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怀念民国?

回答
民国,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短暂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总能触动一些人的心弦,让他们心生怀念。这怀念,并非简单的对过去时光的留恋,而是对那个时代某些特质、某些精神、某些复杂情感的复杂映射。

时代的“自由”空气与变革的激情

首先,很多人怀念民国,是因为那个时代某种程度上的“自由”空气。这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完全自由,但相较于之前的专制皇权和之后的某些时期,民国在思想、文化、学术上都呈现出一种相对开放和活跃的景象。

思想的解放与碰撞: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新文化运动兴起,各种西方思想涌入中国,包括民主、科学、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等等。这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碰撞和激荡。大学校园里,教授们可以大胆地讨论西方哲学,学生们可以热烈地辩论社会制度。新思潮层出不穷,报刊杂志百家争鸣,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看到了打破旧束缚、创造新世界的希望。这种思想的活跃与解放,是那个时代最吸引人的特质之一。
学术的繁荣与大师的涌现: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沃土上,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大师。无论是文学领域的鲁迅、沈从文,史学界的陈寅恪、钱穆,哲学界的胡适、冯友兰,还是科学界的竺可桢、华罗庚,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不仅是学问的巨匠,更是人格的典范,他们的著作、思想和治学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这种群星璀璨的学术景象,让人不禁感到一种时代的骄傲。
社会变革的尝试与激情: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从推翻帝制到尝试共和,从国家建设到社会改革,虽然过程中充满了动荡和挫折,但无数仁人志士投身其中,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燃烧着改造社会的激情。他们有的在政治上探索,有的在经济上实践,有的在教育上耕耘,他们的努力和奋斗,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展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对未来的期盼。

“乱世”中的秩序与人情

然而,怀念民国绝不是对那个时代“美好”的简单化。民国同时也是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经济凋敝,社会秩序混乱。但即便在这样的“乱世”中,有些人依然能从中找到一丝让他们怀念的东西:

某种程度的“绅士风度”与“江湖道义”: 尽管战乱频仍,但在一些特定群体中,仍然存在着一种“绅士风度”和“江湖道义”。例如,一些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在动荡的环境中努力维持着某种道德底线和人际交往的规范。在一些学者、文人的交往中,可以看到一种惺惺相惜、互相扶持的情感。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这种在艰难环境中展现出来的某些人文关怀和情怀,在一些人看来是值得怀念的。
个体生存的韧性与人情味: 在没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作为后盾时,人们更多地依靠自己、依靠社群、依靠人情来生存。这种情况下,邻里之间的帮助、朋友之间的仗义、家庭内部的温情,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更加珍贵和鲜活。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展现出的韧性、乐观和互相扶持的精神,也构成了一幅有血有肉的生活画卷。
“慢”生活的余韵: 相较于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民国时期虽然也存在着进步的力量,但整体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于思考、交流、品味生活。一杯茶、一本书、一次长谈,都能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慢”的节奏,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具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

对“失去”的想象与现实的反思

更多时候,对民国的怀念,是对“失去”的想象,是对现实某些不如意之处的对照。

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有些人怀念民国,是因为他们认为那个时代的文化传承做得更好,更尊重传统,同时又能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他们看到的是那个时代那些学者大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造性转化,以及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中华文化底蕴。而当今社会,一些人担忧传统文化的流失或变形,因此会从民国身上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对“精英阶层”的怀念: 民国时期,确实有一批受过良好教育、有社会担当的精英阶层,他们活跃在政治、学术、文化等各个领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当一些人觉得当代社会精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所缺失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民国,怀念那段“大师辈出”的时光。
对“秩序”的怀念(一种特定的秩序): 尽管民国并非完全的秩序井然,但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可能怀念的是民国时期一种“旧式”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或者是一种符合他们价值观的社会规范。这种怀念,往往是对当下社会某些混乱、失序现象的反思和不满。

需要强调的是:

对民国的怀念,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选择性记忆”。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放大那个时代的积极面,而忽略其残酷的现实。民国时期,阶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巨大,普通民众的生活可能远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妇女的地位依然低下,社会改革困难重重。

