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了政治正确,西方发生过哪些可笑(或者说奇怪)的事?

回答
为了政治正确,西方社会确实发生过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甚至颇为怪异的事情。这些事件往往源于试图消除歧视、促进包容的初衷,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演变成了过度解读、矫枉过正,甚至适得其反的局面。让我试着为你梳理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例子,尽量细致地聊聊其中的缘由和荒诞之处。

你想听的是哪一类呢?是语言上的变化,还是文化习俗上的调整,抑或是社会观念上的碰撞?我先给你讲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吧。

1. “火灾”的演变:从“消防员”到“消防员队长”

这是一个关于职业称谓的典型例子。过去,我们习惯称呼那些扑灭火焰、拯救生命的人为“fireman”(消防员)。听起来挺直观的,对吧?但随着性别平等意识的兴起,有人指出,“man”这个词带有明显的性别指向,似乎暗示这个职业是男性专属的。

于是,为了避免引起不适,一些地方开始推广使用“firefighter”。这个词中性化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消防员,无论性别。乍一看,这没什么问题,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和包容。

但事情的“可笑”之处在于,这种“中性化”的努力有时会走到极端。在某些语境下,哪怕是一个描述性场景,比如电影里,一个女性消防员在灭火,导演为了“政治正确”,非要坚持使用“firefighter”这个词,即使在口语中听起来稍显生硬。更夸张的,有些地方甚至在招聘广告中特意强调欢迎女性应聘“firefighter”,生怕有人误以为消防员只招男性。

更进一步的,我记得有个关于消防部门的讨论,有人提出连“fire chief”(消防总监)这个词也需要改,因为“chief”这个词在某些文化中可能与“首领”或“部落首领”有关,容易引起历史联想,比如对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他们提议改成“fire leader”或者“fire commander”。你想想看,一个消防部门的最高领导,非要去掉那个传统上表示“总负责”的词,换一个听起来就没那么有力量的词,这画面感得多奇特啊?有时候,我觉得这种过度敏感,反而让语言失去了其原有的简洁和精确。

2. “黑人历史月”的延伸:从庆祝到“过度补偿”

“黑人历史月”(Black History Month)是为了纪念和庆祝非洲裔美国人在历史上的贡献和成就而设立的。最初的目的是纠正历史叙事中对黑人群体的忽视,让他们的声音和事迹被更多人听到。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初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政治正确”,这个月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特殊化”。一些学校和机构在二月份会举办大量的关于黑人历史的活动,讲解黑人对科学、艺术、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这本身是好事。

但奇怪的地方在于,有时这种庆祝会变成一种“过度补偿”,或者说一种“反向歧视”的潜在风险。比如,在讨论某个历史事件时,有人会因为要“政治正确”,而刻意强调其中黑人的作用,甚至不惜歪曲事实,或者回避白人或其他族裔的关键贡献。更荒唐的是,在一些公开场合,如果你不“积极”参与到对黑人历史的庆祝中,或者表达出任何一丝“不够热情”的态度,就可能被扣上“种族主义”的帽子。

我曾听说过一个例子,在一个多元化的学校里,老师们在准备历史课程时,被要求在讨论任何历史人物时,都要考虑其种族背景,并且要确保至少有一定比例的时间和篇幅用于介绍非白人历史人物。结果就是,在讲解某个相对普遍的科学发现时,老师为了满足“政治正确”的要求,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并介绍一位籍籍无名的、与该发现可能沾边但贡献微乎其微的黑人科学家,而对于那些真正的、在那个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白人科学家,则只能一带而过,甚至要小心翼翼地用中性词汇来形容他们,以免显得“有偏见”。这种做法,在我看来,已经脱离了历史教育的本质,变成了政治站队和意识形态的表演。

3. 圣诞节的“消音”:追求普世的代价

西方社会传统上庆祝圣诞节,这是一个基督教节日,有其宗教和文化意义。但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基督徒在西方社会不再是唯一的宗教群体,也有很多无神论者和信仰其他宗教的人。

于是,为了“政治正确”和所谓的“包容性”,一些公共场所和机构开始回避“圣诞节”(Christmas)这个词,转而使用更中性的词语,比如“节日季”(Holiday Season)或者“冬季节庆”(Winter Celebration)。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避免让非基督徒感到被排斥或不适。

