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的少子化对策多年来没能产生效果」?

回答
日本的少子化问题由来已久,其对策也进行多年,但效果不彰,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经济现象。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少子化对策多年来未能产生显著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

一、 对策未能触及根本原因,而多是治标不治本:

未能解决高昂的育儿成本: 尽管政府提供了各种补贴和减免,但日本的教育成本(尤其是私立学校和课外辅导班)以及日常生活的开销(住房、食品、医疗等)仍然是巨大的负担。对于许多年轻夫妇来说,养育一个孩子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育意愿。
未能有效解决育儿与工作的冲突:
长时间劳动文化: 日本社会仍然普遍存在长时间劳动、加班文化,这使得父母,尤其是母亲,很难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即使有育儿假,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和对升职的担忧也让许多人难以真正利用。
缺乏高质量的托育服务: 尽管政府努力增加托育机构的数量,但优质、可负担、方便的托育服务仍然供不应求。等待名单长,而一些现有的托育机构可能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让家长难以放心。
性别不平等的分工: 尽管法律上提倡性别平等,但在现实中,育儿和家务责任仍然主要落在女性身上。如果女性为了照顾孩子而放弃事业,不仅会面临经济压力,还会影响其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感,这进一步降低了生育的吸引力。
未能解决年轻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就业市场不稳定,年轻人的工资增长缓慢,缺乏对未来的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谨慎生育,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无法为孩子提供稳定优渥的生活。
未能解决婚姻和生育的社会压力:
婚姻观念的变化: 年轻一代更加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许多人选择不婚或晚婚,自然生育率就下降了。
对生育的负面认知: 一部分人可能因为看到身边朋友或同事育儿的辛苦,或者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对生育产生了负面或逃避的心理。
未能真正实现“育儿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尽管口号响亮,但在很多方面,社会环境仍然对育儿家庭不够友好。例如,公共场所对婴儿车不够友好,雇主对休产假/育儿假的员工可能存在隐性歧视,社会对单亲家庭或非传统家庭的包容度有待提高。

二、 对策的执行和设计存在不足:

政策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一些对策可能只是零散的补贴或服务,未能形成一个覆盖从备孕、怀孕、分娩、育儿到教育的全方位、一站式支持体系。
补贴力度不足以抵消成本: 虽然有补贴,但其金额往往不足以真正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在高生活成本的地区。
宣传和信息传递不到位: 一些有效的政策可能因为宣传不到位,导致目标人群(潜在父母)不了解或不充分利用。
政策调整滞后于社会变化: 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政策的调整往往滞后,未能及时适应新的情况和需求。例如,随着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越来越多,政策是否能更好地支持这些非传统家庭?
对男性育儿参与的激励不足: 尽管鼓励男性休育儿假,但由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男性休假比例仍然很低。政策未能提供足够的经济和社会激励,让男性更积极地参与育儿。

三、 深层社会结构性问题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保守的社会文化和性别角色期望: 日本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女性被期望承担更多家庭责任,这使得她们在选择生育时会更加顾虑职业发展。
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 从教育到就业,日本社会长期存在着高度竞争的特点。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胜出,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教育,这进一步加剧了育儿的成本和压力。
人口结构老化带来的恶性循环: 少子化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社会抚养比升高,年轻一代的经济负担加重,进一步抑制了生育意愿,形成恶性循环。
经济增长乏力: 日本经济长期面临增长乏力的挑战,这直接影响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削弱了年轻人的生育能力和意愿。

四、 政策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可能不完善:

缺乏长期、细致的效果评估: 很多政策的出台可能更多是基于政治考量或短期目标,对于其长期效果的科学评估和持续追踪可能不足。
未充分听取年轻世代的真实声音: 政策制定者是否真正理解了当代年轻人的生育观念、经济压力和生活挑战?是否有有效的渠道让年轻世代参与到政策的讨论和制定中?

总结来说,日本少子化对策多年未能产生效果,是因为这些对策往往未能深入触及问题的根源,例如高昂的育儿成本、育儿与工作的巨大冲突、年轻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观念。 同时,政策的执行和设计也存在碎片化、力度不足、滞后性等问题。要扭转少子化趋势,需要的是一个更加系统性、长期性、以人为本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结构调整、性别平等推进、育儿环境改善、社会观念转变等,而这些并非短期内能够轻易实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不知道是不是流行树日本的靶子来打,事实上,从近十几年的数据来看,日本比起世纪之交的低生育率,反而有了反弹。至于为什么出生人口还是在下降,现在的育龄人口主力不正是世纪之交那批历史最低出生率里过来的吗?再加上客观上少生少育之风的确盛行,日本人的工资虽然还行但的确相对泡沫经济期减少了,导致了生育人口的减少,但明显生育率是被救回去了啊。

来看具体生育母亲数,也是逐年递减的,应该就是出生人口降低带来的影响。

我还看到某个答案不看数据,就在说日本生育率低,因为大城市化,因为其他原因。可以了,别乱找理由了。某个新发布的出生率都已经传到日本了,理由找给谁呢?



