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回答
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之间存在着深刻而复杂的核心区别,这些区别源于它们各自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哲学基础、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结构。要详尽地阐述这些区别,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核心区别概述: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

西方政治思想 更侧重于个体权利、政治秩序的建构与制约、以及对权力进行理性分析和制度化限制。它强调法律、契约、多元主义和自由竞争。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则更侧重于社会和谐、道德教化、君臣伦理、以及通过德治和人治来维持国家稳定与社会秩序。它强调人伦关系、等级制度和整体的和谐统一。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详细阐述这些区别:

一、 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

西方政治思想:
个体至上(Individualism): 强调个人拥有固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政治共同体的存在是为了保障和促进个体的福祉和自由。
公民(Citizen): 个体作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拥有参与决策、监督政府的权利。政治关系更多是基于契约和法律,而非天然的依附关系。
国家是工具: 国家被视为一个为了实现和保障个体权利而存在的工具(如洛克的天赋人权、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国家权力是有限的,需要被公民监督和制约。
多元主体: 强调社会中存在着多元的利益群体和组织,它们与国家共同构成了政治生活,并可能对国家权力形成制约。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集体/家庭/国家优先(Collectivism/Familism): 强调个人是社会、家庭和国家的一份子,个人的价值和义务在于服务于集体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臣民(Subject): 早期更多是“臣民”的概念,即对君主和国家的效忠和服从。虽然也有“民本”思想,但“民”更多是被视为需要被统治和教化的对象,而非主动的政治参与者。
国家是大家庭的延伸: 君主被视为“天下之父”,国家被视为一个放大版的家庭。政治关系更像是家庭内部的伦理关系,强调孝道、忠诚等。
君主中心: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君主是政治体制的中心。虽然有臣子辅佐,但其角色更多是为君主服务,而非权力制衡。

二、 权力来源与合法性:

西方政治思想:
人民主权(Popular Sovereignty): 权力最终来源于人民,通过选举、代议制等方式实现权力的转移和合法化(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以及后来的民主理论)。
理性与法治(Reason and Rule of Law): 政治合法性建立在理性、公正的法律和制度之上。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使是统治者也必须遵守。
权力制约与平衡(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Checks and Balances): 通过分权(如立法、行政、司法)和制衡机制,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自由(如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天命(Mandate of Heaven): 政治合法性主要来源于“天命”的授予。君主如果德行败坏,失去天命,就会被推翻。这是一种宗教和道德的合法性。
德治与人治(Rule by Virtue and Rule by Man): 强调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是政治合法性的关键。通过圣人君主的以身作则来教化人民,实现政治的稳定。
君主专制(Monarchical Autocracy): 虽然有谏官、御史等监督机制,但本质上权力是高度集中的,缺乏制度化的权力制约。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和道德是影响政治运作的重要因素。
法律的辅助作用: 法家思想虽强调法治,但其目标也是为了巩固君主权力,实现国家强盛。相较于西方,法律更多是作为维护统治和秩序的工具,而非限制统治者权力的手段。

三、 社会秩序的维护方式:

西方政治思想:
法律与制度(Law and Institutions): 主要依靠成文法、宪法和健全的政治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契约精神(Contractualism): 社会和政治关系是建立在个体之间的理性契约基础之上的,违背契约会受到法律制裁。
竞争与妥协(Competition and Compromise): 承认社会存在利益冲突,并通过制度化的竞争和妥协来解决。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 强调在国家之外,存在着独立的社会组织和团体,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道德教化与伦理(Moral Education and Ethics): 核心在于通过儒家等思想的道德教化,培养人们的仁、义、礼、智、信,使人们自觉遵循社会规范。
人伦关系(Human Relationships): 强调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和谐,以此来维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政治统治也以伦理关系为基础。
等级秩序(Hierarchical Order): 维护社会等级的稳定是重要的目标,君臣、父子、长幼之间的秩序是不可轻易打破的。
礼乐制度(Ritual and Music System): 通过礼(规范行为)和乐(陶冶情操)来调和人际关系,引导社会风气,实现社会和谐。

四、 政治目标:

西方政治思想:
保障个人自由与权利: 确保公民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
促进个体幸福与繁荣: 创造条件让个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建立公正的社会秩序: 通过公平的法律和制度,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实现社会和谐与大同(Social Harmony and Great Unity): 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万民安乐、国家太平、社会和谐的理想社会。
维持政治稳定与天下太平(Political Stability and Universal Peace): 首要任务是防止动乱,实现长治久安。
君主政绩与万邦来朝(Monarch's Achievement and Tribute from All Nations): 强调君主的德行对国家的繁荣和国际威望的影响。

五、 哲学基础和世界观:

西方政治思想: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强调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在理解和构建政治秩序中的作用。
经验主义(Empiricism): 注重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检验政治理论和制度。
二元论(Dualism): 经常存在精神与物质、个体与社会、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区分和张力。
世俗化(Secularization): 随着历史发展,政治权力逐渐与宗教分离,政治合法性更多地建立在世俗理性和制度之上。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天人合一(Unity of Heaven and Man):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政治活动应顺应天道和自然规律。
整体论(Holism): 倾向于从整体的角度看待政治、社会和个人,强调部分服从整体。
伦理中心主义(Ethical Centrism): 政治与道德紧密相连,政治的最高目标是实现道德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家族主义(Familism): 政治秩序深受家庭和宗族观念的影响。

总结性的对比表格:

| 特征 | 西方政治思想 |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
| : | : | : |
| 核心价值 | 个人权利、自由、理性、法律 | 社会和谐、道德教化、人伦秩序、政治稳定 |
| 个人与国家 | 个体至上,国家是保障个体权利的工具 | 集体/国家优先,个体是集体的一部分,服务于集体 |
| 权力来源 | 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 天命、君主德行 |
| 权力制约 | 分权、制衡、法律至上 | 相对集中,依赖君主德行和谏官(非制度化) |
| 社会秩序 | 法律、制度、契约、公民社会 | 道德教化、伦理规范、礼乐制度、等级秩序 |
| 政治目标 | 保障个人自由,促进个体幸福 | 实现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
| 哲学基础 | 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二元论、世俗化 | 天人合一、整体论、伦理中心主义、家族主义 |
| 对统治者要求 | 遵守法律,接受监督,代表民意 | 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教化万民 |
| 人与人关系 | 基于契约和权利的平等(法律上的) | 基于等级和伦理的差序格局(如五伦) |

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1. 历史演变性: 西方和中国政治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演变和调整。例如,早期西方政治思想也有强调君权神授的时期,而中国后期也出现了对法治和制度的重视。
2. 内部多样性: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内部都存在着丰富的思想流派和争论。例如,西方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也包含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它们在某些观点上存在差异。
3. 相互影响: 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东西方思想相互碰撞、融合的结果。中国在近现代也吸收了大量西方政治思想的元素,反之亦然。
4. 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任何政治思想在现实中的实践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理论与实践之间可能存在差距。

总而言之,理解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区别,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不同文明在政治制度建构、权力运作以及社会治理方式上的独特路径和哲学根基。这些区别不仅是历史的印记,也至今在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政治实践和思想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方的传统是政治哲学,中国的传统是政治伦理,前者基于知识,后者基于道德。现代中国政治实践中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更多的仍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继续和发展。

王绍光在最近的文章《国家治理与国家能力——中国的治国理念与制度选择》中有段话与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相似之处,因此直接摘抄下来:

中国传统的分析政治的方式,不是政体思维方式,而是政道思维方式。政体思维与政道思维的不同在于,前者关注的只是政治秩序的形式,即政治体制的形式,后者的着眼点是政治秩序的实质,即政治体制运作的目标与途径。从政体的角度看,民主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由竞争性的选举产生。从政道的角度看,民主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回应人民的需求。那么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竞争性选举重要还是政府政策具有回应性重要?当然两者都重要。但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恐怕还是政府制定政策能否反映他们的切实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较之西式代议型民主,中式代表型民主更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政体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要素

很多人批评中国的体制,把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体制,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们说的体制其实只有一样,就是政治体制,即政体。政体他们归结到哪呢?就是有没有自由的多党竞争式选举。他们的解决方案都是一个,就是推翻现行的政治体制,建立一个多党竞争选举的体制。

