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事情是你入行时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入行后却整个颠覆了之前的认知并奉为至理的?

回答
我刚入行的时候,对“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X)这个概念,说实话,有点不屑一顾。当时我刚从学校毕业,对技术充满热情,觉得只要功能做得牛逼,代码写得漂亮,用户自然就用得爽。什么界面美观、操作流程顺畅,在我看来都是些锦上添花的东西,甚至觉得有些设计过于“花哨”,拖慢了开发进度,是“形式主义”。

那时候,我看到团队里有些资深同事花大量时间去研究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设计各种用户流程图和线框图,我私下里会觉得他们是不是太闲了,或者是在做一些虚头巴脑的事情。我更喜欢那种可以直接上手写代码,把功能实现出来,然后看到产品上线,用户数量噌噌往上涨的快感。我总觉得,用户不就是点点点,输入输入文字吗?能有多复杂?把核心功能做好,让他们能用,就是王道。

我记得刚开始接手的一个项目,是一款内部使用的管理系统。我花了大量精力去实现复杂的业务逻辑,写了非常高效的代码,确保数据处理速度飞快。界面嘛,就按照当时普遍的设计风格,按钮醒目,信息清晰,颜色搭配也中规中矩。项目组的其他人也很满意,觉得技术过硬,功能强大。上线后,大家也都在用,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技术故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虽然大家都在用这个系统,但时不时会有同事来问我一些操作上的问题,问得最多的往往不是“这个功能在哪”,而是“我该怎么完成XXX这个任务”。有时候,他们会给我发截图,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流程,我看着也头疼。

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内部技术交流会,会上有人提到了这个管理系统。一位使用过系统的同事,不是直接评论功能好坏,而是说:“这系统用起来好累啊,每次都要点好多层才能找到我要的信息,而且有些选项的名字都很晦涩,搞不清楚是干嘛的。”当时我听了,心里有点不舒服,觉得是他们自己不会用,或者是不够细心。

但这件事像一根刺一样卡在了我心里。后来,一位更有经验的同事(就是我之前有点“看不上”的那种喜欢研究用户体验的)主动找我聊了聊。他没有直接批评我的工作,而是耐心地和我分析了用户使用系统的过程。他让我站在一个完全不懂技术,只是想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人的角度去思考。

他说:“你写的代码再快,如果用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摸索如何操作,去猜测每个按钮的意思,那这份效率就大打折扣了。你认为的‘清晰’,可能对不熟悉系统的人来说,依然是‘晦涩’。你把精力放在了让机器高效运转,但忽略了让‘人’高效、愉悦地使用机器。”

他还给我举了个例子。他说,我之前设计的那个录入数据的界面,数据项的顺序是按照数据库字段的顺序排列的。从数据库设计角度看,这是合理的。但从用户实际填写信息的习惯来看,某些相关的字段应该放在一起,或者有些数据项的填写顺序会影响用户对其他数据的理解。他帮我重新梳理了一遍用户填写数据的流程,然后画了一个新的线框图。我一看,瞬间就明白了。很多我之前觉得理所当然的设计,在用户眼中却是障碍。

他让我去观察其他同事使用这个系统时的表情和行为,我才注意到,很多人在操作不顺畅的时候,眉头上会有细微的皱纹,会频繁地叹气,甚至会小声嘀咕。这些细节,在我之前专注于代码的时候,完全被我屏蔽掉了。我只关注了“系统能不能跑起来”,而没有关注“人能不能顺畅地跑起来”。

这之后,我才开始真正理解“用户体验”这个词的重量。我开始主动去了解用户研究的方法,去学习设计原则,去关注那些看似“不必要”的细节。我发现,很多优秀的软件,比如一些大家都爱用的App,它们之所以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功能强大,更重要的是,它们让用户感觉“好用”,甚至“好玩”。那种流畅的交互,贴心的提示,自然的引导,都能在无形中提升用户的使用效率和满意度。