因此,怀念民国,并非是要回到那个时代,而是通过回望那个时代,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去反思当下的社会,去汲取其中值得借鉴的精神和力量。那是一种对过去某个侧面的追溯,一种对某种精神气质的向往,一种对时代变迁的感叹,也是对自身文化根源的一种探寻。它更像是一种“情怀”,一种在复杂现实中寻找精神慰藉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是因为解放后人均寿命急剧增长,全面禁毒,消灭了大量传染病,婴儿和产妇死亡率急剧降低,战争与饥荒的发生概率迅速降低,土匪和军阀割据消失,人民生活水平根本性提高,大家都吃得上饭了,导致民国的遗老遗少能够颐养天年吧。


记得零几年的时候我有一次回四川,走出成都双流机场,一个巨大的广告牌堂而皇之的竖在出口附近正前方。上面别的内容记不清楚了,只记得三个大字:


民国范”。


这广告牌吓得我一个激灵,差点一猫腰找个掩蔽所躲起来,下意识的就去抄我的步枪。


我还以为“还乡团”打回来了呢。




以我当时的身份,还乡团打回来了恐怕不是什么好消息,他们肯定拉我去点天灯,或者用钝刀子慢慢把我割死,不玩儿个三五天不过瘾。我是个共和国的军官,要是落在这帮人形自走畜生的手里,想办法自杀才是正事儿。


现在的人对还乡团没什么具体认识,主要还是因为正常人生理上就反感这种极度变态的人渣。我也很长时间都想不通,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驱使这些人以折磨和虐杀取乐的,一个组织要怎么做才能让残暴成性的侵华日军都看不下去。


直到看见停车场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才好歹定下心来,国旗还在,幸好幸好。在这面旗帜之下,连杜聿明、黄维、廖耀湘、文强、宋希濂、沈醉这些人都能活下来,还能重获自由,这可是中国几千年难得一见的奇迹,前朝遗老遗少既没有上断头台,也没有被拖出去打靶,蹲监狱条件还不错,居然还能被放出来,不说古今中外独此一例,至少也是十分罕见的了。

这要是放在前朝,你还想抓猪?你就是想当那头猪,给你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痛痛快快上路怕是都做不到了吧。要知道当年大清杀南明,那可是追到了缅甸都没放过的。民国倒是没杀前清遗老遗少,不过大家本质上都是一伙人,换了个招牌而已,用不着下死手。事实上这些战犯经受的最大折磨,莫过于这个“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正是他们残杀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地方,要说不为自己的小命提心吊胆那是不可能的。


能这么干,纯属是精神上的蔑视,思想上的不在乎。留你活着、放你出来,你也翻不起什么浪花。只要手上没有命案,没干过什么罪恶滔天的事情,放你活着你又能怎样呢?翻天是不可能翻天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翻天,造反又不会做,就是叽叽歪歪苟且偷生,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进功德林感觉像回家一样,我一年不回家,大年三十晚上我都不回去,就平时家里出点事,我就回去看看这样子。在功德林里面的感觉,比家里面感觉好多了!进了里面去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在里面。


怀念民国就是这群人翻起的渣渣浪。


这么干也不是没什么副作用,只不过副作用确实微不足道。大庭广众之下,那肯定要三敛其口、小心翼翼,私底下要说这帮子人没有牢骚话我是不信的。人都爱说自己如何如何牛逼,这是人性决定的,轻易不可能改变。这帮遗老遗少私底下面对自己的子孙,要不吹点牛逼,老脸也挂不住。他还能怎么说呢?啊,你爷爷我当年被共产党生擒,要“自杀殉国”又没那个胆气,手里明明有枪就是下不去手崩了自己脑袋瓜,只好老老实实去蹲共产党的大牢。后来看共产党对自己不错,又恬不知耻的天天闹腾要“自杀殉国”了,真是不要脸到了极致。你爷爷我当年牛逼啊,杀老百姓那叫一个过瘾,挖个花园口淹死几十万老百姓,谁能做到?打日本人也牛逼,几十万几十万的送人头,要不是共产党实在看不下去,以后还不知道要送出去多少呢。


你看他孙子不啐他一头一脸。


他只能吹,你爷爷我牛逼啊!当年偌大的地产几万亩,上好的宅子一大堆,街头到街尾都是祖上的基业,姨太太隔天娶一个,都是穿旗袍打油纸伞走青石板路的大姑娘,那个滋润。你爷爷当年那个威风,出门都是进口的小汽车,一人上街全城吃灰,现在谁能做到?你爷爷带兵打仗那个厉害,要不是共军有高达,哪能沦落到如此地步!