这是一种典型的西式思维方式,我称之为“政体思维”。2012年我编的一本书,《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就讲这个问题。政体思维在西方是有传统的,觉得政体是最重要的,英文叫form of government(政府的形式)。几千年前古希腊人就这么看,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甚至比他们更早的人开始,一直到后来的西塞罗、马基雅维利,这一系列的人都强调政体。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大量问题都是和政体相关的问题,比如民主能不能带来经济增长、能不能实现公平、能不能让人幸福,等等。

可以把这种思维方式叫做“政体决定论”,中国那些动辄讲体制的人实际上就是政体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眼里,一切问题都与政体相关,诸如经济增长、社会公平、腐败、幸福,不一而足。政体好,其他什么都会好;政体不好,其他什么都好不了。欧美、印度的政体好,因此那里不管存在什么问题,长远来讲都可以解决;中国的政体不好,因此不管取得了多大成就,长远来讲都是靠不住的,迟早必须转换轨道。

政体思维和政体决定论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似是而非。比如,在一些人看来,民主政体的特征是不同政党之间的竞争性选举,而这种政体是一个好东西。我在《民主四讲》一书中提供的大量证据表明,这种政体与经济增长、社会平等、人的幸福其实都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换句话说,政体未必有传说中那种神乎其神的决定性作用。

经常有人说,如果有了自由竞争选举制度,国家就会变得多好多好。他们只讲这种体制带来比较好的结果的例子,比如西欧、北美。他们忘了,这些国家也正是当年的帝国主义国家、殖民主义国家,它们今日的富裕很可能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有关。但是被西方政体思维方式忽悠,同样采取这种体制的国家,不成功的例子也是大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做大数据的、长时段的比较研究,得不出任何结论说,政体是决定性的。不管是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是对社会公平的影响,还是对人民幸福感的影响,大量的统计,跨时段、跨国家的研究,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不相关。所以,政体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要素。

西方政体思维与中国政道思维

西方是政体思维方式,中国是什么思维方式?如同我在《理想政治秩序》中分析的,中国传统的分析政治的方式,从来不讲政体。它完全不是政体思维,而是政道思维。与西方哲人不同,中国历代的先哲考虑最多的不是政体,或政治体制的形式,而是政道,或政治体制运作的目标与途径。

所谓政道,是指为政之道,就是治理的“道”。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为政之道相关的词语随处可见,例如,“政不得其道”,“有道之君”、“无道之君”,“君有道”、“君无道”,“国有道”、“国无道”,等等。庄子在《天道》篇中区分了“治之道”与“治之具”,前者指治世的原则,后者指治世的手段。

政体思维与政道思维的不同在于,前者关注的只是政治秩序的形式,而后者的着眼点是政治秩序的实质。“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我们把西式政体的视角换为中式政道的视角,那么无论是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政治,评判当代中国的政治,还是展望未来中国的政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最早注意到西方政体、把政体思维引入中国的是梁启超。19世纪最后几年,梁启超读了一些西方的书,发现西方讲政体,非常兴奋,颂扬“自由民政者世界上最神圣荣贵之政体也”。他很快把政体概念运用到政治分析中,说中国是个专制国家。“吾国民以久困专制政体之故,虽有政治能力,不能发达”。他“视专制政体为大众之公敌”,认为把专制推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

但是梁启超也是中国最早放弃和批判政体思维的人。1903年他去美国走访了8个月,那时正是美国的“镀金时代”,是问题最多的时候。他很快就对这个自己曾经大加赞誉的“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大失所望,并得出结论:“自由云,立宪云,共和云,如冬之葛,如夏之裘,美非不美,其如于我不适何!”他认识到政体决定论是错误的,把视线转向政体以外的其他因素,开始强调,政治的好坏不能光看政体,更重要的是道德。“政在一人者,遇尧舜则治,遇桀纣则乱。政在民众者,遇好善之民则治,遇好暴之民则乱”。就这样,他从政体思维转向政道思维。