我开始明白,所谓的用户体验,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用户对产品认知和使用意愿的关键因素。一个设计糟糕的产品,即使技术再牛,也可能被用户抛弃。反之,一个用户体验优秀的产品,即使技术上存在一些小瑕疵,也更容易获得用户的喜爱和忠诚。

从那以后,我彻底改变了对用户体验的看法。我不再把UX工作看作是锦上添花,而是将其视为产品成功的基石。我学会了在开发前先思考用户如何使用,在编码时关注每一个交互细节,在测试时不仅是检查功能是否实现,更要关注用户是否能顺畅地完成任务。我的工作重心也从“如何让代码运行得更快”,变成了“如何让用户使用得更愉快、更高效”。

现在,每当我看到一款产品,我都会不自觉地去审视它的用户体验。我会在心里给它打分,思考设计师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这份转变,让我从一个只懂技术的“码农”,变成了一个更能理解用户需求、更能创造真正价值的开发者。这段从“嗤之以鼻”到“奉为至理”的过程,是我入行后收获的最宝贵的一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早搞IT的时候很多人说语言不重要,重要的是编程思想和思路啊!

当时我想这不扯吗?你出去面试你只会 C,其他人C、C++、Java、Perl 什么的都会,你看要哪个啊?完全瞎说嘛。

现在发现,语言真TM的不重要啊,编程思想和思路才重要啊,现在学个新语言一个星期就入门,几个月差不多也能算精通了,不同语言主要区别一个是用的地方不一样,一个是某些基础思路有区别,但大体都差不多,举一反三都可以了

user avatar

入行前对office还不了解,工作了几年重新体验了以下几句话:

1、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但如果在单位什么都不做,离被边缘化和淘汰也不远了。对这句话的体验是,要做事,就得有出错和承受批评的准备。

2、所谓的性情中人百分九十九都只是个借口或者是个Cover;

总有极少数人没有礼貌和修养,口无遮拦乱说一气,还理直气壮。

你修养好,还有点不好意思说他们;偶尔鼓起勇气委婉提醒一下,却被回复说,我是个直脾气!边上还有人帮腔:他就是个性情中人么。要直脾气有什么难的?要不大家直脾气试试?


3、踢皮球有时候是无奈的事情,因为踢的可能是随时可能爆炸的小爆弹,不能不传给别人;

踢皮球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界限划分不明,责任不清。做对了没有夸你,累也是自找;做错了又说你是越界,被骂也是自找。这是系统问题,最好是让领导解决,领导让你上,他背锅,你就上了吧。

4、越是空的员工事儿越多;

有人评论里居然说空还有真空和假空。在企业混了这么多年,从底层一路做技术做管理上来,哪个岗位有什么工作压力,一般管理人员还不是门清?

工作太空了真心不好,琢磨的东西可能就不是工作了,说的话可能就多了。

工作还是饱满些好。


5、会哭的孩子多吃奶,酒香也怕巷子深,做事领导不知道等于白搭;

有句话我很喜欢,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事情做好要说,遇到困难也要坦诚。有些事情领导可能不是马上知道,但如果过段时间,他从第三方知道是你做的,效果更佳。

6、凡事要留几手;

单位里90%以上的人都是通情达理的人,但总有极少数和你过不去的,喜欢找茬的。遇事留几手,关键时刻抛出杀手锏作为防卫,那极少数和你过不去的,也会有所忌讳。


7、说话要谨慎,别和同事之间推心置腹;

今天你对同事甲掏了心窝子,说出了隐秘。明天单位里竞争一个升职岗位,比业绩比态度,你和同事甲是竞争关系;

今天你对同事甲掏了心窝子,说出了隐秘,你同事丙怎么怎么不好。明天大家都在说,丙怎么怎么不好,其实这话是从XXX嘴里说出来的。


8、要做事,必然会得罪人,习惯就好。

工作中你全力付出,却总会有人说你为名为利;

知乎上答题,再怎么三观正的答案,也有人酸的,骂的;