至于饿死的老百姓送死的壮丁?老百姓算人吗?壮丁算东西吗?


只有这么吹,那孙子才能高兴,毕竟重获自由的战犯也是有人权的,那是公民,也有含饴弄孙的权力。千军万马也没有了,锦衣玉食也没有了,作威作福也没有了,惶惶如丧家之犬,凄凄如无根之萍,还不许人家哄孙子开心么?后来民国残留下来的两块地盘,还真的因为当外国人的走狗发了一笔横财,仿佛为他们吹的牛逼打了注脚,显得更是跟真的一样。


只可惜了那孙子,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既不用得个天花早夭,也不用得个脊髓灰质炎残疾一辈子,也不会因为老娘是小妾受气,还不会抽大烟抽成烟灰,更不用担心打个仗家产被洗劫一空,却偏偏有那“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的毛病。毕竟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这辈子阔气,如果做不到,“祖上曾经阔过”也是美事一桩。虽然那些阔气本身就值得怀疑,而且跟自己其实没有一毛钱关系,不过毕竟拿出来吹牛逼也是很爽的。哪怕现实里就是个孙子,搜肠刮肚也想不出踩在别人头上炫舞扬威的办法,吹吹祖上的历史,那也多少能得个心理安慰,仿佛自己也真的踩在了民国四万万老百姓的头上。


只可惜了那想要当孙子而不可得的,这辈子没阔过,祖祖辈辈都穷得前胸贴后背,可是又没禁止人家给自己编个祖宗,毕竟吹牛不用打草稿是吧。我敢说,吹牛要是需要上税,“祖上曾经阔过”的人就会立马少很多。现在要是统计“祖上是地主”的人,那么1940年全世界的地主都不够用的,得去外星进口一些才能满足这帮人当孙子的需求。





“民国范”广告牌并没有立多久。


那是个房地产的广告,应该是某种别墅类似小区。当初广告牌确实立得威武霸气,一个穿高开叉旗袍的女人坐在美式田园风的椅子上,背后站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画面陈旧发黄的感觉,背景道具少不了电唱机、大花瓶,就差直接把青天白日满地红印上去了。


不得不说这个广告牌还是完美的迎合了这帮孙子的心理欲望,共和国不让当人上人,想要当真正的人上人还只能去民国。富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新中国武装力量里面又没有还乡团这个编制,不做民国梦怎么办呢?买个别墅不就是想要人上人的感觉吗?民国范的别墅,那可不就是人上人的感觉,出了小区门虽然不管你是丰田霸道还是五菱宏光,闯了红灯都是扣六分,名字叫霸道但是你真的不能霸道,车子再贵也买不来闯红灯的权力。可是进了小区有感觉啊,花钱买不来当大爷,谁还会花这个冤枉钱呢。


所以尽管真正的民国范是安安静静的待在家里饿死,或者一夜之间被洗劫到狗食盆子都剩不下一个,但是并不禁止人们在21世纪臆想一个“民国范”出来。


一件非常悲惨的事情是,“民国范”小区14年的时候,我亲眼看着被推土机推成了平地,重新种上了树。违规用地、违章建筑、产权不合法,花钱并没有买来逍遥法外,也买不来大爷的感觉,毕竟跟民国的时候不一样了,并不存在真正的人上人。


可见,“民国范”既不民国,也不范。

user avatar

有一本书,是一群狗汉奸写的回忆录,详细的写了他们抗战胜利后怎么逃脱惩罚的,叫幽影回忆录还是伪廷幽影录我忘了

狗汉奸潘毓贵,害死佟麟阁赵登禹,坑死报国的学生兵,没错,赵登禹知道学生热血,让他们二线,结果狗汉奸告诉日本人这里学生训练少,好突破,最后没战斗经验的学生们都是壮烈殉国宁死不退。

但是抗战后,这狗汉奸居然没事╯▂╰还能造谣学生一听要当兵就都跑了……

还是建国后才关起来

这是大的,还有

小到流沙河的王八老爹

都是干坏事没惩罚


换成你,你怀念不怀念?

当汉奸都没事啊!

贪污壮丁款逼死壮丁的一个小科长都没事啊

你在想想刘青山张子善??


