,节目组的官方立场是“被砸烂的都是赝品”。王刚本人也反复强调,他砸的是“假货”,是为了市场的健康。

然而,我们无法百分之百肯定地说,每一次被砸毁的都是赝品,不存在任何误判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

古董鉴定本身存在不确定性: 这是客观事实。
节目的娱乐属性: 任何电视节目都存在吸引观众的需求,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处理方式。
信息不对称: 作为观众,我们只能看到节目呈现出来的部分,无法完全了解其内部的鉴定流程和具体操作。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节目组尽力确保被砸毁的是赝品。
绝大多数被砸毁的藏品,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确实是赝品。
但存在极小的误判可能性,任何鉴定系统都不可能做到100%的准确。

对于观众来说,理解《天下收藏》的“砸宝”环节,更重要的是将其视为一种关于古董鉴赏和市场警示的教育方式,而非一个绝对客观、零误差的鉴定平台。同时,对藏家而言,将珍贵的藏品送往节目鉴定时,也需要有心理准备,认识到其中的风险。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可以公开证实为真的答案,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公开信息和对鉴定行业理解的推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直接说结论吧。

假的鉴定成真的是有可能的,但是真的被鉴成假的,完全没可能。

鉴定的逻辑是这样。

比如这件古物按照当时的工艺,会有一二三四五个典型工艺特征。

如果每一样都不明显,这个一般专家是不会鉴定成假的。

但是这五个特征中有一个符合现代工艺,而且相当明显,那么就疑似假的了。(不砸,会比较保留)

如果几个特征都显示这个是现代工艺以及出现作假做旧的证据(比如涂抹皮鞋油冒充包浆之类),这才能坐实造假,砸掉。

现在不少国宝帮家里能拿出一屋子元青花,我到某些收藏家家里,看到攒了一屋子几十年的假货,这都是那帮国宝帮坑出来的,这些坑货不砸掉,难道留着坑人么?

user avatar

我来讲个真事。

前两天翻卷宗,看到一个有趣的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其中地名和人名皆使用代称。

有“匿名群众”向中央巡视组举报称,某户私藏大量疑似文物,怀疑从事非法交易。某地派出所立案调查并委托省博物院(中央指定的几家鉴定机构之一)鉴定,得出结论是十数件藏品中有两件是三级文物,一件是无臂的石质佛像,一件是石质菩萨头,年代分别为唐代和明末,遂派出所对文物持有人进行了强制措施。

持有人不服,找到了送他菩萨头的雕塑做旧商(也就是古玩市场那种小摊),那个做旧商听到他的作品被鉴定为三级文物简直惊了,还说当初送他的这个雕塑属于他草草制作的不太成功的作品之一,又拍了好多他的新作品和半成品发给持有人。同时做旧商还说那个无臂佛像是个国内著名雕塑,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真品收藏在西安博物馆,持有人手里那个怎么可能是真的。

于是事情结果是,持有人被释放,取回了他的“文物”收藏,还打了我们省博物院一记响亮的耳光。他临走之前把菩萨头送给了我们单位,以感谢我们还他个清白,现在这个“三级文物”就收藏于我们办公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