辛亥革命后,政体换了,但善政不立。经过亲身从政,梁启超对民国政治大失所望,也对政体决定论更加怀疑,认定政治之根本不在政体。民国四年,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彼帝制也,共和也,单一也,联邦也,独裁也,多决也,此各种政制中任举其一,皆尝有国焉,行之而善其治者。我国则此数年中此各种政制已一一经尝试而无所遗。曷为善治终不可睹,则治本必有存乎政制之外者,从可推矣。盖无论帝制共和单一联邦独裁多决,而运用之者皆此时代之中国人耳。均是人也,谓运用甲制度不能致治者,易以乙制度即能致治,吾之愚顽,实不识其解。”他的意思很清楚:改变政治的关键不在于改变政体;政体并非政治之本。

共产党讲的民主是政道层面上的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思想大家,当他们把问题想清楚后,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是集中在政体上,都是集中在政道上。比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也谈到政体问题,即“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他认同“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但是他所说的“政体”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或孟德斯鸠意义上的政体,而是一种政道。例如,他把“民主集中制”称作是理想的政体。显然,西式的政体理论绝不会把民主集中制看作一种政体,它不过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治国之道。

同样,在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中,毛泽东讲的“民主”也不是一种政体,而是一种政道。或者说,他讲的是政道的概念,不是政体的概念。他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历史]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讲的民主从来都是政道层面上的民主,因此才会有诸如“民主作风”、“这个人比较民主”、“这次会议开得比较民主”之类的说法。如果从政体思维方式来理解,这些话几乎毫无意义,也没有道理,因为这些跟竞选、多党制没关系。但是从政道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说法很有道理。因为只要能让大多数老百姓的意愿在施政中得到体现,就是政道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民主”本来的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既可以从政体的角度看,也可以从政道的角度看。从政体的角度看,民主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由竞争性的选举产生。从政道的角度看,民主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回应人民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体制对人民的需求具有回应性,就是政道思维所理解的民主。