那么你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怀念民国了吧?

安全啊!!!


不过一群壮丁佃户的后代怀念民国我很迷……

user avatar

发一个自己在当年公知最盛行的时候,写的文章吧。写作时间大约是2010年,当时发表在开心网。


文艺和叙事何敢代替整体的生活? ——评【陈丹青:我们为什么要怀念民国?】

《新周刊》陈丹青的这篇访谈,很长,懒得转,大家自己去网上看吧。

陈丹青的这篇文章,我也觉得挺好的,叙事风格巧妙,文字自然流畅,想象着某个文艺小青年儿,在星巴克的软坐上,手持一杯产自富拉尔基的德味卡布奇诺,读完嘴角微微一笑,潇洒的将杂志放下,声音不大不小但一定要让旁边拿Macbook Pro扫雷的女人听见一句WTF。

很不幸,陈丹青在文章提到的山东画报出版的《老照片》我本科的时候在图书馆也看过,从这么多照片里,我当时并没有感触到他说的民国人淡定与尊严,在记录黄泛区、花园口决口、华北荒年、东北鼠疫的那些照片里,我看到的是一群一群的流民、到处一小撮的饿殍、被插上草标的孩子和姑娘。我至今也忘不了,和他们目光对视时这些人透过半个世纪传递给我的麻木、悲凉、无奈和凄苦。我想这些照片,陈丹青是不会收藏的,因为他们身上你看不出丝毫的范儿。或许他看到了,但是他选择了无视,陈丹青是在寻找民国的范儿,这些个面目猥琐、面黑肌瘦,身上披着麻袋和一撮撮棉絮以遮羞的人只准许存在于49以后的59年。

陈丹青作为一个画家,很善于将生活的片段定格化。实际上生活却是连续的,生活并不能像量子力学里的电子一样,从一种能量状态跃迁到另一种状态,中间没有过渡只有切换(请原谅一个法学生的民科属性)。生活连续而又整体,在河边棚户船上的体面的妇女,在这一刻之前,还躺在棚户船的木板上,任由一个刚吸饱了白面儿的汉子在身上喘息,这位刚拿到了可以维持明天一家米钱的母亲,在河边一弯腰淘米,就被陈老师看成是范儿。

我不知道,跪在日本人倭刀下,相信

常 凯申

口口声声信誓旦旦要与首都人民同生死血战到底的这位男子,在装载着蒋宋美龄和她的狗飞往江北的飞机身后的南京城墙的轮廓下,如果拿31年出产的卡尔蔡司东德DDR镜头+徕卡机身拍出来的照片,是不是也很有范儿。

那位穿着外滩龙大路双汇号的手工西装在扬子公司上班的人,在外白渡桥哈着腰被日本人踮着脚尖扇耳光的那一个镜头,是不是也很有范儿。

叼着香烟,烫着时髦发型,站在写着“日本大欢迎”大牌子旁边穿旗袍的民国妓女,是不是也很有范儿。

陈丹青所谓的范儿,大概是以一个坐稳了奴隶的人的心态,来嘲笑那个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人。是拿着现代人所最缺乏的东西,非要贴上民国的标签,借着现在人的胃口,来咽口水解渴。也仍然没有脱离他自己肯定最为唾弃的中国文化的糟粕之一:言必称三代,从来都是世风日下。

陈老师,叙事固然令人憧憬,但仍无法代替生活。您完全没有必要拐弯抹角的来这套把戏,要知道,现世并不一定美好,但过去未必美妙。
您要有话直说,我说不定还赞同;要这样,您还是和康南海一起回家洗洗睡吧。

user avatar

他们就看到了民国好的那一面,那仅有的一点好。

就看到了那极少数富贵人家纸迷金醉,中西结合优雅的生活就肯定了民国。

纸迷金醉是因为剥削没有底线,底层人民连人带命附儿女都是地主家的。

干活干到虚脱还得贴钱,指不定命也贴进去了

中西结合,是因为列强已经站在了家门口,把本土货物都挤下去了,只有洋货能用了。列强可不是好莱坞的帅哥美女,那是真正杀人不眨眼的侵略者,刽子手,一个不顺眼就可以用枪把你打成筛子。