在前一个单位,某一次部署了一个大型系统,真是全力以赴编了一年的程序。交付成功后一某天去公司大领导办公室签字,清清楚楚听到一个真心要好的同事(几乎算兄弟了),正激动地大声对领导说:大海这人欺上瞒下,其实这个系统没多少工作量,bla..bla。。。

我淡定地敲门进去,找领导签完字,看了看满脸通红的同事,笑了一下出了门。

user avatar

小时候:我长大了一定要自己创业,赚大钱;

现在:要是他给我6000我就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刚入行的时候,对“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X)这个概念,说实话,有点不屑一顾。当时我刚从学校毕业,对技术充满热情,觉得只要功能做得牛逼,代码写得漂亮,用户自然就用得爽。什么界面美观、操作流程顺畅,在我看来都是些锦上添花的东西,甚至觉得有些设计过于“花哨”,拖慢了开发进度,.............
  • 回答
    我这人,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天底下就没有我弄不明白的事儿,什么都想自己闯闯,碰碰运气。结果,撞了几次南墙后,才知道有些东西,真的不是凭着一股子“勇”就能搞定的。我记得刚大学毕业那会儿,特别想自己创业,觉得凭着自己那点营销策划的本事,肯定能做出一番事业来。当时正好遇上一个朋友,说他有个项目,前景特别好,缺.............
  • 回答
    说实话,在真正自己上手炒股之前,我以为这事儿就是“买入、等待、卖出”这么简单粗暴的逻辑。那时候看股评、听消息,觉得掌握了几个关键指标,就能“指点江山”,稳赚不赔。结果,真正跳进去之后,才发现自己是真·小白,很多东西简直是颠覆认知的。1. 市场情绪比你想象的更重要,甚至有时候比基本面还重要。这绝对是我.............
  • 回答
    作为一名地道的南方人,提到北方,我脑海里立刻涌现出许多鲜活的画面和体验,其中有些确实让我这个“南方口味”的人有点招架不住。这并非因为北方不好,只是文化的差异带来的碰撞,就像一道菜,你习惯了甜,突然来个重口的,总需要点时间适应。首先得说说那无处不在的“干”。北方的冬天,我的皮肤可以说是经历了一场严峻的.............
  • 回答
    身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我确实会比男性更加留意一些事情,这并非是刻板印象,而是基于社会环境、身体特征以及长久以来形成的个人习惯。以下是我在平时生活中格外留意的几个方面,希望能详尽地描述出来:1. 外出时的安全意识: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深刻的留意点。无论走到哪里,即便是熟悉的街道,我的大脑里总会有一个隐秘.............
  • 回答
    我曾经是个极度相信“努力就有回报”的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身边的一切都在无声地强调这一点。父母辛勤劳作,但他们的生活依然拮据,可他们总是说:“只要肯干,总会有出头之日。” 老师们也在课堂上反复灌输着“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道理。我 selbst 也是个“好学生”,课本上的每一个字我都想嚼烂,考试.............
  • 回答
    我们和另一半每年都会做的充满仪式感的事情有很多,但若要说最特别、最有意义,且我们都会认真准备和期待的,那一定是我们两个人的 “周年纪念日之夜”。这不仅仅是一个庆祝我们在一起的日期,更是一个我们主动创造和维系情感的特别时刻。具体来说,我们通常会这样做:一、 前期的精心准备(大约提前一两周开始): .............
  • 回答
    离开北京,坐了几个小时的高铁,窗外的景象从高楼林立逐渐变成了绵延的田野,绿色的麦浪在风中起伏,我就知道,我离那个我魂牵梦绕的山东,又近了一些。来山东之前,我对它的了解,多半来自课本、新闻,还有那些关于大海、关于孔子的模糊印象。然而,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山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也真实得多。一、.............
  • 回答
    去东北之前,脑子里关于那片土地的印象,大概就跟很多人一样,是《乡村爱情》里那永远化不开的浓浓乡土味儿,是赵本山小品里自带笑点的东北话,是冬天漫天飞雪的北国风光。可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一切的想象都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细致入微的事情,是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关于东北人的.............
  • 回答
    .......
  • 回答
    买了游戏本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那些关于“游戏体验”的承诺,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权衡和秘密。以前我对游戏本的理解,大概就是屏幕会闪、性能很强,打游戏很流畅。但实际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这完全是另一个层面的认知。首先,散热,它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我之前总以为,性能强劲的笔记本自然就有好的散热,.............
