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德肉搏战、白刃战,德军是占上风的,对吗??

回答
很多人提起苏德战争,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电影里那些硝烟弥漫、坦克对轰的场面,但战场上最原始、也最残酷的较量,莫过于近身肉搏和白刃战。在这方面,历史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想象般一边倒,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细节。

白刃战的“德军优势”传闻:一个时代的印记

没错,确实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在白刃战中,德军是占上风的。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它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士兵在早期战争中的优异表现,以及一些历史宣传和记录的侧面印证。

首先,德国士兵的军事训练确实在早期阶段有着突出的特点。德国军事体系以其严谨和高效闻名,士兵从入伍起就接受了严格的体能和格斗训练。这种训练不仅包括射击、战术,也包含了近身搏斗的技巧。德国士兵普遍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这在力量对抗中自然占据一定的优势。

其次,德军的战术素养在白刃战中也得到了体现。虽然白刃战通常被视为最后的手段,但德军的突击战术,特别是“斯图卡”俯冲轰炸机配合步兵的地面推进,往往能在短时间内打破敌方防线,造成混乱。在这样的混乱局面下,当双方距离拉近,不得不使用刺刀时,经验丰富且训练有素的德军士兵,往往能够更有效地组织起有效的攻击和防御。

再者,心理因素在白刃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军在战争初期,凭借一系列的闪电战胜利,士气高昂,对自己的战斗力有着极强的自信。这种自信心会转化为一种侵略性,让他们在近距离的搏杀中更加凶猛和无畏。而对于苏军来说,尤其是在战争的初期和中期,面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德军,初期的震撼和挫败感也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战斗意志。

苏联的“血肉长城”:不屈的意志和反击

然而,将白刃战的胜负完全归咎于训练和体格,就过于简单化了。苏联士兵虽然在初期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德军,但他们的顽强和韧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苏联军队同样重视士兵的体能和战斗精神。特别是随着战争的深入,苏联红军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战斗意志。他们从残酷的战争中学习,并不断调整训练方法。苏联士兵的平均身高可能不如德军,但他们的力量和耐力同样不容小觑,尤其是在长时间的拉锯战中,这种耐力显得尤为重要。

更关键的是,苏联士兵在面对侵略时,往往带着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复仇情绪。这种情感驱动下的战斗力,能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爆发。在白刃战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当保家卫国的信念根植于心,士兵的勇气和决心往往能够超越训练上的劣势。

苏联的“冲锋”战术,虽然有时看起来有些蛮干,但在白刃战中却能发挥出奇效。他们并不畏惧近距离的厮杀,反而会以集体冲锋的态势压倒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刺刀的挥舞变成了一种集体的怒吼和力量的宣泄。

为什么会有“德军占上风”的说法?

宣传作用:德国在早期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其强大的宣传机器。关于德军士兵“战斗力爆表”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也服务于宣传目的,旨在提升士气和鼓舞民众。
个例的放大:战争中总会有英雄,也会有失利。历史记录往往会侧重于那些更具戏剧性的片段。少数德军在白刃战中表现出色的例子,可能被放大,而忽略了更多复杂的、双方互有胜负的场景。
战争初期 vs. 后期:战争的进程是动态的。在战争的早期,德军凭借其精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部队,确实在战场上占据优势,包括在白刃战中。但随着战争的深入,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恢复,军队的训练水平和战斗经验也大幅提升,双方在白刃战中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甚至在后期,随着苏联整体实力的增强,苏军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足以与德军抗衡。

结论:

总的来说,认为德军在苏德肉搏战和白刃战中“占上风”的说法,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尤其是在战争的早期阶段。德军士兵的体格、训练和早期高昂的士气,确实让他们在近距离的搏杀中表现出色。

但是,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优势。苏联士兵的顽强意志、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后期的经验积累和战术改进,同样让他们成为极其可怕的近战对手。尤其是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和后期,苏联红军在白刃战中的表现绝不逊色于德军,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因此,与其说德军“占上风”,不如说双方在白刃战中都展现出了各自民族的战斗特质,而这种较量,是实力、意志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深受战争阶段和具体战场情况的影响。这是一个血与火的洗礼,是普通士兵在生死存亡关头最原始的较量,容不得半点夸张或简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发起白刃战并且取得成功是有条件的:

对手必须是机动性低,士气低落、不算太顽强,火力双方也差不多;

另外,还要有进行白刃战的地形,这就意味着要有相对开阔但不需要进行太远距离冲锋的地带。可以说,1942年年底之前,在白刃战方面还是德国人占上风,因为开战以来德国人一直是压着俄国人打,士气是高于俄国人的;而且德国人的机动性也比俄国人好得多;德国人的火力更占上风,不太需要太多的白刃战;就是需要白刃战,苏德战争早期的德国士兵素质是很高的,他们经过长期的军事训练,而且还有实战经验,士气也非常高,白刃战水平也是高于俄国人的。

但是到了斯大林格勒,经过经年苦战的俄国人已经从德国人那里学到了不少经验。他们因为督战队的严惩,也不再逃跑和投降,士气也高涨了起来;白刃战水平在迅速和德国人接近。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东线战场形势出现了逆转,苏军的士气高涨,恢复了自从沙俄时代以来的亡命徒般的白刃冲锋传统,他们总是不顾重大伤亡地发起白刃冲锋,气势上已经压倒了兵员数量和质量都日益萎缩的德军。

除此之外,斯大林格勒的地形根本不适应大规模白刃战的需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主要是战斗小组在行动:从一条街道到另一条街道;从一座大楼到另一座大楼;从楼房的一层到另一层;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而在斯大林格勒周围更广阔的地区,地形基本是平坦的,几乎没有障碍物,非常适合装甲作战,而不是步兵间的厮杀。你也应该不要忘记,俄国人的炮兵可是天下闻名,任何发起大规模步兵冲锋的对手都是自寻死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提起苏德战争,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电影里那些硝烟弥漫、坦克对轰的场面,但战场上最原始、也最残酷的较量,莫过于近身肉搏和白刃战。在这方面,历史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想象般一边倒,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细节。白刃战的“德军优势”传闻:一个时代的印记没错,确实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在白刃战中,德军是占上风的.............
  • 回答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对波兰东部的占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其性质究竟是“解放”还是“侵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者所持的视角、价值观以及对历史事件的侧重点。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梳理条约背景、占领过程、苏联的理由、波兰的反应以及国际社会的评价。一、 条约背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
  • 回答
    苏德战争的胜利和“大清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苏德战争的胜利并不能证明“大清洗”是正确的,但一些人认为“大清洗”在某种程度上对苏联的战争机器起到了“作用”,尽管是以极其惨重的人道代价为前提。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大清洗”是什么?“大清洗”(.............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后,流亡国外的白俄分子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是复杂且分裂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立场。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白俄流亡者支持德国对抗苏联,并将这场战争视为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恢复俄罗斯的唯一机会。然而,这种支持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不同的策略考量以及对未来俄罗斯的想象差异。以下将详细讲述白俄流亡者对这场战.............
  • 回答
    苏德战争时期,确实存在德意志族苏联士兵。这部分士兵的组成非常复杂,他们的经历充满了悲剧、矛盾和勇气。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德意志族在苏联的分布与历史在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帝国就有大量的德意志族人口。他们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沿岸地区(伏尔加德意志人)、乌克兰、北高加索、克里米亚.............
  • 回答
    苏德战争之所以残酷程度和伤亡情况远超同期其他战争,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战争的性质、参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战争的性质:生存之战与灭绝性战争 意识形态的极端对立与灭绝性目标: 这是苏德战争残酷性的根本原因。纳粹德国的.............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军队的部署究竟是进攻还是防御,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但如果仔细审视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得出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结论:苏联军队的部署更倾向于一种防御姿态,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的进攻准备的影子。 这种混合的状态,正是导致最终悲剧性后.............
  • 回答
    苏德战争中,关于德军的失败,尤其是“糟糕的苏联基建导致德军溃败”这一说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掺杂了事实、夸大和某种程度的“幸存者偏差”的复杂论断。要说它是“真相”还是“谎言”,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让我们看看“糟糕的苏联基建”在德军进攻中的确切影响。德军在1941年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