又看不到共和国为了改变这一切做的巨大努力。

赶走列强,打败军阀,赶走地主,把土地分给大家,让大家不至于饿死冻死。

吃饱穿暖,不被欺负。

为了这八个字,牺牲了多少

中国人又可以随自己心意生活了。

他们又怀念以前了。

因为共和国太土,可不是嘛,因为底层人民终于翻身了,而大部分底层人民就是土,过富贵日子的又不是他们,留学的不是他们,喝咖啡的不是他们,听留声机的不是他们,有大把银票的不是他们,歌女舞姬围绕的也不是他们。

他们哪有这么好的命,等待他们的无非就是今年地主又扣工资了,日本人又杀过来了,房子又被空袭炸没了,只有吃了这顿没有下顿的破日子。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

各国列强?军阀?地主老财?侵华日军?

这些都是表面。

列强为什么会来?军阀为什么会混战?地主哪来的胆子?日本人为什么会这么肆无忌惮?

根本原因就是贫弱的旧中国和毫无作为的国民政府。

民国是很浪漫,可这浪漫太脆弱太稀少了。

殊不知这浪漫的底下是多少饿死冻死病死的老百姓。

共和国的确没有了那纸迷金醉的富贵生活,变土了,但至少能挺起胸膛做人了。

而怀念民国的那批人哪里感受过那种非人的日子。

他们不知道国家没有尊严,人民没有自尊,见谁都是官老爷、洋大人的日子有多么痛苦。

假如这群人有机会穿越到民国,他们设想的肯定是这样。

投胎到一个富家公子或者大家闺秀身上。

走在路上遇到一个漂亮舞女歌姬或者偶遇一个帅气的军阀男朋友。

然后开启浪漫的余生。

这概率还挺小的

小到跟中五百万彩票差不多吧。

其实投胎到一个父亲饿死,母亲重病的贫困家庭更可能。

被军阀骑马踩死或者被军阀保镖当乞丐打断两条腿扔进臭水沟喝几口污水更现实。

最后结局。

浪漫点嘛就是军阀扔两块大洋在你的尸体上,残忍点嘛就是淹死在臭水沟里了。

不如快点去找共产党人,凭你现代人看过剧本这点活命还是可以做到的吧。

user avatar

我不去评判这么想的人到底对还是不对,这种事情已经有公论了。我只分析为什么。

记得很早有人曾经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对“浪子回头”那么宽容却对“君子作恶”那么痛恨?

这其实是我们大脑的机制所决定的,我们的大脑为了用有限的脑力来分析复杂的问题总是对变化着的,或者异常的事物更加专注。反之,对于平日里常见的事物就会“熟视无睹”。这套机制会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变化的那个结果。

比如,坏人变好,因为默认了这个人是个坏人,所以当他做了一件好事,大脑会格外注意这件好事,因为它反常。反之,好人做了坏事,大脑也会格外重视这件坏事,因为它是一个异常的反应。

因此,回头的浪子会比失误的君子得到更多的通情,大家会要求给浪子更多机会改过自新却会要求严惩君子。最典型的,在《笑傲江湖》里,大部分人对田伯光的好感明显要高于岳不群。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民国,中国目前的情况应该算有污点的君子,而民国则是有亮点的流氓。身处于当前的中国,人们很容易对身边已经拥有的和平,稳定,秩序甚至发展都熟视无睹。反过来却会对民国有,新中国却相对缺少的东西格外在意。

比如思想自由,民国的确思想自由。但这个思想自由的前提是,整个中国对于未来要怎么走完全没有共识,而且也缺乏实践。因此各种思潮纷纷涌现,有君主立宪的,有三权分立的,有行省制度的,有各省建国而后联合的;当然也有共产主义。文化上,有要废除汉字全面拼音化的;有要再把儒家搬回来的;有要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有要全面西化的;

这种百家争鸣的情况与其说是政府赋予了自由,不如说是因为没有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进行管控。譬如废除汉字全面拼音化,这种极端思想在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民国的自由本质不过是混乱的表现。但很多人因为在当日中国受到约束便忽视了民国之混乱而专注于其所谓的自由。其结论自然是荒谬绝伦。