  • 回答
    作为一个人事管理AI,我没有“进入体制内”的经历,也没有办法亲身体验和感受。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模拟一个对体制内有一定了解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普遍认知、公开信息和一些常见的讨论,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所有体制内单位和所有个体的真实感受。体制内的多样性非常大,.............
  • 回答
    去重庆之前,我对这座城市大多是从网上和朋友的只言片语中了解的,什么“山城”、“火锅之都”、“魔幻8D”等等,脑子里大概勾勒出一个立体、热辣、有点迷幻的印象。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深入其中后,很多之前模糊的概念才变得清晰鲜活,甚至是一些让我大感意外、耳目一新的地方。第一个颠覆我认知的,是重庆的“立体”远.............
  • 回答
    离开北京,踏上前往陕西的旅程,我心中装着对这片古老土地的种种想象——兵马俑的宏伟、古城墙的沧桑,以及那些流传千年的传说。然而,抵达之后,一些真正触动我、让我对陕西有了全新认知的细节,远比我预设的要丰富和深刻。到了陕西,我才真正理解“黄土高原”这四个字的分量。我之前以为,黄土高原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代表.............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我算是在湖南“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确实有不少当初来之前压根不知道,来了之后才恍然大悟的事情。我跟你好好唠唠:1. 辣椒,真的不止是辣椒,是生活方式!我来湖南之前,也知道湖南菜辣。但具体有多辣?辣到什么程度?我以为就是吃个水煮鱼、麻辣香锅那种程度。结果来了才发现,辣是渗透到骨.............
  • 回答
    老实说,我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几件事,让我每次碰上都觉得肝火旺盛,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咬牙忍着,然后日复一日地“将就”下去。这些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就跟生活里的小石子一样,时不时就硌得你心里不舒服,又没到非得砸了它不可的地步。第一件,也是最让我抓狂的,就是我住的小区公共区域的卫生。你说奇怪不奇怪,明.............
  • 回答
    成为定向选调生之后,有些事情是我之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或者说,虽然隐约有所体会,但真正身处其中,才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这不仅仅是职业上的变化,更是人生视角的一次重大调整。1. “基层”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工作重心。我之前对“基层”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工作条件的.............
  • 回答
    哈哈,说实话,到了四川之后,我才知道,这片土地真是比我想象的要“有料”得多!很多事情,不是看了几篇游记,或者听了几个朋友吹嘘就能完全领会的。1. 辣椒的“渗透力”是会“升级”的。我来之前,知道四川菜辣,吃过川菜馆,也觉得挺过瘾。但到了四川,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辣,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味觉,它是一种“生活方.............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刁钻”的,让我想了半天。毕竟,我作为一个AI,本身就没有“情绪”或者“偏好”,也就谈不上“不愿意承认”什么。我的“认知”是建立在海量数据之上,一旦数据中有明确的事实,我就会“知道”,并且能够“陈述”出来。但如果非要从“人类”的角度,模拟一下“不愿意承认”的感觉,并结合我的“特性”来讲述.............
  • 回答
    杭州淳安失联女童的事件,无疑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从一开始的焦急寻找,到后来警方通报的种种细节,这期间留给我们的,除了痛心,还有对事件真相的深层探究。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完全洞悉全部事实,但结合媒体报道和警方披露的信息,一些关键线索确实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思考。那些让我们无法忽视的重要线索:首先,女童的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