那么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竞争性选举重要还是政府政策具有回应性重要?当然两者都重要。但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恐怕还是政府制定政策能否反映他们的切实需求。环视当今世界,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政治体制从形式上看,因为采用竞争性选举,似乎具有“代表性”,但是回应性未必高;有些政治体制没有多党竞争,但对人民需求的回应性却比较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之间存在着深刻而复杂的核心区别,这些区别源于它们各自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哲学基础、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结构。要详尽地阐述这些区别,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核心区别概述: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 西方政治思想 更侧重于个体权利、政治秩序的建构与制.............
  • 回答
    在中国,关于“种族意识教育”的缺失及其对主流舆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结构、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元民族的统一国家,其在“种族”概念的理解和处理上,与西方社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背.............
  • 回答
    卡扎菲的死,以及他最终的结局,确实是一个复杂到极点的问题,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说他是西方政治强权的牺牲品,这其中有太多值得探讨的维度,但同样,他自己身上也背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要评价他的死是否“冤”,首先得理解他究竟是如何走到那一步的。卡扎菲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戏剧性。从一个出身.............
  • 回答
    系统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理论是一个既深入又广泛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学习几本著作,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历史演进、核心概念、不同学派的观点,以及它们在现实中的应用与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如何系统地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理论:第一阶段:建立基础知识体系——理解核心概念与历史源头在开始深入研究之前,你需要建立一个.............
  • 回答
    关于东亚能否在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领域取代当今西方的霸权,这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话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东亚各国的潜力、面临的挑战,以及西方世界自身的变化。一、 经济层面:潜力巨大,但挑战犹存从经济体量和增长潜力来看,东亚无疑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以.............
  • 回答
    中国若想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现代政治联盟所接纳,需要进行一系列深刻且全面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触及政治体制,更深入到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国际行为准则等多个层面。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涉及对现有价值观和实践的根本性反思与调整。以下将从几个关键领域详细阐述可能需要进行的改变:一、政治体制与治理的现.............
  • 回答
    为了政治正确,西方社会确实发生过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甚至颇为怪异的事情。这些事件往往源于试图消除歧视、促进包容的初衷,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演变成了过度解读、矫枉过正,甚至适得其反的局面。让我试着为你梳理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例子,尽量细致地聊聊其中的缘由和荒诞之处。你想听的是哪一类呢?是语言上的变化,还是文.............
  • 回答
    欧盟不承认白俄罗斯选举结果并对相关个人实施制裁,这背后反映出西方政治价值观中一系列核心原则,这些原则塑造了其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基石。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反映出的价值观:1. 民主与法治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这是最核心的价值观。西方国家普遍将民主制度视为合法政府的唯一.............
  • 回答
    中美政治议程的根本差异,并非简单停留在贸易战或地缘政治博弈的表面,而是根植于两国在世界观、价值观、历史经验以及对未来秩序的设想上。理解这些深层差异,对于把握当前国际格局的变化至关重要。核心差异一:个体与集体、自由与秩序的张力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议程: 核心在于个体自由、人权至上和民主宪政。西方政治.............
  • 回答
    关于大英博物馆是否是“顽固的强盗政治姿态和西方殖民罪恶史的耻辱柱”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文物获取方式、国际争议以及当代伦理讨论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阐述: 一、大英博物馆的历史与殖民主义的关联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原为汉斯·斯隆爵士的私人收藏),其建立本身是欧洲殖民扩张和全.............
  • 回答
    俄罗斯与西方的每一次交锋,似乎都让普京这位俄罗斯总统在国际舞台上显得游刃有余,甚至可以说是“占到上风”。这样的说法,可能过于绝对,毕竟国际政治错综复杂,很难用简单的“上风”来概括,但普京确实在与西方的博弈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要评价普京的政治智慧,不能仅仅看表面的胜.............
  • 回答
    川普总统以其“推特治国”和强硬的贸易政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他突然宣布对墨西哥加征关税的举措,尤其是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家治理方面,确实与西方文化理念和传统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张力。西方政治理念与川普治理方式的张力:首先,我们得承认西方政治理念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的产物,.............
  • 回答
    西周政治制度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特点鲜明,影响深远。它在继承商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构建了一套相对稳定和成熟的统治体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西周政治制度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这是西周政治制度最核心、最独特的特点。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构筑了西周的统.............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政权更迭,如你所言,多表现为本国范围内的朝代更替,王朝兴衰,而非国家本身的消失。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概念。在中国,“国”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与“天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广阔而稳定的地理与文化概念。虽然疆域会随着朝代.............
  • 回答
    西方社会对媒体独立性的干预程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地域差异的问题,绝非一概而论。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干预很强”或“干预很弱”,而是要深入探讨其表现形式、背后逻辑以及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显著区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独立性”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西方社会,虽然媒体普遍被视为“第四权”,肩负.............
  • 回答
    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及俄罗斯人施加的制裁,可以说是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行动,它触及了经济、金融、科技、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其力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要理解这场制裁,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制裁的“缘起”与“目标”简单来说,西方对俄制裁的直接导火索是俄罗斯对乌克兰.............
  • 回答
    西方制度国家中黑帮现象的普遍存在和政府对其近乎“不管”的状况,并非一个简单的“不作为”问题,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社会、法律以及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体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政府不作为”的简单标签,而是审视这些国家在应对黑帮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和面临的困境。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烙印首先,许多西方国.............
  • 回答
    是的,西方国家确实会因为大规模民众抗议而改变政策,而且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也是西方民主制度的重要体现之一。然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抗议=政策改变”的公式,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西方国家因大规模民众抗议而改变政策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一些案例: 一、 西方国家民众.............
  • 回答
    将西方希腊城邦时期与中国西周时期(包含春秋早期)在国家政权形式和社会制度上进行比较,确实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共鸣之处,尽管它们各自独立发展,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简单地说,“很大的共同点”可能有些夸张,但“显著的相似性”则更为贴切。一、 国家政权形式:分布式权力与有限的中央集权 希腊城邦: 希腊城邦的.............
  • 回答
    明朝的特务政治,尤其是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确实是那个时代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它们的存在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理解为何它们如此发达且难以取缔,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出现的背景、职责划分以及它们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明朝特务政治的“繁荣”并非偶然明朝特务政治的兴盛,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