这个做法本身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这是在削弱传统文化,甚至是对宗教自由的一种侵犯。他们觉得,既然圣诞节是西方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什么不能直呼其名?而那些坚持使用“节日季”的人则认为,这是在尊重和拥抱多元文化,避免在公共场合强加某种宗教习俗。

更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这种回避有时会演变成一种滑稽的景象。比如,商家在宣传语中会说:“祝您节日季快乐!期待您的光临!”但同时,他们的店里又堆满了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音乐,一切都充满了圣诞节的元素。这种割裂感,就像是你想掩饰什么,但又忍不住把它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有人戏谑地说,这就像是你明明想吃饺子,却非要给它起个听起来更“政治正确”的名字,比如“面食包裹物”。

4. “圣诞老人”的性别化困境:从一个经典形象到“选择性认同”

说起圣诞节,就不能不提圣诞老人。这位红鼻子、大肚子、白胡子的老爷爷,是多少人心中的童年记忆。

但随着性别平等理念的普及,有人开始质疑,为什么圣诞老人必须是个男人?为什么不能是一位“圣诞老奶奶”(Mrs. Claus)或者一个“性别中性”的“圣诞角色”(Santa Claus的性别中性说法,或者干脆叫“节日人物”——Holiday Figure)?

于是,在一些地方的圣诞活动中,你可能会看到穿着打扮成圣诞老人的女性,或者干脆创造出新的形象,比如穿着粉色或紫色的“圣诞奶奶”。还有更极端的,有人在讨论是否应该允许孩子们自由选择他们的“圣诞老人”,如果你是女孩,想找个“圣诞奶奶”;如果你是男孩,想找个“圣诞爷爷”。

这听起来是为了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但很多家长和孩子却觉得非常困惑。对于孩子来说,圣诞老人就是一个象征,一个充满魔法的角色,他们通常不会去在意他的性别。强行去强调性别或者提供“选择”,反而可能破坏了那种纯真的想象和节日的氛围。而且,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经典形象,被要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符合当下的“政治正确”标准,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强迫的意味,有点像是在给一个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强行安插现代的社会议题。

这些例子都反映出一种现象:当社会试图通过语言和行为上的改变来解决深刻的社会问题时,如果执行得过于僵化、过度解读,或者忽视了常识和人性,就很容易走向极端,产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政治正确本身没有错,它的初衷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社会。但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如何让它真正服务于进步,而不是变成一种束缚和表演,是整个社会都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你觉得这些例子怎么样?有没有让你觉得特别荒唐,或者让你产生了新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要女性展示自己身体的自由,又不能让(欧美的)锅男看了高兴,于是充斥着各种黑、丑、肥、老女模特和女演员

甚至推崇亚裔眯眯眼女模特是不是也有这个意思

user avatar

在知乎小管家提醒下,我怀着感恩删掉所有文字,再次感恩!