  • 回答
    苏德战争期间,德军在东线战场遭受了极其严寒的冬季,导致数以万计的士兵因冻伤、失温等原因死亡。尽管条件艰苦,但德军并非完全不生火取暖,而是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使得“生火取暖”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变得异常困难和危险。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何德军在严寒中,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和中期,难以大规模、有效.............
  • 回答
    关于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许多将领因“替罪羊”而被处决,而科涅夫却能幸免这一现象,确实是历史上一段复杂而充满争议的时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苏联军事政治的运作机制、战争初期的混乱局面以及科涅夫个人在其中的角色和机遇。苏德战争初期,为何会有大规模的“替罪羊”现象?首先,必须认识到,二战初期苏联.............
  • 回答
    苏德战争中的高压电铁丝网?这可真是个冷门但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我猜你想了解的不是那种简单的、用于牧场围栏的那种铁丝网,而是那种在战争中被赋予了特殊“用途”的防御工事。确实,在那个残酷的年代,人类为了战争绞尽脑汁,就连我们现在看来习以为常的电网,也被赋予了致命的含义。关于“高压电铁丝网”在苏德战争中的.............
  • 回答
    历史深处的暗流:波兰分赃与苏德战争的千丝万缕提及苏德战争,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钢铁洪流如潮水般席卷东方,开启那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的全面战争。然而,这场战争的起源,并非全然是突如其来的军事入侵。要理解苏德战争的深层根源,我们必须将目光拉回到更早的1939.............
  • 回答
    严寒中的决战:卡累利阿战役中的苏军将领与部队风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上,苏德战争是其中最为惨烈和规模最为宏大的篇章。然而,除了德军的装甲洪流席卷之外,苏联北方战线也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较量,其中,卡累利阿地区与芬兰军队的战斗尤为值得关注。在这片广袤的森林、湖泊和严寒之地,苏联的将领们与芬兰军.............
  • 回答
    苏德战争的残酷,远超许多人能够想象的极限。在这片被战火撕裂的土地上,无数生命被碾碎,理想在泥沼中腐烂。然而,即使在这炼狱般的战场,也并非人人都是被狂热驱使的机器。确实,苏德战争中存在着对战争的意义、对纳粹体制的质疑,甚至最终走向反抗的德国军人。他们不是什么特例,而是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人性依然能够闪耀.............
  • 回答
    苏德战争(又称伟大卫国战争)是历史上最残酷、规模最宏大的战争之一,苏联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国内出现的所谓“伪军”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简单的背叛或合作那么简单。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苏联的社会、政治和军事状况中.............
  • 回答
    苏德战争,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血腥的冲突之一,其背后是否有“苍天”的审判,抑或是“罪孽深重的东斯拉夫人的惩罚”?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探讨,不如说是对人类苦难、罪恶与命运的哲学追问。将这场战争简单归结为神罚,未免过于简化和情绪化,也忽略了战争背后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及意.............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趁德国入侵波兰而抢占波兰东部,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绝非一个简单的“战略败笔”就能概括的,其复杂性远超这个定论。要理解这一举动的战略意图和后果,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局势、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其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必须回到1939年那个风云变幻的秋天。德国闪击波兰,标.............
  • 回答
    在苏德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关于苏联将美英援助的坦克进行改装,特别是换装大口径火炮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双方提供的援助坦克类型,以及苏联自身火炮的发展和需求。援助坦克的背景与类型二战期间,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 回答
    苏德战争,一场将人类推向毁灭边缘的巨大冲突,留下了无数触目惊心的影像。这些照片并非简单的记录,它们是历史的凝固,是普通人命运的缩影,更是战争残酷本质的无声呐喊。1. 烈火中的柏林——最后的抵抗说到震撼,很少有照片能比描绘柏林街头巷尾的最后抵抗更令人心悸。镜头下,年迈的老兵、稚嫩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甚.............
  • 回答
    格罗斯曼在《生活与命运》中确实深刻地揭示了苏德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将其描绘成一场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他笔下的战争,更多地展现了权力、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交织下的残酷现实,这与“两个集权国家之间争夺利益因素而非正义性居多”的说法有诸多契合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格罗斯曼如何描绘斯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