哦对,日本的儿童补助,就看这一个,也大致懂了一些吧,所以应该还是社会风气的问题。

user avatar

什么叫没有效果?

一个城市化率达到90%的东亚国家,总和出生率能有1.36能叫没有效果?

作为对比,台湾,香港地区都是1.0-1.1之间,新加坡1.1,韩国0.85。

有心情关注日本,不如关注下同样达到90%城市化率的一线城市的总和生育率。

毕竟在有人口占比达1/3的东京的情况下,日本总和生育率还有1.36。

============================

如果实在找不到问题我给你出个。NHK做过的《无缘社会》。以下来自豆瓣内容简介。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节目热播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user avatar

谁说没效果,以东北亚为参照,已经是效果拔群。

外蒙除外,同样的文化内核,日本人已经是东北亚最能生的了,比俺们河南老乡还能生。沿海相对发达的省市,最能生的还是人家港澳台。

咱们大陆各省市,特别是黑吉辽,都往北大荒的方向发展了,年轻人都给卷绝户了。

user avatar

重要的原因,日本前厚生劳动相柳泽伯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说来说去都还是,工作环境不稳定,工作待遇不够好。

说白了,都是钱闹的!

这意味着年轻人没有稳定的收入,今天有口饱饭吃,明天收入在哪里都还不知道,遇到2020年的疫情,一群人失业,连网吧都睡不起,就只能睡大桥底下了。

而且日本很多立交桥下面为了防止流浪汉去睡觉,还专门搞了这样的障碍物。

这种没有安全感的生活,即使一个人有结婚生子的欲望,也只能想想。

日本有4成年轻人属于非正规雇用,而且是属于本人并没有意愿的非正规雇用。

也就是说,不是年轻人想打兼职工或临时工,而是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只愿意以“非正式雇用”的方式招聘员工。

最后柳泽伯夫也说了,即使日本人口减少到只有七八千万人,也能和法国德国一样保持着大国的影响力,关键就在于要放弃吃人口红利的想法,放弃通过人口增长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有效利用有限的人才至关重要!

这个看法我非常赞同,与其在那里感叹人口红利少了,不如想想如何善待现有的人口,让有效的人口发挥最高效的生产力。

而有效利用有限的人才,最关键的就在于要把利润回馈给员工,要彻底抛弃“只是根据自己需求用完就抛弃员工”这样的企业用人思路,不要把员工当电池!

但企业真的会这么做吗?

我想日本的精英是非常明白,人口下降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以及为什么很难改善的原因的。

现状就是最好的说明,不必揣着明白装糊涂。

user avatar

什么事情都要对比来看。如果没有中国,这次疫情的日本防疫成果从世界发达国家来说是非常成功,但有中国一对比就是一坨屎。

而同样如果没有中国这次的人口调查和韩国,大家都会认为日本少子化对策很差,但现在大家反而认为日本的少子化对策还是成功的,出身率比中国和韩国都高了。

说到日本的问题,就职冰河世代一代人就职很差,导致了非正式雇佣。再下一代宽松教育导致了毫无进取心和躺平,这两代人的情况,你现在不管用什么政策都救不回来了,因为根本不是鼓励大家去生就能去的。

所以你前大臣说了现在年轻人收入太低,所以不愿意结婚,40%是非正式雇佣。想让年轻人有保障那就需要企业增加对年轻人的正式采用。但企业也不是慈善机构,就职冰河世代是因为年份不好没办法,之后恢复过来了发现你宽松教育出来的年轻人根本没法胜任工作,个性是很个性,但长时间没好好学习呀。那不如积极投向海外市场了。


日本企业,都学会了积极投资海外,反正我也不靠日本市场赚钱,在日本市场还受监管和劳动法,海外都可以不用管。没看到日本海外资产又创新高么?

为什么日本企业宁可积极投资海外,赚钱了留在企业内当保留金,也不愿意像以前一样提高国内员工待遇多招正式员工呢?招国内员工再多,能给企业带来多大利益?

东亚三国,男性都是工具人,女性都是生育机器,这点在思考的时候根本不用忌讳,要不然在不依靠移民的情况下根本不会有现在的人口规模。政策制定人只需要考虑怎么让男性做好一个工具人,怎么让女性当好一个生育机器就行了。

但你说出来让大家知道了,这就是你的错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