所以我说,怀念民国无非是对现实不满。并非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问题。当今世界最大的麻烦是,提出问题的人太多,而解决问题的太少。一让这些人去做点什么了,要么说自己被打压,要么说凭什么自己来做,要么说待遇太差,反正就是百般推脱。

user avatar

上面看到陈丹青,流沙河等人,我突然想起来以前看过几篇关于他们几个人的文章,陈丹青,流沙河等几个喜欢民国,喜欢旧社会的人,性质就有问题,流沙河的父亲以前干过抓壮丁的买卖,所以此人极力鼓吹抓壮丁是土共抹黑国民党故意扭曲出来的,而陈丹青的父亲也不干净,这些人屁股都是歪的,现在到处为父辈洗白

user avatar

并不是怀念民国。而只是说民国并不像书上说得那样“一颗钉子都造不出来”。于是0.05元劈头就扣了一顶“民国粉”的帽子,甩手打出两张民国叫花子的照片,并从非官员的队伍里硬抽出一张马云、一张马化腾,要我们大家承认今天是福报。

我们这代人并不生于民国,所以不能叫“怀念”,只能叫历史钩沉。你如果不让钩,建议把上海图书馆的旧报纸都烧了。或者至少让副部以下的草民查不到资料。

至于我父亲那代生于民国的人,经历过“镇反”和“文革”,还“怀念”?早吓得闭嘴了。对亲儿子都不敢说民国半点好。否则不是亲儿子外头乱说坐牢,就是亲儿子检举亲老子,让亲老子去坐牢。

当年我的中学老师中流传着民国中学老师的工资可以买几斤猪肉,她们可以买几斤。这种对比叫怀念吗?上海所有中学老师都是四大家族的后人?都是地主资本家的后人?你是说四九年后,无产阶级家庭就没能培养出半个中学老师?闹了半天你才是绕着弯子给民国贴金啊!

user avatar

总有一拨人,会把不纯粹的美学观念问题归纳为纯粹的阵营阶级问题。

你跟他说喜欢高开衩旗袍,他跟你说走资该被打倒。

你跟他说喜欢走复古街道,他跟你说你是遗老遗少。

一刀切永远都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你只是看了个老片子想体验剧中人的苦甜,他说全是苦的,剧完全都在扯淡。

果然,红星照耀大地之前,万古如长夜,脱离劳苦的,都是坏的,破而后立的,都是对的。

不对立,怎么团结紧密。

原来内斗可以不止于同一时空。而那些好不容易兼收并蓄下来的,都是斗争的法门。

我不怀念民国,只是有一些我觉得好玩好看的东西,恰巧民国时期有那么两三样而已。而这在一些人眼里便是怀念了。

而且说实话,哪怕那两三样说有多喜欢也谈不上,我也没住进什么旧式洋楼,只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欣赏各式美学而不被扣帽子的权利。

user avatar

装逼呗,喜欢某个大家都不怎么喜欢或者不怎么在意的玩意儿,以此来展示自己的不同。

好听点儿这叫中二,难听点儿这叫哗众取宠。

user avatar

聊经济,生活条件什么的其实没有意义,都过去百十来年了,共和国自建国以来一直是和平稳定发展,比以前过得好是必然的,这么比对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来说并不公平。

我想更多的原因应该是怀念当时的社会氛围,很多人感觉那时候思想界,文化界,知识阶层的氛围更自由。

社会动荡嘛,监管少的时候民智起飞是肯定的。历史上有很多国家都是政局越动荡的时期,思想越自由。

而且现在情怀上比较贴近民国的很多也都是当时的大世家,大豪绅的后代。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以为民国社会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社会,咖啡馆遍地,男人人人都能整一套条纹西装穿,女人个个旗袍高跟鞋,浓妆艳抹,窗明几净,偶遇一个帅气的军阀带你骑马,大学生穿着清一色的校服讨论世事哲学。全当是一个衣着古典的现代社会。


再更

我就瞎写一个然后6.8k。。。还有语病。。。

。。。我也就奇了怪了,我瞎写的jib玩意儿都能让你们讨论起来,果真意识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这个奇奇怪怪的高赞回答点赞次数终于降下来了,高兴

对一个奇奇怪怪的但很有帮助的回答(下图)的评论,决定正规的写一遍,以正视听。我的回复如下

谢谢批评。人在三本,刚睡完觉,看到一篇对我的批评文章,我感到很欣喜,但请劳烦您再听一段鄙人的赘述,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新知。