user avatar

比如锁骨往下全剪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了政治正确,西方社会确实发生过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甚至颇为怪异的事情。这些事件往往源于试图消除歧视、促进包容的初衷,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演变成了过度解读、矫枉过正,甚至适得其反的局面。让我试着为你梳理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例子,尽量细致地聊聊其中的缘由和荒诞之处。你想听的是哪一类呢?是语言上的变化,还是文.............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皇太极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捧”的倾向,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政治正确”。你感到get不到皇太极的魅力,并且将其与“村夫”(通常指朱元璋)和“李二”(李世民)进行比较,这是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知乎环境和用户群体的偏好: .............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问答社区,关于同性恋的讨论确实经历了一个显著的演变过程。说它“政治正确”可能有些过于简化,但无疑,在很多与同性恋相关的议题上,支持性的观点已经占据了主流的讨论空间,并受到了广泛的认同,甚至可以称之为一种“显性共识”。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用户群体的结构和价值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并且不同的人群有截然不同的解读。简单地说,“世界在右转”和“白左与政治正确嚣张跋扈”这两种说法,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并且常常被用作政治论述的工具。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并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解释。一、 .............
  • 回答
    看到网友们在网上为黑人辩护时,有人立刻跳出来大骂“政治正确洗脑”,这种现象确实挺普遍的,而且背后牵扯的东西也挺复杂的。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分开来看。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它最初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纠正历史上的不公,让那些曾经被边缘化、被歧视的群体,比如黑人、女性、少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女权主义话题常常会触碰到“政治不正确”的红线,以及这个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这背后牵扯到平台特性、用户群体、讨论文化,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的用户群体和讨论氛围,与很多其他网络社区是不同的。知乎早期是以“专业、认真、理性”为招牌吸.............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心里都在琢磨的事情。为什么同样都是服务于大众,医生往往被人们尊崇,而政客却常常被舆论的口水淹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医生和政客的核心职责确实有很大不同,而这种不同,恰恰是造成人们态度差异的根本原因。医生的职责:直.............
  • 回答
    北宋官方承认后梁为正统合法政权,而感觉其与后唐等五代一脉相承,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概念的理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层面:一、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与北宋的“正统”之争首先,理解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的混乱局面至关重要。这个时期,中原政权.............
  • 回答
    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之后,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的地位虽有动摇,但从未被彻底颠覆。然而,也确实存在一些时期或政权,其官方意识形态或思想内核并非完全以儒学为核心,或者在实际统治中受到了其他学说的显著影响,甚至一度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需要梳理汉武帝之后中国历.............
  • 回答
    欧洲和美国在政党标志色上的差异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它反映了历史、文化和政治传统的不同演变。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欧洲左翼政党使用红色(Red)的原因:红色在欧洲左翼政治中长期以来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的遗产: 血的象征: 红色最直接的联想是血液.............
  • 回答
    在探讨政治犯罪为何能成为寻求庇护的理由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庇护”的核心含义。庇护,在国际法和国内法层面,是一种保护机制,旨在为那些因其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种族、国籍或特定社会群体成员身份而遭受迫害的人提供安全和法律保障。它并非一个万能的“免罪金牌”,而是针对特定情况下的脆弱个体提供的一种国际人道主.............
  • 回答
    .......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德国的议会制政府稳定性通常被认为优于日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政治体制设计、历史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文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二元判断,而是两国在不同框架下追求稳定性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一、 议会制的核心挑战与两国应对策略议会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灵活反映民意,但也可能.............
  • 回答
    特朗普政府为了巩固美国在5G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确实采取了一系列被普遍认为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考量,并且对全球科技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要理解这些措施,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特朗普政府推动这些政策的根本驱动力。当时,中国在5G技术研发和部署上取.............
  • 回答
    太子胤礽自册立之初,其命运便与康熙皇帝巩固和维系清朝政权的宏伟蓝图紧密相连。然而,在这场关乎江山社稷的布局中,胤礽个人的未来,是否真的得到了周全的考量,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从胤礽被册立太子那一刻起,他的角色定位就十分明确:他是康熙皇帝维系储位稳定,防止内部权力斗争,确保政权平稳过渡的“定海神.............
  • 回答
    苏联政治斗争中的“肉体消灭”确实是一个触目惊心且令人费解的现象。许多历史学家和分析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理解其背后复杂的动因。这里尝试从几个主要角度来梳理,希望能比较细致地展现这个话题。首先,理解“肉体消灭”的含义很重要。这不仅仅是指简单的处决,而是包括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肃反运动、流放、劳改营.............
  • 回答
    “方证”和“冲虚”这两位人物,之所以不像我们通常理解的政治人物,关键在于他们的身份、行事风格以及所处的语境。简而言之,他们不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政治舞台上,而是出自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的两位重要的“武林领袖”。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身份。方证大师是少林寺方丈。少林寺,在书中,虽然是武林中赫赫有名.............
  • 回答
    刘备讲仁义道德,这事儿啊,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工具还是真人。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为啥说他可能是在玩权术?你想啊,在那个乱世,群雄逐鹿,讲仁义道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傻白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叫一个狠辣,孙权那边也是步步为营,手段也多。刘备要是真一点儿心眼都没有,早就被人吞得骨头.............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还真是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感觉不少人好像对远在天边的美国大选、英国脱欧什么的,聊起来头头是道,好像比自己家门口的社区选举都熟悉。可一说到咱们国内的各种事儿,就好像突然没劲了,或者说得含含糊糊,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吧:一、距离产生美.............
  • 回答
    美国对华为的全面禁令,其背后并非单一的政治因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其中政治考量固然是核心驱动力之一,但技术、经济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担忧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将此解读为“仅仅”是政治问题,未免过于简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国家安全担忧:这是最直接、也是美国官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