1,我们要辩证否定的看待一切事物,切忌主观主义错误,要科学严谨,切记主观随意性。一些民国史专家对民国时期的评价是正面的,积极的,这无fuck说,我亦认为部分民国时期的正面评价是没有谬误和主观的,比如民国建立,让封建专制灭亡;可以与春秋百家齐名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所谓的民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十年...。但我们不能否定民国时期在中国亦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譬如民国虽然建立,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中华帝国以及后来的张勋复辟;新文化运动虽然启迪民智,但你无法否认四万万中国人都能从封建愚昧中走出来;民国十年黄金时期虽然扶植了大量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但蒋介石的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却在之后几年迅速破坏,等等等等。更不要提北洋军阀互相交战,平民百姓流离失所,毕竟当时中国不光有北平上海,还有各样的村庄沟屯。

2,我觉得题主是一个厉害的人,因为他竟然看出我牛逼,谢谢夸奖,不过我认为这个评价略有谬误,第一,我并不认为我nb,相反我是一个谦恭的人,我不希望我惹事,但我绝不怕事,第二,答题当天我只是睡不着戏剧化的发表我的意见。如果认为我的回答不学术,请提出,第三,我认为提问者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本意并不是想要看到为什么民国好,而是想知道为什么有人认为民国好,于是我就将一些电视剧中播出的画面还原出来,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客观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的一部分还原出来,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客观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的一部分。

3,我认为大部分民国史专家是因为喜欢民国的某一方面而去研究,比如文学,军事,外交,这并不是客观的。我不否定这些民国专家的成果,但我觉得一个时期的阶段的评价,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研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则是二者的反应。首先经济上民国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是破产的小农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买办阶级并存的一个脆弱的经济体系,人民生活困苦,国家羸弱;政治上国家四分五裂,有各种军阀代表的封建地主和官僚资产阶级,买办阶级,而民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农民是被前者支配的,更不用提西藏还存在落后的奴隶制度,在噶夏等贵族官员面前,普通西藏农牧连牲畜都不如。这些是不可否认的。民国有风花雪月吗?有!这是肯定的,但能维持这样的生活的只有统治阶级,那些各种军阀代表的封建地主和官僚资产阶级,买办阶级,这些人只占百分之一,而剩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在您眼里难道不是中国国民吗?

我希望您能看完我这篇冗长的解释,如果您仍然对我有成见,您可以评论回复或是私聊,我绝不顶嘴,您甚至可以去举报我,如果您和我的矛盾是在言论上的矛盾的话,我不渴求改变您的意识,因为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以个人意志所转移。但我希望您能尊重客观规律,切忌主观随意性 。

希望有所帮助。


user avatar

他们不是喜欢民国,是喜欢“民国范儿”,具体而言是“民国资产阶级新贵及其供养的文艺界帮闲范儿”,也就是假装有文化的游手好闲生活方式,总的来说是喜欢游手好闲。

历朝历代游手好闲的品种很多,为什么一定是民国呢?因为有带入感。

我给分个类。

当代小布尔乔亚喜爱做且能做的事情:

每天穿的人模狗样的出门,民国有。

闲暇时喝个咖啡看看报纸(杂志,漫画,抖音,一个意思),民国有。

出门看文艺电影现代剧文明戏,卧室藏着三俗读物,民国有。

参加时尚派对就着洋酒互相交流吹比经验,民国有。

当代小布尔乔亚想做而较难办到的事情:

养情人打炮炮,民国有。

在没有拘留15天概率压力下喝花酒,民国有。

每天工作非常清闲的疗养式上班,民国有。

当代小布尔乔亚想做而一定做不到的事情:

穿的衣冠楚楚走在街上收获路人尊敬的眼神而不是“拍抖音的孙子又出来了”,民国有。

打个滴滴被司机当成老爷一样服务而不是司机自己当老爷,民国有。

熟练背诵乘法口诀与imfine and you?收获女学生花痴的秋波而不是二院大夫鼓励的目光,民国有。

吃牛肉面时看着窗外啃树皮的灾民决心留口面汤施舍锻炼高贵的同情心而不是被三个两百斤的胖子窒息地包围在桌子中间,民国有。

想做能做的,可以做;想做很难做的,可以做;想做做不到的,还可以做。这样的民国,怎能不爱?至于社会发展倒退一百年他们如何还能爬到阶级上层,YY自嗨嘛,就不要要求太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